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语》4.5 子曰。富与贵
2017-10-01 | 阅:  转:  |  分享 
  
《论语》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2016-09-0709:19:50655四
书研习报告好,我们继续看第五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雪公引孔安国批注说,「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也」。这是讲到
富贵,富和贵,富是有钱,贵是有地位,这都是『人之所欲』,哪个不希望得到?但是如果『不以其道得之』,「仁者不处」。这个『不处』就是不
居,也可以说不取这个意思,不会取这个富贵。即使富贵垂手可得,但是因为不合道理、不合道义,所以仁者不取。这是孔安国批注的意思。何晏
也有一个批注,当中说到,「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这是讲贫贱,贫贱是人之所恶
,每个人都厌恶贫贱,都不喜欢贫贱。贫是没钱,贱是没地位。何晏批注说,「君子履道而反贫贱」。君子行道,那行道应该是得富贵才对,善有善
报,现在反得了贫贱怎么办?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的意思。按照这个道,应该是什么?行道的人得富贵才对,怎么会得贫贱?这个道是什么道?
因果之道。像《尚书》里面讲到,《尚书·伊训篇》说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你行善你应该得吉祥,作善应该得富贵,不善才会
得贫贱,才会遭殃。如果我们也见到,行善的人他反而得了贫贱,这种人也有。这就是说,贫贱是不以其道得之,它跟因果道理似乎有http:/
/www.liaotuo.org/remen/xiangwei.html相违背。那这是什么原因?儒家讲因果,限于一世,人从生到死
,所以对这个因果就看得不深不远。佛家看这个因果,讲三世,这就讲到圆满。三世是什么?前世、今世、后世。我们这一生的贫贱不一定是这一生
的因所结的果,很可能是前生的因所结的果。前生做了不善,这一生遭受贫贱的苦报。那么我这一生行善,来生得富贵的果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时辰到了,善恶终有报。君子明白这个因果的道理,所以现在即使是贫贱,他也安心,绝不怨天尤人。他知道这是什么?时代有否有泰。这个否是
什么?运气不好。泰是运气好。一个人的http://www.liaotuo.org/foxue/changshi/153455.ht
ml命运总是有起伏,有时候运气好,有时候运气不好。你要是给那个人算八字,他也会看你,你这个大运、小运、流年,他都能看出来。这个八字
是怎么带来的?前生你所做的善http://www.liaotuo.org/remen/eguo.html恶果报体现出来的。所以君
子在好运的时候也不会骄慢,在运气不好的时候也不会颓丧。在不好运的时候,他依然坚守正道,他不会为了去掉贫贱而做出违反道义的事情。因为
他知道,如果身处贫贱的时候,想方设法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去掉贫贱,那也就把自己所行的道去掉了。所以君子宁守其道,而不去贫贱。这就是所谓
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何晏的批注是讲这个意思。虽然是「人之所恶」,但是「不可违而去之」,不能违反道义而去贫贱。《皇疏》,皇
侃的批注说到,「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这是把富贵贫贱给我们做了个定义。在雪公的《讲要》当中,还引用了一位明
末清初的大儒他的解释,他是孙奇逢,他有一个《四书近指》。这里面说到,「『人初生时,祇有此身。原来贫贱,非有所失也。至富贵则有所得矣
。无失无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贵不可处,以其外来。贫贱不可去,以其所从来。孔子乐在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得分明,故
不为欲恶所乘。』孙氏此说大有道理。」这是雪公赞赏的解释。确实,他讲得好!孙奇逢先生讲,人初生的时候,呱呱坠地,赤条条来到世间,他
只能带着这个身体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原来就是贫贱。贫是没有财,什么身外物都没带,所以他是贫到极处,一无所有。贱是没有地位,一个婴
儿什么地位都没有。所以贫贱是什么?本来如此。所以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因为已经是一无所有了,无有所失。以后长大了,他得到富贵了,富贵才
有所得,所以你哪怕只有一文钱,你这一文钱就是你有所得了。你本来一文钱都没有,你是赤条条来到世间。所以哪怕是乞丐,他都已经有所得了。
诸位想想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放下得失的念头。人,每个人都是这样,本来是无所失的,没有什么失去的,因为你一无所有,而
必定有所得。日后他有件衣服穿,都是他所得。有一粒饭吃,也是他有所得了。他只有得,他没有什么失去的。因此,「无失无所得,有得有所失,
故均一非道」。如果讲无失无所得,这是非道,这不符合道理,为什么?本来应该是无所失而有所得。是有得而无所失,这才对。所以「富贵不可处
,以其外来」,这富贵要不要去取?不需要,它是什么?从外面来的。本来我们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所以何必要去贪图?那贫贱可不可去?不可去,
因为它本来就是贫贱,「以其所从来」,就是与生俱来就是贫贱。你把这一点看透了,那你真正快乐无比。为什么?你把得失心放下,你会安于贫
贱,不希求富贵,像「孔子乐在其中」。这个《论语》里讲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
,吃饭的时候,吃最粗的饭食,喝的是水,睡觉没有枕头,曲肱,把手臂曲起来枕在手臂上。这是什么?很贫贱了。「乐在其中」,对那些不义的富
贵,孔子看得如浮云一样,一点没有贪图心。「颜子不改其乐」,这是我们常说的,他是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他安于贫贱。这是因为他对富
贵贫贱看得分明了,看透了,所以他没有那个欲念。「不为欲恶所乘」,欲是欲望,喜欢得到,恶是厌恶。一般人喜欢富贵,厌恶贫贱,而孔颜把这些分别执着放下,不受这些分别执着驾驭,所以他真正得到法喜了。他真正入仁的境界。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的解释还没讲完,明天再跟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献花(0)
+1
(本文系闲时看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