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017-10-13 | 阅:  转:  |  分享 
  
如何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大家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字经》早就告诫人们:“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第一任老师”有多么重要!

01开学了,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安全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很多孩子早已丧失了生活的能力……

开学第一天,宁波某小学就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半数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面对虾却傻眼了,有的拿起来闻一闻,有的拿起来舔一舔,然后忍痛割爱,望“虾”兴叹。

老师问及原因:“原来是不会!剥!虾!”

这样的新闻一出,其实大家早已见怪不怪,因为每年一到开学前后,都会有诸如此类的新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老师也早已习以为常。对于半数孩子不会剥虾,学校校长称“这个结果他已经很满意了”,还说刚调来学校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吃虾,会剥虾的孩子大概是个位数”。孩子不会剥虾、不会系鞋带,自理能力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很多人的评论一致指向:都是家长惯的。

可为什么一面是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的指责,一面是这样的新闻还是铺天盖地刷屏?

02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父母认为,“这些琐碎的小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会了”。至少神童魏永康的母亲是这么认为的。神童成绩有多好,可以概括为:?

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

四岁学完了初中课程;

八岁进入重点高中;

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这样的学习成绩,让人叹为观止,可神童却仅仅因自理能力差,被学校劝退,连研究生学历都未取得。

和很多家长的想法一样,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皆是草;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

每天早晨,他的母亲连牙膏都给他挤好,接着给他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他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读高中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亲自喂他吃饭。

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魏永康的生活都是母亲一手包办的。对于儿子的自理能力差,她称“他人这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魏永康被退学后,一则新闻报道有力证明了母亲的错误想法:

父母正在像养大熊猫一样抚养孩子,为什么不能明白,“现今还有谁会照顾谁一辈子,那是多沉重的一个包袱。所以非自立不可。”

魏永康的母亲后来总算明白,她为自己对孩子的伤害表示深深地忏悔。

中国式父母应该引以为戒,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脱离了父母的无能孩子,迎来的必是惨淡一生。

以前看过一则新闻,23岁小伙杨锁饿死在了家中。这个小伙没有精神毛病,只因为家里人的过多宠爱,让他养成了惰性,是因为懒才被饿死。能宠爱到什么程度?他8岁时出门都是父母用担子挑着,从来不走路;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来不让他干任何农活,“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能懒到什么程度被饿死?

父母病逝后,他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后来跟堂哥到建筑队干活嫌热,到饭店当服务员要别人伺候,给他饭吃他都想让别人直接喂到嘴里;最后回到村里挨家讨饭,吃饱一顿就睡觉,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再出来讨饭;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从来不做饭,就连上厕所都是在屋内挖个坑解决……

托尔斯泰说:“假如一个人懂得怎样劳动和怎样去爱,那么他将拥有美好的人生。”反之亦然。

教会孩子怎么劳动和如何去爱,家长不能越位,也不能错失良机。因为从穿衣服刷牙,到刷碗洗衣,人是需要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各种技能。

家长取而代之的结果就是,孩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以及丧失了生活的兴趣,更重要的失去了任何思考的能力。

卢梭说,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不要说——反正孩子长大后是会穿衣吃饭的,要记住,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03真正的富养,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自理能力差的新闻之所以层出不穷,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要富养”的误读。他们认为,穷人家的孩子才早当家,父母让孩子学着自理,学着做家务,就无形中透露着自己的穷,揭露了自己的短。所以,孩子一定要按照小王子、小公主的标准来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指不沾阳春水,像是这样就能让他们拥有“贵族”气质。

对于独立的孩子,他们投向的不是敬畏,而是同情。

比如前两天刷爆朋友圈的“8岁重庆男孩独自吃火锅”事件,男孩明明是快快乐乐“独立”吃火锅,硬生生地被看成凄凄惨惨“孤独”吃火锅。

04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雨露风霜

有人形容现在的孩子,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再也经不起一点点的打击。

根据国家卫生部的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五位,而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是自杀的主要群体。连作家余华也说:“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很多优秀者,但很少能扛得了事儿的人!”所以,网络上优秀大学生一言不合就寻死,一想不开就自杀的悲剧新闻比比皆是。

对于孩子自杀,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你太脆弱了,动不动就苦闷,动不动就自杀,若像我们当年的生活早该死了几十遍了。”最复杂的矛盾综合体,没错,就是中国式父母,他们一面地认为孩子脆弱,一面地却又让孩子变得脆弱。

有人做了这样的一项调查:

抗压能力太差被认为是优秀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其实不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是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挫折。想想这样的现象是不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孩子想自己系鞋带、自己吃饭,家长觉得太慢,索性包办;孩子想做些家务,家长觉得孩子是捣乱,对孩子嚷嚷“去,去,一边写作业去”。孩子不想上补习班,家长冠以“我都是为你好”,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其失去思考能力。

05爱≠包办

请给孩子独立面对挫折的机会,有人用“挫折”二字形容林肯的一生:22岁时,他竞选县议员失败;23岁时,恋人去世;24岁时,精神几乎崩溃;26岁时,竞选州议员又失败;30岁时,竞选国会议员还是失败……但正是这无数次的挫折,造就了他辉煌的成就。

中国式家长必须明白,让孩子独立适应社会,让孩子变得有竞争力,让孩子有可能成功,适度的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想想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让人悲哀:

媒体上曾有很多关于“ChinaOne”(中国独二代)的讨论,印度等高校拒收中国独生子女,原因在于当代的孩子独立性很差。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认为,一个在生活上都无法独立的孩子,无任何自觉性和创造力可言。也就是说,父母花一辈子心血让孩子成功,却不知成功地毁掉了孩子的一辈子。

龙应台《目送》有一段话,概括当今中国父母的教育言行,特别贴切: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会我们:

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

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

你痛的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

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

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其实,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都要求孩子去独立面对挫折:

美国父母舍得让孩子一分钱不带,学会独立和如何谋生;

瑞士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学一门语言,甘愿让孩子从小到双语区做保姆;

德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承担相应的家务,例如为全家人擦皮鞋;

俄罗斯的大街上很难得见到抱孩子或背孩子的父母,跌跌碰碰摔倒的孩子从来不哭。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也一再强调:

“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温室中培养不出参天大树,只有让孩子独立面对一切,才能让孩子真正扛住世界。愿类似“孩子不会剥虾”的新闻再也不是被评头论足的热点,愿孩子遇到丝毫挫折就轻易放弃生命的悲剧不再上演,愿每个孩子都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网络资料删节摘编】























1









献花(0)
+1
(本文系孺子牛101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