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别让大数据成为企业杀手
2017-09-12 | 阅:  转:  |  分享 
  
栏目:数据视野题目:别让大数据成为企业杀手文/编译:数据观部分内容来自:《FORTUNE》、《Forbes》、hbr.org导语:在今天,
大数据由于可以预测未来、揭示现在、甚至重塑商业模式,而被奉为企业的救世主。然而《财富》杂志日前一篇文章却称,大数据正在杀死企业。正
文:日前,《财富》杂志一篇文章宣称,大数据正在杀死企业。该文作者、全球首个供应链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Elementum创始人Nade
rMikhail称:“大数据杀死项目,大数据杀死财富,大数据杀死时间。”三个Kill并列,令人不寒而栗。难道当我们全心拥抱大数据
的时候,我们拥抱的不是一个宝藏,而是一枚炸弹?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从数量级别上来看,25年前,全世界每天生产100GB的数据,相当
于每秒钟0.001GB。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微乎其微——现在,在你每一次心跳的时间里都能产生约50000GB的数据量。那么对于企业来
说,利用数据快速决策的能力其实是被稀释了。时间这最宝贵的资源,正在被数据大肆掠夺,每天上千封的邮件、文本信息、后台消息、以及来自各
个系统的各种报表,蚕食着企业的生产力。它们不断把我们从正在做的事情中拉出来,然后逼迫着我们去关心一些可能对我们有用、也可能没有用的
事情。杀死精确首先,作者认为,被大数据杀掉的是精确。“拿到更多的数据并不意味着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收集到越多的数据,我们就越发现自
己有能力从数据中得到洞察……但其实,数据只有得出精确而有关联的洞察时,才是好的。”作者总结好的数据起码有三个属性——真实、及时、与
使用者密切相关。不幸的是,从庞大的数据中搜集真正所需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第一,它真的是跟你的业务密切相关的数据吗?第二,你拿到数据
的时候,它还新鲜吗?第三,你保证你得到的数据是真实的吗?如果你不能保证三个答案都是yes,那么,由这样的数据驱动的决策,还是精确的
吗?杀死敏捷除了精确之外,作者认为,被大数据杀死的还有敏捷。敏捷——Agile,本来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
已经与各种类型的企业都息息相关。哈佛商业评论在2015年就发表了一篇名为《拥抱敏捷》(EmbracingAgile)的文章,文章
中说到:“新的敏捷正在横扫各行各业、各种职能甚至企业高管。”全球著名的农机巨头——美国迪尔公司,利用敏捷研发新型机器;世界排名第七
位的C.H.Robinson全球货运有限公司,利用敏捷管理人力资源;美国电气通用公司,依靠敏捷从一个二十世纪的企业转型为二十一世纪
的“数字工业公司”。通过把人们从自己的职能深井中解放出来,成为自我管理、聚焦客户的多部门协作团队,敏捷不仅加速了企业的盈利步伐,而
且还创造了一批老练的管理人才。关于敏捷的概念、价值与方式虽然一直在进化,但所有的敏捷都包括三点:1、Scrum,强调的是在解决复杂
问题时充满创造性与随机应变的团队协作;2、精益开发,强调持续不断的消除浪费;3、看板(来自于日文,本意是可视化卡片),专注缩短决策
时间以及过程中的工作量。我们也可以认为,敏捷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企业特质、一种状态、一种结果。所以,在今天,
敏捷被搭载在了各种名词之前,比如:敏捷开发、敏捷管理、敏捷BI、敏捷技术、敏捷组件等等等等。然而,就在人人、事事都拥抱敏捷的时候,
NaderMikhail却认为大数据正在杀死敏捷。因为数据可怕的增量,通往决策的路上挡着一大批无关数据,而且这种障碍还会越来越大
。想想大多数企业是如何利用大数据的吧:先从各业务系统中把数据传到一个数据仓库中,然后,连入商业智能,再让几个数据分析师努力一周的时
间,把数据变成excel和PPT。整个过程周而复始。讽刺的是,没有这个过程,我们面对系统中不断变化的原始数据,对于它们背后的含义一
无所知,有这个过程,我们虽然能掌握数据背后的含义,但当我们掌握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作者认为,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无异于一种浪费。太多
的数据要掌控,流程又太复杂,所以离洞察、离决策、离行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可以说,违背了敏捷随机应变、消除浪费、缩短决策时间等特性。怎
样做,让大数据不再是企业杀手?Nader认为,如果你想要把数据变成有价值的洞察,必须要有一个集中的、全球化的平台,以采集各种内外来
源的数据信息。把所有的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工作都外包出去,可以让平台专注于数据科学,而你则可以专注于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竞
争优势。Nader的解决思路用了国外很流行的Outsourcing概念,叫做业务外包,也叫资源外包、资源外置等,核心理念是要企业利
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来完成一些非核心业务,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模式。Outsourcing
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但是,一般说来,我们还是希望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所以回到大数据本身的处理方式,从Nader的
文章中,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要点:打通内部、外部的数据湖泊,采集内外各种来源的数据,整合成为你自己的数据海洋;从中抽取与你相关
的各项数据;并且让各指标所利用的数据保持实时更新;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交给工具/平台来完成,自己的时间用来思索、洞察,利用成果来
加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满足这三个要点,大数据就不再是杀手,而是财富。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智能本身也在不断进化,N
ader所提出的合理利用大数据的三个要点,在数据观就可以得到满足。数据观:让大数据变现的杀手级应用首先,数据观提供强大的数据中心,
不但可以上传本地文件,而且可以连接云端数据、第三方接口等,让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不再是一个个数据深井,使您的洞察可以基于全面的数据;(
对应数据深井)其次,数据观提供强大的ETL工具,解决企业数据分散及不规范的问题,通过整合、清洗、计算企业的全量数据,最终将规范的数
据集中呈现到您的看板上;(对应数据的精确性)第三,数据观提供自助式的看板设计器,您可以通过设置本企业的关键指标,来制定与企业最具有
关联性的业务看板,抽取与企业最具关联性的数据。那些无关的、过期的数据,将不会出现在您的视线之中;(对应数据的精确性)第四,数据观支
持企业用户数量与数据规模的任意扩展;无论您是5个人的敏捷团队,还是50000人的企业,都可以基于数据观高效办公;同时在数据规模上,
无论是几千行的小数据,还是千万行以上的大数据,都可以确保同样的分析性能;(对应敏捷)第五,数据观允许任何技能水平的员工或管理者,都
能基于完整的业务数据进行决策。换句话说,数据观在“易用性”上领先一步,仅通过鼠标的点击和拖拽,就能完成数据的上传、整理、与可视化等
过程,与传统BI不同,数据观允许企业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允许企业人人拥抱敏捷。(对应敏捷)“二十多年前,‘NoSoftware’行动把本地部署推向云端。今天,我们需要拥抱‘DataKills’行动。是时候从收集数据转为用数据创造价值了。”Nader在文末说道。而我们完全可以理解Nader关于“大数据杀一切”的警告——从杀气腾腾到珠光宝气,只差一个数据观的距离。
献花(0)
+1
(本文系数据分析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