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语》学而篇第一1.1 学而时习之
2017-10-01 | 阅:  转:  |  分享 
  
?《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学而时习之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进入《论语》正式的学习。《论语》二十篇里面,第一篇是「学而篇
」。朱子(朱熹)他在《论语集注》当中说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这一篇是《论语》
这部书的首篇,里面所记载的大多数都是教我们务本的。务本就是要抓住根本,修德立业要抓住根本,本篇主要是谈根http://www.li
aotuo.org/remen/benxing.html本性的问题,这是入道之门,你要入圣贤之道,这是进门了。积德之基,你要积德、
要成圣成贤,这一篇所讲的是根基。学者之先务,必须首先要学习的内容。这是「学而篇」它的内容,总共有十六章,就是十六个段落。整部《论
语》,朱熹朱夫子说是奠定学道的根基。所以四书朱子讲,学《大学》是定其规模;学《论语》是立其根基、立其根本的;学《孟子》是观其发越,
看怎么样发挥;学《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处。《论语》是给我们奠定圣学的根本,而「学而篇」又是根本的根本。「学而」是用本篇首句前面两个
字,「学而时习之」这个「学而」做为篇题。人并不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少,一生下来他就什么都能通达明了就是圣人,这个太稀罕了。所以
人生来就必须要求学,因此《论语》首篇首句就用学而。学而时习,这是说明学的重要,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这个学意
思是什么?就是http://www.liaotuo.org/remen/juewu.html觉悟的意思,学了就觉悟,学然后知不足。
什么叫觉悟?知道自己不足,这是觉悟。知道自己不足了,才能够去改过迁善,就能够回归到本性圆满的至善当中,这是学得成功、圆满了,这就是
成圣人了。因此《论语》二十篇以「学而篇」为首,这个意思非常的深远。我们来看本篇第一句,这里总共有十六章,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中国人基本上都能够会念,会理解这个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它的字是用说话的说,这是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的效果是喜悦的。朱子在《
论语集注》当中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这一句讲得很精彩。他说人性本善,这个善是至
善,是没有丝毫欠缺的本善,http://www.liaotuo.org/remen/zixing.html自性本来就是圆满毫无欠缺
,人人都有自性,人人自性都是圆满的至善。但是我们现在偏离了自性,没有办法回归到自性上,这是因为没有觉,不觉悟。所以学习圣贤之道就是
个觉悟的过程。觉悟什么?觉悟自己有自性,自性本善,而又能回归自性,这就是学习圣道的过程。所以觉很重要,学就是觉的意思。觉有先后,有
先觉有后觉,后觉者他必须效法先觉者,看到前人已经觉悟,已经成圣成贤了,后来者就效法学习。怎么学?先觉古圣先贤他是怎么做的,我也怎么
做,这就是效法先觉之所为。先觉是这样能够恢复本善,回归自性,那我也依样画葫芦,也一样能够回归本善。所以明善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明
明德」、「止于至善」,回归本性了。复其初,复就是回归的意思,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本性),圣学也就圆满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而时习,
学了要习,这个习字很重要。在《说文解字》里面讲这个习,是说像鸟牠这个翅膀在扇动、在飞翔,不断的在扇动翅膀来飞翔。这是讲什么?他把学
了的这些内容要运用。像小鸟牠怎么学飞翔?母鸟教导牠学习飞翔的理论,光学理论不行,牠得真的去练。雄鹰带着小鹰,怎么教小鹰飞翔?真的把
小鹰带到了悬崖上面,推牠出去,让牠在空中练习展翅,要真练!这是实践。把所学的这些道理,用到自己的http://www.liaotu
o.org/remen/shenghuo.html生活工作学习上、待人处世接物上,这叫习,如鸟在学习飞翔一样。所以这个习是练习的意
思。学而时习就不亦悦乎,这个悦就是喜悦,能够把所学的内容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转变自己。朱子讲的,「明善而复其初」,回归
自己本来面目,当然就是非常喜悦。这个喜悦不是从外来的,是从内心证悟圣贤之道这种体验而得到的,跟外面欲望的满足那种刺激两码事。「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单提这第一章的首句,这一句话极其重要。为什么把它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首句当中?这是有它深刻的含义。
凡是传世之作,首句都是极其重要的,涵盖了全篇的http://www.liaotuo.org/remen/zongzhi.html宗
旨。我们看孔老夫子,这是圣人,圣人之道,这句话可以说是概括了。我们总结是,孔夫子之道,以学字为宗,以习字为趣,以时字为枢机,以悦字
为受用。这个宗就是宗旨,这修学的纲领是以学这个字做纲领。以习字为趣,趣是什么?像道路,它是要径,必须要通过习这条路才能达到你的目标
,目标是成圣成贤。以时字为枢机,枢机是关键。以悦字为受用,受用是他的体验,喜悦是他的体验,他得到的利益。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第一句话就涵盖了孔夫子之道,也就是整个圣人成圣之道。我们具体来谈一谈,首先谈第一个以学字为宗。这四个关键词:学、习、时、悦。以
学字为宗,宗是纲领。我们讲孔夫子,「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是孔夫子他的学习心得,这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就是《四书.大学》里讲的「大
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前面讲的《大学》,这开宗明义给我们说明白,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圣人之学它就是明明德而已。第一个
明字是动词,后面的明德是名词。明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本觉本善,这是本性。《http://www.liaotuo.org/ctw
h/jing/mxjd/sanzijing.html三字经》里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本来是觉悟的,本来是纯净纯善的,
本来是喜悦的,但是因为后天染上了恶习,染上很多http://www.liaotuo.org/remen/xiqi.html习气ht
tp://www.liaotuo.org/remen/fannao.html烦恼,把我们的明德给迷失了,明德不明了、迷了,所以在迷
当中就生出很多贪瞋痴烦恼。《大学》里面讲,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正了,
身也不修了。这个好乐是贪;忿懥是瞋,发脾气、恼怒,这是瞋恨;恐惧、忧患,这是http://www.liaotuo.org/reme
n/yuchi.html愚痴。你看贪瞋痴这http://www.liaotuo.org/remen/sancheng.html三毒
烦恼,这是因为我们迷了就产生。这一迷,心不得其正,身也不得其修,不能修身了,不能修身也不能齐家,也不能治国,那天下也就不能太平了。
所以《大学》里讲的,你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就能修身,你就能齐家,你就能治国,你就能平天下。关键问题在哪?就在明自己的明德
。这个明就是《论语》这里讲的学字,也是觉悟的意思。所以学的目的就是觉悟,http://www.liaotuo.org/remen/
fangxia.html放下本来没有的不觉不善,而回归自己本有的本觉本善,这就是学的目的。所以圣学的纲领就一个学字概括了。《礼记
.学记》里讲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一定要学习,孔子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好学。你看他在《论语》讲的,「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成圣成贤不是说你成天到晚不吃饭、不睡觉,光在那里思索就能够办到的,那个没有用处,无益,没有好处的
,不如学也,要学。学就是开始觉悟了,叫始觉,始觉合本觉,这就是学。我们http://www.liaotuo.org/remen/f
anfu.html凡夫就是始觉不能合本觉,迷了。本觉是本有的,但是自己不能觉。圣人是念念都始觉合本觉,这就是《大学》所谓的「明明德
」。学,你才能够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谐天下。所以这是一个纲领,贯穿了大学之道,你看《大学》就是用学
字。学的态度,孔夫子是「信而好古」。信就是相信,相信谁?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诲。好古是什么?虚心诚敬的接受圣贤教诲,落实到自己的言行
乃至起心动念,不打折扣,真正依教奉行。这是学的最重要的态度,一个是谦卑,一个是诚敬。谦才能够受教,你傲慢,你看不起古人,你怎么能受
教?古人是已经成就了,他们的经验教给我们,我们依教奉行也能像他们那样成就。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诚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
敬得十分利益」,有这样学习的态度,没有不成功的。凡是学得不成功就是不谦卑,傲慢心生起来,没有诚敬心,那是什么?敷衍,因循苟且,对老
师教导阳奉阴违,自己有自己的主见,觉得自己了不起。你看就没有像夫子讲的「信而好古」。信而好古里面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意思,
用圣人的意思做自己的意思。圣人的意思都是自性的自然流露,我们没有证得自性之前,不能够相信自己的意思,要相信圣人的意思,这叫信而好古
。等我们证悟自性了,那就可以不需要去依赖圣人了,为什么?你的自性流露跟圣人自性流露是一样的。你所说的、所行的跟圣人没两样,你也是圣
人,你说出来的话跟孔夫子,跟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些圣人讲的没有两样。在没有成就之前,必须放下自己原来的http://www
.liaotuo.org/remen/zhijian.html知见。原来知见是习气,是错误的知见。http://www.liaot
uo.org/remen/suishun.html随顺圣人的教诲,这是信而好古。你真正依教奉行,努力去修学,你学有心得了,这个心
得是什么?你真正体验到、证明了圣人所说的教诲,这是你亲身体验,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去教人,才能为人师。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是道听涂说
,人云亦云,那夫子讲的,这种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他不是http://www.liaotuo.org/remen/xinx
ing.html心性体验得到的学问,不是实学。那到学有心得,你教人教的态度,夫子所谓的「述而不作」,还是不用自己的创作,是转述前人
。述是没有添加自己的成见、意思,只是把前贤的(古圣先贤)这些教导把它做个会集,用来http://www.liaotuo.org/r
emen/duizhi.html对治现代人他们的错误、他们的烦恼,给现代人http://www.liaotuo.org/remen
/zhibing.html治病。这个教法,这种教诲,是不是自己创作的?不是,还是讲圣人的意思。所以你看夫子他自己讲是「述而不作」
,他自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尧舜是古代的圣人,他是转述这些圣人的意思,只是他做了一个会集,做了整理,叫集大成。宪章是典籍,典
章制度,把文王、武王所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做一个整理,夫子是做这个工作的。所以他能够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能够垂训后世,这些都不是
他自己的知见,都是圣人的知见,而圣人的知见也是人人自心中本有的明德本善。明德和本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圣人没有多增加一点,凡夫(
俗人)也没有减少一点。只是圣人他明了、他觉了,凡人迷了,不能够流露出来,所以要学。学是什么?犹如拨云见日,把蒙蔽自性太阳的乌云扫除
干净,让自性重http://www.liaotuo.org/remen/fangguang.html放光明而已。不是从外面多增加一
点什么,多增加一点那叫做多余了,这叫头上安头。人脖子上本来有头,你还要去找什么头?要安一个什么头?那都是多余。只是去除那些原来没有
的习染、那些烦恼、那些迷惑,你就回归自性,成圣成贤。这是讲以学字为宗。底下第二个讲以习字为趣。这个习是要径,趣是要径的意思,你要
达到成圣的目的,必须要经历的途径。圣贤之道重在一个习字,习是练习、实践,把你所学的圣贤教诲,认认真真的在你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去练习
、去实践、去运用,这样你就能够得到圣贤的受用,这个受用就是不亦悦乎。如果只是学,没有去习,就是《http://www.liaotu
o.org/ctwh/jing/mxjd/dizigui.html弟子规》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没有用,都是口
头上的、文字上的,不是实学。所以学贵力行,要真去干、真去用。所以我们的恩师给我们讲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儒学,一个是学儒,这两个概念是
不同的。搞儒学是什么?光是在口头文字上去学这些道理,没去用,那不是实学,美其名曰叫儒学。你是一个儒学学者,你能够讲四书、讲五经、讲
十三经,讲得头头是道,你能够拿博士学位,你能够当教授,发表很多论文。对,你是个儒学家,但是你能不能够真正不亦悦乎?你还是天天很多烦
恼、很多贪瞋痴,《大学》里讲的好乐、忿懥、恐惧、忧患,你能不能放下?所以你真能放下这些烦恼,你就真正得到喜悦,这才叫学儒。学儒是学
什么?像孔子、孟子那样,学得跟圣人一样,这叫学儒。我们读四书,学《论语》,目的是学儒,不是搞儒学的研究而已。文字上的这些当然是有用
,它指导我们学儒,但是不能够执着在文字语言上而没有去力行。行门的关键就在于格物,《大学》里讲的格物。格是什么?格斗,物是物欲。自
己的陋习,自己的烦恼、欲望,这些现前了,障蔽了你的自性,使你的明德本善透不出来。所以你要跟它们格斗,要把它们压下去、控制住,让它不
能起现行、不能起作用,时间久了,成为自然,你格物的功夫就成就,你就致知了。致知是恢复自己的良知,良知是本有的,你就能诚意,你就能正
心,最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成圣人了。《论语》里面讲的,「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克就是克服,克服什么?自己的毛病习气烦恼。复
礼,这个复是回归,礼是自性的性德、明德。仁义礼智,这是讲的性德,你回归性德了。这从哪里得到?克己的功夫中得来,就是格物的功夫,这就
是习的内容。所以学了一定要去做,真干、真放下,这叫学而习了。第三我们来讲时字,以时字为枢机,枢机就是关键的意思。学圣学贤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够时习。时就是不间断,时时、时常没有间断,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你看孔夫子一生不就是这样给我们示现的吗?他老人家是「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你看是没有间断,发愤学习,废寝忘食。为什么能废寝忘食?因为他快乐,他喜悦,不亦悦乎。你看快
乐得忘记了忧恼,不知道老之将至,连自己年老都忘了,可见得夫子之好学如此。圣人没有别的,就是时时刻刻在学,时时刻刻在习,念念始觉合本
觉,时时明其明德,念念回归本善。无时不学,无时不觉,那你就成圣人了,你就圆满了大学之道。所以学人最怕的就是自己有毛病、有习气现行
的时候,譬如说见到财、见到色起贪心;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高兴,起瞋心。念头起现行的时候不能够猛然觉照,你浑然不知,这是最麻烦的,这就
不是时习了。或者是觉知之后,知道自己有这个习气烦恼,明知见到财色起贪心不对,明知道遇到不如意事生瞋恚、烦恼不对,或者是起种种的贪瞋
痴慢,傲慢、嫉妒等等的这些烦恼不对,而不能够断除。他知道自己起念头了,但是不能够决然放下,这也是不行,所学的功夫就间断了。有的学人
,我们是专讲学习圣贤之道的人,他在大庭广众之中保持着庄敬谨慎,大家一看也尊敬他。但是在自己闲居独处的时候,又不能慎独,就放逸了,这
都难以成就圣道。问题就出在他没有做到时习,这个时是时时刻刻不间断。《中庸》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要修慎独的功夫,不能够在须臾顷刻之间离开道,这讲时的意思,不
可须臾离也。念念都要http://www.liaotuo.org/remen/guiyi.html皈依圣道,回归自己的本善,特别是
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见你的时候,有所不睹,有所不闻,看不见你、听不到你的时候,那是要戒慎恐惧,害怕放逸。这一放逸,修学的功夫
就堕落下来。所以一个人的http://www.liaotuo.org/remen/dexing.html德行就在隐微处见到,「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在最不被人发现的地方,最显示你的德行,那是你真实的表现。最微细的细节里头,显示出你真实的德行,所以君子要慎独。
这个独是别人不睹不闻、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当然,你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属于在独处,你在大庭广众之中,你起心动念别人也未必知道,这个时候
也是要慎独。所以最隐微的地方是我们念头起动处。这一念刚起来,我们能不能够觉了,能够马上http://www.liaotuo.org
/remen/guanzhao.html观照我这个念头合不合道?有没有离开道?如果不合道,立即要把它放下,这叫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很难说不起来,这个很难的,念头是习气,过去的习气,你要不起念头,很难做到。你起了念头怎么办?马上
觉照,不能迟缓,立即把不合适的念头放下,这真正是时习,时时刻刻都在做圣人,克念作圣。第四个方面我们讲悦,以悦字为受用。圣学是心性
中流出来的学问,你能够学而时习就无时不觉、无时不悦,你真正喜悦,你法喜充满,常生http://www.liaotuo.org/re
men/huanxi.html欢喜心。这种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你自己不断的亲证,证明圣人他所说的理论境界,从这里得来的,跟外面
的物质条件好坏没有关系。你看夫子的学生颜回,《论语》里面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夫子赞叹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穷到吃饭碗都没有,要用竹子编的篓叫箪食,去盛饭;喝水杯子都没有,用瓢,瓢饮;居住在陋巷里头。别人在他的这种境遇,不知道忧虑
到什么地步了,但是夫子看到颜回是不改其乐,他乐得不得了,他不愿意改变他现在的环境,真叫安贫乐道,心是安宁的,常处在喜悦当中。正因为
有这种喜悦,所以修学的人能够不断的http://www.liaotuo.org/remen/jingjin.html精进,不断的发
愤去学习,学而后教人,教人是传道,这个精神动力就是这种不亦悦乎,所以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熹朱夫子有首诗说,「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人可能是在山野里头,住一个小茅屋,你想想那个境界,每天读书,快乐喜悦,甚至外面的草长到窗前都忘了去除,整个
就沉浸在读书之乐当中。这种意境我们有没有体验过?这个喜悦不是世间的五欲享受那种所谓的快乐可以同日而语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你这个欲
望得到了满足,那不是真正的喜悦,那是外部的刺激而已。学圣学贤,学者都必须经历信、解、行、证四个层次。首先你得相信,你相信圣道你才能
去学,你不信,你就是把自己自绝于圣人门外了。所以首先要有对圣人的http://www.liaotuo.org/remen/xinx
ing1.html信心,对自己能成圣人也要有自信,那你才肯学,这是信。信之后要解,解是学习圣贤的经典要理解,理解是第一步。理解都不
理解你怎么去运用?你怎么去实践?光理解也不行,理解只是文字上,更重要的是要去行,力行,把圣贤的道理用到自己的言行生活。然后你就能证
,证是证明,证明圣人所说的确实没错。你得到了圣人的体验,所以你能够不亦悦乎。所以你看信解行证,学是信解,时习就是行,天天干,念念
不离圣道,你就得到悦,悦是证。所以学而时习不亦悦乎,这就是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不是孤立的,它是相互提升、相互促进,你的信解
提升一层,你的行证也加深一层,行证深一层,你信解又提升一层。愈学愈喜悦,愈行愈踏实,所以你能够不http://www.liaotu
o.org/remen/tuizhuan.html退转,学习圣道你不退步,你只有进步。《大学》里讲的,「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进步
。我过去是在大学里面商学院教金融的,追随恩师学习圣贤教育十几年,也仰慕恩师的德行。我们的恩师真的是像夫子一样,做到一生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他的存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行持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五十多年从事圣贤教育的弘扬,
让我们非常的仰慕,深受鼓舞,立志效法。所以把这个大学教授的终身教职工作辞掉,追随恩师学习圣道,学而习,学了之后去力行。曾经也有人问
过我,你放下工作,你没有收入怎么办?你吃饭怎么解决?当时我就笑着回答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你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
陋巷,他不改其乐。这个乐不是你吃得好、穿得好、住豪宅、开名车,这个物质的享受能够比拟的。所以孔颜之乐,我们现在浅尝一点点,已经很有
受用了,真的不会为衣食所忧虑。你的衣食,你的受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论语》里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人只想着自己的衣食受用,物质生活,这是喻于利,喻就是他只知道利。君子只存着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叫义。我们从师学习这么多
年,知道现在世间最需要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师资。这桩事情如果已经有很多人做,那我们也就不需要参与,人家做得比我们好。但是这桩事情现在
没有人做的话,那我们就得挺身而出,求人不如求己,这是应该做的。为了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大学》里面讲的「明明德于天下」,平天下就
是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和谐世界。孔老夫子的志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同世界的理想。我们恩师是这样的立志,也是毕生
投入到圣贤教育的工作。「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和谐世界如何达到?最重要的要靠教学。教什么?伦理道德,教做人。大家把自己人做好了,这
社会自然和谐了,大同世界也并不算遥远。所以我们为了这桩事情,这个志向走这条路的,也就要把个人的私利、享受置之于度外,那才能够对不亦
悦乎稍有点体会。如果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不肯放下,怎么可能得到这个喜悦?得不到圣人的受用!所以你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受
用,你放下十分就有十分的受用。所以圣学是用来去练的,无非就是把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把五欲六尘享受放下,把贪瞋痴慢的
烦恼放下,那就叫格物。物一格,知就致,意就诚,心就正,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我们真正要去体验才行。时间到了,我们这第一章没讲完,只讲了前面一句,后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
留作明天继续向大家汇报。好,谢谢大家!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尊敬的诸位http://www.liaotuo.org
/remen/dade.html大德、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http://www.liaotuo.org/ctwh/
jing/13j/lunyu.html论语》。请看「学而篇第一」,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昨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的第一句。这章有三句,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昨天讲到这一句,孔子整个
的圣学之道都已经概括尽了。它是以学字为宗,就是纲领;以习为趣,习是真干、真落实,这是修学的要径;以时字为枢机,就是关键,关键在于时
时在学、时时在习。学是什么?觉了,学了圣贤之道能够觉悟。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时候,觉悟到我这一念、这一动符不符合圣教?不符合,马
上要把它http://www.liaotuo.org/remen/fangxia.html放下,要克制,这叫克己复礼。真正能学能习
,而且无时不学、无时不习,你就得到http://www.liaotuo.org/remen/shengren.html圣人的受用,
那是不亦悦乎。喜悦从心中涌出来,常生http://www.liaotuo.org/remen/huanxi.html欢喜心。我们
再看下面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就是同类的人,所谓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也希求成圣成贤,听到你在这里学习圣道,所以欢
喜来亲近你。当然志同道合者相聚一堂,这是非常令人快乐的。所以不亦乐乎这个「乐」是见到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一起来学习,这是非常快乐。从
远方来的朋友令我们很快乐,在周围的朋友他们来亲近你学习,当然你也是非常快乐,远近的朋友大家共聚一堂。《朱子集注》当中引程子的话说:
「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因为我自己http://www.liaotuo.org/remen/xingshan.html行
善,这个声名慢慢远播出去,远近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来跟从我们学习,愈来愈多(众就是多),这是非常令我们快乐的。为什么?因为圣贤之道可以
令更多的人不亦悦乎。我自己得到不亦悦乎,现在也让大家一起不亦悦乎,这叫与民同乐。这个话反过来我们也要知道,我们需要在学道的过程中亲
近师友。《http://www.liaotuo.org/ctwh/jing/13j/liji.html礼记.学记》里面讲,「独学而
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不能够自己闭门造车,应该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向http://www.liaotuo.org/remen
/shanzhishi.html善知识去请教、去学习。等到自己学有所得了,自然也会有志同道合,仰慕自己的这些人从远方来请教。我们也
毫不吝法,把自己平生之所学全部http://www.liaotuo.org/remen/gongyang.html供养出来。《孟子
》里面讲到,「君子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底下第三句是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有怒的意思,就是心里不高兴,http://www.liaotuo.org/remen/fannao.html烦恼、瞋恚了
。当别人不知道自己http://www.liaotuo.org/remen/dexing.html德行学问的时候,我们所谓的怀才不
遇,没有人赏识,没有人知道,君子也不会有怨恨,绝不会怨天尤人。《朱子集注》当中引尹氏的批注说:「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这
句话讲得很好。前面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是讲自己要学跟别人没有关系,学不学自己来决定,绝不因为别人知不知来改变自己学习的目标、学
习的进程。知不知道是别人的事情,与我何干?不影响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还是这么喜悦。因为这个喜悦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身上,不是建立
在别人知不知道的基础上,所以何愠之有!哪里会有怨天尤人,哪里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有这种感慨,正说明心中已经有愠了,有愤怒了,有不满
了,那怎么能够称为君子?古人讲,「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如果有http://www.liaotuo.org/remen/
yinyuan1.html因缘,http://www.liaotuo.org/remen/zhongsheng.html众生有这个
福分,我们的才华得以施展,得以帮助这个社会的众生,让他们一起来跟我学习圣贤之道,让他们也得到喜悦,让这个社会得到和谐,那固然是好事
,兼善天下。假如没有人用我们,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去服务社会、去帮助民众,那也没有关系,这是天命。所以学是在自己,用是由天命,君子是乐
天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自己学成了,但是别人不知道,那是不得其用,天命。但是这绝对不会影响不亦悦乎。我们看历史上很多隐士,他们
都能够做到乐天知命,自己畅游于山水之间,不亦悦乎,没有那种怀才不遇之感,这是真君子。一切http://www.liaotuo.or
g/remen/suiyuan.html随缘,有善缘,我们当然要帮助众生,没有善缘,退而独善其身,这是讲到一种君子的修养了。实在
讲后面两句,「有朋自远方来」以及「人不知而不愠」,这两句都是跟第一句相关的。这两句是讲到学而时习之的时,这个时是你的时运,有被人知
的时候,也有被人不知的时候。被人知的时候就有朋自远方来,大家都来亲近你,向你求学,你当然是不亦乐乎;被人不知的时候,自己也不会不平
。学而时习之这个时,涵盖了这两个方面,知与不知我还是不亦悦乎。具体表现在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你能不亦乐乎,这固然是喜悦的一种;人不
知而不愠的时候,他也是一个不亦悦乎的表现。所以这个喜悦是没有间断的。人家知还是不知,你的才华得用还是不得用,不影响你的喜悦。我们
知道人人分上都有明德,都有本善。我们现在明明德,修本善(回归本善),别人来向我们学习,也不是说我们教给别人什么东西,无非就是别人也
能够像我们这样回归自己的本善,明自己的明德,大家一起做圣人,这不是不亦乐乎吗?我们现在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也没有关系,要知道整个宇宙
本来是一体,根本没有人我的对待。有人、有我这就是二不是一,一体里面哪里能分人我?既然没有人我,又何谈人知不知?当然是不愠。因此在有
朋自远方来的时候,我还是学而时习,我还是不亦悦乎;当人不知我的时候,我还是学而时习,我还是不亦悦乎,这叫君子之学。怎么能够因人知不
知道我的德行学问而改变我自己的学而时习?如果有改变,这心就不是一心,是二心。二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君子之学称为实学,是什么?恢复我
们真心http://www.liaotuo.org/remen/benxing.html本性的学问,有知和不知这个分别执着,这已经
不是孔子所谓的君子之学了。学,《大学》里讲的,最重要的,讲到最后就是格物。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要正其心,诚其意,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什么?格尽自己的物欲、烦恼、http://www.liaotuo.org/remen/wangxian
g.html妄想。所以物格而后知致,把自己的妄想烦恼都格掉了,我们真正的良知才能够现前。所以这个学就是致知,时习就是用格物的功夫,
学而时习就是格物致知。《大学》里又讲格物之本就是修身。你看《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根本就在于修身。所
以这个格物的物,广义上讲,包括宇宙万事万物。这个格是正的意思,让宇宙万事万物都正了。怎么样让宇宙万事万物都正?我的心正了,万物就正。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皆由心现,不出我这一心。心外无物,整个宇宙便是我心。我要正我的心,这就是讲修身。修谁的身?修我的身,不是修别人的身。学圣贤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诸己,从自己这一身修下去。不能够开始就拿着圣贤之道去衡量别人,看你这个人不符合礼,那个人又很多贪瞋痴慢的习气烦恼,一天到晚看别人的缺点,这就不叫修身。从自己身开始修,这叫格物之本,你叫知本了。你这一身修好,你就能http://www.liaotuo.org/remen/ganhua.html感化多身。怎么感化?这里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你就能感化,你能与人同乐。那还有一些没有感化的?没感化的是因为我的心还没有诚到极处。「诚之所至,金石为开」,金石都能够感化,何况人心!那我为什么没有感化他人心?因为我诚还没够,所以还要更加努力的反求诸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怎么能够怨别人,怨别人不能够敬重我的德行学问?没有反过头来想想,自己的德行学问能不能够堪受别人的敬重?要反求诸己。《中庸》上讲,「至诚无息」。至诚心没有停息的,像日月之永恒,像天地这样的永远,这就是君子。君子在《易经》里面讲是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情,人人有责任,自天子至于庶人都有责任。古人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谁?匹夫是我。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这个不关别人的事情,是我的事情。我怎么样能够治国平天下?修身,一味的去修身。不管自己是不是富贵,还是贫贱,我都是一味修身。孔子当年不也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吗?因为他能修身,因为他能格物,所以他能成圣人。他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当时,而且是影响后世,他是万世师表。这就是君子之学。所以「学而篇」这第一章意思非常深广。实在讲,《论语》每一章它的意思都是非常深广,要细说,说不尽,我们这里还是概略的说。随着我们的不断的修学,我们境界不断的提升,我们对每一句话的领悟不断的加深,用自己的力行得到真正的体验。好,这一章我们就先讲到此地。
献花(0)
+1
(本文系闲时看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