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消化系统辩证论治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017-08-16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浅谈痢疾的辨证论治及中成药的合理选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常章富



一.概念痢疾是以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

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其中,疫毒痢与西医的中毒性痢疾相似,休息痢与西

医的阿米巴原虫痢相似。西医的溃疡性结肠炎等,大体也和本病相当。



二.别名古代方药医书中关于痢疾的别名较多,概之有:

肠澼,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献记载。如《素问·著至教论》云:“三阳者,至阳也。……并于阴则上

下无常,薄为肠澼。”又如《灵枢·论疾诊尺》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

大肠泄,西汉以前,或云秦汉之际,即见于文献记载。如《难经·第五十七难·论五泄的名称和症

状》云:“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西汉以前,或云秦汉之际,即有文献记载。如《难经·第五十七难·论五泄的名称和症状》

云:“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大瘕泄,西汉以前,或云秦汉之际,即有文献记载。如《难经·第五十七难·论五泄的名称和症状》

云:“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痢疾》将其列

入备考名称)

下利,东汉的文献即有记载。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

之。”

泄澼,东汉与南北朝梁代的文献均有记载。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卷三滑石条引《神农本草

经》云:“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卷七黄连条引陶弘景《名医别录》云:“黄连,微寒无毒,主五

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

赤白痢,隋代的文献即有记载。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云:“赤白痢候,……其痢而赤

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于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

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脂蜡。”亦有按伤气伤血分赤白者,如明代方

隅《医林绳墨·痢》云:“痢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别。白者湿热伤气,自大肠来;赤者湿热伤血,

自小肠来;赤白相杂,气血俱伤,亦兼气血两治也。”并列水谷痢候、热痢候、脓血痢候、休息痢候、杂

痢候等,其中杂痢似与五色痢相似。

滞下,唐代的文献即有记载。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热痢》:“《素问》曰春伤于风,夏为脓血,

凡下多滞下也。”并附有治赤白滞下方。明代,张景岳也有清楚的论述,其在《景岳全书·卷二十四》云:

“痢疾一证,……因其澼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清代,吴谦论述的更清楚,其在《医宗金鉴·杂病心

法要诀》痢疾总括的歌诀后注云:“滞下者,积汁垢腻,与湿热滞于肠中,因而下也。……古痢之名也。”

重下,唐代的文献即有记载。如王焘《外台秘要·痢三十三门》专列重下方六首一项。

时疫痢,《丹溪心法·痢九》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

由此可知,本病在西汉及其以前被称为“肠澼”。东汉之后称为“下利”、“痢”。隋代《诸病源

候论》中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唐代又将其称为“滞下”、“重下”。

金元之后又有“时疫痢”之名。



三.认识历史

回首页▲第1页共23页



本病的记载,首见于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书已明确指出引发痢疾的原因,是火毒

或饮食不节所致。如:

《灵枢·论疾诊尺》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血。”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从东汉起,始谓该病为痢。如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云:“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专载治“天行诸痢”方、“下痢不能食”方等,

说明此时的医家已认识到该病为天行时病。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既论述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又列述了痢疾的主要症状。云:

“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虚则泄,故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

是热乘于血,血渗于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

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脂蜡。”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热痢》首次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述了痢疾的分型、主要症状及

治疗方法等。云:“《素问》曰春伤于风,夏为脓血,凡下多滞下也。”又云:“余立身以来,二遭热痢,

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其困笃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寻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宜治。”

并指出:“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蛊则纯利瘀血。”王

焘《外台秘要·痢三十三门》对痢的分型更多。

宋代,正式使用了痢疾之病名。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滞下叙论》云:“《经》中所载,血溢、

血便、注下,古方则有圊脓血及泄下,近世并为痢疾,其实一也。”《济生方·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

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

金元至明,医家已认识到本病能相互传染,并将这种痢疾命名为“时疫痢”。如由元·朱丹溪著述、

明程充校订的《丹溪心法·痢九》曾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后世对此论述得更

明确。

明中期至清代,对痢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的论述更为详细。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杂

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还将其编为歌诀,以利临床医生及初学者记诵。歌诀云:“大瘕小肠大肠泻,肠

澼滞下古痢名,外因风暑湿蒸气,内因不谨饮食生。白痢伤气赤伤血,寒虚微痛热窘疼,实坠粪前虚坠

后,湿热寒虚初久称。”



四.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和饮食内伤,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其外

邪有湿热、疫毒、寒湿之别,饮食所伤有寒化、热化之分,病机则有伤气、伤血之异。

1.外感时邪外感时邪,首先是指感受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或疫毒弥漫,气血

阻滞,与暑湿、疫毒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为湿热痢或疫毒痢。

其次是指感受寒湿之邪,壅滞肠道,气机受阻,气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而生脓血,则成寒湿痢。

一般认为湿热伤于气分,则为白痢;伤于血分,则为赤痢;气血俱伤,则为赤白痢。寒湿痢则多伤

于气分而白多赤少。

2.内伤饮食内伤饮食的含义有二,一是指饮食不节,平时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过食生冷;二是

指食用不洁之物,特别是夏季,更宜如此,致使疫邪从口而入、积滞停于肠间而发病。

若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腑气壅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

若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有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中阳受困,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如

再饮食不慎,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之气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寒

湿痢。

另有脾胃素弱之人,感受寒湿之气,或热痢过服寒凉药物,克伐中阳,每成虚寒痢。

回首页▲第2页共23页



总之,本病发生的原因,虽有外感时邪与饮食内伤之分,但两者常互相影响,往往内外交感而发病。

致使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

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所以腹痛,里急后重。

本病病位虽然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若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则胃不纳食,而成为噤口痢;

又若痢疾迁延,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则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或

因体素虚弱,又过用苦寒之药,也可导致痢疾日久不愈,或时愈时发。

再若痢久不癒,或反复发作,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脾肾亏虚,形成下痢不止。

最后,还应强调的是:临床所见痢疾病,大多是由于感受时邪疫毒引起。所谓时邪引起,是指痢疾

多发于夏秋之交,此时正值热郁湿蒸之际,湿热之邪侵入人体,蕴于肠腑导致发病。所谓疫毒引起,是

指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流行,相互传染导致痢疾流行。



五.辨治概要《景岳全书·痢疾》云:“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此说甚是。也就是说,辨治痢疾病的关键是辨其虚实寒热。

一般讲,腹胀痛拒按,里急后重,便后得减者为实证;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

坠胀反甚者为虚;下痢赤白,血色鲜红,大便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口渴或口臭,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者属热;下痢赤白,色泽暗紫,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沉细者属寒。

痢疾的治疗,应在辨证基础之上,结合临床症状,组方遣药。因痢疾是由邪蕴肠间,气机阻滞而引

起,因此其治疗原则主要有三点:一为清除肠间病邪,二为调畅气机,三为对症治疗。

临床上,具体应用常分为六型,投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1.湿热痢。

症状:腹痛,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湿热蕴结所致。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

腻为湿,黄为热,脉滑为实,数是热的征象。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加

银花。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方中芍药、甘草、当归,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行

气以除后重;黄芩、黄连、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肉桂辛温,以通郁结;银花甘寒解毒,故加之。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宜选用活人败毒散(《南阳活人书》:人

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炙甘草、生姜);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

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以解表清里。

如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木香)以调气清热。本病多夹食滞,

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木香、香附、青皮、陈皮、

枳壳、黑丑、槟榔、黄连、黄柏、三棱、莪术、大黄、芒硝);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或论》:大黄、

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

如属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用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以清热解毒;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

以凉血行瘀。

2.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大便频频,乃致失禁,或壮

热口渴、呕吐,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回首页▲第3页共23页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疫毒炽盛所致。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所以发病骤急,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

血,故下痢鲜紫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所以壮热口渴。毒邪上攻清

窍则头痛,毒邪内扰心营则烦躁。热毒蒙蔽清窍则神昏,热盛动风,则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

数等,皆为疫毒内淫炽盛之征。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必要时应紧急抢救。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方中白头翁凉血解毒为主,配合黄连、黄柏、秦皮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并可加黄芩、银花、赤芍、丹皮、地榆、贯众等,以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入心营,病势危急,上方加

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温热经纬》:犀角、石菖蒲、黄芩、生地黄、银花、金汁、连翘、板蓝根、豆

豉、玄参、天花粉、紫草)或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

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朱砂、麝香、黄金、硝石),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

3.寒湿痢。

症状: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小,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痞闷,头身

重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寒湿内蕴所致。寒湿留着肠中,则气机阻滞,传导失常,故见下痢腹痛,里急

后重。寒湿伤于气分,故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寒湿中阻,运化失常,故饮食乏味,胃脘痞闷。脾

主肌肉而健运四旁,寒湿困脾,则健运失司,故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之征。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活血。

方药: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加

味。方中苍术、白术、厚朴,燥湿运脾;桂枝、茯苓,温化寒湿;陈皮理气燥湿散满。因痢疾最忌利小

便,故泽泻、猪苓可以减去。并可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槟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调气。

4.虚寒痢。

症状: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痠怕冷,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久痢脾虚中寒湿滞所致。痢久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

寒盛正虚,肠中失却温养,故腹部隐痛。胃气虚弱,脾阳不振,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脾胃虚寒,则

化源不足肠中久痢,则精微外流,因而导致肾阳亦虚,关门不固,所以腰痠怕冷,滑脱不禁。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皆为虚寒征象。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干姜、粳米),或真人养脏汤(《证治准绳》:诃子、罂粟壳、肉豆蔻、

白术、人参、木香、官桂、炙甘草、生姜、大枣)。二方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桃花汤中赤石脂收涩之力强,

重用干姜、粳米温中补脾。真人养脏汤中的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既可收涩,又能补脾,

且有肉桂温肾,归、芍调血,木香行气,更为合度。有时二方亦可合用。

若服上方疗效不显,宜酌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

升麻、柴胡)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5.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红绛,少苔,或

舌光红乏津,脉细数。

症候分析:本病证因素体阴虚感邪或久痢伤阴所致。邪滞肠间,阴血不足,则下痢赤白脓血或鲜血

黏稠。阴亏热灼,故脐腹灼痛。营阴不足,则虚坐努责。胃阴亏虚,故食少,口干。阴虚火旺扰心,故

心烦。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乏津,脉细数,均为阴血亏耗之征。

治法:养阴清肠止痢。

回首页▲第4页共23页



方药: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加减。方中黄连苦寒,以清肠止痢;阿胶、

当归养阴和血;少佐炮姜以制黄连苦寒,以防苦寒太过。并可酌加白芍、甘草,以甘酸化阴、和营止痛;

加瓜蒌,以滑利气机。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酌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若见痢下

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莲、地榆炭,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酌

加黄柏、秦皮,以清解湿热。

6.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癒,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

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证候分析:本病证因久痢正虚邪恋所致。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

难癒,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纳减嗜卧,倦怠怯冷。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

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黏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软虚数,乃湿热未尽

正气虚弱之征。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方中人参、白术、干姜、

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可加槟榔、木香、枳实等以调气行滞。

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千金》温

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

休息痢发作时湿热征象明显者,可按湿热痢辨证论治,下痢休止时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合香连丸健脾益气,兼清余热,以巩固疗效。

本证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

单方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

此外,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其证有虚有实。

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证见下痢、胸闷、呕逆不食,口气秽臭,

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医学心悟》:人参、黄连、石菖蒲、丹参、石莲

子、茯苓、陈皮、冬瓜子、陈米、荷叶蒂)加减。方中黄连、石菖蒲、茯苓、石莲子、陈皮、半夏、陈仓米、

荷叶蒂等具有升清降浊、清热化湿、降逆和中之功,宜煎成少量药汁,多次徐徐咽下。倘汤剂不受,可

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

虚证多由脾胃素虚或久痢以致胃虚气逆,证见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治

宜健脾和胃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加石菖蒲、姜汁

以醒脾开胃。如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为病势危重,急用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或参附

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以益气回阳救逆。若呕吐频繁,舌红绛而干,脉细数乃胃之气

阴耗伤较甚所致,宜重用人参,并加麦冬、石斛、沙参以扶养气阴。

最后,关于痢疾的预后,一般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便中有粪者轻,无粪者重;气短、呃逆、

唇如涂朱,发热不休,口糜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或下痢纯血,或如屋漏水,均属重

危之候。然亦当全面观察,脉证合参,不可执一而论。



六.诊断依据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本病的诊断依据有:

1.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大便常有脓血黏冻。

2.急性痢疾发病骤急,可伴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4.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回首页▲第5页共23页



5.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增长。

6.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7.必要时作X线钡餐造影及直肠、结肠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七.病症鉴别

本病应与泄泻相鉴别。二者都多由外感时邪或饮食所伤而发病,病变部位都在于肠胃,都以大便溏

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均多发于夏秋季节。

然而痢疾主要为下痢赤白脓血,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且泻后痛不减;泄泻则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

或完谷不化,但便中却无脓血,且腹痛伴有肠鸣脘胀,泻后则痛减。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

病在下焦。”

亦有泄泻与痢疾先后或同时并见者,故又常将二者合称为“泻痢”。此外,痢疾早期可表现为泄泻,

泄泻失治、误治也可能转化为痢疾。



八。中成药举例

(一)治湿热痢类成方

1.千紫红类

千紫红颗粒(冲剂)

【药物组成】大红袍紫地榆千里光杨梅根钻地风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收敛止泻。用于赤白痢疾,暑湿伤及胃肠而发生的泄泻以及小儿脾弱肝

旺之消化不良性腹泻。

【方义简释】本品清热凉血,收涩止痢。方中大红袍(紫金牛科铁仔属,又名铁仔等),味苦、微甘,

性凉,功能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祛风止痛,善治痢疾便血;杨梅根(杨梅科杨梅属)味涩性平或凉,

功能涩肠止泻、止血止痛,善治泻痢;千里光(菊科)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泻痢



;紫地榆(牻

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又名赤地榆,始见于《滇南本草》)味苦、涩,性凉,既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又

能消食解毒,善治湿热泻痢;钻地风(蔷薇科悬钩子属,又名硬枝黑琐梅根等)苦、涩,性凉,功能清

热利湿、凉血止血、调经止带,善治湿热泻痢。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效。

【制剂与规格】冲剂,每袋装10g。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儿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症见腹痛,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烦热口渴,苔腻微黄,

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小便赤短,或伴烦热口渴,苔腻

微黄,脉滑数。

此外,也可用于肠热之便血。

原方在功能与主治项虽云能治小儿脾弱肝旺之消化不良性腹泻,但根据所用药物看似乎不宜用于治

该病证。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邪毒蕴肠,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回首页▲第6页共23页





千紫红胶囊

【药物组成】大红袍紫地榆千里光杨梅根钻地风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收敛止泻。用于肠炎、菌痢、小儿腹泻等。

【方义简释】本品清热凉血,收涩止痢。方中大红袍(紫金牛科铁仔属,又名铁仔等),味苦、微

甘,性凉,功能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祛风止痛,善治痢疾便血;杨梅根(杨梅科杨梅属)味涩性平或

凉,功能涩肠止泻、止血止痛,善治泻痢;千里光(菊科)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泻痢



;紫地

榆(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又名赤地榆,始见于《滇南本草》)味苦、涩,性凉,既能清热利湿、凉血止

血,又能消食解毒,善治湿热泻痢;钻地风(蔷薇科悬钩子属,又名硬枝黑琐梅根等)苦、涩,性凉,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善治湿热泻痢。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效。

【制剂与规格】胶囊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症见腹痛,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烦热口渴,苔腻微黄,

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小便赤短,或伴烦热口渴,苔腻

微黄,脉滑数。

此外,也可用于肠热之便血。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邪毒蕴肠,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2.香连丸类

香连片(浓缩丸、水丸)

【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制)木香

【处方来源】片剂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浓缩丸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生部药品标准》,水丸剂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均由由宋·太医局《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改剂型而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泄泻腹痛;菌痢,肠炎。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方以大量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伍以少量木香以

行气止痛而除腹痛、里急后重。再取吴茱萸制黄连,既制黄连之苦寒,又能调和肝胃,以增治泻痢腹痛、

里急后重之效。

【制剂与规格】片剂:分为大片和小片。浓缩丸:每6丸相当于原生药3g。

【用法与用量】片剂:口服,成人用大片,一次5片,一日3次;小儿服用小片,一次2~3片,一

日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6~12丸,一日2~3次,小儿酌减。水丸: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小儿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菌痢、肠炎证属湿热蕴结肠中而见上述诸症者即可酌选。

回首页▲第7页共23页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湿热蕴结肠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香连素片

【药物组成】木香黄连素(盐酸小檗碱)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型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

【方义简释】本方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为主。本方源于古方“香连丸”,方中黄连素清热解毒、

燥湿治痢;木香行气化滞止痛。两药合用,具清热除湿、行气化滞止痛之功。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35g(含盐酸小檗碱75m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菌痢、肠炎证属湿热蕴结肠中而见上述诸症者即可酌选。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湿热蕴结肠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使用注意】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虚寒及寒湿下痢忌用。



复方黄连素片

【药物组成】盐酸黄连素木香吴茱萸白芍

【处方来源】研制方。《福建省药品标准》(1998年)。

【功能与主治】清热止痢、行气止痛。用于腹痛泄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

【方义简释】本方以清化湿热、止痢为主,配以行气止痛。黄连性味苦寒,清化肠中湿热,其有效

成分黄连素(小檗碱)为疗效确切的抗菌止泻药物。湿热之邪壅滞肠中,致气机不畅,配以辛温之木香

调理气机、消胀止痛,又以辛热之吴茱萸为反佐,以制黄连苦寒之性,并能利气,配白芍缓急止痛,诸

药合用,有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化滞止痢之功。

【制剂与规格】片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3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菌痢、肠炎证属湿热蕴结肠中而见上述诸症者即可酌选。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湿热蕴结肠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现代研究】

回首页▲第8页共23页



(1)药理毒理

①抗菌作用,本品及其单味黄连素、木香、吴茱萸、白芍等均有抗菌作用。

②解痉,本方中白芍、木香、吴茱萸均有解痉作用。

③止痛,白芍有显著镇痛作用。

④止泻,本方黄连专能对抗蓖麻油或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

(2)临床报道

以本品治疗58例细菌性痢疾,总有效率达83%。

【参考文献】

[1]陈奇主编.中成药名方药理与研究,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4



五味香连丸

【药物组成】木香黄连吴茱萸(甘草炙)白芍延胡索(醋炙)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

加味而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痛腹泻,红白痢疾,脓血相杂,里急

后重。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方中黄连苦寒,功善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故重用为

君。木香善行胃肠气滞而止痛,延胡索善行气活血而止痛,故用以为臣。白芍既能和血柔肝、缓急止痛,

又防黄连、木香苦燥太过;吴茱萸既能疏肝下气燥湿止痛,又协同木香以制黄连之苦寒,故用为佐使。

诸药相合,可使湿热火毒清除,腹痛里急后重消失,故善治湿热泻痢。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100粒重3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而不爽,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壅滞胃肠,主要见症为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或泄泻急迫或大便不爽,

色黄褐奇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使用注意】忌食生冷油腻。



止痢宁片

【药物组成】穿心莲苦参木香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行气止痛。用于肠炎、痢疾,表现为腹痛泻泄,下痢脓血,肛门灼热,

里急后重者。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祛湿,行气止痛。方中重用穿心莲,并辅以苦参以清热燥湿止痢,以木

香行气止痛。三药共用则可有效地治疗湿热痢。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35g,相当于总药材1.6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5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回首页▲第9页共23页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壅结胃肠,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泻泄,肛门灼热,小

便黄赤等。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3.木香槟榔丸类

木香槟榔丸

【药物组成】木香槟榔枳壳陈皮青皮(醋炒)三棱莪术(醋制)黄连黄柏大黄

牵牛子(炒)芒硝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原方见清·汪昂《医方集解·攻里之剂》。

【功能与主治】行气导滞,泻热通便。用于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胃肠积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行气导滞,泻热通便。方以木香、槟榔行气化滞,既消脘腹胀痛,又除里急

后重。以牵牛子、大黄、芒硝攻积导滞、泻热通便。以青皮、陈皮、枳壳行气化积,助木香、槟榔之力。

以香附、莪术、三棱疏肝理气,消积止痛。黄连、黄柏清热澡湿、解毒止痢。诸药相合则积滞消,腑气

通,湿热除,泄痢即愈。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赤白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胃肠积滞。症见脘腹胀痛,大便不通;或见口中酸腐之气,脘腹胀满,泄泻不爽,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有二:一是要辨湿热与积滞蕴结大肠,主要见症为泻痢初起,赤白痢下,里急后重等;

二是要辨食积停滞,症见脘腹胀痛,泄泻灼肛,或大便不通。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加味香连丸

【药物组成】木香黄连(姜炙)黄芩黄柏(酒炙)白芍当归厚朴(姜炙)枳壳(去

瓤麸炒)槟榔延胡索(醋炙)吴茱萸(甘草炙)甘草(蜜炙)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

合张从正《儒门事亲·卷十二》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黄柏、大黄、炒

香附、牵牛子),再加减而成。

【功能与主治】祛湿清热,化滞止痢。用于湿热凝结引起的红白痢疾,腹痛下坠。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祛湿清热,化滞止痢。方以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治痢;以吴茱

萸疏肝下气、燥湿止痛,并用甘草炙,以制其苦寒之性;以木香、厚朴、枳壳、槟榔燥湿邪、行气滞、

消胀痛;以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

治湿热,和血止痛。

【制剂与规格】水丸,每100粒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回首页▲第10页共23页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中疼痛坠胀,大便不爽,黄褐恶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

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气滞,主要见症为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泻痢消胶囊

【药物组成】黄连苍术白芍木香吴茱萸厚朴槟榔枳壳陈皮泽泻茯苓甘草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香连丸合

张从正《类证治裁·卷五》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白术、陈皮、枳实、香附),再加减而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止痢。用于湿热泻痢,泄泻急迫,泻而不爽,大便黄褐

色或便脓血,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如急性肠炎、结肠炎、痢疾等见上述症状者。

【方义简释】本方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止痢。方中黄连、吴茱,清热燥湿、解毒止痢;苍术

芳香化浊,燥湿健脾;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厚朴下气燥湿、消积;木香、槟榔、陈皮、枳壳,行气

燥湿、消积导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化浊消积、解毒止痢

之功。

【制剂与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35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下痢腹痛,里急后重,便有脓血,肛门灼热,或伴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

赤黄,舌红苔黄,脉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急迫,泻而不爽,大便黄褐色,肛门灼热,或伴身热,心烦口渴,小

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壅,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泄泻,泄下急

迫而不爽,肛门灼热,大便黄褐色,并伴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止痢冲剂

【药物组成】葛根黄连黄芩木香槟榔地锦草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加味而

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止痛。用于急性痢疾。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理气止痢,兼能燥湿消积。方中地锦草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

血止痢,故为君药。黄连、黄芩苦寒,功善清热澡湿、解毒止痢;葛根微寒,既善退热,又能升发脾胃

清阳而止痢,故以此三药为臣药。木香、槟榔性温,既行气燥湿消积,以除里急后重,又防君药寒凉太

过,故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可清热解毒、行气止痢,治急性菌痢证属湿热积滞内蕴者效著。

【制剂与规格】冲剂,每袋装17g。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7g,一日3次。

【临床应用】

回首页▲第11页共23页



(1)应用范围

湿热毒痢。症见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积滞、内蕴肠胃,主要见症为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尤宜泻痢初起兼有表证者。

【使用注意】忌食生冷油腻,脾胃虚寒者慎用。



4.香连化滞丸类

香连化滞丸

【药物组成】黄连木香黄芩枳实(麸炒)陈皮青皮(醋炙)厚朴(姜炙)槟榔(炒)

滑石白芍(炒)当归甘草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香连化滞丸加减

而成。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行血化滞。用于湿热凝滞引起的里急后重,腹痛下痢。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利湿,行血化滞。方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治痢;木香、枳实、

陈皮、青皮、厚朴、槟榔,行气导滞;滑石清热利尿,导湿热邪毒从小便出;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止

痛;甘草生用,既清热解毒,又合白芍缓急止痛,还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治湿热积滞内壅所致的痢

疾或泻泄有功。

【制剂与规格】蜜丸剂,每丸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胀满,大便不爽,黄褐恶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红腻,脉濡数,

③食滞泄泻。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肠鸣,大便泄而不爽,口渴尿黄,舌红苔红腻,脉濡

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或积滞内停。主要见症为腹胀而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泻而不爽,

肛门灼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濡数。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菌痢平片

【药物组成】鲜马齿苋黄连吴茱萸(甘草炙)木香六神曲(麸炒)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滞止痢。用于肠胃食滞,寒热凝结引起的赤白痢疾,脓血相杂,里急

后重,腹痛下坠,不思饮食,恶心呕吐。

【方义简释】本品功主清热解毒,化滞止痛。方中鲜马齿苋性寒,既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又能滑

肠而导湿热邪毒从大便出,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且用量极大,故为君。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以增君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力,故为臣。木香、六神曲、吴茱萸,既能行气导滞,又能燥湿止痛,

并可防君臣药寒凉太过,故为佐使。诸药配伍,热清、湿除、积消,胃肠之气升降复常,则湿热痢疾可

愈。

【制剂与规格】片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4次。

回首页▲第12页共23页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湿热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纳呆口黏,恶心呕吐。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肠胃湿热内蕴与食积内停,主要见症为腹痛,便痢脓血,里急后重,口黏纳呆,

恶心呕吐等。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痢炎宁片

【药物组成】马齿苋铁苋菜苦参陈皮肉桂白头翁山楂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燥湿止痛。方中马齿苋、白头翁、铁苋菜(大戟科铁苋菜属),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苦参苦辛寒,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止痢;陈皮、山楂,理气燥湿、消食化滞、化

瘀止痢;肉桂性温,既能化湿理血,又能反制上述诸药寒凉之性,以防寒凉太过。诸药合用,治湿热积

滞之泄痢有功。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3g,相当于总药材0.8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8片,一日3~4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下痢赤白,脘腹胀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胀满,泄泻不爽,或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主要见症为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胀满;或腹痛泄泻,大便不爽,

肛灼。

【使用注意】久痢虚寒者忌用。

【按】本方有仿香连化滞丸之义。



消炎止痢丸

【药物组成】翻白草山楂(焦)白头翁地榆(炭)委陵菜火炭母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止痢。用于痢疾、肠炎腹泻,消化不良。

【方义简释】本品功主清热解毒止痢。方中翻白草、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委陵菜、火炭

母(蓼科蓼属植物),清热解毒、祛湿止痢;地榆炭,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焦山楂,消食化积、化瘀止

痢。诸药相合,可除湿热火毒及积滞,故治湿热积滞之泻痢有效。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20粒重1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腹泻。症见腹痛,泄泻,大便恶臭,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积滞蕴结于胃肠,主要见症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泄泻恶臭,肛

回首页▲第13页共23页



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使用注意】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按】本方有仿香连化滞丸之义。



5.经验方类

腹安冲剂

【药物组成】仙鹤草火炭母铁苋菜鬼针草土荆芥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用于痢疾,急性胃肠炎,腹泻腹痛。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燥湿止痢。方中鬼针草、土荆芥(马鞭草科马鞭草),功能清热

解毒、利湿活血、凉血止痢;火炭母(蓼科蓼属植物)、铁苋菜(大戟科铁苋菜属),功能清热利湿、凉

血解毒;仙鹤草性平,功能收敛止血、解毒止痢。诸药合用,功善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而止痢,故治湿

热泻痢有功。

【制剂与规格】冲剂,每袋装20g。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20g,一日3~4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泻后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壅肠胃,主要见症为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泻痢宁片

【药物组成】黄芩地锦草秦皮地榆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泻止痢。用于大肠湿热,血热毒盛,泻泄腹痛,下痢后重,

肠炎菌痢见上述证候者。

【方义简释】本方以清热燥湿,泻血解毒,止泻止痢为主。方中地锦草性寒,既能清热解毒止痢,

又能止血活血利湿,为热痢大便脓血之要药;秦皮、黄芩,均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止泻;地榆性寒,功

能清热凉血、收敛止血。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止泻、凉血解毒止血之功。

【制剂与规格】糖衣片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儿童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伴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大便不爽,肛门灼热,或伴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大肠湿热、血热毒盛,主要见证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泄泻,肛门灼

热,伴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回首页▲第14页共23页



复方地锦糖浆

【药物组成】地锦草辣蓼车前草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

【方义简释】本方功能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止痢。方中以地锦草性寒,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止血化

瘀,善治湿热泻痢;辣蓼性温,功能解毒除湿、消肿止痛,善治泻痢腹痛;车前草性寒,功能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之功。

【制剂与规格】糖浆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发热,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腹泻,泻下稀溏水便,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为大肠湿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泻下稀溏水便,或黏滞不爽,

并见肛门灼热,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滑数。



莲胆消炎片(复方苦木消炎片)

【药物组成】穿心莲苦木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制菌消炎。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及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制菌消炎。方中穿心莲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痢;苦木(苦

木科苦木属苦木的木材,又名苦胆树)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兼杀虫。二药合用,既善清热

解毒,又善燥湿止痢,故适用于湿热内蕴之痢疾、泄泻,也可用于温邪热毒所致诸证。

【制剂与规格】片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4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泄后不爽,肛门灼热。

③急性感染性疾病。上感、肺炎、气管炎、咽炎、流脑、乙脑、腮腺炎等证属热毒上攻或内蕴者皆

可投用。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有二:一是辨湿热内蕴大肠,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

腹痛,泻下急迫或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二是辨热毒上攻或内蕴所致的诸证。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寒湿泻痢者忌用。



清热治痢丸

【药物组成】马齿苋三颗针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止痢。用于湿热痢(菌痢),热泻。

【方义简释】本品清热解毒,燥湿止痢。方中马齿苋性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善治热毒血

痢;三颗针(又名刺黄连,源于小檗科小檗属)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治湿热泻痢。

回首页▲第15页共23页



两药相须为用,共达清热止痢之效。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100粒重12克。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2)应

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壅滞,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

腻,脉滑数。

【使用注意】虚寒痢、寒湿痢、阴虚痢、脾虚泄泻、食滞泻、虚寒泻均忌用。



痢泻灵片

【药物组成】拳参穿心莲苦参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止痢、止泻。用于湿热痢疾,热泻。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清热解毒,止痢止泻。方中拳参、穿心莲,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痢;苦参

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利尿止痢。三药共用,治湿热泄痢效良。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4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8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中急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大便恶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

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蕴结于胃肠,主要见症为腹中急痛,下痢脓血或黄褐奇臭,里急后重或大便

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使用注意】久痢虚寒者慎用,脾虚寒泻者忌用。



6.单味药类

穿心莲丸



【药物组成】穿心莲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民间验方而来。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

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方义简释】本品源于爵床科穿心莲属植物,其味苦性寒,既善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又兼燥湿透

表。故可用于一切热毒之症。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100丸重6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0粒,一日2次。

【应用要点】

(1)应用范围

①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回首页▲第16页共23页



②咽喉肿痛。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西医诊为咽炎、扁桃体炎等。

③口舌生疮。症见口舌生疮,舌红苔黄,或口臭,脉数而有力。

④顿咳劳嗽。症见咳嗽少痰,或阵发性咳嗽,西医诊为百日咳或肺结核咳嗽等。

⑤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少。

⑥湿热泄泻。腹痛泄泻,便黄恶臭,肛门灼热,小便黄少。

⑦热淋涩痛。症见小便赤涩淋痛,口干或苦,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为泌尿系感染。

⑧痈疮。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或溃烂,或流脓不止。

此外,还可用于毒蛇咬伤。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热毒或湿热内蕴,凡发热属实证者,无论在表在里皆可应用。凡属热内蕴者皆可

应用。对急性感染性疾患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对本品过敏者忌服。重症者除服用本品外,亦可加服其它相应药物。痈肿、毒蛇咬伤

者,除服用本品外,应及时到医院救治。

【现代研究】

药理与毒性据报道,本品多服引起恶心、恶心,食欲不振,亦发现过敏反应3例,一例表现为口

唇粘膜泡疹,并局部刺痒,一例出现荨麻疹,另一例出现过敏性药疹。

【按语】穿心莲丸为单味药制成的成药,药力尚可,应用广泛。



拳参片

【药物组成】拳参

【处方来源】本品又名紫参片,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湿热痢疾,肠炎,热泻。

【方义简释】本品由一味拳参制成。拳参味苦性凉,功能清热解毒、祛湿止泻,兼缓通大便。《广

西中药志》云其“治肠胃湿热,赤痢”,故善治湿热泻痢。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相当原药材1克。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

数。

②湿热泄泻。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

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泄泻,泻下急迫,粪色黄

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数。

【使用注意】虚寒痢、寒湿痢、脾虚泻、阳虚泄泻、食滞泻均非所宜,应忌用本品。



野牡丹止痢片

【药物组成】野牡丹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用于腹泻、腹痛、痢疾、便血,消化不良等。

【方义简释】本方中源于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其味酸、涩,性凉,功能消积利湿、清热解毒、

活血止血,故用治湿热积滞之泻痢腹痛等症有效。

回首页▲第17页共23页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33g,相当于原药材3.33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痢疾。症见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泄泻。症见腹痛,泄泻,肛门灼热。

③食积。症见脘腹胀满,嗳气嘈杂,口有异味等。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主要见症为泻痢腹痛,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泄泻不爽,肛门灼

热,以及各种血热出血症。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清热除湿止泻合剂(颗粒)

【药物组成】夜香牛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用于湿热腹泻,痢疾,外感发热。

【方义简释】本品由菊科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夜香牛Vernoniacinerea(L.)Less的全草所制

成。所用夜香牛,原为岭南地区民间所常用,又名伤寒草、夜牵牛、返魂香、枝香草等。其药用历史较

短,首载于民国年间肖步丹编著的《岭南采药录》。其味苦、辛,性寒。功主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疏散

风热。主治风热感冒,湿热痢疾、泄泻、黄疸,痈肿疮毒及毒蛇咬伤等。

【制剂与规格】合剂。颗粒剂,每袋装10g(含干浸膏1g)。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次2~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等。

②湿热泄泻。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臭,小便

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③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干,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有二:一是辨湿热内蕴,其主要见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泄泻,肛门灼

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二辨风热袭表,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干,舌红,苔薄

白或微黄,脉浮数等。



肠痢宁片

【药物组成】蛇莓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止痢。用于湿热痢疾,热泻。

【方义简释】本方所用蛇莓,源于蔷薇科蛇莓属,其味微苦,性寒,有小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

止血,治湿热泻痢效佳。

【制剂与规格】片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回首页▲第18页共23页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湿热泄泻。症见腹痛泄泻,大便不爽,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肠胃,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泄泻急迫,肛门灼热。



抗菌痢灵片

【药物组成】丁香蓼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方义简释】本方所用丁香蓼(柳叶菜科丁香蓼属),味苦性寒,既善清热解毒,又能利尿止血。

故适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证属湿热内蕴大肠者。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相当于丁香蓼3.1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4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湿热痢疾。症见泻痢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肠胃,主要见症为腹痛,里急后重,赤白痢下,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炎立消片

【药物组成】丁香叶提取物及细粉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痢。用于急性菌痢、肠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慢性扁

桃体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

【方义简释】丁香叶可清热解毒、消炎止痢。丁香叶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二者合用,可用于

清热解毒及西医之急性菌痢,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片心重0.3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急性菌痢。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②急性肠炎。症见腹痛或腹中雷鸣,下痢稀水,日十数行。

③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口渴喜饮。

④上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咳嗽,咽干口渴,胸闷气短,舌苔薄白,脉浮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热毒或湿热内蕴,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咽喉肿痛,或咳嗽

发热。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7.中西药同方并用类

消炎止痢灵片

【药物组成】苦参甲氧苄氨嘧啶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回首页▲第19页共23页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抗菌消炎。用于菌痢,胃肠炎等。

【方义简释】本品为中西药合剂。苦参可清热解毒燥湿,甲氧苄氨嘧啶为广谱抗菌药,二药合用,

适于菌痢等疾病。

【制剂与规格】片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腹泄。症见腹痛,泄泻不爽,日十余行,肛门灼热。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湿热内蕴肠中,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泄泻,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



8.提取有效部位类

莲必治注射液

【药物组成】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

【制剂与规格】注射液,(1)2ml∶0.1g;(2)5ml∶0.25g;(3)10ml∶0.5g。

【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一次0.1~0.2g,一日2次。静脉滴注:一日用0.4~0.75g,加于5%葡萄糖

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中滴注。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湿热泄泻。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黏腻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③肺热咳嗽。症见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色灰白或黄稠,咯吐不爽,或有腥臭味,或痰中带

血丝,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④热毒喉痹。症见咽喉疼痛,咽部红肿,喉底部或有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为其特征,伴发热,

恶寒,头痛,咳嗽痰黄等症。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有三:一是辨湿热内蕴之泻痢,主要见症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泻下急迫,

或黏腻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二是要辨邪热客肺所致的肺热咳嗽,主要见

症为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色灰白或黄稠,咯吐不爽或腥臭,或痰中带血丝,胸肋胀满,面赤,

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三是辨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据近年报道,因使用本品而导致不良反应约有50余例,症见急性肾功能损害、皮疹、

头晕、胃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其中17例为急性肾功能损伤,且大多数为与他药如氨基苷类抗生素联

用,并在使用1次后就出现,主要症状为腰酸、腰痛,部分患者虽尿量正常,但却引起肌酐、尿素氮升

高,预后良好。说明本品能损伤肾功、引起过敏等,故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期妇女

忌用,禁止与氨基唐苷类等有肾毒性药物联用,对本品过敏者慎用。



(二)治疫毒痢中成药

八宝玉枢丸(八宝玉枢丹)

回首页▲第20页共23页



【药物组成】麝香冰片毛慈姑千金子霜五倍子朱砂雄黄红大戟(醋制)牛黄珍

珠琥珀寒食面

【处方来源】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由宋代王璆《百一选方·卷十七》的治痈疽

发背方加雄黄、朱砂、冰片、牛黄、珍珠、琥珀而成,原方无名。

【功能与主治】清瘟解毒,开窍辟秽。用于时疫传染,伤寒郁热,烦乱狂言,胸膈滞寒,山岚瘴气。

【方义简释】本品以清瘟解毒为主,兼以化痰开窍、辟秽。方中重用山慈菇,其性寒有毒,既能清

热解毒,又能化痰散结,为清瘟败毒之品。麝香性温,冰片性凉,均能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牛黄苦寒

芳香,功能清心解毒、豁痰开窍;千金子霜性温有毒,红大戟性寒有毒,均为峻下之品,既能攻毒、逐

痰、行瘀,又能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雄黄性温有毒,功能攻毒劫痰、杀虫辟秽;朱砂性寒有毒,功能

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珍珠性寒质重、琥珀性平质重,功能重镇安神、活血解毒;五倍子性寒,既能降

火,又能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清瘟解毒,化痰开窍之功。

【制剂与规格】水丸,每袋装0.6g。

【用法与用量】温开水送服,一次0.6g,一日1次,小儿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①疫毒痢。症见发病急骤,腹痛剧烈,下痢鲜紫脓血,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大便频频,以致失

禁,或伴壮热口渴、呕吐,头痛烦躁,甚则昏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②中恶。感受山岚瘴气,症见腹痛吐泻,心胸烦闷,头目昏晕,甚则昏厥。

③热霍乱。症见吐泻骤作,呕吐如喷,泻下如米泔汁,臭秽难闻,头痛,发热,口渴,胸闷心烦,

小便短赤,腹中绞痛,甚则转筋拘挛,神志不清,舌苔黄腻,脉濡数。

此外,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痢疾等证属秽恶痰浊之邪引起者。外敷可用于疔疮红肿热痛等。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秽恶痰浊邪毒内阻,气机失调。主要见症为发病急骤,腹痛剧烈,下痢鲜紫脓血,

里急后重,大便频频,以致失禁,或伴壮热口渴、呕吐,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或腹痛吐泻,心胸

烦闷,恶心,头目晕眩,舌红,苔黄腻,脉滑。

【使用注意】小儿、年老体虚者用量宜减,孕妇慎服。



(三)治虚寒痢中成药

证候特点痢疾迁延不愈,下痢白黏冻状,排便不畅,腹部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弱。

治疗原则本证多为久痢脾肾虚衰、大肠滑脱所致,治当补脾益肾、涩肠固脱。



久痢丸(久痢丹)

【药物组成】椿皮(醋制)黄连厚朴(姜制)鸦胆子(仁)枳壳(麸炒)木香党参茯

苓白术(麸炒)甘草当归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除湿化滞。用于湿热久痢,休息痢。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健脾益气,除湿化滞。方中重用椿皮并用醋制,且配伍以鸦胆子、黄连,以

清热燥湿、杀虫解毒、涩肠止痢;再用当归补血活血止痛;厚朴、木香、枳壳,行气导滞;党参、茯苓、

白术,健脾益气除湿;甘草既能补中益气,又能解毒,还可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既健脾涩肠除湿,又

清热解毒止痛。如此,补敛与去邪兼施,治久痢脾虚气弱兼邪未尽可效。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袋装7.5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临床应用】

回首页▲第21页共23页



(1)应用范围

①久痢。症见痢疾日久不愈,腹痛绵绵,便带脓血,里急后重,或黏滞不爽,神疲纳差,体倦乏力,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沉少力。

②休息痢。症见痢疾时发时止,迁延日久,神疲体倦,纳差。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久痢证属脾胃虚弱者。主要见症为久痢不愈,腹痛绵绵,便带脓血,里急后重,

或黏滞不爽,神疲纳差。

【使用注意】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痢速宁片

【药物组成】岩白菜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功能与主治】抑菌止泻。用于急慢性痢疾及肠炎。

【方义简释】本品源于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属的岩白菜、厚叶岩白菜及秦岭岩白菜等的根或全草。

本品味苦、涩,性平。功能补脾健胃、解毒除湿、涩肠止痢,既善治久痢不愈,又可治原本脾虚体虚又

新染痢疾者。

【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重0.3g。

【用法与用量】饭后口服,一次7片,一日4次,儿童酌减。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脾虚久痢。痢疾日久不愈,腹痛绵绵,便带脓血,里急后重,或黏滞不爽,神疲纳差,体倦乏力,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沉少力。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痢久脾气被伤,主要症见为痢疾日久不愈,腹痛绵绵,便带脓血,里急后重,或

黏滞不爽,神疲纳差,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或微黄,脉沉少力。



(四)治阴虚痢中成药

证候特点: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红绛,少苔,

或舌光红乏津,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肠止痢。



驻车丸

【药物组成】黄连炮姜当归阿胶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由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五》

驻车丸干姜改炮姜而成。

【功能与主治】滋阴,止痢。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方义简释】本方功主滋阴止痢。方中君以大量黄连,清热燥湿止痢;臣以阿胶、当归,既滋阴养

血,又活血行气止血;佐使以炮姜,既能止血,又制黄连苦寒之性。诸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又滋阴止血,故可治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之赤痢腹痛里急后重。

【制剂与规格】水丸剂,每50粒重3g。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3次。

【临床应用】

(1)应用范围

回首页▲第22页共23页



①久痢伤阴。下痢赤白黏冻,虚坐努责,腹痛绵绵,乏力,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

数。

②休息痢。痢久伤阴,时愈时发,便下赤白,腹痛绵绵,虚坐努责,午后潮热,口干心烦,舌红绛,

脉虚数。

(2)应用指征

本品辨证要点是辨久痢伤阴,兼湿热未尽。主要见证为痢疾日久,便下脓血,腹痛绵绵,午后潮热,

心烦口干,舌红绛苔少,脉虚数。

【使用注意】痢疾初起者忌服。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注:寒食面,见于《本草纲目·卷二十二·小麦》,云:“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装盛,悬风处,

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而“寒食日”又有节令名之称,即寒食节。所谓寒食节,即指阴历(农历)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而寒食节又与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介之推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

中,重耳命人烧山逼他出来,之推就是不肯,结果是抱树而被烧死。文公看到这样的结果,心中对自己

的愚蠢行为甚为悔恨。为了表示对介之推的怀念之意,他命令晋国朝野在介之推遇难之日禁止生火煮食,

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后世称之为寒食日。







回首页▲第23页共23页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