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和解少阳
2017-09-08 | 阅:  转:  |  分享 
  
和解少阳、温肺化饮。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9g,炙麻黄5g,桂枝9g,白芍9g,干姜5g,细辛3g,五味子6g,炙甘草6g,陈皮9g,茯苓30g,白术10g,生石膏30g(先煎)。水煎服,1剂/d。

和解少阳、燥湿健脾。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焦神曲10g,牛蒡子10g,茯苓15g,生薏苡仁15g,炒薏苡仁15g,芦根15g。水煎服,1剂/d。服药7剂后复诊,咳嗽明显减轻,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原方又进7剂而痊愈。

和解少阳、散风止咳。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荆芥10g,白前10g,紫菀10g,炙百部12g,陈皮10g,桔梗10g,炙甘草6g,痊愈。

少阳太阴合病】

外邪入里,少阳火郁,素体脾虚,太阴虚寒,除有口苦、咽干等少阳之症外,还可见大便溏、恶风寒、喜热饮食、舌胖等脾胃虚寒之症,笔者常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厚朴、杏仁治疗。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于和解少阳枢机,助气化以生津液。但刘渡舟教授认为该方以药测证并结合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确为对证之方。方中既有柴胡、黄芩清少阳之火,又有干姜、桂枝温脾土之寒,再加厚朴、杏仁降气利肺,治疗少阳郁火兼太阴脾寒之咳嗽,效果明显。

和解少阳、温脾散寒。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天花粉3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5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炙甘草5g,五味子6g,厚朴10g,杏仁10g。水煎服,1剂/d。



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理论有独到认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理论有独到认识,其认为中医是在实践中产生,并提出了中医治病的一般规律等。经方和以《黄帝内经》所代表的医经体系理论不同,仲景是汤液传人等。有很多同道刚刚接触胡希恕经方医学,所以本期推出胡希恕先生当年讲解《伤寒论》的录音文字稿,期望能从老先生当年朴实的言语中获得学习经方的正能量!中医治病的一般规律就说是这个书(《伤寒论》)啊!(有几种看法。)这个书是圣贤留下的,张仲景也算医圣了吧,这是一种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古典经文。那么又有一种看法,说这个书叫《伤寒论》,那么主要就是论述伤寒了,不能治杂病。你像李东垣说《伤寒论》是不能治内伤的,说张仲景长于治外感,认为就是不长于治内伤了。还有的说《伤寒论》所载的方剂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们还有人提这个问题。这些说法呀,统统是错的。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呢,就得对这个书怎么来的(进行了解)。那么我们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看待方法,那么这就不能不谈中医的发展问题了。中医的发生、发展是比较久远的。这个书在张仲景那个时候,距现在快两千年了,大概是一千六七百年。而且这个书有这么完整的体系,可见中医的发展还要早的多。由于那么早,所以中医的这个辨证施治这套东西在某一个基础理论上研究出来的,像今天西医那样,它绝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时代,大家都可以想象出来,限于科学水平它不可能,而且又没有什么好的器具,想要对病变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在人身的反应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证候,在这个上面想办法治病,中医的开始是这么来的。这么来的,你们想一想这是很不容易了。这个时间的经过是相当的长久,是经过很多个人体,很长一段时间,逐渐地观察,逐渐地实践,他(古人)也在这个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般的规律”。那么什么是“一般的规律”呢?咱们这个书就要讲了,这个六经就是的,它说六个类型,(还有)八纲,这都是一般的规律,就是疾病基本是共同的,它都有一般的反应。那么古人经过很长的时间,他得出很多的结论,尤其首先得出的是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结论,那么在这种一般的规律上他想治病的方法。当然那个时候也是试验,那个时候就是先从试验来的,他逐渐地试验来试验去,做出了一种很可靠的结论。记载这些结论的书较早的就是《汤液经》。《汤液经》这个书出现的尽管晚,但是发展最早了。古代这本书叫《伊尹汤液经》,意思是说这个书是伊尹作的。伊尹是商代宰相,这个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以前旧社会,封建时代作书的人也不知道中医是谁搞出来的,但那时候结论是很清楚了,那么只能说是圣人,就像咱们这个《本经》弄到炎帝身上了。咱们讲《内经》,说是岐伯和黄帝,都不外乎是皇上宰相这一帮人。他们是天呀!生而知之嘛!这是错误的,这是歪曲历史。实质的作书人呢,他也不准是反动,可是他的确也不知道,他不是一个人。所以中医的发展,不是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某一个人了。无论是伊尹,或者张仲景,他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从经验来的,所以中医学简单的说就是经验医学,就是从这个疾病斗争中搞出来的。?那么张仲景这个书呀,它是从《汤液经》来的。这个在《甲乙经》中就有,他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同时在这个书,我们现在这个本子里,全把王叔和那套东西给拿掉了。他这本书有《伤寒例》,《伤寒例》是由王叔和作的。王叔和搜集仲景的旧论,他搞了这个书。那么他也说是“仲景旧论,脉证声色,真方,有神效者”,他就是基于这些东西“拟防世急也”,就是这个时候有的。那么仲景他也不是杜撰的,他是对《汤液经》,说他论广,他有所发挥,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想象《汤液经》这个书,它就好像《本经》,比如说桂枝汤,桂枝汤底下就有了太阳病什么情况之下来用它,是这么一种德行(情况)。(《汤液经》)总是以方剂为主的,一听这个名呀,叫《汤液经》。那么张仲景呢他就不是用这么办法了,他是把方剂搁到一个病上,你像这个《金匮要略》,像“水气病”啊,“痰饮”啊,针对一种病,那么这种病里头需要哪个方剂,他就把这个方剂拿来。可是方剂的这种应用,是依本《汤液经》,只是方法不一样。那么我们这个《伤寒论》也是,它是治伤寒。我们中医说的这个“伤寒”,它是不局限于伤感外寒,它是广义的,凡是这样热病之属,都叫伤寒,我一会讲你就知道了。他是拿出这么一种病,而用《汤液经》各个方剂,征引很多。??那么中医它是通过试验来的,一切的方法规律,一律像王叔和所说的这个是“真方,有神验者”,有神效者。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古时候是这样的,现在还这样,它是客观存在,它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它是不变的。我们讲这个干什么呢?现在学这个还有用吗?像他们说的古病(古方不能治今病)。它是注重这个只要合乎这种事实,你用它就有效,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所以中医辨证主要是以张仲景为代表的。那么它是根据一般的规律,你想想根据一般的规律找出的方法,它就是治一切疾病的方法,它不是专对某一个疾病。?因此我们对《伤寒论》总要有这么一个认识,这个认识,这里头一点都不诡辩呀。咱们根据发展的时代,尤其我们这几年的应用,在我个人身上,我这几十年,我所用的方剂都是根据古方,并没有说适于古病,不适于今病,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杂病,这一切我们根据实践证明,都可以把它反驳了。不是!的确是有效果,而且用之得当,确实有神验。那么我们对于《伤寒论》,应该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仲景用的汤液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前头这个《序言》:“撰用《素问》、《九卷》……”等等的,与皇甫谧这个说法根本是矛盾的。那么根据我们看呢,当然跟《内经》也是毫无关系。



献花(0)
+1
(本文系靳氏中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