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武帝崇儒毀佛 WORD
2017-09-25 | 阅:  转:  |  分享 
  
周武帝崇儒毁佛







北周武帝宇文邕尊崇儒家思想,于建德三年(574)下敕禁断佛教。此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之厄"之一。

北朝的皇帝及王公贵戚大多佞佛,门阀土族也多信仰佛法。由于各族统治者提倡佛教,加之百姓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走投无路,纷纷出家当和尚,故僧尼人口剧增。至北周和北齐时,两国僧尼人数几达三百万,占当时北方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佛教在北朝的影响之大。

与此同时,佛教信徒拥有独立而又强大的寺院经济,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使用了众多的劳力,享有和门阀士族同等的特权,又常与统治集团上层相互勾结,干预朝政,危及王朝的统治。因此,佛教寺院成为与政权对立的独立王国,使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政教之争。北周武帝宇文邕崇儒灭佛,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周武帝早年受父兄的影响,也信佛教。天和二年(567),卫元嵩上书,要求废除佛教。天和四年(569),武帝召集百官、僧、道,讨论佛教的兴废问题。前后讨论了四次,都没有结果。建德二年(573),武帝再次召集群臣、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定儒家为先,而佛教为后,将佛教压到末位。次年,武帝终于下敕禁断佛、道二教,"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建德六年(577)周灭齐后,武帝又下敕禁断齐境佛教。

周武帝的崇儒灭佛,主要出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而不是想彻底消灭佛教。北周政权借此达到了强迫300万僧侣"还归编户"、没收寺院财产"并送官府"、使"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的目的,没有采取坑杀僧尼的措施。它是统治阶级的内讧,为政权对教权的一次反攻,缓和了由政教之争引发的社会危机。















献花(0)
+1
(本文系健君文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