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守文化之“骨”,筑发展之“魂”
2017-08-18 | 阅:  转:  |  分享 
  
守文化之“骨”,筑发展之“魂”

——李静文

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翌日,福建鼓浪屿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值得欢庆,但申后的保护工作却更值得探讨、深思......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对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认为现今地球每小时就有3种生物灭绝,也就是1天灭绝72种生物,1年26280种.不管这数据是否精确,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见之于形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附“魂”于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都是迫在眉睫、时不待我。

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快,更要稳。莫让保护成伤害。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简简单单“圈地树栏”的“标牌区”建设、更不是大刀阔斧千城一景的“复制风”仿古;而应是科学的管理、发展的继承、全民的协作。

莫让“申遗热”毁了“中国魂”。沧海桑田塑造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古岁月凝聚了人类的文化瑰宝。做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我们应树立长远的保护意识,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切莫为了片面的经济效益逐利自毁。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德国德累斯顿附近的埃尔伯峡谷(易北河谷)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先后除名就是前车之鉴,更应是后事之师。科学规划方是长远之路。

面对触手可及的利益,面对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找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怎样平衡发展和生态文化的保护?都是历史课题留给我们的“硬骨头”,也只有啃下这些“骨头”才能将改革推向新的高度,让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守护文化“净土”是对执政者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自我修养的升华。面对诱惑能“心净”,不为名利所动方能守一方乐土。遇到问题能“思静”,方能不乱方寸,想出科学的保护对策。眼观大局、立足长远有“魂境”,方能不辱使命,展中华之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树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继承”的发展意识。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护其本身蕴含的精神,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发展之源;5000年的中华文明锻造了中华文化的“魂”,这文化是我们共同筑造、这“魂”亦是我们共同的魂,它是属于全民共有的。如今我们现在所要保护、抢救的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共同的魂。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文化的“神”。我们应该携手共进,全民一心,让我们的瑰宝在世界闪亮,让我们的魂响彻神州,让我们的神璀璨星海。















20×25=500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心语微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