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苍耳——胜日寻芳(67)有图
2017-09-16 | 阅:  转:  |  分享 
  
以讹传讹得其名:苍耳

——胜日寻芳(67)



2016年9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东一区。

苍耳,菊科苍耳属植物。

要说清苍耳名字的来历,可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苍耳出现在《诗经》中时,叫卷耳。最早研究《诗经》的著作《毛诗故训传》认为:“卷耳,苓耳也。”《尔雅》解译“卷耳”时也说:“菤耳,苓耳。”(《康熙字典》解释“菤”时说:“本作卷”)

可《本草纲目》却在枲耳(《本草纲目》收入苍耳时采用《广雅》中的名称)的“释名”中说,《尔雅》称卷耳为苍耳。并接着引用了《本草图经》的一段话:“颂(《本草图经》作者苏颂)曰,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苍耳,《广雅》谓之葈耳,皆以实(果实形状)得名也。”这样看来,李时珍出错可能是相信了这一说法,而没有查一下《尔雅》。

问题是《本草图经》成书后不久即亡佚,李时珍看到的不是原书,而是后世本草的转述,因此错误可能出现在转述之中。

200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有关“枲耳”的注释提到,《政和本草》成化、嘉靖诸本中出现了以“苍”代“苓”的差错。而这类版本正是李时珍那个时代最容易得到的版本,所以我猜测,李时珍的苏颂引语就出自这类版本的书。

这个差错为什么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我想可能是中医大夫和药房掌柜看《本草纲目》的多,看《尔雅》的少,就是个别人看了《尔雅》,也没法阻止以讹传讹,所以“苓耳”只能无奈地成了“苍耳”。

现在这个以讹传讹的名字“苍耳”已成了植物学中正式的名称。

苍耳还有一个名字叫常思菜,名字由来是“诗人思夫赋卷耳之章”。卷耳之章指的自然就是《诗经》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了。

另外,还想说一下,有人认为《诗经》中的卷耳,不是植物学上的苍耳,而是植物学上的卷耳。植物学上的卷耳是石竹科卷耳属植物,形态与有关本草类书籍上的插图并不相符,所以这一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附《本草图经》《救荒本草》插图)



2014年9月17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禧苑一区北边。





2016年9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东一区。





2014年8月2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上北公园。





2014年8月2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上北公园。





2014年8月2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上北公园。





2014年8月28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上北公园。





2014年9月17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禧苑一区北边。





《本草图经》中的插图。





《救荒本草》中的插图。

献花(0)
+1
(本文系乌拉盖河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