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国学”“古典诗词”之心灵解读
2017-09-04 | 阅:  转:  |  分享 
  
“国学”“古典诗词”之心灵解读



我们每天不倦的努力学习、吸纳知识、延续生命,然而经常误读成功、压抑精神、远离智慧。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在这个喧嚣的尘世里,在这个“热闹是我们的”的凡俗中,我们何以做到安身立命,明心见性呢??

我认为,要做到并不难,那就是要“唤醒同学们心中的诗意”。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不是吗?小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你们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你们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进入高中,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等到你们开始工作的时候,忙碌、烦恼不期而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同学们呀,我总是在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在诗意醒来的时候,我们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了吗?

春花,夏蝉,秋叶,冬雪,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不,在诗人笔下,是感情的寄托。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

我们的眼睛看见风景,我们的心灵产生波动,我们将心灵的感动和天地万物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唤醒自己,抵达最真实的自己——勇敢、坦率、真诚、天真,诗歌使我们触摸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所以“明月、啼鸟、菊花、春蚕,还是江水、樱桃、芭蕉”,千百年来,它们在自然中美丽着,也在诗歌中绽放着。

献花(0)
+1
(本文系君子去甚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