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渔墙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应该重视荀子的文化符号作用
2017-09-24 | 阅:  转:  |  分享 
  
应该重视荀子的文化符号作用(2014-06-0520:15:33)转载▼标签:重视荀子社会群分相益礼义立国王霸思想富国思想
?应该重视荀子的文化符号作用??曾纲???????????????????2014年6月5日?历史总是以历史事件和具有符号性
意义的人物来表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性人物,首推孔子,第二是老子。第三层次,按现在中国人的普遍看法,是孟子、庄子、孙子(《孙
子兵法》的作者)。第四层次是荀子和墨子。?孟子传承孔子思想,庄子传承老子思想,并无重大发展。荀子可以说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主
要传承孔子的仁、礼、义思想,并有重大发展;对道家、法家、兵家也都有所传承和发展。荀子思想的核心是“治”,是国家治理。他的两个学生还
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荀子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远远大于孟子和庄子。?荀子应该在孔子、老子之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代表
性、符号性人物。?一、为什么要强调荀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性作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次是礼。仁和孔子所讲的礼,都属于伦理
的范畴。孔子是在仁、礼的基础上谈治国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属于哲学的范畴。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像没有人专门论述
国家治理。好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一项重要内容。?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专门论述国家治理的人和内容是有的,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这
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荀子。《管子》一书也讲了以“四维”(即礼、义、廉、耻)治国,以法治国。但《管子》一书并非管子(即管仲)所写,而
是比管仲晚两三百年的齐国的学者托管子之名写的,(注1)?荀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六个第一。?荀子第一个提出人能群及群分相益的思想
。?荀子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国家治理中要隆礼至法,礼、法并用。?荀子第一个专题论述国家富裕之道。?荀子第一个提出包括君王在内的所
有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有自利之心。?荀子第一个提出“有乱君,无乱国”和“涂人可以为禹”,并强调人的修养。?荀子第一个提出天人
相通又天人相分的思想。?孔子主张用仁政、礼制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选贤用能。荀子主张隆礼至法,选贤用能。隆礼至法,即推崇礼
制和法治,二者并用。?老子和孔子都认为上智下愚,上尊下卑。荀子虽然有上下、尊卑的思想,但同时他又认为:君王跟平民一样,都有自利之
心;涂人(即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为禹那样的圣人。并提出“有乱君、无乱国”的看法,认为,君王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荀子关于人
能群、动物不能群,以及人群既相分又合作的思想,不仅独到,而且对国家治理、企业管理都有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认为天人合一。
荀子看法独到,认为,天与人,既相通又相分。所以,他认为,天人相通,人要遵天时、守天时;同时又天人相分,不能将灾祸归究于上天?荀子
专门论述了富国之道。在《解蔽篇》中,他强调了全面看问题的重要性。荀子很重视天下的统一,多次提出“一天下”。?荀子不仅自己爱学习,
而且积极倡导爱学习。出自他的《劝学篇》的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在荀子出生一百年前,魏国的李悝制定了《法经
》。李悝制《法经》,并非以法治国,而主要是为了防止偷盗,为了保护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财产。虽然《管子》一书中,有不少礼义治国、以法治国
、富国的论述,但《管子》一书并非管子(即管仲)所著。该书是生活在比管仲晚两三年的齐国的学者集体所作。管仲也是齐国人,曾辅佐齐桓公成
就霸业。《管子》一书的作者是想借管仲之名唤醒当时的齐王再创齐桓公的霸业。《管子》的作者和荀子是同时代的人。?综上所述,荀子应该在
孔子、老子之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代表性、符号性人物。这样,在中国人文社会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就全面了。?荀子思想
对于现代中国而言,意义是很大的。我们应该重视荀子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挖掘荀子思想中的精华,更好地为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服务。?二、荀
子的“人能群”及群分相益的思想?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
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王制篇》)荀
子在这里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人兽有别;二是人的力气不如牛,走的速度不如马,但能役使它们、胜过它们;;三是人胜兽的原因,或说人能群的原
因,即人有分、有义。荀子还认为:“人之生,不能无群”。说明,人不能离开群体而生存。?群而不分,有害;群而有分,才有益。荀子说:“
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王制篇》)“群而不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
,天下之本利也。”(《富国篇》)群而有分,相得益彰。?荀子所讲的“分”,有两层意思:一是等级名分;二是分工。荀子说:“先王恶其乱
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篇》)其中,“足以相兼临者”,意思是说:依据礼义,划
分并使群人有了不同的贫富、贵贱的等级身份,依此,“就足可以对社会全面进行统治”。这是荀子讲的分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分工。荀子
说:“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民知方,······。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故职分而民不
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君道篇》)意思是说,治国大道最好的表现是,推崇礼义、推崇法治,国家就会运行正常;崇尚贤
者、任用能人,人民就会知道努力方向,······。然后明确名分职责,事业有条不紊,使用有技术的人做事,任用有才能的人当官,所有的事
都能得到治理,······。所以,职责分明而人民就不会怠慢,等级明确而秩序就不会混乱,兼听各方面意见、情况全部明了则百事就不会停滞
。?荀子还把“能群”当做君王的主要职能。荀子说::“君者,善群也。君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王制篇
》)荀子还认为:“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君道篇》)
后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君王是什么?答曰:君王是能把人组成群体的人。能把人组成群体是指什么?答曰:就是指善于养活人,善于安排和治理人,
善于任用人,善于用不同的衣服装饰人。?荀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07年,与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公元前384年)基本上是
同时代的人。后者在其著作《政治学》中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其为人。(注2)荀子的“人能群”和“人之生,不
能无群”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是相通的。?孟子也讲人畜有别。不过孟子所讲的角度和荀子大不相同。孟子是从道德的角度讲人畜有别
,荀子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和国家治理的角度讲人畜有别。孟子有“四端”之说。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没有这
“四心”,就不是人,即“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是孟子的“四
端”之说。(《孟子》公孙丑上)在这一点上,荀子的视角比孟子要高一些。?三、隆礼至法、尚贤用能、均遍不偏?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最基本
方法是什么?是礼。荀子认为:“礼义者,治之始也。”(《王制篇》)“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篇》)在这一点上,孔子、孟子、
荀子是高度一致的。所以,荀子应该属于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除了隆礼之外,还崇尚法治。荀子说:“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道篇》)“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强国篇》)荀子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礼、法并用。
孔子和孟子对法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不如荀子。从这一角度讲,孔子、孟子属于一般的儒家,荀子属于“大儒”家。荀子的儒和孔孟的儒是大有区
别的。?荀子崇尚法治出于两个目的:一是社会治理,约束、规范臣民的行为;二是矫正人性的缺陷,即人的自利性的膨胀。关于后一点,荀子认
为:“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
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篇》)?除了隆礼至法之外,荀子还特别重视尚贤用能、爱民、选相。荀子在
《王制篇》中,一开头就强调举贤用能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王者之政”。荀子说:“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君道篇》)并强调爱惜民力、富民。在国家治理中,荀子还非常重视选相、用相、用臣。荀子说:“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固、荣辱在于
取相也。”(《王霸篇》)荀子认为,君王不必事必恭亲、什么事都管,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要事,放在选贤用能,放在选相、用相、用臣
上。?此外,荀子还强调,君王在国家治理中要均遍不偏。这里讲的均遍,不是平均,按现代的话说,就是公平、公正。荀子说:“人归之如流水
,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也,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富国篇》)这里的“辨”通“遍”,均辨就是均遍。这段话的
意思是说:人们归顺君王像流水,亲近君王就像亲近自己的父母,心甘情愿地为君王出生入死;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君王忠信、和顺、公平。荀
子还说:“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君道篇》)意思是说:怎样做才算一个好君主?答曰:按礼义要求施行,而且公平而不
偏私。?荀子的治国方略往往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根本性的原理、原则;二是第二位的原理、原则、方法。荀子往往把礼、义、仁、道、爱民放在
第一层面;把法、信、选贤用能放在第二层面。?四、荀子的王霸思想?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代,周朝周天子的力量趋弱。下面的诸
侯领地成了诸侯国。如果某个诸侯国非常强大,其他一些国家就愿意与它结盟。这个强大的国家就成了盟主,如是它就称霸诸侯。?荀子的治国理
念分为两大层面:一是治国的目标、战略层面;二是政策、策略层面。在第一层面,荀子提出了王、霸、强三种不同的治国目标和战略;在第二个层
面,他提出了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五种政策或做法。?荀子说:“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
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意思是说:王者争夺人心,霸者争夺盟友,强者争夺土地。使诸侯臣服的称王,使诸侯成
为盟友的称霸,与诸侯为敌的危险。?上述三夺是治国的目标。其相应的战略手段是什么呢?荀子说:“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王者以仁义立国,霸者以信用立国。荀子极力推崇王者之治;其次,霸者之治;反对以争夺土地为目标的强者之治。荀子说:“彼王者不然。仁眇天
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
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也。”这里讲的“眇天下”指高于天下各诸侯国
;“莫不贵”指没有谁会不尊重他;“三具”指具备了称王、称霸、强大这三个条件。?荀子还讲了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五种情况。修仁义
、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务农事、积财物,兵劲城固,其国可以为王。慈爱百姓、发展生产、赏罚分明、仓库充实、士兵勇健,讲求信用,其国
可以为霸。立身随从日常习俗,行事遵循平常惯例,举贤任能则推荐普通人,对待下属百姓宽厚恩惠,其国可安存。立身轻率粗劣,行事迟疑不决,
举贤任能则推荐口齿伶俐的奸佞小人,对待下属百姓则巧取豪夺,其国将危险。立身傲慢暴躁,行事倾轧陷害,举贤任能则推荐阴险奸诈之人,对待
下属百姓则只想他们卖力而轻视其功劳,只想他们纳税而不顾他们的本业,其国就会灭亡。荀子说:“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择也。······善择
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以上引自《王制篇》和《王霸篇》)?五、荀子的富国思想?荀子首先强调“天地
之生万物”,只要“人善治之”,“固有余足以食人也。”即天地承载万物,只要人善于治理,本来就可以富足而供养天下之人。他批驳了墨子担忧
天下供应不足而贫穷的思想。?其次,荀子强调了人有群有分的思想。他认为,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所以他强调要用礼、义将群人划
分身份等级,大家各安其份,各守其职,家人和睦,发展生产,国家和百姓才会富裕。?再次,要开源节流,即发展生产,节约开支。开源,即发
展生产是主要的,节流,即节约开支是第二位的,不能倒过来。荀子批驳了墨子片面强调“节用”、“非乐”的思想。荀子认为,如果不注重发展生
产,而片面强调节用、非乐,则会“使天下贫也”?第四,以政裕民,即“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
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第五,爱惜民力。“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其中“缓不后时”指松缓时不耽误农
时。?第六,上下同富。荀子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事成功立,上下俱富。”(以上引文引自《富国篇》)?荀子以上主张,
绝大部分都是不错的。其中“省商贾之数”是不妥的。从春秋战国到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中国都是主张发展农业,而抑制工商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
漫长,并且在后期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六、从君到民的修身?孔子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第十七)荀子则不
同,他认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荣辱篇》)从君王到平民,都有自利之心,都需要学习、修养和法律约束;平民子
弟修养得好,达到任用条件,照样可以“归之卿相士大夫”。?“有乱君,无乱国。”(《君道篇》)这是荀子的一个大胆的、值得重视的观点。
意思就是说:只有搞乱国家的君王,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延伸一下,可以说:如果国家搞乱了,则不是国家自己无缘无故乱的,而是由于君王昏乱
给搞乱的。?荀子说:“请问为国?答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
有饿人。”(《君道篇》)即:有人问,君王如何治理国家?回答说:只听说过怎样修养身心,从未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君王如同测量时间的日晷
,(人民如同影子)日晷端正,则影子也就会端正。······君王爱射箭,臣子也会射箭;楚庄王喜欢细腰的人,朝廷中就会有饿瘦的人。很清
楚,在荀子看来,君王也不是完人,也有好利之心;君王的修养和品质比治国更重要。?荀子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
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王制篇》)这里讲的“属于”作“遵守”解释。士大夫,指官
吏或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庶人,即普通人。?普通人达到一定条件,不仅可以“归之卿相士大夫,”而且可以为圣贤。其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和
积累、专心、诚心和注意方法。?“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篇.》意思是说:我想由贱变贵、由愚变智
、由贫变富,可以吗?答曰:(当然可以)只有学习吧。?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
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
所积而致也。”(《性恶篇》)意思是说:走在路(途)上的普通人可以为禹。······路上的普通人,都有可以知道仁义法度的材质,都有可
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条件。······现在,让普通人努力学习道义,专心一致,认真思考,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积善不息,就可以和神明相通,与
天地相匹配了。所以,圣人,就是普通人积累学识、积累善行而达到的。?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
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它故也,已乎行止矣。”(《儒效篇》)其
中,“已乎行止矣”,即:就是(把学到的东西)付诸于行动罢了。?“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
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不苟篇》)?修身的结果或目标可分四种:有品德的平民;士;君子
;圣人。“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其中,“是民德也”,直译即:这是百姓的德行。根据下文的意思,可译为:
这就是有民德的百姓。“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儒效篇》)“好法而行,士也;······”(《修身篇》)
按荀子的看法,士还可以细分为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即通达之士、公正之士、耿直之士、忠厚之士。(《不苟篇》)士,一般指古代介于卿大
夫和庶人之间的一个阶层。“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不苟
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修身篇》)君子,古代指有社会地位的人,又指品行良好的人。通仁义,当是非,知法度,善治理,齐明而不
竭,通于神明,参于天地,可谓之圣人。圣人,指聪明睿智、德行高尚的人。?七、天人相通又天人相分的思想?古今中外对天人关系都特别关
注,并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信仰。将天或大自然的神秘性神化,就形成了宗教。?中国传统文化多讲天人感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荀
子则不同,在周朝后期就既讲天人相通又讲天人相分。?从周朝之前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思想。《易经》和八卦
就蕴含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思想,将天和人看做一个整体,用阴阳相互作用来解释和预测万物的变化。同时将天象与人间祸福直接挂钩以及祭天
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对此,荀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也。”意思是
说:天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变的。它不为明君尧而存在,也不为暴君桀而消亡。顺应天道而治就会吉利,以乱治应对天道就会带来凶祸。增强本
业(即农业)节约支出,则天不会让人贫穷;衣食有备又顺天时劳作,则天不会让社会产生弊病;遵循仁义之道而专一不二,则天不会让社会出现殃
祸。······本业(农业)荒废又奢侈浪费,,则天不能使人富裕;衣食不足有少有劳动,则天不能使社会健全;违背仁义之道而妄行,则天不
能使人吉祥。······顺应天时与社会治理是趋同的,而自然殃祸(如洪灾、旱灾、寒冻、酷暑)与社会治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埋怨上天,这
是因为天道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的缘故。所以,明白天的运行与人的活动是相区分的,就可以称之为思想境界最高的人了。?这是荀子天人相通又
天人相分思想的概括。荀子在《天论篇》和《富国篇》中都非常强调顺应天时,按天时季节从事农业活动。这充分说明他具有天人相通的思想。同时
,他又不把天体运行、天象变化与人类活动混为一谈、直接对应,而认为二者是相区别的。我们不应该埋怨上天,不能将人为的殃祸与上天联系在一
起;人间社会出了问题,要多从自身找原因。这就是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天人相通又天人相分的思想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荀子认为:
国家的治(即治理得好)与乱,是由于明君禹和暴君桀之间的不同而造成的,与天象、时节、地物没有关系。流星坠落(星之队)树木鸣叫(木之鸣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所造成,只是事物中少有的现象。觉得奇怪是可以的;如果害怕它就不对了。荀子把祭神求雨,出现日食、月食就敲
锣打鼓去救,用占卜算卦来决定大事,看做一种文饰现象。荀子认为,把它看做文饰现象就吉祥;把它看得神乎其神就可能出现凶险。君子慎重地对
待可以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天的东西(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丢下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小人错其在己者
),而指望那些取决于天的东西(而慕其在天者)。所以君子天天进步,小人天天退步。?荀子认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
,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所以,君王要隆礼、尊贤、重法、爱民。?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即运用大自然的
规律,来为国家、社会、人类服务。(以上引文引自《天论篇》)?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人副天、天副人的天人合一观念。他将人体、人
事、政事与天象牵强附会地直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有骨肉,天有地厚;人有耳目,天有日月;人有腔脉,天有川谷;人有哀乐,天有神气;腹
胞实虚,天象百物;体有五脏,天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体有四肢,天有四季(即春、夏、秋、冬);······还将朝中的三公、
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与天象、星辰相互联系;等等。到宋代,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注3)?虽然天人合一的观点中
含有天人相通、人要尊天时、不可违天时的思想,但总的来说,与荀子天人相通又天人相分的思想相比,仍然是一种退步?八、换个角度解读荀子
的“性恶论”?从总的方面看,荀子属于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与其他儒家人物相比,却有点另类。儒家一般都主张人性善,唯独荀子主张
人性恶。儒家认为上智下愚,并且上智下愚不会改变(不移);荀子则认为,上智下愚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普通人)甚至可以为禹(圣贤)。君
王与百姓的本性是一样的,都需要修身。一提荀子的性恶论,人们往往会觉得很难接受。如果你把《性恶篇》多读几遍,并仔细分析,你的感觉就会
大不相同。荀子讲的人性恶,与中国人普遍认为的“人的劣根性”,以及西方国家讲的人性恶、基督教讲的原罪论,都是不同的。?荀子讲的人性
“恶”,其实不是恶,按现代人的观点,应该是人性“自利”。《性恶篇》开头第一段所讲的人性恶的三大表现是:一是“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二是“生而有疾恶焉”;三是“生而有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三大表现,要说是人性自利更确切些,要说是人性恶,有点过分。如果这
三种自利性的表现不加以节制(原文“顺是”)就会发展为真正的恶。其对应的恶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故淫
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没有将人性自利和发展之后(原文“顺是”)出现的恶严格区分开来。这应该说是他行文中的疏忽。?荀子所讲的人
性自利,在他的其他文章中也多有表述。如:“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
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荣辱篇》)其中,刍豢指牛羊猪等家畜,在这里指肉类食品。?荀
子还用反证的方法批驳了孟子的人性善,证明人性自利的存在。他认为,正因为人性自利(恶),所以才要“举圣王,贵礼义”。按人性善的说法,
就要“去圣王,息礼义”。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化的存在,法治的存在,从反面证明人性自利的存在。?荀子讲的人性自利,与平常说的“人的劣
根性”是不同的。所谓劣根性,是无法改变的,至少是很难改变的。而荀子讲的人性自利,通过老师的教化、法律的约束,学习修身,是可以改变的
,可以向善的,甚至还可以成为圣人。人性自利向善的方向改变及其结果(即善),荀子称之为“伪”。.?西方政治著作《君主论》的理论基础
是人性恶。为了对付人们的人性恶,该著作的作者马基雅维利劝君主要像狮子一样凶狠,像狐狸一样狡猾,必要时行恶。基督教徒要克服原罪,就要
尊重神,按神的旨意办事。马基雅维利的主张既违背天道,也不符合人道。基督教的做法难以把握。荀子提倡的隆礼义、教化、法治和修身的方法则
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应该是人性自利论,比性善论更符合人性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对社会治理更具有实际意义。?
荀子的性恶论,即使改为人性自利,也是片面的。对人性,众说纷纭。在我的博文《人性新论:三我人性论》和《对传统人性认识的评论》中,谈了
自己的看法。?九、荀子的社会理想及荀子思想的意义?荀子是肯定有其社会理想的。但对于社会理想的表述,荀子不像孔子、老子那样明了简
捷。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民风淳朴。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大同小康。根据荀子反复强调的理念,以及对荀子著作的综合分析,可以
将他的社会理想概括为:礼义、安序、富裕。?荀子崇尚王制,反复强调礼义立国。他认为:“礼义者,治之始也”,“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
夺之土”(《王制篇》),“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国无礼则不正”(《王霸篇》),“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人者
莫明于礼义”(《天论篇》),等等。?荀子强调礼义,其目的就是要使社会群而有序(不争、不乱)。礼义有仁,仁者爱人。爱民、守信则霸。
只有爱民,才能国安,“故君人者爱民而安,爱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强国篇》)。安序,就是安全、安宁而有序。?荀子主张开源节流
,希望民富国富、兵劲粮足。对墨子片面强调“节用”、“非乐”,荀子持批评态度(《富国篇》)。?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国家和每一个
人都重礼义,社会安全、安宁而有序,民众和国家都富裕。?荀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中
国当代的现代化也有现实意义。?荀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后期,可以说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他50岁时到齐国稷下游学,并在那里讲学。据《史
记》记载,荀子“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祭酒是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可见,荀子当时是一位很有名望、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学生韩非子的著作和言论对秦始皇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另一个学生李斯则是秦始皇的宰相。?古为今用。中国正在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国梦,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现在的24字核心价值观,第一价值观是富强。当代的美国也强调富强,中国古代的荀子也强调富强,但二者都没有将富强放在价值观的第一位。这其中的是非道理是否值得人们深思?一个人要有健康的骨骼和肌肉。但一个人还有比健康的骨骼和肌肉更重要的东西。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在当代,不论个人,还是国家、人类,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可续(即可持续),环境、生态、经济、政治、民生、人类,都要可续;都不能先暴富、爆发,然后暴损、暴衰。天气的异常和疾病的困扰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我们。中国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革命狂热已经逐渐远去。我们不希望以致富的狂热来取代它。科学发展讲了一、二十年,但现在的发展仍然不科学。?我们应该将现实、热情和理性结合起来,将近期与远期、永恒结合起来。?荀子说过:“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大略篇》)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我们应该尽其理,究其难,破其难。探究荀子思想,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注1,《管子》(前言),李山译注,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3月北京第1版,2013年4月第9次印刷。?注2,《视读亚里士多德》第137页,(英)鲁珀特·伍德芬,朱迪·葛洛夫著;张严译;安徽文艺出版社(合肥)出版,2009年1月第1版?注3,《顺天而行—先秦秦汉人与自然关系专题研究》,刘希庆著,齐鲁书社出版社(济南)出版,2009年9月第1版?(《阳光和谐可续的社会》第十章)???
献花(0)
+1
(本文系渔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