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_治未病_贴膏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_虞彬艳
2017-08-13 | 阅:  转:  |  分享 
  

?í?h】

“治未病”贴膏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虞彬艳宣丽华(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关键词治未病贴膏冬病夏治医案

“治未病”这一概念最早始于《黄帝内经》,是

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而“冬病夏治”疗法则

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其中又以三伏天穴位敷

贴法最具代表。我们将传统贴膏加以改进,增加药物

透皮作用,减少皮肤不良反应,辨证选穴将穴位敷贴

法用于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咽

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颈椎病、腰腿痛等证属中医寒性

痹证范畴的疾病。每次贴2小时,每年3次(头、

中、末伏),一般以3年为1疗程,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治未病”贴膏的研制方法作一简要的介绍,并

列举一些典型病例的临床应用情况。

1“治未病”贴膏的研制

组成: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和冰

片,其剂量比例为1∶1∶0.5∶0.5∶0.1。

制作:选取100克以上剂量比例的优质生白芥子、

延胡索、生甘遂和细辛并将其混合粉碎,然后加入冰

片、生姜汁调和,再加入赋形剂凡士林,分做成2cm

×0.5cm大小的药饼,备用。

2典型病例举隅

2.1支气管哮喘:蒋某,男,19岁。学生。2007年

7月15日初诊。咳嗽、气急反复发作15年。每遇天

气变化时咳嗽、咯痰、气急明显,难以平卧。查体:

两肺呼吸音清,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中医诊断

为:哮证,痰热蕴肺型;两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予以“治未病”贴膏在头伏、中伏、末伏穴位敷贴肺

俞、心俞、膈俞、大椎。经上述治疗后,次年冬病夏

治时患者诉哮喘未发,仍用以上穴位敷贴巩固治疗。

2.2过敏性鼻炎:葛某,男,18岁。学生。2007年

7月15日初诊。喷嚏、流清涕、鼻塞反复发作10年,

伴鼻痒,晨起为甚。五官科检查发现鼻粘膜水肿、苍

白,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遂来针灸科冬病夏治。检查:舌淡红、苔偏黄厚,脉

滑。中医诊断为:鼻鼽,肺虚邪恋型;西医诊断为:

过敏性鼻炎。予以“治未病”贴膏穴位敷贴肺俞、心

俞、膈俞、大椎。同年二伏治疗时患者鼻痒、喷嚏、

流清涕诸症均较前好转,苔己薄,鼻塞仍明显,继以

前法治疗;同年三伏治疗时患者鼻塞也较前减轻;次

年冬病夏治时,患者自诉过敏性鼻炎半年未发,再予

穴位贴敷,巩固疗效。

2.3慢性阻塞性肺病:王某,女,68岁。退休职工。

2006年7月20日初诊。咳嗽、咯痰反复发作5年,

伴活动后气促1年。平素畏寒明显,胃纳较差,大便

较稀溏。查体:两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明显干、湿

罗音,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为:喘

证,肺脾气虚型;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予

以头伏、中伏、末伏“治未病”贴膏穴位敷贴肺俞、

膈俞、心俞、脾俞、肾俞。经上述治疗后,次年冬病

夏治时,患者诉咳嗽、咯痰已基本控制,气促情况也

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继以上法巩固治疗。第三年冬

病夏治时,患者咳嗽、咯痰、气促情况已基本消除,

再予穴位敷贴,巩固治疗。

2.4颈椎病:何某某,女,48岁。教师。2007年6

月7日初诊。颈部疼痛并放射至左上肢7年余,平素

畏寒明显,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查体:颈部活动

无明显障碍,颈项及上背部软组织压痛明显,压顶试

验-,臂丛牵拉试验-,舌淡、苔薄,脉稍沉。中医

诊断为:痹证,气血不足型;西医诊断为:颈椎病。

予以针刺颈夹脊、大椎、手三里,颈部加温针灸,经

10次针灸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仍有畏寒,考虑

患者阳气已虚,适值伏天,故予“治未病”贴膏穴位

贴敷,扶阳祛寒。穴取大椎、膏肓、脾俞、肾俞、命

门。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疼痛未发作,畏寒已除,

患者精神抖擞,中伏、末伏续予穴位贴敷两次巩固疗

效。次年回访,颈部疼痛、畏寒未再次发作。

3讨论

“治未病”贴膏是在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

理论指导下,配合了现代医学“透(经)皮给药系

统”理论,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

·113·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2月第45卷第2期

大论》中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

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

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将其理论应用于“三伏

贴”则是指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

泄,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来进行穴位贴敷,此

时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达到激发正气,扶正祛邪,平

衡阴阳的目的,使人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状态。

“治未病”贴膏中生白芥子性辛温,善走散,可

温肺化痰,朱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

芥子不能达。”故无论是胸膈或经络、皮肉等处的伏

痰,其皆可散之。细辛性温入肺经,以温化伏肺之寒

饮而止咳平喘,与甘遂、延胡索同用加强逐痰平喘、

利气止痛作用。加以少量冰片、生姜汁引脾肺经,冰

片味辛气香,芳香走窜,有引经、透皮作用;生姜辛

温解表,温肺止咳。众药辛温走窜,散寒化饮,利气

止痛,配合不同的穴位,能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

动经脉功能,发挥行气血、调阴阳作用。该贴膏对皮

肤的不良刺激作用较小,现代人比较容易接受。

而选择每年的夏季的三伏天进行治疗的原因,一

方面是因为“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

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

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

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另一方面则因为伏日与

肺相应,宋高承在《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曰:“立

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谓之伏日。”

伏日必是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应,《素问·经脉

别论》记载:“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气

而应自然。”故可用顺应天气治疗肺系疾病,亦可治

寒邪凝聚、气滞血瘀之疾。

前三则病例均为呼吸道疾病,分别归属于中医

的“哮证”、“鼻鼽”及“喘证”的范畴。均有发病

时间长,病情反复发作,入冬重入夏轻的特点。久

病多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我们选取肺俞、

心俞、膈俞为主穴治疗,三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穴,

均匀地分布于肺脏之背部及脊柱的两侧。脊柱为督

脉运行之经,统辖全身阳脉,阳气皆归于此,而背

俞穴则为脏腑之气输注之处。肺主气,心主血,膈

俞为血会,三者合用可调和气血,益肺补虚,辅以

大椎以振奋阳气,以疏通经络,祛痰化湿。病例三

中,患者年过半百兼之病程较久,故加脾俞、肾俞

以健脾益肾。而病例4中的颈椎病(痹证)则为针

灸科的常见病之一,通常经针灸治疗可治愈,而该患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出版

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浙江中医杂志社组

织编写的《百家名医临证经验》一书,着力发掘中医

学术底蕴,侧重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尤其在临床经验

介绍方面,不管是名医经验总结、治病经验交流、辨

证治疗体会,还是治法变通拓宽、古方灵活运用、用

药独到经验,均能注重临床实用,强调辨证论治,重

现特色经验,涉及病毒感染性高热、温病神昏、咳

嗽、支气管扩张、痰证、胃脘痛、泻痢、心肌炎、冠

心病、不寐、郁证、癫狂、眩晕、高血压病、慢性肝

炎、鼓胀、慢性肾炎、糖尿病、痹证、甲亢、干燥综

合征、中风、阳痿、癌症疼痛、乳腺癌术后、艾滋

病、震颤麻痹、红斑性狼疮、脑炎、血液病、眼科血

症等诸多疑难病证。

纵览《百家名医临证经验》,中医名家云集,精

品力作满目;文章原汁原味,内容见解精湛;学术探

讨有理有据,经验交流有法有方;中医特色突出,治

疗优势明显,给人启迪,学以致用。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每本60元(含邮挂费),

现有少量珍藏本出售,欲购者请汇款至:310007,杭

州市天目山路132号浙江中医杂志社收。

者病程较长,症状缠绵反复,一时不能完全缓解,考

虑为劳倦过度,耗伤正气,阳气内虚,不能运化水

湿,湿阻经络引起。故以膏肓、脾俞、肾俞、命门为

主穴辅以大椎。膏肓位于心肺之间,具有调和气血、

益气补虚、强身健体之功,加以脾俞、肾俞、命门、

大椎,以振奋脾肾及全身之阳气,健脾益肾,散寒化

湿,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治未病”贴膏通过每年3次外用给药而治疗内

脏疾病,不但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现代药理研

究发现,经皮给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而进入人体血

液系统,减少了消化道及肝脏对其分解破坏,使其药

效发挥更加充分,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于消化道的刺

激作用。穴位敷贴能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机制,

使其产生抗体,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性,

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改善机体的过敏状态,改变不良体质,而达到防病治病

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9-09-14

·114·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2月第45卷第2期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