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问心 问学 问道
2017-09-22 | 阅:  转:  |  分享 
  
问心问学问道——书法教育之我见孙鹤?书法是一门直指人心的艺术,书写者置心境于何地,落笔瞬间,点画既成,便了然目前,已来不及修饰装扮;书法
是一门文化依赖性极强的艺术,它依赖于传统学术的支撑,通过所书内容表达思想的光辉;它是包裹在中国文化整体框架之中的一门艺术,有独立性
,但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其与文化的相互依存性表现在:书法以体现和映照文化为生命根本,而文化则因书法之表达得以弘扬。书法是一个
假以心灵和思想才可以获得生命的艺术,书法教育因此具有人格教育的功能,这一被应试教育忽略了的教育最高境界,是书法教育的价值所在。?书
法教育的第一要义在于“问心”。它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问古人之心,第二,问本人之心。?问古人之心,是理解法帖精神的第一步。任何一部
法帖,都是古人心境的记录,任何一笔点画,都是古人洒落下来的心灵花瓣,任何一个单字结体,都是古人情绪的片段呈现,任何一幅完整的经典作
品,都是古人一段完整的情感记录的留存。所谓心领而神会,在书法教育中引导学生参透古人之心,感知古人心境,才能领会经典之伟大,跨越古今
千百年的时光距离,产生灵魂的共鸣,使面前的法帖从一副陌生、冰冷的面孔,变成一方有情愫、有心灵跃动的感人世界。?问本人之心,首先是引
导学生抖落内心之尘埃,以纯净、磊落、真诚的赤子之心,谦卑恭谨、无私无欲地面对法帖。捧出这样一颗心,才能与古人之心相映照,沉潜至法帖
的最深处。问本人之心的第二层意思,是将内省之心带入书法教育。书法是一个以心导手的活动,它没有机会被加工过滤及修正,无论书写者是否意
识到,事实上书法都在准确地再现书写者书写时的内在心境,是书写者内在心性的外化呈现。书法能够真实地回答:你是这样的人。?书法是传统学
问的集合,书法教育,应当是传统学术的延伸,经史子集的渗透,是一个传统学养烘托下的教学活动。书法是要有书写内容的,正是内容反映出书写
者的思想光辉,才使经典作品有了不朽的价值。?今天之所以不可能产生书法大家,不是技法难以追古,而恰恰是因为书法被置于艺术一科,以求技
法为全部,本末倒置,脱离了其原本赖以生存的人文学养的氛围,甚至走向单纯的西方造型艺术之途。谈及创作,一个个“大书法家”“大书法名家
”,不顾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动辄书“白日依山尽”“宁静致远”“厚德载物”之类自己都不知出处、莫辨本义之什,即便有高超之技能,却完全
没有闪耀书者思想光辉的内容。?近三十年来,是有史以来书法脱离文人群体最彻底的时期,相应地也是书法的品位陷落历史低谷的时期。书者不治
学,学者不习书,书法到了无以论品的地步,书法家自己都感叹:自作诗不过是打油诗。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憾,反而认为是时代使然,将放弃人文精
神的寄托视为合乎现实的明智之举,将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技法问题看做书法的全部。殊不知,一部经典法帖也可以有技法瑕疵:王羲之《兰
亭序》因调锋失当而出现“贼毫”、苏轼《寒食帖》因过于尖锐细长的笔画而犯“鼠尾”之忌,但是,它们并没有影响《兰亭序》站在道家立场真诚
地倾诉生命有时尽的淡淡忧伤,和超然于物外的旷达思想,也没有影响《寒食帖》深情地表达苏子政治失意中的凄苦心境与呐喊之声。?墨迹可以记
录情绪,但只有文字内容才能记录思想,而思想是人类最高尚的追求,书法教育不可脱离中国传统学术的求问和经史子集,因为思想的源泉即来自元
典。孔子训子“不学诗,无以言”,是说不读《诗经》就不会有高水准的谈吐,同理,对于书法教育而言,不学经史子集便无以为书,亦当为允论。
?道即本源,是万物之根本。书法教育的指归亦在于树立根本,这一根本,与教育本身的总精神相一致——树人。书法教育以此立意,便会收获令单
纯的技法教育无可比拟的硕果。以“问心”“问学”为前提,完成树人之功业,受教者可以凭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丰富所学。书法教育不畏艰苦地
“问心”“问学”,表面看是不解近渴,难以瞬间成就功利,但实际上却是成大功业者所必须,是大志所在的也仅仅以此为手段和途径,“问道”才
是根本性目的,因为树人才是百年大计,技能教育、知识教育、人格教育,终极目的都是为树人做准备。从另一方面看,“问心”“问学”之同时,
“问道”已在其中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摽拔志气,黼藻情
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是张怀瓘《书断》中的高论,深刻揭示了书法教育在“道”的层面上所呈现的灿烂景象——通过书法将文字思想内容与书者的情感传递出去,以激发志气、陶冶性情、锻造精神、感染他人。?(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献花(0)
+1
(本文系诗城向日葵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