配色: 字号:
《针灸甲乙经》的读法
2017-08-09 | 阅:  转:  |  分享 
  
《针灸甲乙经》的读法

口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北京100700)

摘要:通过对《针灸甲乙经》阅读法的探讨,包括自身条文前后比较、与《明堂经》《内经》比较以及综合

比较法的比较阅读法.领悟编者的编纂思路、由点连线地贯通阅读等创造性阅读法方法进行深入解析.开拓

阅读经典古籍原文的方法。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读法;解析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281(2008)06-0039---04

研读《针灸甲乙经》,首先要了解“序例”,掌握

“腧穴排列律”,可以使你轻松扫除形式上的障碍,

认识《甲乙经》外形;而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深

入到《甲乙经》的骨髓,就没有这般轻松了,需要下

一番苦功——必须超越皇甫谧的高度,才能看到他

没有看到,甚至没有想到的东西。

阅读的主要难点在于对腧穴定位术语及技法

的理解、症状组的辨识、针灸诊疗规范的把握。阅读

之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与相关文献:阅读《甲乙经》

除针灸学专业知识之外,理解卷三的腧穴定位,还

需要表面解剖学的知识:要理解卷七至十二的腧穴

主治病证,还需要中西医病证诊疗的知识。

一、比较阅读法

既然《甲乙经》是根据《素问》《灵枢》《明堂》三

书重编而成的,那么在阅读《甲乙经》时,与相关文

献加以比较就是一种经常用到的方法。而应用这种

读法的重要前提是要知晓《甲乙经》原文的出处,不

然则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例如宋人林亿校《甲乙经》卷七至十二腧穴主

治内容时,主要以《千金要方·孔穴主对法》卷三十

相校,由于对原文出处疏于考察,故所出注文多半

有误。

林亿作为整理中医文献的大家,在整理宋以前

重要中医典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没有重

视对原文出处的考察而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特别

是这些错误在其成功的光环所掩盖下一直没能引

起人们的注意,当引以为戒。

·1.自身条文的前后比较

皇甫谧编纂《甲乙经》总的体例是“事类相从”,

但为了不同篇章的完整性需要,某些条文也会重见

于不同篇,尽管会有详略之别。对于这些重复出现

的条文,如果阅读时注意互相参照,有时能解决不

少阅读中的障碍。

2.与《明堂经》的比较

与《明堂》比较,是指与不同传本的《明堂》比

较。对照《明堂l垒:》阅读《甲乙经》的意义主要体现两

方面:第一,《甲乙经》是所有中医经典中传世版本

.最差的,文字错误很多,特别是《明堂经》文字,久无

善本可校。经考察,唐代《外台秘要·明堂》辑自《甲

乙经》“明堂”条文,所据乃唐代传本,因此阅读《甲

乙经》明堂孔穴文字,应注重参照《外台秘要》相关

条文;第二,皇甫谧将《明堂经》腧穴定位与主治分

开,复将主治原文加以剪辑分归于不同篇。当一条

文字从整体中析出时,由于某些关联信息的丢失,

或者由于断句的错误,会变得难以理解,或者会产

生多种不同的理解,要正确理解它的本义,只有回

到它原来的环境中——从《明堂经》中寻找正确答

案。

3.与《内经》的比较

与《内经》比较,是指与不同传本,特别是《脉

经》《太素》的比较。比较简单的读法是将《甲乙经》



2008年第6期菊

万方数据

中辑自《素问》《九卷》的文字与传世本《素问》《灵

枢》比较,这是宋人林亿校读《甲乙经》常用的方法。

采用这种简单的比较读法,我们不会比林亿读

出更多的意味。较为复杂但更有意义的比较是将

《甲乙经》中的《明堂》文字与《内经》比较。

4.综合比较法

所谓“综合比较法”,就是将《甲乙经》条文与不

同传本《素问》、《灵枢》,不同传本《明堂》进行交叉

比较。

鱼际穴例

头痛不甚,汗出而寒(《甲乙经》卷七第一上)。

头痛不堪,汗出而寒(《素问·刺热》)。

头痛不甚,汗出而寒(《太素·五脏热病》)。

头痛不堪,汗出而寒(杨注本《明堂》)。

头痛甚,汗不出(《外台》引《明堂》)。

《太素·五脏热病》“头痛不甚”句下杨上善注日

“有本为堪”,可见这一异文由来已久,不独见于《明

堂》,更早见于《内经》。又《明堂》‘‘汗出而寒’’句下杨

上善注日“有本作‘汗不出’也”,与王焘据本正相

合,而这一异文则仅见于《明堂》。

二、创造性阅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看到皇甫谧没有

看到的,想到皇甫谧没有想到的,必须超越他已经

达到的高度。而要超越,首先必须理解他以及他的

作品。

《甲乙经》与《太素》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用

《素问》《九卷》《明堂》三书作为建筑的砖瓦,按照预

先设计的框架,建造一座新的大厦:而后者则对一

个现成的大厦进行改造。

1.进入角色——领悟编者的编纂思路

所谓进入角色,首先你要对皇甫谧有足够的了

解,而要了解他,前提是理解编者的意图与全书的

结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将皇甫

谧做过的事也动手尝试一下,将《素问》《九卷》《明

堂》三书,按《甲乙经》的总体框架,加以类编。待积

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重读《甲乙经》,在阅

读过程中不时地停下来问自己:假如我是皇甫谧,

这个地方我会如何处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会越

!争

南2008年第6期

来越感同身受地理解皇甫谧,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共

鸣。

例一:对《素问》《灵枢》不同学说的处理

众所周知,《素问》《九卷》非出自一人之手,对

同一问题的论述,可见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

点。如果要你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将这些不同

的说法汇集于同一篇内,你如何处理?你绞尽脑汁,

做过种种尝试后,最后大概只能做出这样的处理:

以一种说法为主,而以“素问日”、“九卷日”这样的

提示语列举其他不同说法。也就是说你采用了与皇

甫谧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

遇到《甲乙经》冠以“素问日”、“九卷日”的条文时,

就决不会想当然地认定为后人注文。

例二:对于《明堂经》文字的处理

解决了类编《素问》《九卷》的主要难题后,你马

上就面临另一个更大的难题:如何处理《明堂经》?

《明堂经》是一部腧穴书,在形式上与《素问》《九卷》

很不相类,如何使三书的文字在一个新的框架中自

然、贴切地融为一个整体?比较容易想到的是,首先

将《明堂经》腧穴内容分为“定位”与“主治”两大部

分,前者归于卷三“腧穴”,后者分属于卷七至十二

治疗部分。然而《明堂》的腧穴主治采用的是“以穴

统病证”的表述形式,即“XX(穴)主XX(病证)”的格

式,这与《素问》《九卷》的针灸治疗文字格格不入,

如何处理?最后你大概也只能将《明堂经》腧穴主治

“以穴统病证”的表述体例改成“以病证属穴”的形

式。也就是采用与皇甫谧相同的方式处理。这时当

你再读《甲乙经》卷七至十二腧穴主治条文时,你的

感觉会与以前完全不一样,就不会将其视为针灸方

了。

由此可见,要进入皇甫谧的思想世界、进入《甲

乙经》,不能仅仅用眼看,还要用心想,再要动手做。

用眼不用心,动口不动手,就很难进入角色。

2.走出角色——由,占、连线的贯通阅读

现在你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皇甫谧

只是将《素问》《九卷》《明堂》三书按新分类重编,为

何后人的评价那么高?第一,是三本书的确存在有

机的内在联系,皇甫谧之后的杨上善也看出了这一

点,评日:“《太素》陈其宗旨,《明堂》表其形见,是犹

万方数据

天一地二”。他改编注解的《明堂经》题名为“黄帝内

经明堂”也鲜明地体现了他对三书关系的理解;第

二,用三书作为创作素材构建新的大厦——成就的

是《针灸经》,发生了质变,而杨上善类集的《太素》

仍然只是《黄帝内经》的一个传本,《黄帝内经明堂》

也只是《黄帝明堂经》的一个传本。

待你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能够完全进入皇甫

谧的思想世界,达到他的学术高度后,就要尝试着

再走出来、超越他。这时当你再阅读《甲乙经》时,就

要不时地停下来问自己:如果是我来设计,我将如

何构思?

通览《甲乙经》卷七至十二针灸辨证应用最多

的是经脉辨证,其次是脏腑辨证,而且在篇题中就

直接点明了辨证的要点。例如: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癫疝遗溺癃第十一

黄帝问日:刺节言去衣者,刺关节之支络者,愿

闻其详。岐伯对日:腰脊者,人之关节,股腑者,人之

趋翔,茎睾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路也。

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流,而下溢于睾,水

道不通,炅不休息,俯仰不便,趋翔不能,荥然有水,

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裳不可蔽,名日去

衣。

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少腹痛,不可

俯仰.商丘主之。

狐疝.太冲主之。

阴跳遗溺.小便难而痛,阴上入腹中,寒疝阴挺

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大敦主之。

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嗔不欲视,

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

疝,阴暴痛,中封主之。

疝,癃,脐少腹引痛腰中痛,中封主之。

阴跳腰痛,实则挺长,寒热,挛,阴暴痛,遗溺偏

大:虚则暴痒,气逆肿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状,数

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热如有

息肉状.如著欲出,背挛不可俯仰,蠡沟主之。

丈夫疝,阴跳痛引篡中不得溺,腹中支,胁下楮

满.闭癃阴痿,后时泄,四肢不收,实则身热头痛,汗

不出.目然无所见,怒欲杀人,暴痛引髌下节,时有

热气,筋挛膝痛不可屈伸,狂如新发,衄,不食.喘

呼,少腹痛引嗌,足厥痛,由泉主之。

癃疝。然谷主之。

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

立已。

气癃疝,阴急,股枢腩内廉痛,交信主之。

阴暴起。疝,照海主之。疝,至阴主之。

这是《甲乙经》中采用经脉辨证的一篇。尽管对

于前阴病变之疝、癃、遗尿,本篇所引《明堂经》循经

取穴的腧穴包括了足三阴、足太阳,但皇甫谧于篇

题中径称“足厥阴脉动”,真可谓心识《内经》,慧眼

独具。后之金元张从正挥千言,妙阐阴疝与足厥阴

之关系,倍受后人称道,殊不知千年之前皇甫先生

已立论在先。然而按规范化教程的标准衡量,此篇

结构尚未至完善:只描述了疝与癃的临床症状,而

没有诊法、辨证与治疗原则的内容。诸项皆备的见

于卷七第二篇“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然而表达方

式仍不及《伤寒论》精要与规范。

特别是没有通过对卷七至十二各篇病证的循

经取穴的分析,归纳出十二经脉辨证的大纲。例如

具体对足厥阴经而言,其主病的部位要点是:前阴、

少腹,其次是腰与舌。不论什么病,只要见有前阴、

少腹、腰、舌的症状,其远端选穴都主取足厥阴经

穴,而不限于单纯的疝、癃等前阴病。一种理论或规

则,只有达到这样高的抽象程度,才能更方便、更灵

活、举一反三地指导临床实践。否则学了“足厥阴脉

动喜怒不时发癞疝遗溺癃”篇,只知此三病的循经

取穴原则,遇到其他病则又茫然不知。因此,非常有

必要在“辨证”部分,归纳出《甲乙经》最常用的经脉

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纲要(像《伤寒论》各病的“提纲”

条文一样)。这时,你再读《甲乙经》的条文,就会有

完全不同的感悟:

痉.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风痉。身反

折.先取太阳胭中血络出血。痉,中有寒,取三里。

这里给出一个基础方“痉,取之阴跷及三毛上

及血络出血”,然而随证配穴。皇甫谧可能是看破

《内经》这一奥妙的人。因此,接下来,他将从《明堂

经》辑出的腧穴主治作了如下的编排:

2008年第6期镐。



万方数据

痉,取囟会、百会及天柱、膈俞、上关、光明主

之。

痉,目不晌,刺脑户。

痉,脊强反折,瘛疯,癫疾,头重,五处主之。

痉,互引,善惊,天冲主之。

痉,反折,心痛,形气短,尻涩,小便黄闭,长强

主之.

痉.上气。鱼际主之。

痉,互引,腕骨主之。热病汗不出,善呕苦,痉,

身反折,口噤,善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似拔

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见血立已,喉痹不能言,

三里主之。

痉,惊,互引,脚如结,脯如裂,束骨主之。

痉,目反白多,鼻不通利,涕黄,更衣(一本作便

去血)。京骨主之。

痉,脊强,头眩痛,脚如结,腩如裂,昆仑主之。

痉,反折,飞扬主之。

待你熟读之后,你会突然发现在《甲乙经》中大

量出现的这种类型条文前面的“痉”等病名可以被

置换为多种不同的病名。针灸腧穴治疗的不是一个

个病,而是特定部位的症状,只要在一定的部位,不

论出现什么症状,什么病,皆主之。应当说这是皇甫

谧最大的贡献之一——将隐含在《明堂经》与《素

问》《灵枢》中这一腧穴主治特点凸现出来!

遗憾的是,近两千年来却无人读懂皇甫谧:笔

者以为这将是针灸诊疗的一个重要模式——辨病

处方,看部配穴,随证加减。——也是名老中医自

觉或不自觉应用的模式。反过来,不论什么病,只要

出现“身反折”,就配委中;见“中有寒”就取三里,而

不限于痉症。

五脏六腑胀第三

问日:愿闻胀形。对日: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

得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

少腹。脾胀者。苦哕,四肢闷,体重不能衣。肾胀者,

腹满引背怏快然,腰髀痛。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

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

毒脚

妇2008年第6期

冬日重感于寒则泄,食不化。小肠胀者.小腹胀引腰

而痛。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

皮肤中,壳壳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

太息。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

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工所败,

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

工.

问日: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

下,今有三而不下,其过焉在?对日:此言陷于肉肓

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而气内闭藏,不陷肓则气

不行,不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逆。其于胀也,

当泻而不泻,故气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

复起,可以万全,恶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诊,

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之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心胀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

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

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

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豁。

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大肠胀者,天枢主之。

小肠胀者.中移主之。

膀胱胀者。曲骨主之。

三焦胀者。石门主之。

胆胀者。阳陵泉主之。

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

也。

这是《甲乙经》中应用脏腑辨证的一篇,而且临

床症状、病因病机、治疗总则诸基本项目较完整,既

列出了针对“胀”这个病证的基础方:三里,又详述

了脏腑辨证的加减方。然而皇甫谧并没能通过对诸

如五脏六腑之咳、五脏六腑之疟等各类病证的针灸

治疗,提取出五脏六腑的共性症状,提炼出五脏六

腑辨证的纲领,没有达到《伤寒论》那样的理论高

度。这个提炼与概括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其实

只有一步之遥!

万方数据

《针灸甲乙经》的读法

作者:黄龙祥,HUANGLong-xiang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北京,100700

刊名:中医药文化

英文刊名:CHINESEMEDICALCULTURE

年,卷(期):2008,3(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胜春《针灸甲乙经》之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2,22(4)

2.方金森《针灸甲乙经》甲乙两字之我见[期刊论文]-中医文献杂志2002(2)

3.梁丰世界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期刊论文]-解放军健康2008(6)

4.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配穴特点分析[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2,18(3)

5.王湃.孙瑜.高碧霄浅析皇甫谧对郄穴的贡献[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1,19(4)

6.章曦浅谈《针灸甲乙经》的学术价值[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

7.何彦东.HeYandong皇甫谧哲学思想刍议[期刊论文]-国医论坛2010,25(3)

8.张宝文《针灸甲乙经》的成因及对后世的影响[期刊论文]-医古文知识2004,21(1)

9.钱超尘.赵怀舟.QIANChao-chen.ZHAOHuai-zhou《辅行诀》抄本寻踪[期刊论文]-中医药文化2008,3(6)

10.段逸山古人的名、字、号[期刊论文]-中医药文化2008,3(6)





引用本文格式:黄龙祥.HUANGLong-xiang《针灸甲乙经》的读法[期刊论文]-中医药文化2008(6)

献花(0)
+1
(本文系针道求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