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8 养生笔记
2017-09-29 | 阅:  转:  |  分享 
  
养生笔记整理(十八)

林峰http://blog.sina.com.cn/cschuchu2009-03-1420:08:15

一、春季慎防水痘传染。

水痘,西医认为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疱疹的

浆液和口腔分泌物中。水痘常见于2~10岁的儿童,是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很强的

传染病。“水痘”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特别是在冬春季易患病的特点,尽量少

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触。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2周。祖国医学认为其

发病多由肝胆热盛,湿热内蕴,瘀久化火,阻于肌肤、经络,故以龙胆泻肝汤为

主加减以清热除湿泻火、通络止痛。而用梅花针叩刺,是早在《素问·皮部论》

就已提出“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

皮部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梅花针叩刺可以激发和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促进

机体抗病驱邪从而治疗疾患。针刺后拔罐可拔除火热毒邪,又能疏通经络,行气

活血,化瘀止痛。用碘伏以消炎灭菌,预防感染。用上述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不仅

能明显缩短病程,而且很快减轻患者疼痛,未出现后遗神经痛。

一般认为,小时得水痘,长大得带状疱疹,此病一生只得一次。小时候没发水

痘的人,老年的时候,尤其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而且一

旦染上病情更为严重。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文献上叫“缠腰火丹”,

这是因为侵犯胸腰部位的带状疱疹占本病发病率的60%以上。实际上,这种病

还可侵犯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发病总是

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

近年来,带状疱疹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尤其是艾滋病的发病过程中,出现带状

疱疹的几率更高,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恐慌,但绝大多数带状疱疹的出现与艾滋

病无必然相关性。

circle6一旦患了水痘应注意隔离治疗。

circle6水痘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与之接触的儿童约90%发病。而且从发病

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circle6水痘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成人较儿童明显,一般1

~2天内发疹。

circle6皮疹并非出得越多越好,只要符合一般的出疹规律,多一些或少一些都是正常现

象。若水疱抓破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皮肤坏疽,甚至引起败血症。此外,少

数患者还可出现水痘性肺炎、脑炎、心肌炎及暴发性紫癜等并发症。

circle6患了水痘,西医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宜选中医治疗。

circle6中医方:先洗后摸,中药调服。用大黄、黄柏、苦参、,往疱上摸;药汁,加白

糖,每日两次。

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疗法。

分部疗法

▲上部:指颈部以上至头面,治以清热泻火、平肝凉血为主,方用银翘三黄

林峰

页码,1/4(W)w

2009/9/1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3eb664210100cjmg

汤(黄连、黄芩、人中黄、丹皮、银花、连翘、紫草、大青叶)加野菊花。

▲中部:指腰腹至胸胁,治以清肝泻火,理气止痛,方用银翘三黄汤加延胡

索。

▲下部:指少腹以下,治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用银翘三黄汤加黄柏。

验方

▲蛇丹汤:大青叶、板蓝根各60克,紫草10克,黄芩10克,金银花30克,水

煎服,每日1剂。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痒甚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

外用七厘散,开水溶化,涂患处,每日2~3次。

▲三紫汤:紫草、紫参、紫花地丁、车前子、茯苓皮、木通、玄参、大青

叶、甘草。

▲带疹汤:丹参、白芍、柴胡、板蓝根、半枝莲、秦艽、龙胆草、当归、栀

子、黄芩、玄胡、甘草。

▲紫兰白赤汤:紫草、板蓝根、白藓皮、赤芍、丹皮、蝉衣、薄荷、苡仁、

苦参。

中成药

▲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5~10粒,温开水送服。

一般服药后当晚疼痛可减轻,次日患处疱疹颜色变暗,3~5日可愈。

▲七厘散:每日3次,每次1.2克,用温开水或黄酒送服,一般服药后1~2天

疼痛减轻或消失,2~3天疱疹开始消退,4~6天水疱变干结痂而愈。

▲冰硼散:取冰硼散适量,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1次,一般

2~3天可改善症状。

外治法

▲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3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5克。上药共研为细

末,加适量浓茶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七叶一枝花鲜块茎捣烂涂患处,一般半小时后热减痛止,1~2次疱疹可消

退。

▲鲜马齿苋12克洗净,捣烂成糊状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大黄30克,黄柏30克,飞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

细末后混匀,加凡士林调膏备用,外敷患处。

▲大叶桉水煎制成10%溶液,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

▲用柿子液涂搽于皮疹及周围痛处,每日3次。治疗64例,结果平均3.2~4.7

天皮疹消退,平均3~4天神经痛消失。

针灸疗法

▲针刺取穴合谷(双侧)、支沟、阳陵泉(均用患侧),局部病灶采用围针,以

病损大小决定围针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均

用泻法。

▲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若后遗症持续疼痛不止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



二、中医辨证治疗口中六味(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

1、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

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

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次。

页码,2/4(W)w

2009/9/1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3eb664210100cjmg

2、口甜。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

脾胃气虚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

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

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

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

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

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

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

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

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

阴,滋阴降火。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

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

次。

4、口酸。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

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方

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

各8克,陈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5、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

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

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方药选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

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

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可用

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

龋齿或口腔炎症。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6、口淡。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

状。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

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药选用六君子汤加砂仁、焦谷

麦芽等。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治宜芳香辟

浊,化湿醒脾。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

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

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

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

味觉异常与疾病文章来源(陈继培)

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circle6口苦: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

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

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circle6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

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

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肠炎、痢疾等

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

页码,3/4(W)w

2009/9/1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3eb664210100cjmg

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

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circle6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

之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

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

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circle6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

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

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

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circle6口酸: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

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有人测定口

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

应。

circle6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

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有时测定口

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circle6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

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

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

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养生笔记整理(十九)











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b664210100cjmg.html

所属分类:健康

相关评论:0

阅读次数:180

林峰总访问次数:283287

页码,4/4(W)w

2009/9/1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3eb664210100cjmg

献花(0)
+1
(本文系bifangji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