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期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35No.1
2017年1月JOURNALOFJIAYING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Jan.2017
语篇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以纪伯伦之ONLOVE为例
董广坤,陈小曼
收稿日期:2016-07-01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5年社科规划课题“汉英语篇中隐喻的
使用与理解分析研究”(15WX210)。
作者简介:董广坤(1971-),男,山东东平人,讲师,主要研究
方向:英语语言学,英汉对比;陈小曼(1963-),女,江西吉
安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义学、英语教学。
(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语篇是多义的,对语篇的理解是无穷无尽的,但个体对语篇的理解总是有限的。对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考
察是语篇理解的一部分,是在特定层次和特殊视角的理解。隐喻可构成某些文体的特征,诗歌是语篇体现隐喻的
主体。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对纪伯伦之ONLOVE的隐喻分析揭示了在诗人的心目中爱是一个强人。这既是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检验,也是对该诗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理解。
关键词:语篇阅读;隐喻理解;纪伯伦之“论爱情”;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2X(2017)01-0078-04
一、引言
人与语篇不可分离,常常要阅读语篇,理解语
篇。语篇与语言在概念上相近。为了研究方便和
精确起见,语言学家们对语篇进行了界定。结构派
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以及语篇由句
子组成。功能派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语篇由
句子体现(realization),或者说句子(形式)体现
了语篇(语义),不是比大小。
[1]
对于这种区分,我们
点到为止,不作详细的论述。
我们阅读语篇,并努力地理解我们阅读的东
西。对语篇的理解是无穷的,但个体的理解总是有
限的,没有完全和穷尽之说。理解的程度有多少之
分,也有视角之别,因人而异。在阅读语篇的时候,
我们会遇到大量的修辞性语言,其中就包括隐喻。
对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考察,也是语篇理解的一部
分。要想理解语篇中的隐喻,运用某种方法、选取
适当的视角才能进行。在下文中,我们运用概念隐
喻理论对纪伯伦的ONLOVE进行隐喻分析,这既是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检验,也是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
角对纪诗的理解。
①
二、语篇中的隐喻
(一)语篇中隐喻的分布情况
功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断言任何具
备一定长度的语篇内都存在需要考虑的隐喻成
分。
[2]
但是,隐喻成分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比例和量,
才具有统计的意义,或者说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这里是说,虽然隐喻普遍存在,但是它在不同语篇
中的活跃程度并不一样。我们不可一概而论。
隐喻可以构成某些文体的特征和风格。有的语
篇通篇找不到明显的隐喻表达,如《纪念白求恩》。
有的语篇中偶尔出现隐喻表达,如《为人民服务》,这
种隐喻多是创新性隐喻,是作者即兴为之,主要起修
辞作用。有的语篇中有很多隐喻,如科技语篇,这是
为了类比需要,或许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要说明的事
物,但是这不等于科技语篇体现隐喻。有的语篇本身
就是隐喻,这属于语篇体现隐喻。在体现隐喻的语篇
里存在一个核心的概念隐喻,然后或者还包括很多次
隐喻。不少诗歌属于此类。一般说来,诗歌是语篇体
现隐喻的主体。人们在研究语篇隐喻的时候,多以诗
歌语篇为研究对象。
总之,在考察语篇中隐喻的时候,我们可以看
某个语篇中有没有隐喻;如果有,是有很多,还是只
是少量。另外,我们要明白语篇中含有隐喻不等于
语篇体现(represent)隐喻。因此,我们在分析和阅
①OnLove选自纪伯伦著、肖聿译《先知》(英汉对照)(中国商
业出版社2008)。
读语篇的时候,要确定我们的阅读材料是不是语篇
本身体现隐喻。
(二)如何识别语篇中的隐喻
在理解和分析隐喻语言的时候,首先要识别出
隐喻词或短语。即使是在语篇的层面上来分析隐
喻,也应该从最基本的隐喻短语或词入手。否则,
我们就难以分析。如果隐喻没有出现在短语和词
语层面,可以在句子层面上进行辨认。如果在句子
层面上没有找到,可以到语段层面,最后是语篇层
面。然后,再根据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般说来,在词语层面进行隐喻分析,主要是
辞格的辨认,这样可以解决对创新隐喻的理解,任
务比较简单,不需要考虑太多。如果对整个语篇里
的隐喻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就需要借助于某种理论
来操作。这种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整体的和本
质的认识。
识别语篇中的隐喻,特别是基本隐喻,不是很
容易的事情,如同剥茧抽丝一样,有时要花费很长
时间才能完成。Lakoff用“unpack”这个词称之,
[3]
就像从包裹里面的一堆乱麻似的东西中找出某样
东西来一样。
(三)语篇层面隐喻分析的主旨
语篇有隐喻语篇和非隐喻语篇之分。人们研究
语篇中的隐喻,既考察隐喻语篇,也考非隐喻语篇。
研究者从语篇层面进行隐喻分析有着不同的考虑。
成系统的隐喻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通过
对一个或多个语篇做概念隐喻分析,人们会揭示语
篇背后的意识形态。这种研究多结合批评语言学
的理论来进行,如刘宇红对英汉战争隐喻的对比研
究
[4]
,张蕾和苗兴伟对奥运会经济隐喻的研究
[5]
。
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来讲,隐喻具有谋篇的作
用。功能语法学派的语法隐喻理论在这方面的应
用比较广泛。这方面的研究多是解释性的,是对语
言之篇章功能的探索。
对诗歌进行隐喻分析的有很多。这种分析有
的能揭示某种倾向或价值,如M.Freeman对Emily
Dickinson诗歌的研究
[6]
;有的是为了深化对文学作
品的欣赏和批评,如任绍曾对《观书有感》和狄金森
“读书”的对比研究
[7]
。文学欣赏与揭示某种倾向
或价值很难分离。一般来说,进行多维度操作和阐
释才更加有说服力。
三、对ONLOVE的概念隐喻分析
为了检验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力,我们选取纪
伯伦的OnLove进行隐喻分析研究,也是我们尝试
着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这首诗进行理解。
(一)OnLove中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指概念系统中跨领域的投射,是用一
种迥然不同领域的经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要
表达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人们通常使用表达具体
经验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概念。一旦离开具体经验
的话题,开始谈论抽象概念和情感时,我们总是采
用隐喻理解
[8]205
。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理解为从始
源域到目的域的映(投)射。在LifeisATwitch的
概念隐喻中,twitch是始源域,life是目的域。叙事
人用人们可以直觉到的无法控制的抽搐说明世事
无常,人生难料。
[7]
世人对爱深有体会,但对爱的理解又五花八
门。在OnLove中,诗哲纪伯伦把爱比喻为一个无
所不能的强人,即:LoveISAStrongman。并非任何
认知域都可投射到任何另一个认知域。投射要遵
循一个原则,Lakoff通俗地称其为隐喻背景(meta-
phoricalscenario)
[8]206
。它为隐喻提供理据,是投
射得以成立的推理基础。把爱比喻为强人,这是很
少见的,可能也是世界唯一的,但是当诗哲在诗集
《先知》中把这首诗呈现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感觉
这个比喻是非常贴切自然了。这说明,他的这个隐
喻背景与我们的心理空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
的想象或者叫心理假设契合了我们读者的心理。
这首诗的隐喻背景是:ONLOVE是诗集《先知》中的
一首。诗哲以先知的口吻来告诫世人,他所说的爱
有神圣的意味。而且,《先知》以《圣经》钦定本的语
言风格写成,爱以强人的形象出现也就顺理成
章了。
(二)隐喻分析
我们对这首诗的隐喻分析涵盖五个方面:目标
域和始源域、喻体和本体对应、中心思想和投射范
围、心理假设以及隐喻连贯。
1.目标域和始源域
如果一个语篇体现隐喻,作者必须在语篇中交
待两个认知域,否则读者可能不知所云。纪伯伦的
OnLove是一首关于爱情的哲理诗,“爱是一个强
人”的隐喻贯穿全诗。诗人在标题和诗的开头交待
了目标———Love。但是,在全诗中,他只是用一个人
称代词He来指称爱,这是把爱进行了人格化,也就
是隐喻化,所以说he就是始源。至于这个“他”是
什么样的,这就需要读者根据全诗的进展去全面地
97第35卷第1期董广坤,陈小曼语篇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理解和体会。王文斌认为始源域之源可以是具体
始源(如journey),也可以是抽象始源(如be-
lief)
[9]63
。这首诗中的始源(He)既不是具体的始
源,因为He能指代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它也不是典
型的抽象始源,既不是思想观点,也不是信仰观念,
而仅仅是一个人称代词,这是该隐喻比较特殊的
地方。
2.隃体和本体对应
Lakoff指出投射是一套喻体和本体的对应,即
通过将一个认知域的知识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
从而上升为认识上的对应
[8]207
。在ONLOVE中,纪
伯伦把抽象的爱当成一个人来写。人会干什么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能干不同的事情。但是,一
个强人比普通人有更加突出的能力。强人具有伟
大的号召力,有权威,能召集众人。在诗中,诗人充
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他把强人所能做的事情几乎一
个不落地都写到了。本来,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
体验,但是当诗人把它当成一个强人来写并且说这
个强人几乎万能的时候,这就是典型的隐喻写
作———He所指代的强人是始源(即喻体),爱是目
标(即本体)。
强人能召唤(Beckons)、能张开(Enfold)双臂、
能用箭伤(wound)、会说话(speaks)、能让人梦想
粉碎(shatter)、能给……加冕(crowns)、能使人受
难(crucify),能上升(Ascends)能下降(Descend)、
能抚慰(Caresses)、摇晃(shake)、能聚揽(gath-
ers)、能脱粒(Threshes)、能筛(sifts)糠、能使人自
由(free)、能磨碎(grinds)、能使弯曲(kneads)、能
指派(assigns)任务、能明察秋毫(find)、会感觉到
快乐(hispleasure)、能指引方向(directsyour
course)等等。这些词语都有其本义,但是在诗中,
它们的意义都不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因而是隐喻
意义。诗人没有泛泛地说“loveisastrongman”,而
是通过详细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爱的方方面面。
诗人一步一步地展开来写,丰富了强人的形象,令
读者对爱的认识因而也越来越清晰起来。强人所
能做的事情(即始源域,亦即喻体),跟爱的内涵(目
标域,亦即本体)完全对应起来了。
3.中心思想和投射范围
在ONLOVE中,诗哲纪伯伦主要是教我们应该
怎样看待和理解爱(这里当然不仅指爱情)。他把
爱隐喻为一个强人,通过这个强人的表现和所作所
为,全面地告诉我们爱是什么样子的。理解了爱
后,我们才能比较理智去爱。这是本诗的中心
思想。
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把爱这个抽象的概
念隐喻为一个强人来表达出来的。这个隐喻不是
明说出来的,它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细读,最后总结
出来。它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进行了很多次才
完成的。作为接近先知(或者说预言家)的强人,他
们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诗人
必须全面地展示强人的伟岸和强大,以便让读/听
者获得尽可能多的体会和理解。这是本诗进行多
次隐喻的原因。每一个对应实际上是一个跨领域
的次投射,也就是次隐喻。在语篇体现隐喻时会有
一系列的次隐喻,它们围绕隐喻所要传达的中心思
想构成一个隐喻体系,共同为体现隐喻,传达隐喻
中心思想服务。本诗中的多次隐喻都是“爱是一个
强人”隐喻的次隐喻,它们是成系列的。纪伯伦通
过LoveISAStrongman这个隐喻表达了他的爱情
观。他的爱情观如同神谕,在能相像到的方面都给
出指点,极具有哲理。
4.心理假设
所谓心理假设,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心理虚拟。
语言隐喻中始源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客观
世界中的等同关系,而是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的一种心理假设或心理虚拟。换句话来说,隐喻的
形成,是人类心理假设或虚拟的结果,是人类观照
客观世界的心理具体体现。
[9]75
隐喻的形成,关键在
于始源域的形成,目标域在相当程度上仅仅是人类
通过始源域进行心理假设的归宿。在OnLove这首
诗中,强人就是诗人心理虚拟的结果,换句话说,是
诗人想象的产物,也就是说,在诗人的心里,爱是作
为一个强人的形象存在着的。
5.隐喻连贯
我们所读出来的“LoveISAStrongman”,是纪
伯伦的一个创新隐喻(novelmetaphor)。Lakoff指出
创新隐喻不是用于构建我们日常概念体系的一部
分,而是对于事物的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
[10]
。而日
常隐喻体系对于理解创新隐喻起中心作用。我们
需要依靠常规隐喻才能明白创新隐喻的意义。这
说明常规隐喻对概念隐喻的连贯至关重要。Love
ISAStrongman隐喻中的Strongman给人以strong的
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强人通常更加健康,更加
理性,游刃有余,能占居上风的位置。在英语中,
Healthandlifeareup,Sicknessanddeatharedown;
08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1月
Consciousisup,unconsciousisdown;Rationalisup,
emotional。
[11]
意思是说,好的和积极的东西都是上
的,不好的和消极的东西都是下的。Lakoff等人没
有说Strongisup,但是我们能得出Strongisup,
Weakisdown这样的结论来。UP和DOWN的非字
面含义,就是Lakoff&Johnson所说的概念隐喻中的
空间隐喻的意义。上与下相比较,人类是以上为好
的,即UPisgood,DOWNisbad。Strongisup是我
们理解LoveISAStrongman这个创新隐喻的常规隐
喻,也就是基本隐喻。如果没有这个基础,LoveIS
AStrongman就不能成立,我们就难以理解它。沿着
强人给我们指明的道路前进,我们才会顺利和成
功。认真严肃地对待爱,我们才能拥有真爱。
四、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选取概念隐喻的方法和视角,
对OnLove进行分析。因此,这里所谈的理解是我
们自己的个体体验,或者说是一次实验。要想探讨
一个群体(如没有接触过隐喻理论的学生)是怎么
理解隐喻的,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然后进行
必要的定量分析才行。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
以前,我们或许只是感觉到OnLove很令人震
撼,也可能注意到里面的一些比喻,但是不会想到
诗中的那些比喻是统一在“爱是强人”这个核心概
念之下的。在没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之前,那些比
喻好像是散乱地堆砌起来的,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
系。引入概念隐喻理论之后,我们就明白了诗篇里
的核心概念隐喻是“LOVEISASTRONGMAN”。这
样,我们对诗的理解深化了。在总结出了全诗的核
心概念隐喻之后,我们对它的中心思想的把握就更
加简单明确了。
诗人头脑里有了强人的形象之后,所有的比喻
都是这个核心的概念隐喻之下的次隐喻。在进行
了多次隐喻之后,强人的形象才丰满起来。诗中的
beckon、crown、crucify、free、assign、direct等词语都是
隐喻表达,这些词语都是符合强人的身份。有了这
些隐喻表达,整个诗篇就显得前后一致,全篇贯通。
因此,OnLove中的隐喻,既是诗人进行跨域表达的
思维手段,又是他用来组织篇章的句法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
译,2002(3):3-6.
[2]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M].London:Arnold,1985:342.
[3]乔治·莱考夫.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90.
[4]刘宇红.隐喻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北京公司,2011:92.
[5]张蕾,苗兴伟.英汉新闻语篇隐喻表征的比较研究———
以奥运经济隐喻表征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
20-24.
[6]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5:181-183.
[7]任绍曾.概念隐喻与语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
多维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83-92.
[8]Lakoff,George.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
[C]//InA.Ortony(ed.).MetaphorandThought:2ndedi-
tion.Cambridge:CUP.1993:202-251.
[9]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8:63.
[10]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53.
[1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16-18.
责任编辑:温昌衍
ComprehensionofMetaphorsinTextReading-AnAnalysisofGibran'sONLOVE
DONGGuang-kun,CHENXiao-m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nggangshanUniversity,Ji''an343009,China)
Abstract:Atextisofvariousmeaningsandcomprehensionofitisinexhaustible.Anindividualreadercanonlyun-
derstandatexttosomedegree.Aninvestigationofmetaphorsinatextispartofunderstandingthetexttobedealt
with,akindofcomprehensiononaparticularlevelorfromaspecialperspective.Somegenresarecharacteristicof
metaphorsandpoetryisthemainstreamoftextsrepresentingmetaphors.BasedontheTheoryofConceptualMeta-
phor,ananalysisofKhalilGibran'sONLOVErevealsthatloveisastrongmaninthewriter'simagination.Theanal-
ysisisatrialunderstandingofthepoematlargeaswellasagoodtestoftheTheoryofConceptualMetaphor.
Keywords:textreading;comprehensionofmetaphors;KhalilGibran'sONLOVE;conceptualmetaphor
18第35卷第1期董广坤,陈小曼语篇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