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关注腰围,攻克2型糖尿病治疗的症结-洪世华
2017-09-10 | 阅:  转:  |  分享 
  
关注腰围,攻克2型糖尿病治疗的症结目录321利拉鲁肽高效控糖,降重减围如何在高效降糖的同时减少内脏脂肪缩减腰围?2型糖尿病患者需关注
腰围和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是肥胖的一种特殊类型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肥胖可分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指的是脂肪在
内脏中国人更易发生腹型肥胖ChinJDiabetesMellitus.2014Jul,6(7):447-498.BMI和腰
围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BMI≥28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营养学报.2004,26(1):
1-4ChinJDiabetesMellitus.2014Jul,6(7):447-498.以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无法有
效反映脂肪分布状况“苹果型”vs.“梨型”腰部以上腰部以下苹果型身材:以内脏脂肪堆积为主梨型身材:以皮下脂肪堆积为主相比BMI
,腰围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更高02012年中国吉林省流行病学调查,共涉及N=16,766受试者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男性女
性BMI0&WC1BMI0&WC1BMI0&WC1BMI0&WC1BMI1&WC0BMI1&WC0BMI1&WC0BMI1&WC0
BMI1&WC1BMI1&WC1BMI1&WC1BMI1&WC1指数切点分类缩写BMI24BMI≤24kg/m2BMI0BMI>
24kg/m2BMI1WC85(男性)WC≤85(男性)或WC≤80(女性)WC080(女性)WC>85(男性)
或WC>80(女性)WC1TaoY,etal.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16
Aug9;13(8).?腰围可以更好的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异常改变N=285名中老年受试者,其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血糖正
常人群全身性肥胖定义为BMI≥30kg/m2腹性肥胖定义为男性WC>102cm,女性WC>88cm脉搏波传播速度(m/sec)
无DM无全身性肥胖有DM无全身性肥胖有DM伴全身性肥胖无DM无腹型肥胖有DM无腹型肥胖有DM伴腹型肥胖P<0.05vs
其他组LukichA,etal.CardiovascDiabetol.2014Oct22;13:141.腰围可以预测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N=578新诊中国T2DM患者C-IMT:颈动脉中层厚度是目前用于评价早期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的重要指标之一P<
0.01##▲#▲P=0.03P=0.27颈动脉中层厚度(mm)颈动脉中层厚度(mm)腰围(cm)P<0.05vsWC
≤80cm;#P<0.05vsWC80-85cm;▲P<0.05vsWC85-90cmJiaWP,et
al.BiomedEnvironSci,2014;27(5):335-342腰围比BMI能更好的预测死亡风险加拿大8
,061名正常成年人进行平均13年的随访,期间共有887例死亡病例BMI(Mean+SD)vs(Mean-SD)WC(M
ean+SD)vs(Mean-SD)HRStaianoAE.etal.IntJObes(Lond).2012No
v;36(11):1450-4腰围超标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死亡风险内脏脂肪心血管风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在中国,约一半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腰围超标,即腹型肥胖2007-2008年进行的
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病研究腹型肥胖发生率为45.4%(研究共涉及46024名受试者,其中T2DM患者有4,464名)腹型肥胖标准:
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YangW,etal.NEnglJMed.2010Mar25;362
(12):1090-101YangW,etal.PLoSOne.2013;8(3):e57319对于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
尤其需要关注患者的腰围和腹型肥胖目录312利拉鲁肽高效控糖,降重减围2型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腰围和腹型肥胖如何在高效降糖的同时减少
内脏脂肪缩减腰围?内脏脂肪堆积的三个因素:能量摄入增加耗能降低“催化剂”增加“原料”增加消耗减少内脏脂肪堆积脂肪生成因子增加下丘脑
是食欲调节的重要中枢结构皮质层食欲减退的神经肽(饱食信号)前阿黑皮素原(POMC)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促进
食欲的神经肽(饥饿信号)神经肽Y(NPY)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RP)前额皮质层下丘脑杏仁体伏隔核脂肪组织脑干瘦素迷
走神经出入脑肠肽肠道ARC:下丘脑弓状核;LHA:下丘脑外侧区;DMN:下丘脑背内侧核;PVH:下丘脑前区;
VMH:下丘脑腹内侧核Simpsonetal.ExpertRevEndocrinolMetab.2008;3:577
-592Cooke&Bloom.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06;5:
919-931CARTPOMCGLP-1RA增加弓状核饱食信号的水平2.5P<0.05P<0.052.01.5mRNA表达水平(任
意单位)1.00.50安慰剂利拉鲁肽饮食控制对照组2.52.01.5mRNA表达水平(任意单位)1.00
.50安慰剂利拉鲁肽饮食控制对照组利拉鲁肽治疗后,弓状核中的CARTmRNA水平明显增加,而POMCmRNA无明显
变化Diabetes2010;59(Suppl.1):A159(poster583)NPYGLP-1RA抑制由禁食导致的
弓状核饥饿信号的增加p<0.052.5p<0.052.01.5mRNA表达水平(任意单位)1.00.50安慰剂利拉鲁
肽饮食控制对照组2.5p<0.052.0p<0.05mRNA表达水平(任意单位)1.51.00.50安慰剂
利拉鲁肽饮食控制对照组相比体重匹配的禁食对照组,利拉鲁肽抑制了由于禁食所导致的弓状核饥饿信号AgRP和NPYmRNA水平
的增加Diabetes2010;59(Suppl.1):A159(poster583)AgRPGLP-1受体激动剂的中枢
减重机制下丘脑的饱食信号下丘脑的饥饿信号GLP-1RA饱食感热量摄入HolstJJ.PhysiolRev.2007;87:
1409–39PPAR-γ和C/EBPα是脂肪生成的“催化剂”脂肪细胞胰岛素糖皮质激素CAMP血清促分裂原FarmerSR.C
ellMetab.2006?Oct;4(4):263-73.GLP-1RA可以抑制脂肪生成“催化剂”的水平动物研究证实利拉鲁肽可
以明显抑制内脏脂肪中的脂肪生成转录因子水平P<0.0001vs对照组P<0.01vs对照组1.5-利拉鲁肽5+利
拉鲁肽41.03PPARγ的相对水平mRNA相对水平20.510.00+利拉鲁肽-利拉鲁肽PPARγC/EBPαSha
oY,etal.DrugDesDevelTher.2015Feb18;9:1177-84GLP-1RA减少能量摄入
,减少脂肪因子生成能量摄入增加耗能降低“催化剂”增加“原料”增加消耗减少内脏脂肪堆积脂肪生成因子增加GLP-1RA可以增加白色脂肪
棕色化安慰剂利拉鲁肽(3μg/鼠)饮食限制的安慰剂对照组1000900利拉鲁肽3μg(24h.)800P<0.05vs
安慰剂组和饮食限制的安慰剂对照组700600白色脂肪中mRNA水平(%对照组)5004003002001000UCP1
PRDM16UCP-1解偶联蛋白-1,主要存在于棕色脂肪中;PRDM16棕色脂肪
特异性因子,诱导棕色脂肪转化BeiroaD,etal.Diabetes.2014Oct;63(10):3346-58.
安慰剂(24h.)GLP-1RA可以增加棕色脂肪产热安慰剂(12h.)安慰剂利拉鲁肽(3μg/鼠)ICV饮食限制的安慰剂对照组4
00900350800P<0.05300700600利拉鲁肽10ug(12h.)250BATmRNA水平(%Cont
rol)5002004001503001002005010000PGC1αADRβ1ADRβ2ADRβ3CIDEAFGF21BMP
7PRDM16注射利拉鲁肽12h,大鼠肩胛部棕色脂肪产热的照片产热的生物标志物BeiroaD,etal.Diabetes.2
014Oct;63(10):3346-58.GLP-1RA会增加能量消耗,降低小鼠体重每克非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kcal/kg/
h)24小时体重改变(g)P<0.05利拉鲁肽(3ug/鼠)饮食限制的安慰剂对照组安慰剂201.51.0150.5010-0.55
-1.0-1.50利拉鲁肽(3ug/鼠)饮食限制的安慰剂对照组-2.0安慰剂P<0.001P<0.05BeiroaD,etal
.Diabetes.2014Oct;63(10):3346-58.GLP-1RA增加能量消耗能量摄入增加耗能降低“催化剂”增加
“原料”增加消耗减少内脏脂肪堆积脂肪生成因子增加GLP-1受体激动剂开流节源,有效减少内脏脂肪,缩减患者腰围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能
量消耗开流中枢抑制食欲,能量摄入减少,减少脂肪生成节源GLP-1RA降糖同时有效降低体重,减少内脏脂肪,缩减腰围HbA1c体重内
脏脂肪(腰围)二甲双胍—磺脲(SU)—噻唑烷二酮(TZD)DPP-4抑制剂GLP-1RASilvilE,JAMA.2002;
287:360-72AACEComprehensiveDiabetesManagementAlgorithm
.EndocrPract.2013;19:327-36目录321利拉鲁肽高效控糖,降重减围2型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腰围
和腹型肥胖如何在高效降糖的同时减少内脏脂肪缩减腰围?利拉鲁肽可以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体重2-3kg联合MET+TZDLEAD-
4联合MET+SULEAD-5联合MET±SULEAD-6单药LEAD-3联合METLEAD-2联合SULEAD-1体重的变
化(kg)艾塞那肽甘精胰岛素安慰剂利拉鲁肽1.2mg利拉鲁肽1.8mg罗格列酮格列美脲Allsubje
cts.Significantvs.comparatorMarreetal.DiabeticMedicine20
09;26;268–78(LEAD-1);Naucketal.DiabetesCare2009;32;84–90(
LEAD-2);Garberetal.Lancet2009;373:473–81(LEAD-3);Zinmanet
al.DiabetesCare2009;32:1224–30(LEAD-4);Russell-Jonesetal.D
iabetologia2009;52:2046–55(LEAD-5);Buseetal.Lancet2009;37
4:39–47(LEAD-6)利拉鲁肽有效减小腰围2-3cmLEAD-2研究利拉鲁肽1.2mg利拉鲁肽1.8mg安慰剂格列
美脲p≤0.0001p≤0.0001平均值±SDNauckM,etal.DiabetesCare.2009;32:84–
90.基线腰围越大,利拉鲁肽降低腰围(内脏脂肪)越多利拉鲁肽降低腰围的作用与基线水平相关,纳入LEAD1-6,Lira-DPP-4
i研究治疗26周数据分析基线腰围分层60-95.5cmQ195.5-104cmQ2104-113.5cmQ3113.5-156.
1cmQ4利拉鲁肽1.8mg利拉鲁肽1.2mg安慰剂0-0.5-1.0-1.5-2.0-2.5-3.0-3.5-4.0腰围变化
(cm)P<0.05P<0.05P<0.05Diabetes2010;59(Suppl.1)(Abstract1894
-P).利拉鲁肽主要减少内脏脂肪机体脂肪变化DXA(双能X-线吸收仪)扫描内脏脂肪vs.皮下脂肪CT扫描皮下脂肪内脏脂肪+3
.4+1.1kg-7.8-8.5-4.8-1.6-16.4-2.4-17.1利拉鲁肽1.2mg+二甲双胍利拉鲁肽1.
8mg+二甲双胍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数据为均数±标准差;p<0.05vs.格列美脲+二甲双胍;n=160.JendleJ
,etal.DiabetesObesMetab.2009;11:1163–72.意大利回顾研究分析:利拉鲁肽治疗可以显
著降低体重4kg,缩减腰围3cm意大利回顾研究共分析了经二甲双胍治疗的179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6名联合利拉鲁肽1.8mg治疗
,103名联合格列美脲4mg治疗,观察期18个月。P<0.001P<0.001ChiefariE,etal.Diabetes
?TechnolTher.2015Jul;17(7):468-74.?利拉鲁肽1.8mg联合二甲双胍可降HbA1c达1.4%P
<0.001格列美脲4.0mg(n=103)P<0.001HbA1c(%)-0.4%HbA1c达标率(%)P<0.001-1
.4%利拉鲁肽1.8mg(n=76)0ChiefariE,etal.Diabetes?TechnolTher.20
15Jul;17(7):468-74.?相比于格列美脲,利拉鲁肽低血糖风险更低P<0.001治疗期间记录的紧急不良事件P<0.0
01P=0.263ChiefariE,etal.Diabetes?TechnolTher.2015Jul;17(7):4
68-74.?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数据:利拉鲁肽治疗降低患者体重7.5kg,缩减腰围7.5cm中国进行的多中心开放性自身对
照研究,评价利拉鲁肽对于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自基线的体重降低(kg)自基线的腰围减少(cm)(周)(周)-7.51kg
-7.52cm基线体重:86.6kg基线腰围:102cmN=328P<0.01,治疗24周后患者体重及腰围和基线相比有统计学
差异FengP,etal.ActaPharmacolSin.2015?Feb;36(2):200-8.利拉鲁肽治疗24周
,约8成患者体重降幅超5%治疗后不同体重降低幅度的比例治疗前后不同BMI占比22.27%34.06%P<0.0177.73%(体重
降低>5%)43.67%≥10%5%-10%<5%BMI≥28kg/m2BMI<24kg/m224≤BMI<28kg/m2N=32
8FengP,etal.ActaPharmacolSin.2015?Feb;36(2):200-8.基线BMI/腰围越大
,则利拉鲁肽减重效果越明显自基线的体重降低(kg)自基线的体重降低(kg)2520151050-52520151050-550
10015020025020
304050基线BMI(kg/m2)基线腰
围(cm)N=328FengP,etal.ActaPharmacolSin.2015?Feb;36(2):200-8.利
拉鲁肽治疗降低患者HbA1c达1.74%HbA1c(%)HbA1c达标率(%)40-1.74%35.37%308.66
%206.92%16.77%10P<0.01vs基线8.54%01.52%HbA1c<6.5%HbA1c<7%
N=328FengP,etal.ActaPharmacolSin.2015?Feb;36(2):200-8.总结肥胖可分
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中国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腰围增加会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
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因此需要密切关注;GLP-1RA可以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脂肪生成,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耗能从而减降低患者体重并
缩减腰围;不论是随机对照研究还是真实研究数据均证实,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患者体重2-7kg,缩减腰围2-7cm,且显著持续降低HbA
1c约1.0-1.7%。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关注腰围,攻克2型糖尿病治疗的症结》主要分为3个方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为什么2型
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腰围和腹型肥胖。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提出了,肥胖分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所谓腹型肥胖就是我们通常
所指的大肚子,将军肚。而中国人由于人种的特点,更易形成腹型肥胖。指南提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分别是:BMI≥28kg/m
2定义为全身性肥胖,而腹型肥胖的标准则男女有别,男性要为≥90cm,女性腰围≥85cm时,则可诊断为腹型肥胖。为什么要在全身性肥胖
之余,又增加一个以腰围为标准的腹型肥胖呢?主要的原因是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只能反映全身的一个整体情况,没有办法很好的判断身体脂
肪的分布。比如这两张图,一个是苹果型身材,一个是梨形身材,但是很明显苹果型身材的人其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以内脏脂肪堆积为主,而梨形
身材主要是皮下脂肪堆积,这两种脂肪对于人体的危害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区别对待。这是2016年刚刚发表的中国吉林省的流调,共涉及
了16766名受试者,来分析对于正常人群,腰围和BMI对代谢疾病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将BMI和腰围进行分层,对于腰围增高,BMI正
常的患者,各种代谢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腰围正常但BMI升高的人群,当然腰围和BMI都增高的人群,代谢疾病的风险当然最高。脉搏波传播速
度PWV是较常用的一种用于评价血管机能的指标,它主要用来判断动脉硬化程度,所谓脉搏波传播速度,就是脉搏波在人体动脉树中从一点传播到
另一点的速度,速度越快,说明动脉硬化程度越高。该研究选择了285名中老年受试者,其中有T2DM患者,也有血糖正常的受试者,根据有无
T2DM及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进行分类,检测PWV,来判断腹型肥胖和全身性肥胖对于血管异常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正常人群,T2
DM会明显的影响血管异常,但是对于T2DM患者,是否存在全身性肥胖对PWV没有明显影响,而腹型肥胖对于T2DM的血管变异确有明显的
作用,且有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T2DM患者,腹型肥胖可以更好的预测其血管异常改变。C-IMT:颈动脉中层厚度是目前用于评价早期动
脉壁粥样硬化改变的重要指标之一578名新诊的T2DM患者,进行腰围的检测,发现在基线时腰围越大,则CIMT也越厚,然后进行了平均2
.23年的随访,发现基线时腰围<90cm的人群CIMT没有明显的变化,p=0.27,但是基线腰围≥90cm的人群,CIMT则明显增
厚,P<0.05,预示着腰围不仅和CIMT密切相关,而且还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加拿大8061名(aged18–74
years)成年人进行了平均13年的随访,期间共有887例死亡病例,统计使用的是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作者将BMI和WC都分成
低和高两组,然后比较两组间各死亡风险的HR。死亡男性的BMI均值27.3(4.4),女性27.6(6),WC的均值男性98.7(1
1.6),女性88.7(15)cm。研究显示,不论性别如何,腰围能比BMI更好的预测各种死亡风险。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以
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为诊断标准的腹型肥胖是由于内脏脂肪堆积所造成的,并且会导致相关心血管风险因素和动脉粥样硬
化疾病风险及死亡风险的增加。而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病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中国的T2DM患者中,腹型肥胖的患者约占50%,这进一步说明,对
于中国的T2DM患者,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以腰围为诊断标准的腹型肥胖,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CVD的风险。因此对于中国的2型糖尿
病患者,尤其需要关注腰围和腹型肥胖。第二部分,让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在高效降糖的同时还能缩减腰围呢?内脏脂肪堆积需要几个因素,第一
,能量的摄入增加,这是内脏脂肪形成的原料;第二,脂肪生成因子增加,这是内脏脂肪形成的催化剂,最后一点,就是脂肪组织的耗能降低,消耗
减少。首先,下丘脑是食欲调节的重要中枢结构,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会分泌很多肽类物质调节食欲。其中包括POMC和CART在内的饱食信号,
以及NPY和AgRP在内的饥饿信号。饱食信号的主要作用就是使食欲减退,而饥饿信号则是促进食欲的。动物研究证实,而经GLP-1RA利
拉鲁肽治疗后,发现弓状核中的CART的表达要明显增多,和安慰剂组及饮食控制的安慰剂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而POMC的mRNA表达
没有明显变化。同样经GLP-1RA利拉鲁肽治疗后,由于饮食控制所导致的饥饿信号(AgRP和NPY)的增加,被利拉鲁肽明显抑制,利
拉鲁肽组和饮食控制组的AgRP和NPY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饮食控制组是强制的给予和利拉鲁肽治疗组小鼠同样的食物,因为利拉鲁肽会导致小
鼠摄食的减少,因此不会增加饥饿信号,而强制饮食控制的小鼠,由于食物受限,因此其饥饿信号表达会明显增加。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GL
P-1RA利拉鲁肽可以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通过增加饱食信号,减少饥饿信号,从而增加饱食感,而达到减少热量摄入,降低体重的目的。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脂肪细胞研究的深入,发现PPARr和C/EBPa这两个转录因子是脂肪细胞合成中至关重要的因子,可以促进脂肪细胞
的合成,似乎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而2015年的最新研究发现,GLP-1RA相比于安慰剂可以明显的抑制动物内脏脂肪中的PPAR
r和C/EBPa的水平,从而减少内脏脂肪的堆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使用GLP-1RA后,可以使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化,左边的图就是
使用了利拉鲁肽24h后白色脂肪的改变电镜图,而右边的图可以明显看到,使用利拉鲁肽后,白色脂肪中的UCP-1和PRDM16的含量明显
增加,而这两种因子是仅存在于棕色脂肪中的,因此可以看出利拉鲁肽可以明显增加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的转化。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使用GLP
-1RA利拉鲁肽后,不仅仅是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而且棕色脂肪的产热也明显增加,左图上的是棕色脂肪中各种产热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看到使
用利拉鲁肽后,这些产热标志物的水平明显增加,而右图是注射了利拉鲁肽的大鼠的热能图,可以直接看出使用利拉鲁肽12h后,大鼠的肩胛部的
产热增加(红色区域增大)。热能图上红色区域的产热最多,其次为黄色,绿色到蓝色。研究进一步证实,利拉鲁肽可以明显增加小鼠每克非脂肪组
织的能量消耗,而依靠饮食限制的安慰剂对照组,虽然摄食量是减少,但是其每克非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也降低。因此24小时后的小鼠体重,利拉
鲁肽组有明显的降低,而安慰剂对照组则明显上升,限制饮食组的小鼠,非但没有因为限食而体重降低,体重还略有上升,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当饮
食减少时,机体会主动降低其基础代谢率,反而不利于降低体重。小结:从这部分的数据我们看到,GLP-1RA一方面可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
摄入,减少脂肪合成,从源头减少内脏脂肪;另一方面,GLP-1RA又可以增加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棕色脂肪产热,增加能量的消耗,通过节
源+开流一起有效地减少内脏脂肪含量。这张图中列出了目前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在降糖、减轻体重和减少内脏脂肪方面的作用情况。从图中可见
,与二甲双胍、磺脲、TZD类药物及DPP-4抑制剂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在这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那我们具体看一下临床研究
的数据最后让我们看看利拉鲁肽高效控糖,减重减围得临床数据利拉鲁肽的6个III期研究还证实,不论何种治疗方式,利拉鲁肽1.2mg或1
.8mg治疗26w,均可以明显的降低T2DM患者体重。LEAD-2研究同时显示,利拉鲁肽可以显著减小患者的腰围,且与安慰剂和格列美
脲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一项纳入LEAD1-6,Lira-DPP-4i研究,治疗26周的荟萃分析显示,利拉鲁肽降低腰围的作用与
基线腰围水平相关。基线腰围越大,利拉鲁肽降低腰围就越多。并且从LEAD-2研究中我们发现,利拉鲁肽带来的这种体重降低,主要是来自
于内脏脂肪的减少。该研究为LEAD-2研究,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DEXA)扫描显示,利拉鲁肽可以减少体内脂肪达2.4Kg;通过C
T扫描可以看到,利拉鲁肽主要减少的是内脏脂肪,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分别减少16.4%vs8.5%。2015年意大利发表了一篇回顾
性分析,将数据库中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1.8mg和联合格列美脲4mg的患者数据进行了整理,发现,相比于格列美脲,利拉鲁肽治疗18个月,显著降低护眼这体重多大4kg,腰围也明显减少了3cm。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以降HbA1c多达1.4%,且HbA1c<7%或≤6.5%的达标率也明显高于格列美脲组。相比格列美脲,利拉鲁肽治疗的整体低血糖风险更低,轻度低血糖风险大幅下降,且18个月的治疗中无一例严重低血糖事件。这是一项利拉鲁肽针对中国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自身对照研究,共24周,根据患者的FPG水平,有的患者选择1.2mg治疗有的则选择了1.8mg进行治疗。经过24周的治疗,患者的体重显著降低7.5kg,腰围降低也多达7.52cm。对于这些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5%的体重降低的患者比例接近8成,治疗后约有40%的患者BMI达到<24kg/m2的正常水平。并且患者的基线BMI和基线腰围越大,则利拉鲁肽治疗后的体重降幅越明显。血糖水平有明显的降低,HbA1c从基线的8.66%下降至6.92%,且基线时HbA1c<7%的达标率仅为8.54%,治疗24周后达到35.37%。而HbA1c<6.5%的达标率从1.52%,达到了16.77%。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肥胖可分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中国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腰围增加会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因此需要密切关注;GLP-1RA利拉鲁肽可以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脂肪生成,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耗能从而减降低患者体重并缩减腰围;不论是随机对照研究还是真实研究数据均证实,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患者体重2-7kg,缩减腰围2-7cm,且显著持续降低HbA1c约1.0-1.7%。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