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中式英语”
一、引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有值得注意的“中国英语”现象。“中
国英语”,类似于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它是一种英语的变
体(variety),能反映中国特色或风味,它并非是不可接受的。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英语”的英语名字有ChinaEnglish和
CRPEnglish。还有诸如SinicizedEnglish,ChineseEnglish和
Chinglish等。SinicizedEnglish有点中国“式”、中国“化”味道,
ChineseEnglish带有“不规范英语”的色彩,Chinglish明显地
含有贬义(榕培,1991)。“中国英语”早已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得
到广泛的研究。截止到2006年底,可以检索到的发表在各种
学术刊物上的针对“中国英语”问题的科研文献共计337篇
(韩玲2007)。
我们要讨论的是广泛存在的“中式英语”。为了提高英语
教学质量,努力减少学习者的“中式英语”是英语教师们的一
项义不容辞,又非常艰难的任务。现阶段,学界的共识是“中国
英语”是可接受的,而“中式英语”是需要消灭的。但是,两者又
是并非容易被区分开的,因为二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线。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重点将是如何辨别“中式英语”,进而提
出如何避免“中式英语”。在这里,“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一
个概括性的术语,是指所有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输出的,不太
规范的,不太地道的英语表达形式。我们的理论基础是韩礼
德的功能理论。
二、实例的功能分析
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
能和篇章功能(Halliday1994/2000;Thompson2000)。各种语言功
能是由不同的语言资源来体现的。但是,在运用功能语法进行
研究时,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人们并不需要综合分析,有所侧
重更恰当。我们下面的分析从“概念功能”开始,重点在篇章功
能方面。
(一)关于语料。笔者选用的语料是一则反映家庭价值观
念的作文,它是由笔者所教的一个学生写的。全篇文章共有9
自然段、48个小句复合体、90个小句和654个单词。单词数是
Microsoft-word的“字数统计”工具统计得到,其它的项目都为
手数。其中,小句数统计按照“有多少动词就有多少小句”
(Gee,2000:149)的原则办。在进行小句数统计的时候,我们先看
有多少动词出现,而不管它们用对了与否。但是有个别的非常
明显的地方则不能看作动词,如在第四段里的“form”应为“
from”。为了节省篇幅,也为了能集中说明问题,我们仅对文
章的第四段(原文见下面)分析,其中的小句复合体共有12
个,已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1)Thefollowingyearwitnessedalargedisaster-the
horriblefloodin1975,whichcausedthousandsoffamily’s
effortstonothing.(2)Father’sfamilyhadnoexception.(3)
董广坤
摘要:“中式英语”广泛地存在于学生的英语中。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以及两种文化中思维
习惯的差异。功能语法对学生作文的分析说明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在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手段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中式”特
征,学生们的英语作文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意合”的特点。功能语法对减少“中式英语”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语法;中式英语;主位推进模式;衔接手段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8)06-0134-04
(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收稿日期]2008-08-14
[作者简介]董广坤(1971—),男,山东东平人,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法和英语教学。
Vol.28No.6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Dec.2008
第28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134--
Everythingwouldbeginfromzero.(4)Unfortunately,grandfather
diedofakindofdiseaseduetotheflood.(5)Withgrandmother
inweakconditionandyoungersisters,father,whowasonly
fourteenhadtowinthebreadforthewholefamily.(6)Evenin
thosedifficultyears,fatherhadneversurrendertodestiny.(7)
Hebelievesthat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8)Atthat
time,fatherevencollectedscarpsformhousetohouse,andat
last,heledthewholefamilytocomethroughthehardyears.(9)
Itwasthenfatherdevelopedkindsofgoodmerits.(10)He
demandedmekeepthriftandtaughtmethesympathyforothers.
(11)Furthermore,hetaughthischildrentoworkdependingon
themselves.(12)Uptothepresent,mybrotherandIboth
benefitformthesethoughts.
对于这种“中式英语”,我们不知道英美人是否有理解上
的困难,但我们能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概念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包括两方面,经验功能和逻
辑功能。此处,我们仅做个别的分析。
首先,让我们看本段的第一句:“Thefollowingyear
witnessedalargedisaster-thehorriblefloodin1975,which
causedthousandsoffamily’seffortstonothing.”
句中划线部分用“witness(见证)”表示“发生(takeplace,
breakout)”。以传统观点来看,它是拟人修辞法。在功能语法
中,它是经验(语法)隐喻。具体来说,是用“心理过程”隐喻“物
质过程”。独立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表达;然而,我们不太清
楚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措辞。从主位理论来说,“The
followingyear”属于话题主位,即它是有关作者想要谈论的事
情。根据这种预期,本自然段应该着力写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然而,原文并没有集中力量调用英语的语法资源来写这一年
的事情。所以,从整体来说,这一段写作是不算太成功的。
我们再看第二句:“Father’sfamilyhadnoexception.”作者
想表达“大洪水使得许多家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爸爸的家也
没(有)例外”。“爸爸的家没有例外”被直译为“Father’sfamily
hadnoexception”。我们可以确定作者是在先用汉语思考,然
后再翻译成英语。这种策略导致了“中式英语”。从经验功能来
看,它是表示“所有”的关系过程。但是,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
意思来看,它不应是表示“所有”的关系过程。我们可以把它改
成物质过程——“father’sfamilywasnotexcepted”,或者表示
“属性”的关系过程——“father’sfamilywasnotexceptional”。
但是,我们要知道,根据英语的谋篇布局规范,我们还应进行
更大的改动。
另外,也有的学生作文中出现了“myfamilyhasfive
members”和“myfamilyiscomposedoffourpeople”这样的语
句。它们都是“关系过程”,但是,在英语中,要想表达“XX家
里有XX个人(成员)”,需要采用“存在过程”,即,“Thereare
XXpeopleinone’sfamily.”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对我们的
英语表达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概念功能还包括逻辑功能,即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
列和主从关系。因为对本研究没有重要作用,我们不在这方
面进行分析。
(三)篇章功能。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
功能,叫做语篇功能(篇章功能)。篇章功能是通过主位结构、
信息结构和衔接来体现的(胡壮麟等,2005:161)。我们将对所选
段落的主位推进模式以及衔接手段进行分析。
1.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
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总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这种联
系变化就叫推进(progression)。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
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能形成一个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
(朱永生等,2001:102)
功能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发现,英语的主位推进行模式主
要有四种类型(朱永生等,2001:103-104;胡壮麟等2005:168-
170),分别为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和交叉型,如下
面的图1,2,3和4所示:
T1—R1
│
T2(=T1)—R2
│
Tn(=T1)—Rn
图1:主位同一型主位推进模式
T1—R1
│
T2—R2(=R1)
│
Tn—Rn(=R1)
图2:述位同一型主位推进模式
T1—R1
│
T2=(R1)—R2
┋
Tn(Rn-1)—Rn
图3: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
T1—R1
│
T2—R2(T1)
┋
Tn—Rn(=Tn-1)
图4:交叉型主位推进模式
第四段中各句的主位如图5所示:
T1:Thefollowingyear
T2:Father’sfamily
T3:Everything
T4:Unfortunately,grandfather
T5:Withgrandmotherinweakconditionandyoungersisters,
T6:Eveninthosedifficultyears,
T7:He
135--
图5:第四段中的各小句的主位
一般来说,主位与话题有关。有的人也把主位叫做“话题”
(topic),但是二者并非是同一样东西,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
下,二者是重合的。在本段中,从我们找出来的各句的主位来
看,各句的主位是变化不居的。从第一到第六句,每句的主位
和述位都不同。与地道规范的英语相对照,这一段表现出来
的是“话题”的散乱,不紧凑。虽然这段文字是可以理解的,但
它依靠的是汉语的“意合”原则,显得更“中式化”。
我们再看一下其主位推进状况,如图6所示:
T1-R1
T2-R2
T3-R3
T4-R4
T5-R5
T6-R6
T7(=R6)-R7
T8-R8(=T7)
T9-R9(=R8)
T10-R10(=T7)
T11(=T7)-R11
T12(=T7)-R12
T13-R13
图6:第四段主位推进模式
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其推进模式不是典型的英语篇章
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此主位推进模式具有“散”的特点。对中国
人来说,各句之间还是有意义上的联系,我们说汉语的人能明
白其意思。这也说明,它是以汉语的思维习惯写的。具有明显
的“中式”特点。
2.衔接手段。本段的各种衔接(韩礼德,1976/1994)手段如
下:
内指:which前指flood(1);who前指father(5);who前指
those(7);those后指whohelpthemselves(7);themselves前指
those(7);he(7)前指father(2,5);he(8)前指father(2,5,8);
he(10)、前指father(2,5,8);he(11)和his(11)前指father
(2,5,8);themselves(11)前指children(11);
外指:nothing(1);Everything(3)those(6);those(7);that
(8);It(9);me(10);I(12);
比较:others;
连接:that(7);and(8);and(10);furthermore(11),and
(12);
重复:Thefollowingyear(1)与1975(1);theflood(4)与
thehorribleflood(1);thewholefamily(5)与Father’sfamily
(2);
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disaster—flood;goodmerits/
thoughts—thrift,sympathy;
搭配(同现):large(big)disaster,horribleflood;died,
disease,theflood;surrenderto,destiny;thosedifficultyears,
comethrough,thehardyears;dependingonthemselves;Upto
thepresent;benefitfromthesethoughts。
衔接链(cohesivechain)是指具有同一指称的项目在不同
句子中重现而形成的意义链,通常由名词和代词组成(张德禄,
2002)。从上面找出来的衔接手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本段的
一条衔接链为:(1)→(2)Father’s→(3)→(4)→(5)father→
(6)father→(7)He→(8)father→he→(9)father→(10)He
→(11)he→his→(12)→。
这篇作文是关于父亲的故事,以“父亲”为话题的句子占
多数,达9个,而“父亲”这条衔接链由10个项目构成。但是,
除了“父亲”衔接链之外,再也没有其它衔接链了。
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们说汉语的人对这段文字是明白
的,因为它没有意义上的“中断”,否则作者不会采用这样的措
辞。但是,从表面来看,这段英语的确有一些“散乱”。这可能与
我们口语表达习惯相一致。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理解,我们说汉
语的人经常靠“意合”原则来叙述。只要我们感觉某些事情对
我们的叙述有用,就会把它们安排在我们的叙述中。这一段文
字也符合这种语言特点。
(四)附加语(状语)的使用情况。功能语法把附加语(状
语)分成三类:情景附加语、人际功能附加语和连接性附加语。
它们分别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相对应。本段里面
的附加语使用情况如下:
情景附加语:in1975;fromzero;Withgrandmotherinweak
conditionandyoungersisters;forthewholefamily;inthose
difficultyears;todestiny;Atthattime;fromhousetohouse;at
last;dependingonthemselves;Uptothepresent;fromthese
thoughts;
人际功能附加语:Unfortunately;only;Even;even;
连接性附加语:Furthermore。
从教学实践来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很少
使用连接性附加语(董广坤,2006:56)。这段文字也具有这样的
特点。许多英语作文,如果还能被人理解,多是靠“意合”成篇
的,即是“中式英语”。
三、讨论
韩礼德对现代英语的描写和研究是极其深刻的,对我们
学习英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死板地套
用其理论来获得一种理想的结果,我们要借助其理论考察我
们的研究对象的不足。从语言哲学来说,“中式英语”的产生是
因为中国人与英美人的思维习惯不同。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
的“思维根植于儒、道、释的悟性传统,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直觉
洞察和领悟;英式思维秉承古希腊先哲的理性思辩,强调逻辑
推论。二者在哲学上的反映就形成了一种对立,中国哲学注重
物我合一,主客观统一,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西方哲学则物
T8:Atthattime
T9:andatlast
T10:Itwasthen(that)
T11:He
T12:Furthermore,he
T13:Uptothepresent,
136--
我分明,主客观对立,注重个体思维。所以,在思想上它们表现
为‘万物与我为一’与‘我为万物尺度’的对立”(付宁,2007)。汉
语追求意合,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英语追求形合,注重
形式结构协调,以分析达其意。上面的分析显示中国学生在
主位的选用和衔接链的安排方面还深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这
就是语言结构和思维习惯所导致的“中式英语”,是其本质之
所在。
读者也许会问如何解决“中式英语”问题。说实在的,“中
式英语”是不可能得到彻底消灭的。“既便是英语水平很高的
人,只要受过汉文化的熏陶,他的英语就难免有汉语思维的痕
迹”(李少华和王万平,2002)。我们是认可这种说法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几乎没有见过完美的英语学习者。
口语中的“中式英语”无处不在,想消灭书面英语中的“中式英
语”也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中式英语”,我们只能从不同的方
面和角度加深对它的认识,并遵循科学的方法来逐步减少它。
例如,发挥中国人擅长背诵的优良传统,多背诵名篇佳句,可
以有效地减少“中式英语”和提高英语的“地道”程度(吕福祥
1994;邓鹂鸣和王香云2007)。另外,网络科技对外语学习的帮助
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者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努力减
少外语的“中式”程度(程达军,2003)。从写作角度来说,提高的
方法和视角更是多种多样。也有不少学者从功能语法的角度
来探讨。例如郑庆珠等(1998)从英汉语篇章结构的特点,刘世
生等(2002)从介词短语的功能方面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有
意义的探索。然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写作教学与其说
是单纯让学生练习遣词造句的过程,不如说是让学生有意识
地减少“中式英语”的过程。本文的探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英
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于功能语法,我们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它是一个现代的
语言学理论,对许多人来说还是非常艰深的。我们中国的大
多数英语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语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是
习惯性地进行传统语法的传授。能对功能语法有深刻理解并
能运用到英语教学实际的教师是为数不多的。在短期内,期
望把功能理论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在解决“中式英语”问题
上有质的突破还是不现实的。即便如此,功能理论对英语教
师的重要性和帮助作用是不可否认的。通过学习和研究,我
们对英语和“中式英语”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英
语教学将会得明显的提高和改进。
四、结语
“中式英语”的产生既有浅层原因,即语言能力,也有深层
次的原因,即哲学和世界观方面的差异,而后者则是根本性的
原因。“中式英语”中的绝大部分是汉民族的语言世界观在学
习英语过程所起的迁移作用的产物。我们借助功能语法的理
论对实例的分析也说明了“中式英语”的本质之所在。
对“中式英语”的关注不可谓不多,但是问题依然如旧。随
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学英语,这个现象还会存在下去,但是,我
们英语教育工作者是不能任其发展的。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
努力,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逐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功
能语法角度讲,“中式英语”主要表现在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
手段方面的“中国风格”。通过研究,我们明确了功能语法对我
们理解“中式英语”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我们可以在及物性
过程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方面,以及衔接手段的安排方面
有意识地降低我们英语的“中式”风味。
总之,通过学习和运用功能语法的理论,英语教师能够对
“中式英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有意识地减少“中式英语”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ee,JamesPaul.AnIntroductiontoDiscourseAnalysis:
TheoryandMethod[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
andResearchPress,2000.
[2]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
mar[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000.
[3]Halliday,M.A.K.andRuqaiyaHasan,CohesioninEng-
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001.
[4]Thompson,Geoff.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Bei
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程达军.利用网络帮助学生克服“中式英语”[J].现代远
距离教育,2003(3).
[6]邓鹂鸣,王香云.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
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7(4).
[7]董广坤.对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求助信中情态的功能
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8]付宁.中式英语的哲学溯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6).
[9]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
[10]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5.
[11]李少华,王万平.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教学[J].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2).
[12]刘世生,陈雅君.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3]吕福祥.实施地道英语教学之我见[J].上海海运学院
学报,1994(3).
[14]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报,1991(1).
[15]张德禄.语篇跨类衔接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002(4).
[16]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7]郑庆珠,孙会军.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写作教学[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4).
[18]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于连顺]
1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