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立秋热未消,养生有门道
2017-08-23 | 阅:  转:  |  分享 
  




《燕赵都市报》2017年8月11日第21版





立秋热未消,养生有门道



本报记者檀亚楠



出场专家:河北省中医院肝胆科主任医师苏春芝;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郑彩华。



今年的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天的日平均温度小于等于22℃,才算真正入秋。因此虽然“立秋”了,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已经到来。对此,河北省中医院肝胆科主任医师苏春芝提醒,此时人们仍处在伏天里,天气很炎热,仍旧要注意防暑。同时这一时段的养生要以养肺、润肺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从饮食运动、起居生活、防病治病等方面进行调养。



1.立秋饮食,滋阴祛暑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而今年正属晚立秋,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因此市民应注意祛暑去热。”河北省中医院肝胆科主任医师苏春芝表示,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过多。

立秋饮食坚持祛暑清热,秋天燥邪为胜,易伤人肺阴。苏春芝提醒,这一时节可多食银耳、百合、蜂蜜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少食葱、姜、辣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发散肺气。此外,苹果、橘子、梨、白萝卜等收敛肺气的食品宜食用,亦可服用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鸭肉、鱼、瘦肉等食品,以弥补盛夏为清热解暑而过于清淡的损耗。



2.立秋时节,当心“秋老虎”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也会逐渐减少。而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依旧虎视眈眈,而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对此,苏春芝提醒,预防“秋老虎”伤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清暑食物莫要撤得太快,清热、养阴、生津相结合,合理搭配膳食,营养均衡,多饮水,以滋肺阴;秋季慢添衣,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寒力,另一方面可避免因多穿衣物而产生的身热汗出、阴津外泄等情况,以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阴气内守的养生需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3.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黄帝内经》言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为适应这一时令,人们应保持早睡早起,保持神志安宁。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受凉而伤肺部。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由于此时是人体自然环境处于“收”的阶段,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的状态,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汗液流失,阳气损耗。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方式。同时运动后注意休息,以恢复体力。



4.早晚温差渐大,预防感冒



立秋过后,我们会发现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变得清凉起来,此时秋燥之邪容易通过口鼻侵入肺部,引发肺炎、支气管炎、流感等疾病,因此,应及时添衣,预防感冒,勤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入秋后,昼夜温差悬殊,气温变化大。受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收缩,易诱发胃肠炎等疾病。”苏春芝表示,选择食物要清洁、卫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注意保暖,以防着凉。另一方面,天气变凉,血管收缩,易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寒冷还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适量锻炼,防治感冒,以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此外,苏春芝提醒,初秋时节,昼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护以下几个部位:肩膀,肩关节受凉后易诱发肩关节炎;腰腹,季节转换,气温骤变,腰腹受凉,容易诱发肠胃病变,尤其对女性来说,下腹部受凉更容易引发痛经和月经不调;手脚处于肢体末端,血液容易供应不足。手脚受凉,容易引起五脏六腑相关部位的不良反应,还会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而诱发疾病。



5.提醒:不要盲目“贴秋膘”

民间有立秋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弥补入夏以来的亏空的说法,即所谓的“贴秋膘”。那么,如何正确地“贴秋膘”呢?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适当进补是有益的,但是切忌盲目进补。对此,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郑彩华提醒,“贴秋膘”勿走入以下误区:

●无病进补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盲目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和适合自身为滋补原则。

●以药代食

重药物而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和食补应相得益彰,根据个人身体状态而选择适合的进补方式。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凡补必肉

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姜太公源于网络下载收藏,并校正文字和标点、规范版面,仅供参考。)

























3









献花(0)
+1
(本文系杨华图书馆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