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大渠北起大境门
“劈开山岩凿山川,七里山上架飞泉,河水流进大农田,喜的老农笑开颜。”1958年,为了充分利用清水河的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为一部分旱地变为水浇地,张家口修建了一条七里山大渠。七里山大渠是张家口的一项较大的水利工程,于1958年2月进行勘察设计,随山就势地制定了一套施工方案,3月破土动工,动员沿渠各村农民和市各界支援修建。次年主渠道建成,1960年支渠配套工程全部竣工。
七里山大渠北起大境门外清水河东岸,绕东太平山向南,经七里山引向榆林以东,渠长23公里,动土石方290万立方米,开凿涵洞80米,劈山200米,共开支渠69条,总长47310米,建节制闸13座,支渠口12座,干渠退水闸1座,扬水站4座,水库4座,公路桥(通过渠身)13座,砌筑干渠衬9396米。
七里山大渠于1961年开始使用受益,受益村庄主要是:王家寨、小辛庄、榆林一带。2008年因清水河水源不足,不能再为该渠注水,致使渠道失修,后因城市改造道路扩建占用而废弃,现在还有不少处留有大渠的痕迹。七里大渠从修建到废弃40多年来,使这一带土地提高了产量,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为国家粮食供应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全国文联主席、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在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陪同下,1958年来到张家口,当时正值修建七里山大渠,他到七里山大渠多处进行了参观,对七里山大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郭沫若每到一处都要诵诗一首,予以赞扬。当时张家口日报刊登了他在七里山大渠的不少诗,郭沫若同志诗的特点是没有规格,字数和句子也没有一定的要求,句子和字数有多有少,相当自由,而且是见景生情,不加思索,顺口诵出。人们赞扬他的诗,他很谦虚,说:“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并为即将竣工的七里山大渠挥毫书写了“七里山渠”石碑碑文。后刻在石碑上,立于大境门东侧,七里山大渠引水处。6月6日的下午,在市府礼堂,举办了关于“文学创作与文风”等问题的报告会。会上郭沫若同志讲了五个问题:一是红与专的问题;二是厚今薄古的问题;三是学风问题;四是诗歌问题;五是科学问题。一千多人听了演讲。
如今,七里山大渠虽然废弃,但七里山的面貌又有了新的改观,城市外环快速路,从七里山大渠山后通过。山前修建了一座七里山公园,花草树木,美景如画,成为市民强身锻炼的场所。每日早晨,有跳舞的、扭秧歌的、打拳的、唱歌的、唱戏的、有游览散步的,山上山下,人山人海,一群一队十分热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