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965年资料4-“釜底抽薪散”治疗小儿口疮28例初步报导
2017-10-07 | 阅:  转:  |  分享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釜底抽薪散”治疗小儿口疮28例初步报导





陕西省岐山县城关联合诊所苏礼







我所小儿科中医袁宝玺大夫近年来采用釜底抽薪散治疗小儿口疮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1964年以来治疗的28例加以整理并报导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资料分析:

本组病例均为2岁以下之婴幼儿,其中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在1+~2岁者20例,1岁以下者8例,最小者为2个月。患儿均系临床上诊断为“口疮”者,其中口疮及口糜共23例,鹅口疮5例。每次用药2~4钱者19例,1钱者9例。治疗后一日内治愈者24例,速续用药两次并配合内服方药治愈者3例,1例因随访不便,疗效不明。

二、方药介绍:

釡底抽薪散由吴萸五钱、胡黄连二钱、川大黄二钱及生南星一钱组成,共研细末后,即可应用。1岁以下小儿每次用药1钱,1岁以上可酌情增至2~4钱。应用时,将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俟患儿晚上睡熟后凃敷于两足心,外以纱布包扎,天明去之;病情较重者,可连用2~3个晚上。

三、病案举例:

例一:冯××,男,1岁,1964年6月5日来诊。

患儿两日前曾发烧,昨日热虽退而口舌疼痛溃烂,淌流涎水,哭啼不肯吮乳。诊得患儿烦躁不宁,口唇及舌边溃破,稍有接触,即痛而啼哭,舌质红赤,舌苔白,指纹淡紫,体温38.1℃。辨证为外威初起,失于调治,以致毒邪入里化热,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故发为口疮之疾,治宜导热下行,予釜底抽薪散2钱,令晚间一次醋调涂于两足心。第二天即病势大减,乳食如常。以后未再治疗,即告痊愈。

例二:范××,男性,1岁,1964年6月18日来诊。

患儿口中糜烂已十余日,哭闹不安,不能饮食。诊得患儿口唇、颊内及舌边等处皆尽糜烂,色红作痛,咽喉红肿,小便短赤,指纹淡红,体温37.2℃,舌质红,舌苔白,舌尖溃破起小泡。诊为心脾积热,熏蒸于上,发为口糜之症,治宜清解心脾积热,予釜底抽薪散二钱,醋调涂于两足心。次日诸证均减大半,已能吮乳。三日后随访,已告痊愈。

例三:张××,女,6个月,1964年5月11日来诊。

患儿在两天前口腔粘膜出现白屑,口唇起小泡,以后逐渐蔓延,满口皆白。诊得患儿身热烦躁,口内白屑密蔽,口唇及舌尖糜烂,乳食困难,大便不爽,呈黄绿色,体温37.8℃,指纹紫色,舌质红,舌上罩有白膜。此本胎中壅热,积于心脾,近因患儿形体骤衰(其母缺乳),致使热毒鸱张,发为鹅口之症。治应清解心脾二经积热,方予釡底抽薪散一钱,一次醋调涂于两足心。次日诸证悉减,惟白屑仍未退尽,大便仍不爽利,除仍外用釜底抽薪散一钱每晚涂敷外,并佐清热解毒之剂内服。处方:

黄连三分黄芩五分焦梔一钱石斛一钱

元参一钱肉桂五分木通四分茵陈钱半

酒军五分丹皮一钱青黛一钱甘草五分

14日随访,口内已无白屑,诸症均已消失,惟病后体虚,继予调理而安。

四、讨论:

口疮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口腔疾患之一。一般可分为鹅口疮、口疮和口糜三种。鹅口疮以口内生白屑,形如鹅口命名;口疮以口唇、颊内及舌边见白色溃烂小疮为主征;口糜则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为其特点。其致病之由,均与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有关,临床所见以属心脾积热上攻者居多,治疗一般以清泻心脾积热为主。由于小儿服药比较困难,故除内服清热泻脾诸方外,并常采用外治法。

“釡底抽薪散”一方首见于《中级医刊》,用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960年2月号),原方为:吴萸子三钱,胡黄连二钱,川大黄一钱半,胆南星一钱。我们参考《本草纲目》、《幼幼集成》及《寿世保元》等有关用吴萸调涂治疗口疮等疾的记载,在原方基础上,适当增减药味剂量,用以调敷足心(肾经的涌泉穴)治疗口疮,寓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原之义,这是与《灵枢·终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的治则是一致的。

根据我们的初步经验,“釡底抽薪散”治疗小儿口疮确有较好的疗效。对于重症病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合导赤散(怀生地、川木通、枯黄芩、生甘草、淡竹叶、灯心)、泻黄散(赤茯苓、片黄芩、川黄柏、川黄连、黑梔仁、茵陈篙、灯心)及清热泻脾散(山梔、石膏、黄连、生地、黄芩、赤苓、灯心)等清热解毒剂内服,疗效相当满意。

至于诸如冰硼散、赴宴散等局部外敷药,由于本组患儿不能很好合作,未予试用,其疗效不敢肯定。



(本文发表在1965年4期第12页上)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