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转藏10 继续教育讲义——《元曲鉴赏》
2017-10-17 | 阅:  转:  |  分享 
  
(转藏)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网络培训讲义(十)



元曲鉴赏



一、元曲概述

元曲,它是跟中国古代的著名的文体,像汉代的赋、唐诗、宋词,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或者叫做文学体裁。所以有人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元曲跟以前的汉赋、唐诗、宋词不大一样,区别在哪儿呢,就是元曲它是一种俗文学的重要的体裁,也可以说是元代以前出现各种文学样式,这个主流的文学样式之后,又兴起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以俗文学的体裁,来表达、来叙事的这样一种文学样式,关系是这样子的。

我们看一看屏幕,王国维先生,咱们中国的文化大师了。他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宋元戏曲史》,也叫《宋元戏曲考》,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就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说的离骚,离骚体,“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就是说,上述的这四种五种文学样式,它足以称雄一代或者几代,后人没有办法来超越它们,即使是仿作,是你学人家的,你超不过他们的。那么王先生说,“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为什么说稍卑呢?是因为俗文学这个在古代是上不得这个台面,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它是俗文学,它比起那些以这个书面语为载体的这个文学样式,仿佛是差一点。

他说,“故两朝史录”,这个两朝史录,指的是元代和明代,“与《四库》集部”,四库就指的是四库全书,“均不著于录”,不做记录,因为当时太俗了,那么“后世硕儒皆鄙弃不复道”,这是王国维先生在清末,民国初年,这样介绍元曲的地位。但是呢,正是由于王国维先生的推重,元曲这样一种文学样式,后来就成为我们在讲文学历史的时候,元以后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中国戏曲成熟发达的开端,我们这样认识元曲。

(一)元曲之概念外延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元曲?元曲,还有别的名字,它又可以叫做大元乐府,那么这样一个元曲也好,大元乐府也好,它的概念外延包括什么?元曲可以主要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可以叫剧曲,就戏剧的剧,剧曲。那么所谓剧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杂剧。那么这一部分呢,现存的作品大概在154部左右。还有叫做散曲,散就散开的散,散曲,这样两部分,剧曲和散曲。散曲又包含两个小的子目,小的分类,一部分叫做套曲,一套两套的套,套曲,又叫做散套,刚才不是说散曲嘛,散套,又可以叫套数,数学的数,又可以叫套子,还可以简单叫套,这是一种。另外一种叫小令,命令的令,小令,这个小令呢,还有一个别名,叫叶儿,树叶的叶,加一个儿话音,叶儿,包括这么两部分。

我们通通地来看一看元曲,不管是元杂剧也好,还是散曲的套曲和小令也好,它的特点是以音乐为中心,这是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欣赏元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就是很多人未必没看过元曲,在这个之前,但是呢,比如元杂剧,都是当看故事一样看,但实际上我们心里要明白,就是说元曲,我们下边会讲到元曲的这个体制,它是所谓一本四折一楔,这样一个体制,就是四个部分,或者说四幕四场,构成一个戏剧,那么什么叫四折或者叫四幕四场呢?是我们古代讲究宫调,宫调就是某一种音乐的调高和音乐的风格,这个叫宫调。宫殿的宫,调整的调,又念调,调子那个调,宫调。那么这四折一本,四折一楔,这个一折呢,都有一个宫调,或者换一句话说呢,有一个音乐的风格来做代表,那么这个宫调下面呢,有若干个曲牌,就是和我们欣赏中国的词一样,有很多词牌,这个词牌是,这个曲牌,是分属于不同宫调的,那么四个宫调,分别带领自己的若干曲牌,一般在15支左右,可能多一点,可能少一点。散曲也是,套曲它是某一个宫调,带着若干个曲牌。小令,说叶儿,它是单只的某一个曲牌,因此我们说,元曲它是以音乐为中心的,这是和诗不大一样,和赋和其他散文非常不一样,我们要搞清这个概念,这是第一点。

(二)元曲之分期

我们看第二点,那么元曲在整个元代,它是分成不同时期的,我们简单来看,可以把元曲,它的发展过程,分成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所谓初期,和我们一般理解的蒙古或者元朝灭亡南宋,就是公元1276年,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要从蒙古灭亡金朝,在北方金朝,金朝的首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了。从灭亡金朝开始,这一年是哪一年呢?是公元1234年,这一年作为元曲的开始,它是和历史上那个改朝换代不完全一样。它结束是哪一年?初期的结束,是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31年,就是公元1294年,正好是60年,说61年也可以,如果算是开始那一年,这是初期。

中期是从忽必烈的下一位皇帝元成宗铁穆耳,他的年号是元贞元年,就是公元1295年,一直到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就是公元1332年,那么这是37年或者说38年的时间,这时元曲的发展中期。

晚期呢,就是元惠宗妥懽帖睦尔统治的时期,也就是从1333年到1368年,明朝的朱元璋灭亡了元朝,这期间大概是35年,36年这么一个时间,这是元曲的分期的概念。

元曲,刚才我讲过,一共是戏剧154部左右,散曲大概是4400套、首左右,这不是很精确的,因为有的时候统计不清楚的,大概的数量,写作风格都不一样。

(三)元曲流派

第三,讲一讲元曲的流派。元曲按照艺术和修辞的风格,在戏剧方面,就是元杂剧方面,主要分为两派,一派写作的这个风格,修辞比较直白,比较简朴,我们把它称作本色派;另一派比较讲究修辞,用词很秾丽,比较秀气,我们把它叫做文采派。那么本色派,我们熟知的,像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这都属于本色派的作品。另外王实甫的《西厢记》家喻户晓,白朴的《梧桐雨》,知道的人也比较多,这些呢,就属于文采派。散曲跟这个意思差不多,但是稍有区别。散曲也分为两派,散曲相当于本色派那个风格,我们就延续了宋词的概念。宋词的这个苏东坡为代表,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我们把这个名称延续下来,还叫豪放派。但是呢,另一派我们加以改变,不再沿用宋词的这个李清照,他们这些叫做婉约派,我们不沿袭了,我们另起一个名字,给元曲的这个婉约派,我们叫明丽派,元曲它分为豪放和明丽两派。这是风格,这第三个问题了。

(四)元杂剧之体制

第四个问题,刚才已经讲过,元曲的体制,它是以音乐为中心,最标准的体制,我们叫一本,就一部了,一本四折一楔。注意,楔就是两个木头之间,加进一个尖形的木头,那个楔字,木字旁,一个契约的契。以一本四折一楔,这是元杂剧的标准体制,就是分成是四场加一个过场,楔子就像垫场或者过场一样,这是元剧的体制,这是第四点。

(五)元杂剧之角色

第五点元杂剧的角色,元杂剧的角色,这也是要请大家注意的,就是元杂剧的唱法和元朝以后到了明朝,我们叫明传奇了,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有洪升的《长生殿》。元杂剧跟《牡丹亭》、跟《长生殿》非常不一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呢?元杂剧,它的特点是以或男或女一个人主唱全剧,而这个明代的传奇,就是刚才讲的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他们创作的剧叫作传奇。元杂剧和传奇最大的不同,就是传奇可男可女,可以一台共唱;元杂剧不是,只能是或男或女一个人主唱。那么男性的角色称作末,末位淘汰那个末,主唱的那个人,叫“正末”。这个好理解,正角嘛,所以“正末”,他唱的这个剧,剧本就称作“末本”,他是主要角色。另外还有一些正副,他叫“正末”,就有“副末”。“孤”,孤单的孤,扮演的皇帝大官的孤。“丑”,这个大家都知道,另外有这些辅助的角色,这是男性角色主唱的戏剧。

女性角色称作“旦”,这个和今天一样,男性角色现在叫“生”了,是不是?女性角色,叫“旦”,这个和今天的一样,那么主唱者就称“正旦”,她唱的那个戏剧的剧本,就叫做“旦本”。和这个“正旦”相对,另外还有“老旦”,“搽旦”,搽可不是茶叶蛋那个茶,是那个搽胭脂抹粉,一个提手旁,一个喝茶的茶,那个搽,这些辅助角色。这是元杂剧角色的配置情况。

二、元杂剧之评价

我们今天说元曲鉴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元杂剧的鉴赏,那你鉴赏它,它到底有什么价值,你就要鉴赏它了?我们来引用一段王国维先生对元杂剧的评价,来说一说元杂剧的价值。王国维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元杂剧之为一代之绝作,元人未之知也;明之文人始激赏之”,说元人自己写了这么漂亮的东西,他们自己不知道,到了明朝人才知道。那明朝人说它好到了什么份上,“至有以关汉卿比司马子长者”,司马子长就是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中国可以说最伟大的古代的历史学家之一,甚至有人把关汉卿说就跟司马迁一样伟大。“三百年来,学者文人大抵摒元剧不观”,刚才我讲过,是俗体文学,正统文人看不起,我弄弄散文,弄弄诗歌,多清高,多高雅,看不起,“摒元剧不观”,不看。“其见元剧者无不加以倾倒”,只要你看,就不能不说它好,一下就被它感动。那么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元曲写得非常自然,非常真实,不矫情,不娇柔造作。他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凡是好的文学都要写得自然,要写得真实。“而莫著于元曲”,没有比元曲更好的。

“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不是当官的,写元剧人不是当官的,“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这跟司马迁不一样。司马迁说,你们不认识我,我把我的书藏起来,千百年后会有人了解,会知道我的书的伟大的,元剧不是,你爱看不看,没关系。“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我想到哪,我喜欢到哪,我就写到哪。“以自娱娱人”,我先让自己开心,然后别人看了我的作品也开心,以自娱娱人。因为有了这些特点,所以“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关目是指的戏曲发展当中重要的情节转换,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写得不好,情节写得不好,没关系,不理它。“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我思想不崇高,很庸俗很俗下,没关系,我就这么写。“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人物性格发展不顺,前面那样,为什么后来忽然那样了,不管。“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它只是信马由缰,顺着自己的这个心,顺着自己的思路感情来创作,因此是非常真实,非常自然,这是王国维先生对元杂剧的一部分评价。

更重要的,我们看后面,王国维先生还说,明以后传奇,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牡丹亭》之类的,《长生殿》之类的,“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剧则有悲剧在其中”,这个我们要讲一讲。这个王国维先生,在这里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戏剧理论,那么在西方,悲剧和喜剧,不是平等的戏剧样式。悲剧呢,从古希腊的戏剧开始,这个古希腊人就认为悲剧是非常重要的,人类认识社会,提高民族性格,提高人类个体的自省力,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喜剧呢,就是一种普通的娱乐工具,写一些无关重要的事情,所以喜剧和悲剧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我们今天说喜剧、悲剧平等起来,在西方不是这样。

王国维先生强调,“明以后的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剧则有悲剧在其中”,元剧是有悲剧的,是有世界上最崇高的戏剧样式的。王国维先生接着就举例说,“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这些,“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亨就是享受的享减掉底下那一横,就是这人很发达叫亨,那么“先离后合,始困终亨”,就是我们经常说大团圆结局,中国戏剧最受人诟病,最受批评的就是,你们中国人没劲,戏剧没劲,老是大团圆结局,那么王国维先生说不是。说《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介子推》、《张千替杀妻》没有这些,没有这些大团圆,不但如此,王先生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说还有比刚才说那些更好的,像《窦娥冤》,像《赵氏孤儿》,悲剧的主人公,明知道那样做没有好下场,明知道那样做会死,但是赴汤蹈火,仍出于他们的意志。王国维先生说,这样的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冤》也好,这个《赵氏孤儿》也好,把他们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莎士比亚放在一块,没有什么可惭愧,完全可以比肩而立。不得了,中国这个元杂剧,里面的成就不得了。

王先生还说,“元剧关目之拙劣”,刚才我们讲过关目,关目是说推动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些情节的,重要情节的转换。王先生说,“元剧关目之拙劣固不待言”,是有的地方细节写得不够好,为什么呢?他说,“此由当日未尝重视此事,故往往互相蹈袭,或草草为之。”或者你抄我,我抄你,或者呢马马虎虎写上去算了,这个元杂剧的情节,有的地方是有这个缺陷。但是,王先生说,“然如武汉臣之《老生儿》、关汉卿之《救风尘》,其布置结构,亦极意匠惨淡之致”,也有好的,即使是这个情节方面,细节方面,写的也有好的,像关汉卿的这个《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这也有好的。那么这样的元杂剧,他说“宁较后世之传奇”,说的是明清两代的传奇,“有优无劣也”,比他们有好的没差的。这又是一个优点了。

王先生还说,“然元剧之最佳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元杂剧不但这个思想非常好,戏剧的情节结构非常好,它的文字也非常漂亮,“有意境而已矣”。我们大家都知道什么文章写的有意境呢,那是很难很难。王先生说,“何以谓之有意境?”那怎么叫有意境呢?“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就这么好,写人的感情,可以写到你的心里去,如果描写一个景物,就像在观众眼前一样那么真实,如果讲一个故事,就像从戏里的人物嘴里出来的,那么自然,那么流畅。所以元剧不仅思想好,情节结构好,语言也非常好。那么这是王国维先生,给我们总结元曲的,元杂剧,元曲的优点。

下面我们就讲一讲,哪些元杂剧,哪些元散曲,最有代表性。我们重点在元杂剧方面,重点介绍一下元杂剧的四大悲剧,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及相关的一些剧目,我们想这样介绍。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三、关汉卿《窦娥冤》

(一)关汉卿生平简介

四大悲剧作家之首,就是关汉卿,和他的戏剧创作,我们限于时间,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关汉卿的《窦娥冤》,其他剧目呢,我们带手说一说就算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长时间。我们下面就看一看关汉卿的《窦娥冤》。关汉卿,从历史记录上来看,应该是金朝末年到元朝初期的,这样的一个作家。那么他就是大都人,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比如山西人,大家知道这个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关羽是山西人,有人说关汉卿是关羽的后代,是山西人,解放的解,良心的良,这个山西解良,但是山西人读hài良,有人说他是解hài良人,还有人说他是河北人,但是我们从现在一些历史书籍上介绍,得来的结论是大都人,就是北京人,大家都知道元朝的首都在,就在现在的北京,叫元大都,就是北京。那么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部左右的戏剧,遗留下来的18部,其中三部有争议,有人说是托他的名,别人写的,所以确凿无疑的,属于关汉卿的作品15部,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窦娥冤》。

(二)《窦娥冤》故事简介和曲词摘录赏析

《窦娥冤》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大家熟悉的故事,我们就从简来介绍。简单地说呢,故事的发生地,是在今天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楚州,就是淮安市附近。有一个县叫山阳县,山阳县有这么一家子,老婆婆带着一个寡居的儿媳妇,这个老婆婆叫蔡婆,儿媳妇就叫窦娥。窦娥呢,命运很苦,年轻的时候,他的爸爸窦天章,没钱又要赶考,那怎么办呢?把两岁的窦娥,卖给了这个蔡婆,卖给了蔡家,这样得到了一点银子,去京城赶考,从此以后一去不复返,没消息。窦娥长大以后和丈夫圆房结婚,17岁左右,结果不到两年,丈夫去世,婆婆也失去丈夫,所以婆媳两个人一起生活。所幸蔡婆呢,家境比较富裕,她是高利贷者,放高利贷。她把高利贷就放给了当地的一个庸医,就是没本领骗人的医生,庸医,叫赛卢医,这个卢医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代医师,叫扁鹊,大家可能知道扁鹊行医。扁鹊姓卢,卢医,这个庸医呢,给自己的这个绰号起的厉害,塞卢医,我这个医术赛过扁鹊,这还不牛吗?但是他什么能耐也没有,就骗人,结果没人找他看病,过不下去日子,向蔡婆贷款,贷高利贷。蔡婆就要催债,结果这个赛卢医,没有办法,就想谋害蔡婆,正想下手的时候,被当地一个流氓,小名叫张驴儿,牛马驴那个驴,张驴儿路过看见了,就把这个蔡婆救下。那么,救下以后,他可不白救,反过来他就要挟蔡婆,他知道蔡婆家有钱,你有钱,那么好,我有老子,我老子娶你,我要娶你的寡居的儿媳妇窦娥。那么蔡婆因为刚刚得了命嘛,又感激又害怕,不敢不答应这个张驴儿,结果就把这张驴儿父子带回家,她就把这个张驴儿父子,要霸占自己和窦娥的这个事,跟窦娥说了。当然,张驴儿除了霸占窦娥这个野心之外,更重要是贪图蔡婆的家产。这个蔡婆跟窦娥说了这件事情以后,蔡婆倒是不敢不同意,她折于这个淫威,窦娥是坚决反对。

窦娥是一个具有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贞操观念非常强烈的妇女,家庭观念也非常强烈,她认为自己的丈夫,跟自己恩爱两年,短是短,但是是自己一辈子要依靠的天,这不同意,而且当面骂了这个张驴儿一顿。张驴儿这样怀恨在心,就盘算怎么样子,能把这个窦娥霸过来。他后来想了一个主意,就是蔡婆掌家嘛,年纪大,所以窦娥有个依靠,如果把蔡婆整死,窦娥失去了依靠,她不归顺,也得归顺,就想害死蔡婆,这个张驴儿。那么正好这个蔡婆害这个心疼病,今天说就是胃病了,胃不舒服。

那么这个张驴儿呢,就做了一碗羊肚汤——我们北京叫羊下水汤,也或者叫羊杂汤,羊肚汤给蔡婆喝。就在这个羊肚汤里面下了毒药,这个毒药从哪得来呢?赛卢医。因为他手里有这个赛卢医的短处,赛卢医不敢不给他,讨了一个毒药,要毒死蔡婆,这样霸占窦娥。没想到张驴儿的父亲,这个老头很不自重,这个蔡婆不是害心疼病嘛,正好又犯了,吃不下这个羊肚汤,就放在一边。这个老头说,羊肚汤放凉了,不好喝了,膻腥了不好喝,我把它喝了吧,一下喝了这个有毒的羊肚汤以后,就被毒死了。那么张驴儿就借此进一步,讹诈窦娥,你必须嫁我,你要嫁我,万事皆休,你不嫁我的话,我到官府去告发,是你毒死了我父亲,就是让你吃官司。那么窦娥说,我清清白白,我要和我的婆母守寡,守着中国的这个传统的伦理道德,不是我毒死的,我怕什么?我还巴不得去跟你见官呢。窦娥盲目地相信当时官府会清白,这样这个张驴儿,就把窦娥告上了法庭。非常不幸的是,这个楚州的太守叫桃杌,这个苹果梨桃那个桃,杌呢,是一个木字边,一个一元钱两元钱的元,去掉上面那个短横。桃杌,楚州太守桃杌,他来判案,结果就偏向张驴儿,判定窦娥有罪。

窦娥当然不认罪,不停地拷打,窦娥是皮开肉绽,仍然不承认,这不是我杀的人,我当然不能承认。那么桃太守说,那好,你不承认,给我打她婆婆,打蔡婆,看她承认不承认。在这种,刚才我介绍过,窦娥非常非常孝顺的儿媳妇,她自己受苦可以坚持住,但是看要打他婆婆受不了了。她说不要打我婆婆,我承认是我杀的这个老头,这样就糊里糊涂,给窦娥定了死罪。接着就杀人,法场这样一折,就是要杀窦娥。那么关于这一点,为什么我要介绍的稍微,这出戏要介绍的稍微详细一点了,这是我跟传统的对这出戏的评论,稍微有一点区别。刚才我讲过,这个一折是以某一个宫调为中心,下属很多曲牌,来通过这个演唱,来叙述剧情,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窦娥冤》这个戏,是旦本戏,窦娥主唱,在第三折这个法场这一折里边呢,窦娥有一支曲子,这支曲子的曲牌叫《滚绣球》。

我们过去的文学史,都是通过这首曲子的曲词,来说明窦娥是反抗封建统治,反抗封建伦理道德。她这个曲子这样唱,她说,“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盗跖是古代有名的大强盗,庄子里面讲的;颜渊,大家都知道孔子的第一号徒弟,最大的贤人,贤良贤明的贤,第一号贤人。“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你官府判案,你把这谁是强盗,谁是好人都给混淆了。她说,“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就是最后两句,骂到了天骂到了地,我们现在一般的文学史,介绍元杂剧,就通过这两句戏词,就是说窦娥的天和地都骂倒了,那么天地在中国古代,代表着最高统治者皇上和他所依附那个神权,皇帝不是叫天子吗?老天爷的儿子嘛,所以他批判了封建时代最高的统治者,及其附着于这个统治者的那个礼教,所以《窦娥冤》这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封建的作品,因此是伟大,是这样评价的。但是我觉得,如果你通读了这一折曲文,你就会觉得不完全这样,甚至完全不是这样,我想强调这样一点。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听完这个讲座以后,你自己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去买一本,关汉卿的《窦娥冤》,自己来看一看第三折,很容易得到的。现在大家看不到这个曲子,我就来把这个曲子介绍一下,我把这个对白和曲词同时做一个介绍。

快要杀她的人,他要杀她的时候,这个杀她的人刽子手就吆喝,为什么要吆喝呢?蔡婆看见儿媳妇为了这个事呢,平平白白的要送命,清白的人要被杀掉,就非常悲痛,就来法场看自己的儿媳妇,那郐子手就吆喝,吆喝什么?他说,“兀那婆子靠后”,那老太婆你靠后一点,“时辰到了也!”,杀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呢,这个窦娥就跪下了,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犯人砍头的时候要跪下,刽子手开枷科,这个刽子手,就把他这个死囚枷要打开,要不然怎么砍头。那这个时候窦娥说话,窦娥说,“窦娥告监斩大人”,不是有监斩官嘛,“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有一件事,如果听了我的话,我死而无怨,监斩官就说话了,说“你有什么事,你说。”

窦娥就说了,说我“要一领净席”,这个芦苇编的席子,干净的,“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这个白练,就指的白布,白布要一丈二,“挂在旗枪上”,在我对面,要立一个旗杆,把这个白布挂在旗杆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如果我窦娥真的是冤枉的话,“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大家听着很不合常理是吧,砍头人血当然往下流,会往上喷一点,但是马上会流下来,怎么会都喷在这个白布上,一点也不沾在地下,这不是完全违反常规,违反常理嘛?那么监斩官听了以后觉得很好笑,所以他就回答说,“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就是给你挂个白布,莫非真实现了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是吧?那么这个时候呢,窦娥就要唱。她说,“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不是我窦娥发这个誓愿呢,无厘头不合情理,“委实的冤情不浅!”真的是太冤枉,“若没些灵圣与世人传”,我要不用这些非常理,非常规的这些效果,向世人昭示我,昭示我的冤屈,“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如果没有这些非常的这些自然现象,要给世人昭示我冤屈的话,老天爷就不长眼了,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说“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一点血也不要掉在地上,都喷在这个白布上。“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就是历史故事了,没有时间解释这个典故,总之就是非常冤屈。大家记住,这是第一桩誓愿。我跪在这,我的血不要向下流,要向上喷,一点也不流在地下。这是第一桩。

刽子手听完了就说,他说,“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还有话吗?你赶紧说。她赶紧说,那么这个窦娥又跪下了,她说,“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就是三伏相当于咱们现在的阳历8月份最热的时候。“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这完全是不可能,8月份怎么会下大雪呢?而且这下下去,还得把我窦娥的尸体,完全得盖上,这个监斩官听了以后有点耐不住了,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这个监管有点气急了,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你有多大冤情,能让三伏天下雪呢?这第二桩誓愿,那么窦娥,到这又起唱,她说,“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大家可能知道六月下雪的六月雪故事,不起于窦娥,以前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还有一个邹衍,也是很冤屈的被杀了,六月天下大雪,“飞霜六月因邹衍”。她说,“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我真要冤屈的话,天就会下雪,把我的身体都遮盖起来。那么在这第二桩誓愿上,我们要理解,一方面的意义,是窦娥通过呼吁一种非常理的,非常规的天道,来显示自己冤枉。另外一方面呢,大家也要了解,就是中国古代,杀人砍头,不管男犯女犯,上衣是不能穿的,当然男子问题不大,女子在封建时代,那种男女授受不亲,大家知道古代的这个传说故事,男女不经意间手碰了,这女人要把自己的手砍掉,仿佛这个冰清玉洁要到这个份上。如果按这个道理推断的话,你想一想,一个年轻妇女,当着众多的男性不能穿上衣,是一种什么样的羞辱?窦娥说六月下雪,把我这个干净的躯体,要给我遮盖住,不能让人看,这个贞操观念如此。

唱完这段以后,这个监斩官,还是坚持好像窦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杀一个民间妇女,在官府眼里无所谓的。那么这个时候窦娥呢,基于自己的平白无辜要被杀掉,自己为了忠实于丈夫不再婚,现在反而要被杀掉,这是什么样的官府,不能再忍了,所以这个时候,窦娥第三次跪下,发出第三次那种悲愤、满腔悲愤的誓言,她说,“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亢是抵抗的抗去掉提手旁,是高、大的意思。刚才我讲过她的家是苏北地区的楚州,就是今天的淮安,着这楚州大旱三年,老天爷要为我惩戒这个地方,三年不下雨,来昭示是我的冤枉。就是监斩官听了以后不但不以为然,更生气了,刚才不说第二桩誓言,有点生气,现在是更生气,他说,“打嘴!”你再说抽你的嘴巴。“哪有这等说话!”你敢这么说,不得了。

窦娥第三桩誓言诉说到此,无法忍受,这种悲愤无法忍受。她唱到,她说,“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刚才我们讲过,我们传统的文学史是讲骂天骂地,所以她是伟大的,天地是皇上,和过去附着于皇上身上的那个封建礼教,骂了这个天地了,还不好吗?但是我们往下读不是这样子,她说,你说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你不知道,皇天也肯人愿。大家想一想,这个天到底指的是什么?窦娥到底是骂天,还是维护这个天,这是一个有逻辑关系,第一天到底指的是什么?第二,窦娥为什么要维护这个天?还有就是,窦娥是不是在骂天,这一折里头。“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窦娥悲愤地唱,唱出了自己的第三桩誓愿。

刚唱到这,这刽子手,手里拿着那个旗子,不是要插那个旗枪嘛,挂白布,拿着旗子,这个时候就开始动起来了,风吹得这个旗子摇摇摆摆,这刽子手就惊呼,“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阴了也,天色上来了,刚才响晴白日八月天,酷暑的响晴白日,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那么接着又刮起了大风,这刽子手又说“好冷风也!”大家知道,下雨之前,下雪之前,都会刮风,好冷风也。那么这个时候窦娥又唱,她说,“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三桩誓愿明明白白,还说得下去吗?说不下去了,哭了,到了这里就哭了。看着自己在旁边,看着自己砍头,她婆婆蔡婆站在旁边,说,“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唱到这儿了,时辰已到,大家看古代这个公案剧,监斩官把这个令牌往下一扔,开斩,开刀斩首。刽子手挥起刀,把窦娥脑袋砍下来。窦娥倒地,监斩官就这时候非常吃惊,人刚死,监斩官就看,“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异是奇异、奇怪那个异,就这等怪事。阴历六月,阳历八月,怎么会下这么大的雪。那刽子手也是吃惊,“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当然满地鲜血,人死了当然满地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那么在两重完全违背自然界规律的这种现象昭示下,监斩官有点害怕,有点后怕了。这个监斩官就说,“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这折就算完了。

这当然结果是后来三年,真的是楚州大旱。那么楚州大旱,过去古代,有天人感应的这种传统的习惯,凡是遇到一个地区,自然灾害严重了,特别是旱灾严重,有时候水灾也如此,特别是旱灾严重或者地震了,皇帝都要反省,有没有这个人做的不够,犯了错的时候,得罪了上天,上天惩罚,所以要派官员,到地方去巡查,这就我们经常说的八府巡按。这个《窦娥冤》也是如此,那么皇帝派出的这个巡按官是谁呢,正好就是窦娥的父亲。

第四折就是讲窦娥的父亲,怎么样给窦娥平反昭雪的,我们就不做介绍,就这一出戏的,关键在第三折,我们做了很详细的介绍了。

(三)《窦娥冤》杂剧的悲剧性质与意义

故事介绍了,我们看看关汉卿这出伟大的悲剧作品,他的意义在哪?就是关汉卿这出悲剧的性质和它的意义,我们看这么几点。第一,关汉卿写这出戏,他是把历史的和民间传说的这些文献和现实,从金末到元代初年,那种从最高统治者到民间广泛存在的冤案、假案、错案,把历史上的这个公案故事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昭示,而创作出了窦娥这个千古不磨的悲剧人物形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整个剧情发展来看,窦娥三次祈求上天,那么老天爷三次遵从她的意愿,以超自然的现象,来昭示窦娥的人间冤屈,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的那个文学史,那样简单地做结论,那种她曾抱怨过,她曾经抱怨过天不公、地不道,就认为她那支曲子,我们刚才讲过那个曲牌叫《滚绣球》,通过那支曲子,就证明窦娥那样唱了,她就是反抗皇帝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我们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是第二点。那么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就牵涉到对天怎么看。我认为基于窦娥对传统,这种传统道德,传统伦理的认识,首先她把自己的丈夫,已经过世的丈夫,称作为天。这个不是我胡说,古代文献有这样记录的,我很恭敬地对待丈夫,就是我很恭敬地对待天。那进一步说,把这样的一种伦理关系,以及孝顺父母,这样的伦理关系升华,那就是天理,所以窦娥眼里面的天不是皇帝老儿,是天理。特别是我们从第三折后面的,这个对白和曲子里面看到,窦娥不是骂天的,她是信奉上天,坚守上天这个天理的,我觉得应该得出的是这个结论。而明知道,坚持天理,为自己的丈夫守忠贞,守护自己的婆婆,要死,还是要这样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我认为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这就是悲剧所在,这是窦娥的悲剧意义所在,守护正义,守护天理,保护家庭,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可以把窦娥的事例和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来做一个比较,大家知道,哈姆雷特在他的叔叔,谋害了他的爸爸,霸占了他的妈妈,纂夺了王位以后,非常想弄清楚,这种转瞬之间的悲剧是怎么回事。他想给自己的父亲报仇,但是呢,想了很多,做的很少,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叔父,反过手来对哈姆雷特下了毒手,最后直在类似决斗的场面当中,他才把自己的叔父杀死。所以是哈姆雷特是一个勤于思考,而迟行动的形象,西方的文艺评论,就把哈姆雷特的悲剧,归结为哲理悲剧,哲学的道理,哲理悲剧。那我们说和王子哈姆雷特不一样,窦娥她是一个平民,她的全部的行为,出发点,这个能源能量都起于她的忠实于家庭,忠实于母女,她没有妈妈,她是把蔡婆当做妈妈的,忠实于她的丈夫,这样一种伦理观。她为了这个维护这个伦理观,宁愿去死,因此我们就把这个《窦娥冤》,这出戏剧的悲剧性质,就定义为意志悲剧。就窦娥那样做,宁死不屈,是因为她的意志,这是和哈姆雷特这个哲学哲理悲剧非常不同。这是第三点。

那么最后一点,窦娥她作为一个很柔弱的女子,她面对强权,从流氓恶霸到州官这个桃杌太守,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婆母不受欺凌,把罪名自己承担下来,最后以死来维护家庭的伦理,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刚才讲过,那么这样子呢,窦娥,窦娥冤,窦娥的悲剧,就取得了和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运动当中,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这样人的悲剧节奏,同等的一种思想和艺术的高度。关汉卿他就取得和古希腊悲剧,和哈姆雷特,他们的悲剧同等的思想艺术高度,这样子就确立了中国古典悲剧在整个世界戏剧史上的崇高的地位。那么《窦娥冤》我们就说到这儿。

(四)关汉卿其他代表剧作

另外,关汉卿不只是写《窦娥冤》。关汉卿,如果说句稍微什么的话,写一个戏剧成功一个戏剧,刚才我们讲过那个戏剧是讲法庭断案的,这种断案的戏剧,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公案剧。关汉卿不但善于写公案剧,他还善于写历史体裁的戏剧,就是历史剧。著名的像《单刀会》,三国演义的时候关公戏,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多作介绍了。同时他还非常善于写家庭、恋爱、婚姻题材的戏剧,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关汉卿是中国古代,写妇女题材戏剧的圣手,高手。他还写过《调风月》、《望江亭》、《救风尘》等等非常著名的戏剧,这些戏剧到今天还以各种戏剧的样式存在,可见其艺术生命力之强大。另外关汉卿还是有名的散曲作家,我们会放在散曲那一部分来做介绍,关汉卿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

四、纪君祥《赵氏孤儿》

(一)《赵氏孤儿》故事简介

下面我们看一看第二位作家,纪君祥和他的著名作品《赵氏孤儿》。那么《赵氏孤儿》的作者纪君祥也是大都人,也是北京人。《赵氏孤儿》是一出非常有名的历史悲剧,最近几年著名导演陈凯歌先生也把它拍成了电影。当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陈凯歌先生的《赵氏孤儿》和元杂剧《赵氏孤儿》,作者对史实的运用和创造不完全一样。我们今天主要介绍元杂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很有名,我们也争取尽量从简,但是担心一会儿学员同志可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也稍微加以介绍。

《赵氏孤儿》是写春秋时代,晋国,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了。晋国有一个君主叫晋灵公,他的时代发生的故事。晋灵公时代,一方面是君主很残忍,很没有人性,治国很腐败。另一方面,朝中也有一部分正直的大臣,以赵盾为代表,以赵家为代表。这个盾就是那个打仗的时候,抵抗枪矛的盾牌的那个盾。以赵盾为代表正直的朝臣,还有就是恶势力方面,以屠岸贾为代表的这种前台的黑暗势力。这个晋灵公是昏君了,是幕后人物了。

这出戏剧就表现正直朝臣赵盾等人和昏君恶臣的这种政治斗争,那么因为屠岸贾要结党营私,谋取私利,正好又遇到晋灵公,这种很昏庸很腐败这样的君王。所以,君臣之间产生了很重要的矛盾。那么晋灵公,特别是屠岸贾就想方设法想除掉这个赵盾,他们曾经派刺客,这刺客叫鉏麑,到家里去谋刺赵盾。鉏麑深夜跑的赵盾家,看见赵盾凌晨起身要赴早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儿。鉏麑看到这个赵盾这样忠实于国家,这么早起来去操劳国事,知道他一定是一个忠臣,就不忍心杀他,但是自己又领受上级的命令了。过去古代人讲究忠,忠诚,为人谋不忠这是很不好的,但是杀赵盾,遵从主人的意志杀赵盾不义。这么二律背反了,你怎么做都不对。最后怎么办呢,不能杀忠臣杀自己,鉏麑把自己杀了。

一计不行又行一计,屠岸贾为了谋害赵盾又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在家里训练了一只巨犬,就是獒犬。怎么训练呢?就是稻草人,扎一个稻草人,把稻草人的腹部都装满了这个獒犬爱吃的一些内脏,然后再穿上赵盾的衣服。獒犬闻到血腥味就会扑这个稻草人,把稻草人这个胸腹扒开,把里面的好吃的食物吃掉。这样子反复训练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獒犬见到赵盾模样的人就会扑上去。随后屠岸贾就向这个晋灵公建议,我训练了灵犬、神犬它会识忠奸,忠臣奸臣它识别。这个晋灵公一听好啊,我这个肉眼凡胎看不出谁好谁坏,你这神犬就帮我识别了。到殿上帮我识别一下谁是奸臣,结果百官朝见这个晋灵公的时候,屠岸贾就把这个獒犬带上去了,当然它会扑向赵盾。赵盾文弱书生,抵挡不住就会怯败怯走。结果殿前侍卫使,有一个叫提弥明的生气了。提弥明身长丈二,有人说身长九尺,就是大高个儿,握着金瓜就是古代说的捶,握着金瓜护卫晋灵公的。这个武士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知道赵盾好,屠岸贾坏。现在见到屠岸贾要害忠臣,非常愤怒,仗着自己的身大力不亏,抢到獒犬跟前,手抓住獒犬两只腿用力一撕,这个巨大的獒犬撕成两半,赵盾乘机逃走。那当然这个提弥明后来就被杀死了。

赵盾逃出以后,他的儿子倒霉了,他的儿子娶的是晋国国君的女儿。他的儿子叫赵朔,北方的朔,他娶的这个晋国国君的女儿叫庄姬,女字旁,一个大臣的臣那个姬,庄严的庄,庄姬。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生下了一个孩子,屠岸贾和晋灵公想杀死赵盾没杀成,非常恼怒。这种杀父行为在中国古代是必报的,谁家的儿子不报杀父之仇不是人,不合父子伦理。所以晋灵公和屠岸贾就非常担心他们以后如果养儿子,赵家养儿子,那就是赵朔的儿子,赵盾的孙子了。如果养了这个儿子,会给祖上报仇。

屠岸贾就派兵把这个赵府团团围住,只许进不许出,出来的人要严密搜查,有没有人把这个孩子带出来。当然有前提,如果生的女儿就算了,大家知道古代女儿是不中用的,报不了仇的。你长大了嫁到别家去,只有儿子才可能报仇。后来当然果然生了儿子,但是被团团围住。怎么办?没有办法。所以赵朔和庄姬公主他们家,有一个好朋友,是给他们家看病的一个大夫叫程婴。所有的人都不能来了,只有看病的人还可以来给他们看病,所以赵朔和庄姬公主没有办法,请来了程婴。

程婴和赵朔夫妻商量怎么办,冒险把孤儿带出去,否则的话赵家就断了血脉了就绝后了。带出去有危险,这个府门口严密把守,有一个将军亲自把门叫韩厥,这个人物历史上是真有的,真有的把门。那么他这个程婴他是大夫了,他要带着药箱子,里面有中药,中草药。他就把这个婴儿安放在这药箱子里面闯关出府,结果闯关的时候就被韩厥发现。这是很危险的,就是《赵氏孤儿》九死一生,那么所幸的是这个韩厥也是一个义士,虽然是屠岸贾的手下,但是是非他心里明白,赵家是对的,屠岸贾是奸臣。这样子他大胆地放走了程婴,但是罪责不轻,他知道这罪责不轻,怎么办呢?自杀。

一方面免得自己受罪,被发现以后受罪,另一方面自己自杀就灭口了,自己灭口了,谁要再追问赵氏孤儿的去向,谁也不知道。这样子呢,又一位忠臣义士为赵氏孤儿倒下,那么程婴带着赵氏孤儿跑出来,没处去。他是一个穷人家草泽医人,江湖大夫,家里大概就是几间草房没有地方去。怎么办呢,他有一个朋友士大夫公孙杵臼,退休的老大岁数了。跑到他家去,商量怎么办,怎么救这个孤儿。公孙杵臼说只有一个办法,咱们俩一个人带着孤儿藏起来把他抚养成人,另外一个人假装告发,找一个野孩子,充当赵氏孤儿,那个人就去带着野孩子装成带赵氏孤儿。你是想去做这个告发的,还是去想做这个带着野孩子的。程婴就说哪找野孩子去,这么紧急的情况,根本找不到。我家里,我老婆刚刚生了一个小孩,岁数跟这个赵氏孤儿差不多。我带着这个孩子假装藏起来,公孙杵臼你去告发,让屠岸贾带兵来搜到我。这样我把真赵氏孤儿交给我老婆带,我带着我的儿子招来,肯定是被杀了。你看这个怎么样,公孙杵臼说你看我这一把白胡子,这么大岁数了,你就算让我活下来,让我把孤儿养大,能行吗?不如这么办,我是官,我的府第也大,我带着你的儿子藏起来,你去告发,把我和你的儿子找出来说是赵氏孤儿,把我杀掉,你以后抚养,你还年轻还能生孩子,你还年轻,你把他抚养长大。最后迫不得已这样做了,屠岸贾果然闯到公孙杵臼家,果然找到了所谓的赵氏孤儿,那么他带着这个程婴一起来找,找到。为了消除隐患,他就把这个所谓赵氏孤儿连砍三剑,砍成三节,这个时候这个孩子亲生父亲程婴就在旁边看着。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样的悲剧,而且你还不能表示出悲伤,你告发你为什么要悲伤,这里面有什么猫腻,什么叫悲剧,这就叫悲剧。

屠岸贾以为他灭了赵氏孤儿,非常得意非常满意,对这个程婴说我给你养老。你家里不是有儿子吗,我屠岸贾也没有儿子,我认你儿子当义子,我把你们爷俩养到我的府中,你看怎么样。就这样真赵氏孤儿改名,他不是屠岸贾姓屠吗,改名屠成,做他的干儿子,在屠府里面养了十九年。那么这就有一点两难了,什么两难呢,这个儿子万一最后觉得屠岸贾对他恩义,真认屠岸贾做父亲怎么办,整个计划就付诸流水了。

到了他十九岁的时候,程婴又一次破釜沉舟,就把赵家的血泪史化成了长卷,冒险对赵氏孤儿讲出来。赵氏孤儿毕竟是赵家人,心里面流着赵家的血。听了程婴的述说以后如梦方醒,当时就要拿刀拿剑去找屠岸贾算账。这当然程婴会不让他做,那么就在这个时候晋灵公死亡,晋景公登基。景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魏绛,魏绛就把赵家的这个血泪史都告诉了景公,景公鉴于灵公时代造成了种种的朝政的缺失,使国家到了危机的边缘,也准备改革。就趁这次契机,召见赵氏孤儿和程婴,也等于给赵家平反昭雪,派程婴带兵剿灭屠岸贾一家。那么赵氏孤儿家呢,返还他们原来的地位。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代晋国的故事。赵家这个血脉听起来比较远,其实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山狼》里面那个赵简子就是这个赵家的后代,这以后的事,战国时代的事。

(二)《赵氏孤儿》元杂剧的思想成就

故事讲完了,我们看一看《赵氏孤儿》这个悲剧的伟大意义。我们说《赵氏孤儿》展示了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群体,整个晋国全国,上到赵家的儿媳妇这个庄姬公主,再到这个士大夫公孙杵臼,和这个将官韩厥,宫廷卫士提弥明,那个刺客鉏麑,一直到一个江湖大夫草泽医人程婴和他的儿子。他们没有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忠臣之后,前赴后继不惜一死,显示出一种群体的英雄精神。这和窦娥舍弃自己,来保护家庭伦理不一样。我们说晋国的英雄群体,他们是为了维护一个国家的政治伦理。这样完美地演示了这个,一种整体的政治伦理的完美性。我们说《窦娥冤》和《赵氏孤儿》这两出悲剧,一个从家庭个体,就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一个从国家的政治伦理,就是最高级的伦理,最高级的政治伦理,从两个角度完美演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剧经典,这样《窦娥冤》和《赵氏孤儿》就成了我们中国古典悲剧的双璧,璧就是那个玉璧,最珍贵的那个东西,中国古典悲剧的双璧。

这是我们首先要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点从整个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动力来看,驱使这个英雄群体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这个动力不是来自外部那种引诱、利诱或者胁迫。这个动力充分来自这些英雄群体自身内部的精神和意志。要保护赵国的忠良之后,要维护赵国的国家政治伦理,不能让奸臣来霸占国家。所以我们说《赵氏孤儿》的悲剧类型,它和《窦娥冤》的悲剧类型是同样的,都属于意志悲剧,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从艺术上来看,明刻本,它《赵氏孤儿》有很多版本了,有元刻本和明刻本,我们讲明刻本。《赵氏孤儿》明刻本全剧一共是五折,这个元刻本不一样,元刻本是四折,明刻本有一点发展,是五折,不是那种标准的配置。全剧五折,两个楔子。那么我们说当然程婴刚才我们分析了很多,程婴是第一号悲剧主人公。而我们刚才讲过主人公应该主唱,整个戏剧都应该由他来主唱,可是《赵氏孤儿》不是,《赵氏孤儿》元杂剧不是,《赵氏孤儿》元杂剧里面,程婴一折都没有唱。元杂剧《赵氏孤儿》第一折韩厥唱,第二折第三折公孙杵臼唱,第四折赵氏孤儿变成了屠岸贾的干儿子,屠成唱。最后一折,赵家反过手来灭亡了屠岸贾,返还自己的本性。那么赵氏孤儿就叫做赵武,武术的武,赵武来唱。非常奇怪的一个安排,非常奇怪的一个结构安排。让悲剧的当事者和其他的悲剧英雄一个一个地出场,而让最主要的悲剧人物程婴,他是献出了自己的儿子的,代价非常之高。让程婴成为一种牵线式的人物,跑前跑后联系,来抚养赵氏孤儿,让他居于一种幕后,不让他主唱。我们说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结构安排,就像刚才我们讲的王国维先生称赞这个元杂剧一样,意匠惨淡之至,结构是非常好的。这是第三点。

最后一点,《赵氏孤儿》杂剧,从曲词来看呢,它不如《窦娥冤》写的那么生动传神,这个不能配无案情,写的真是感人动人泪下。《赵氏孤儿》曲词没有关汉卿《窦娥冤》那么生动传神,但是通观全剧,仍然可以说写的凄怆慷慨,很悲。那么多英雄人物为了保护赵氏孤儿死亡,很悲怆很凄怆。所以《赵氏孤儿》仍然是元杂剧本色派的杰作,好了,关于《赵氏孤儿》我们也就简单的介绍到这。

五、白朴《梧桐雨》

(一)白居易《长恨歌》与陈鸿《长恨歌传》

下面我们看一看第三部元杂剧《梧桐雨》。《梧桐雨》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宠爱的妃子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最早的写手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另外白居易《长恨歌》,他还有一个朋友叫陈鸿,就为这个诗歌写了一个叙事体的散文,散文式的故事叫《长恨歌传》。这个《长恨歌》在中学语文教材里面都选了,大家都比较了解。我们说这个《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他们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呢?

陈鸿在这个《长恨歌传》里面就提出来,我们写这些东西是为什么呢,是为了“窒乱阶,惩尤物”。窒是那个人不能呼吸了,窒息了那个窒,乱阶是混乱的乱台阶的阶。我们要把这个历史上造成国家混乱的渠道,要把它窒息,要把它消灭。怎么消灭呢,惩尤物,惩是惩罚,尤物大家都知道,这个尤其的尤,物体的物。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女子的一种蔑称,哪个人很坏,这个女子我们称她为尤物。杨贵妃为什么很坏,她把整个唐朝败坏出去了,要没有她唐朝灭亡不了,就是这个“安史之乱”发生不了。接近灭亡,“安史之乱”唐朝接近灭亡,虽然后来中唐又有所复兴,但是接近灭亡。要防止这种现象再发生怎么办呢,要用文字,用诗歌和散文,用故事要惩罚这杨贵妃,“惩尤物”。这是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白朴生平简介

但是大家注意,到了元朝,《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他的出发点又不一样了。我们大家知道,《梧桐雨》杂剧的作家叫白朴,那么白朴家正好就发生,就生活在金朝即将被蒙古人灭亡前后,就是1234年前后。白朴的爸爸叫白华,就在金朝的枢密院里做事,枢密院就相当于军队的总司令部,在那样一个单位工作。在蒙古人打破金朝的首都,灭亡金朝的时候,金朝首都在今天的开封,以前叫汴梁。在蒙古人即将打破汴梁的时候,白朴的爸爸白华,以请救兵为名,溜号,救兵没请来,人也不见了。这个《二十四史》里面有一部《金史》,这《金史》里面对白华这个行为那真是批评得很厉害,为士大夫所不耻,人类不耻。那么他的爸爸跑掉了,白朴的妈妈,带着他们几个孩子还留在开封汴梁。就在这期间,开封被蒙古人打破,蒙古人和开封里面投降蒙古人的金朝的大臣,对开封进行了很残酷、很残酷的烧杀奸淫抢掠。

白朴的妈妈姓张,就在这期间失踪,那时候白朴多大,八岁。这个八岁的孩子跑了爸爸,妈妈失踪。到他死也不知道妈妈是到底怎么回事,他作为一个八岁的孩子和他的哥哥弟弟们,兄弟三四个人依靠谁生活。白家幸好有一个好朋友,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个人,也是很有名的古代的作家元好问。元好问也没有跑,留在了开封汴梁,元好问就带着这几个孩子,特别是带着白朴,金朝灭亡以后,他们又被蒙古人的军队转到了山东聊城,监禁,软禁。

两三年以后,软禁解除,元好问又带着白朴回自己的老家,他们都是山西人。白朴是山西西部人,这个元好问是太原附近的人,软禁解除以后,元好问就带着白朴回山西老家。很巧他们在河北省这个正定,古代叫真定,真假的真。河北正定,那住着一个投降蒙古族的汉人叫史天泽,在史天泽家白朴见到了自己的爸爸白华,白华以前是跑到宋朝那投降宋朝,宋朝灭亡以后又投降了蒙古人,他就回到了北方,在那相遇。我们故事就先讲到这,真实的故事先讲到这。

这个白朴一生,跑了父亲,丢了母亲,国破家亡。幸好依靠元好问这个伯父活了下来,请大家记住白家和元家合称“元白”,这也不是我造的,这个元好问在白朴小的时候给他写诗,给他讲故事都提到“元白”这概念。如果大家稍微熟悉一点文学历史的话,你们可以知道“元白”这个词本身是指的中唐时期,最有名的两个作家白居易和元稹。而《长恨歌》恰恰是白居易写的,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关系呢,白朴逐渐长大之后,一直对这个国家,我的金国那么样伟大。金朝后期,虽然金朝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一个女真人的政权,就是今天的满族。虽然女真人的政权,但是他后来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他的上层统治者对汉族文化是非常熟悉的,出了很多杰出的书法家,诗人,历史家,出了很多。他说我的国家这么出色的文化,可以上比汉唐,可以跟汉朝唐朝相比,这是有点夸张。可以上比汉唐,怎么就灭亡了。我的家怎么就一夜之间丧失了,爸爸跑了,妈妈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白朴就想探求这个历史规律,那么强盛的伟大的国家怎么就一夜之间灭亡了,他找不出来规律。那么“元白”,他想到历史上的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他就看到了唐朝李隆基时期是整个唐朝最发达最昌盛的时期,也是“安史之乱”一下子把唐朝推向了一个衰败的开始。有人说不止是唐朝衰败从“安史之乱”开始,整个中国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安史之乱”都是转捩点,这历史也有人这么认为。虽然宋朝在封建经济某些方面超过唐朝,但整个封建政治的昌盛一去不复返。宋朝这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唐朝是最强盛的时代,那么怎么发生的。白朴就把这两个朝代,唐朝和金朝两个朝代的史实通过《长恨歌》融合在一起了。他通过《长恨歌》引发了自己创作《梧桐雨》杂剧的这样一个创作冲动,我推测当时在真定,在史天泽这个大汉族军阀家里面还养了戏班子。戏班子里面有白朴的一个很宠爱的女艺人,唱戏的艺人。天然秀,艺名叫天然秀,我怀疑这个天然秀曾经鼓动过白朴,你创作我来唱。那么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在元好问和白居易下形成“元白”的概念,唐代有“元白”,元代也有“元白”。元家遇到了国破家亡,又遇到了史天泽的这个家里戏班子的天然秀鼓励他创作,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梧桐雨》杂剧出现了。杂剧回顾了“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了灾难,映射出白朴想探寻金朝兴衰的这样一种想法。那么这样的想法集中就体现在整个《梧桐雨》杂剧的第四折里面,第四折杂剧里面。第四折,这是一部这个末本戏,是唐明皇主唱。

(三)《梧桐雨》第四折曲词赏析

第四折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唐明皇“安史之乱”的时候,避乱到了四川,结果他的儿子就在今天甘肃的灵武自行宣布继位,我的父亲逃难去了,我现在就是皇帝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唐肃宗。从此以后唐肃宗成了国家主人了,他的爸爸这个李隆基也不能不承认,国家危乱就是你造成的,你还有什么可说,你又自己又逃出去了。“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安置在西宫。失去了杨贵妃,感情生活百无聊赖,失去了皇帝的地位,政治生活百无聊赖。所以在西宫里面的唐明皇就在这种百无聊赖中追思过往的一切,这过往是怎么发生的。那么实际上我们讲这个唐明皇就是白朴,白朴字仁甫,就是白朴白仁甫,白朴就脱壳于,把自己的这个外壳,脱壳于这个唐明皇。通过唐明皇对往日那种繁华的追念,对杨贵妃的追念,来表示白朴自己对金朝昌明昌盛时期的那种追念。来通过唐明皇对今天这种失落、衰败、百无聊赖,来表示白朴自己对待金朝灭亡以后,这种政治局面,这种社会现状,这种惋惜、痛惜,但是又找不出原因何在,这种迷茫。

如果你读过《梧桐雨》这个杂剧,特别是第四折的话,你会发现《梧桐雨》杂剧对《长恨歌》,它来自于《长恨歌》,但是他又对《长恨歌》做了大规模的改变。《长恨歌》讲到“安史之乱”以后,唐明皇居于西宫,怀念妃子,怀念杨贵妃。那么这个时候有一个四川道人来找到他,他说我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我可以上天入地给你找到杨贵妃在哪,后来他去找,找来找去找不着,最后找到蓬莱仙岛,发现杨贵妃住在那。他就死乞白赖地求见,杨贵妃最后答应见他,告诉他你转告唐明皇,你不要忧心忡忡,就那样放心的活着,我们会有见面的时候的。那这道士说,我回传这话皇帝不相信,有什么做证据呢。这杨贵妃就拿出一个首饰盒来,当初说跟这个明皇,在人世间的时候我们曾经把这首饰盒一分两半,你拿一半,我拿一半。以后何时何地见面把这首饰盒一对就可以说明情况了,现在你把我这半首饰盒带回去给明皇看,不就证明你见过我了吗。《梧桐雨》杂剧把这个寻仙的过程全部不要,就写唐明皇做梦,梦里梦见了杨贵妃邀请他去出席宴席,唐明皇上那么久不见贵妃了,真是高兴就去赴宴。刚这么一高兴,一去赴宴,醒了,惊醒了。窗外,《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正是秋天,这个梧桐也好,芭蕉也好,那个淅淅沥沥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声音真的是不知道多么摧残人心,让人那种惆怅焦虑不安,听现实是这样一幅景象。通过这样的一个繁华和萧条,团圆和分别,这种现实和梦境当中的,历史和现实的这种不同场合的对比,显示出现实情景是多么冷漠,多么令人不堪。我们把这个序里面的曲词抄两段在这我们看一看。我这个整个的这折曲词是二十多支曲子,我们没有时间看那么多,我们只能看那么两三支,三四支就好了,我给大家读一下。

大家知道到了清代有一个人叫洪昇,专门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这样一个很长很长的传奇,叫《长生殿传奇》。为什么呢,这个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里面,曾经也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就是农历七夕,七月七日的时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这个长生殿里面,两个人卿卿我我,发誓今世今生都不相分别,这个永结世好是吧。这个长生殿,这个传奇,我们就引这么几支曲子。白朴在这个折里面,就这样借唐明皇的口这么唱到,他说“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红牙筯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炒炒。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暗地量度。”大家注意这两句就是《梧桐雨》杂剧的主题思想。

“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两个人为什么这样凄凉,要分别,你们过去欢爱过分了。“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醒了以后看到这个梧桐雨那么凄凉,他说“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妆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床床似喷泉瑞兽临双沼,刷刷似食叶春蚕散满箔。乱洒琼阶,水传宫漏,飞上雕檐,酒滴新槽。直下的更残漏断,枕冷衾寒,烛灭香消。可知道夏天不觉,把高凤麦来飘。”这里面都是典故,要一个一个解释太麻烦,大家听这个意境就可以了。

他说,“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这个抒情到了极点,这种用梧桐,雨打梧桐这个吵杂混乱的声音,形容人的心境,不安、焦虑、惆怅、孤独。这是失去杨贵妃的唐明皇,这更是失去了家国的白朴,我们说这个《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它是悲剧,悲在哪?悲在这。

(四)《梧桐雨》杂剧之悲剧类型

剧情介绍到这,我们看看这个《梧桐雨》杂剧,它的悲剧的类型有什么局限没有,我们在《窦娥冤》和《赵氏孤儿》这两出杂剧,介绍的时候没有提到局限性,都是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都是悲剧。但是有的局限性小一些,有的局限性大一些,比如说这个《梧桐雨》杂剧。那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杂剧,它的原来的故事出自中唐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但是我们讲剧作的立意和《歌》、和《传》不同,是剧作者白朴基于“安史之乱”这个史实,假借唐明皇李隆基的躯壳,本质是抒发自己试图探寻,寻找故国,就是金朝了,那种兴衰灭亡之路,可是最终茫无头绪,抒发这种终生的浩叹。“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这刚才我们反复强调。这是这个悲剧,因此我们说这出戏它本质上是一部抒情悲剧,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我们刚才讲《窦娥冤》、《赵氏孤儿》它的本质上是意志悲剧,这出戏它本质上是一种抒情悲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梧桐雨》正像刚才我们说过,他把《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里面道士那种上天入地,最后到大东方访问蓬莱仙岛,那个情景全部删减不用,改编成为杨贵妃邀请唐明皇赴宴,唐明皇最后一霎时惊醒,改编成这样一种梦境。显然他就意不在于叙说、叙写、抒发男女之情。《长恨歌》它里面抒发,很大一部分是抒发男女之情的。我们说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传奇》正是接续这个传统,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那种男女之情,《梧桐雨》杂剧不是,从他拦腰斩断这个《长恨歌》就可以看出来不是,它带有某种历史情怀,家国情怀,这是第二点。

那么第三点怎么样表述这种,怎么样描写这种家国情怀,历史情怀。我们说《梧桐雨》杂剧,这第四折,整折的曲词,那么瑰丽,玫瑰的瑰,那么瑰丽。曲词以梧桐雨的“雨”当作引子,用这个雨中,雨点打在梧桐树上面那种万般的声音和这种形象来隐喻人物内心世界的那种探赜求索,动荡不安,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这样《梧桐雨》杂剧,就成为了元曲文采派,刚才我们不是讲本色派,文采派吗,就成为文采派里面的那种绮丽纤秾,绮丽就是绞丝旁一个奇怪的奇;纤就是绞丝旁,一个一千两千的千,千万的千;秾就是禾木旁,一个农业的农,绮丽纤秾这一派的经典之作。这是《梧桐雨》杂剧,我们简单就介绍到这。

六、马致远《汉宫秋》

(一)《汉宫秋》故事简介

下面我们看一看马致远,和他的代表巨作《汉宫秋》,全名叫做《汉元帝孤雁汉宫秋》。那么《汉元帝孤雁汉宫秋》大家都比较熟悉,说的是汉元帝,西汉后期的皇帝和他的一个爱妃叫王昭君,这个大家都很熟了,王昭君的故事。这是个人和事都是史有的,但是《汉宫秋》这个杂剧做了改编和一些夸张,和历史不完全相同。就写《汉宫秋》,汉代西汉后期的汉元帝,无非是贪图女色,寻找天下佳丽,都要归于后宫为自己所有。所以派出使臣去天下选美,那么今天湖北秭归县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女就是王嫱,墙壁的墙去掉土字旁,加一个女字旁,王嫱。又叫王昭君了,是湖北姊归县的人,发现了她。就把她选入宫中,但是最后说汉宫佳丽三千人,你别管多少人,皇帝要过目,要看到漂亮的女子他才肯真正收为后宫的妃嫔。但是人太多了,有三千的那选来的不定多少呢是吧,有淘汰。不能逐一都见,那把皇帝累死了怎么办。这些候选女子要请宫廷画师给自己画像,皇帝先看画像这就简化程序,从画像上看上的,再见真人。

当然这些候选女子都想受到皇帝的宠爱,都想收入后宫,所以他们就想请这个宫廷画师把自己画得漂亮点。这样就要行贿了,这是真的,据说记载当时宫廷画师靠这个发了财的。但是王嫱不一样,王昭君不一样,王嫱觉得自己漂亮就是漂亮,我凭姿色侍君王,我为什么要行贿。这样子得罪了她画师,大家都知道给她画像的画师叫毛延寿,大家都比较清楚我们就从简。毛延寿就发坏,你不是不给我钱吗,我画像的时候就给你使个小坏,他怎么给王昭君使的小坏呢?他就给王昭君的脸上点了个大痦子,这个叫破脸也叫破相。

皇帝一看这个,这个人长了那么一个难看大痦子我不要了,不要的人怎么样也不能回家,已经选进来了。不能回家,放在冷宫,这一辈子就毁了,年轻女孩子,一辈子就毁了。那么事有凑巧,有一天夜里面汉元帝夜里睡不着觉,带着小太监在宫里面散步晃悠,就听见很动听的琵琶声,从来没听过这么好听的琵琶声,就让小太监把那个弹琵琶的人带到眼前。结果把这个人带到眼前一看,绝世美女,这不得了。问她姓什么,叫什么,怎么来的什么什么,立刻收入后宫,封明妃。

为什么后来很多唐代宋代人写明妃曲,就是说汉元帝封这个王昭君明妃。那么汉元帝生气了,你好小子你画师,敢欺君。你这画那么难看,真人是比画上不知道好看多少倍,你不但画难看,你点上个痦子。马上把毛延寿就要抓起来治罪。那毛延寿当然多年在宫中供奉,他肯定有内线,有人把这消息传给他,他就逃了,叛国投敌逃到匈奴去了。不但他逃去了,还带着王昭君真的那个好看的像逃到了匈奴,把这个像献给匈奴单于。这是汉朝可有这么漂亮的人,你这一直不是想娶老婆的吗,到内地娶老婆的吗,匈奴老婆叫阏氏,你不是一直想找阏氏吗,有这么漂亮的人。

匈奴一听高兴的不得了,立刻点起十万雄兵叩关,就打到这个所谓长城了,是不是真有长城不知道。说是这么说法,打长城,献出这个美人便罢,不献出时待我十万铁骑打入关中片甲不留之类的。这个时候汉元帝问满朝文武御敌之策,没有一个出头说咱们点起兵马去跟匈奴对抗,没有一个。文武百官不但不给皇帝排忧解难,反而各个劝他,还是把昭君送出去吧,和了亲吧,咱们获得和平。这样汉元帝就叹息,我白养活你们这群文武臣僚,白养活你们。

王昭君听到这个消息,一个柔弱的女子要为君王分忧,主动请缨,我去嫁给匈奴和亲,所谓和亲,刚才讲杨贵妃一个人祸害国家,这是一个人救国家,就是这么说和亲。那么悲剧就发生在这里,汉元帝一个大汉朝的皇帝保护不了自己的一个女人,心爱的女人。眼看着王昭君出去和番,这个戏里写的更仔细,细节更清楚。到了出了长城,快到了这个匈奴统治之地了,王昭君说把汉家的衣服都脱下,穿上这个胡服,穿这匈奴的衣服,从此以后永远也见不到汉朝了,写的很凄凉。

那么我们看,悲剧就发生在这,汉元帝为什么孤夜汉宫秋呢,出去的时候还是和王嫱两个人,送完王昭君回去就他一个人了,所以孤雁汉宫秋。秋天听见天上这个北雁南飞凄凉的那个呱呱声。

(二)《汉宫秋》杂剧第三折曲词赏析

这个曲子也很长,十几支曲子。我们也只能引那么两三支,三四支,大家听一听就可以,知道怎么样一个剧情,怎么样这个汉元帝心里难受。我们看,这出戏是汉元帝主唱,所以是一个末本戏。那么他送王昭君和番,和亲以后他就心里非常难受。他就这么唱,他说,“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恋就是恋爱的恋,王嫱就是王昭君了,“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就王昭君临走的时候,回头再看汉元帝那一眼,把汉元帝的魂儿都勾走了。这是秋天,塞上的这个风景非常凄凉,他说,“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这些汉元帝仪仗队的旌旗被秋风吹的一飘一飘的。“动关山鼓角声悲壮”,关外那鼓角声,滴滴的鼓角声听起来特别悲壮,一传几里十几里非常悲壮的声音。他说,“俺向着这逈野悲凉,草已添黄”,秋天了,草都黄了。“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秋天可以打猎了,百草肃杀了,野兽都露出来了。那么王昭君“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匈奴的使节带着这个王昭君走到那个荒漠的遥远处了。“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他当然送完了王昭君他要回咸阳,他的都城去。“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大家看这支曲子的修辞格式是,后边半句延续到下一句,又成为前半句,然后,又有一句咬上前半句,这个后半句又成了下半句的前半句。这种修辞格式我们在曲学里面叫顶针格,是一种修辞格。这个《梅花酒》这支曲子就用了典型的顶针格,来叙述这个汉元帝感情上的那种不堪。

“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我煞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火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说的是王昭君的漂亮。“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头上飞过去这个北雁南归,这个啼叫的声音,让你听的万分凄凉。“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这一折就完了,这一折是《汉宫秋》的第三折。

(三)《汉宫秋》杂剧之悲剧意义与类型

我们想讲这么几点结论,就是关于《汉宫秋》杂剧的悲剧意义和悲剧的类型。

我们先看悲剧的意义,《汉宫秋》,汉,王昭君代表汉朝去和亲和番,嫁给匈奴单于,匈奴是一个多民族的一个泛称,其中包括的主要民族之一是蒙古族。汉皇帝把自己心爱的妃子送给蒙古的单于,而这个妃子最终投黑龙江而死,注意这黑龙江不是今天东北那黑龙江,这黑龙江据说是在今天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西部大概30里地左右,古代有这么一条河叫黑龙江。最后这个戏里边说王昭君投黑龙江而死,真实情况不是,真实的这个王昭君是和亲成功,而且她还给匈奴单于生了孩子,不但给匈奴单于生了孩子,按照匈奴风俗,老单于死了,她还又嫁给了老单于的儿子小单于,这是真实的王昭君,是做了大幅度历史改编的。这个我没有时间,来不及细说。

不管怎么样这戏里面是写的王昭君为了表示忠于汉朝,投黑龙江而死。因此现在很多的文学史就说,这种做法汉朝的妃子嫁给匈奴和亲,最后投黑龙江而死,这样隐喻暗示了作者马致远反对和抵制元朝蒙古族的统治者。所以这出戏有汉民族这种民族的意识,基本现在文学史这样讲的。但是这里这边有悖论了,我们后边会介绍到马致远的这个散曲作品,从马致远本人的散曲作品来看,我们知道戏剧是作者戴了面具的,他是写别人,即使他想说自己的话,他是借历史人物或者别的戏剧人物说话。而散曲作为诗歌的样式之一,是作者以自己的面貌来说话的。那么马致远的散曲里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和元朝统治者的态度是合作的,不但是合作的,而且是巴结。因此我认为,说《汉宫秋》杂剧的主题思想,是汉民族主义,和说关汉卿的《单刀会》表现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一样,不确切。为什么?我们首先看关汉卿也好,马致远也好,特别是关汉卿,他是生活在金朝的人,金朝它并不是一个汉民族的政权,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政权,他怎么能表现。而且他活在金朝的末期,他怎么会表示汉族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呢?马致远就更说不通了,他本身跟蒙古族那么合作,他怎么能又反对蒙古族呢?它是不确切的,这是第一点,一定要强调。

第二点,结合马致远出生的年代来看,他应该是出生在13世纪70年代左右,就是1270年前后,如果这个推断因为没有明显的历史文献,来说明马致远的生卒年,这元杂剧作家有确切的生卒年的极少极少。那么结合作者的出生年代来看,大概13世纪70年代,《汉宫秋》杂剧的主题思想应当是对处于战乱时代的国家和民生,他的关注和感叹。如果是我这个推断不错的话,马致远出生在13世纪70年代,正好是蒙古人灭南宋,1276年灭南宋。那么这个应该是他亲历的,亲身经过的。而他生活的年代,蒙古人灭金的一老一少和灭金的传说,很可能传世。不管灭金也好,灭南宋也好,民族国家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人生,都受到了极大的祸害。马致远很可能通过汉元帝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爱妃送给匈奴和亲这样一个故事,表现这种战乱带给国家民生的关注,还有无奈的感叹。这是第二点,我对民族思想的一个说明。

第三点,《汉宫秋》对历史事实做了大幅度的改编,特别是这出戏的第三折和第四折,第三折是汉元帝在塞外送王昭君入匈奴,第四折是汉元帝回到他自己内宫以后,那种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这两折并不重点描写剧情,渲染戏剧冲突,我们经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不写戏剧冲突你写什么戏剧。而《汉宫秋》基本不渲染这个,不渲染戏剧冲突,而让汉元帝在两折当中各以十几支这个曲牌,大幅度的表达,对于臣僚的不满,表示他的怨恨,还有对爱妃王昭君的深切的怀念和眷恋。这些都超出了历史事实之上,这完全是历史了,是作者的一些东西了。这样就构成了一种抒情悲剧的风格,我们说抒情历史悲剧,这点上跟《梧桐雨》杂剧是一样的,这是第三点。

那么第四点,这出戏,曲词在华丽当中,同时又蕴涵着自然和质朴,还运用了顶针等等修辞格,来造成一种曲词,这种连吐贯珠,一盒珍珠一盒珍珠都连着。就像我刚才读那个顶针格那修辞方法一样,如吐贯珠的这种特殊的语势,语言的这种趋势,潇洒流畅,又显示出马致远他作为元代中期文采派的,不同于白朴《梧桐雨》的另外一种风格。有的书上就把白朴叫绮丽纤秾,很漂亮,写的语辞修辞很漂亮很浓艳。而马致远是潇洒流畅,就说他这个叫轻骑轻骏,跟人骑着快马一样,又质朴,又华丽又质朴,有人说他是这样一种风格,这是第四点,艺术风格。

七、王实甫《西厢记》

我们下面看一看喜剧,我们主要看一看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西厢记》的戏剧起源及传承

王实甫的《西厢记》,它的故事出于唐朝中期,刚才我们讲过“元白”,元稹写过一篇自传性的故事,叫《莺莺传》,也叫《会真记》。那么这个《莺莺传》或者说《会真记》是唐传奇的重要作品,也是元稹很大程度上记叙自己和一个女孩子交往的故事。这个女孩子应该是一位平民,元稹和她好,但是从故事里我们知道了,元稹没有和她好到最后,我们说叫始乱终弃。那么他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写到了那个女孩子崔莺莺和他分手了,他想方设法要见崔莺莺,崔莺莺拒绝了很久以后,答应见他,见他以后拒绝两人复好,还劝元稹,元稹在这个故事里已经托名为张生了,就是后来《西厢记》里的张生,托名张生了。这个崔莺莺还劝这个张生,不要再想以前的事了,好好关心疼爱你眼前的这个人就算了,等于拒绝元稹了。元稹被拒绝,跟崔莺莺断了念想,那么他在这个故事里就要找一些理由,来把自己这个尴尬,自己始乱终弃,要说圆了,给找点理由。他是怎么找的理由呢?我把原话读一读,然后再解释一下。

他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这尤物刚才我们讲过尤物是什么了。“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气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这个崔氏子就指的是崔莺莺了。“使崔氏子遇合贵人,乘娇宠,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就是商纣王了,“周之幽”,周幽王,“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他是这么解释的。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他说一般来说呀,老天爷生出一个漂亮的女人来,这个女人如果道德不怎么样的话,她不把这个妖气害自己,她一定要害别人。假如崔莺莺遇到了一个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那个人宠爱她,那么崔莺莺就利用这个宠爱,她就会兴风作浪,她会祸害人祸害到什么份上?那我就不知道了。我可以举个例子,元稹就故事里边的张生,托名张生说,他说以前的商纣王和周幽王,百万之国,国家势力那么大,但是一个女子就让国家败亡了,大家都知道商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一个女子就给败了国了,“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现在几千年过去了,天下一提起商纣王、周幽王来还笑话他。他说我的德行战胜不了这样的妖孽,所以我忍,我躲开你,他是这么解释的。实际上他这样解释,就把自己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这个负心,负心男子就全部给掩盖过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么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过一个结论,提出过一个原因性的结论,或者结论性的原因。他说唐朝一个男子,读书的男子,怎么叫好?当时的标准就两个字,一个叫婚,结婚;一个叫宦,就是宦官的宦,这个宦官的宦在古代不单当宦官讲,还当做官讲。就是一个男子好就好,一个是结婚娶个好老婆,另外一个是做官,这是当时评价男子的两个最基本标准。那结婚怎么叫结一个好婚?高门,你攀上个高门小姐,几代的贵族,这个你成功了,婚上成功了。宦,宦你是不做那些下层的吏,一步一步爬上来,做些品级官阶,很清贵的那些官,那就是好官。男子做到这两点呢,不负其人了,可以叫好男子了。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又不难发现你结一门好婚,娶个好老婆,家里五代宰相,为的什么?原因还是为了你自己做官,所以婚宦是一回事。

那么《莺莺传》里面的崔莺莺她是平民的女子,她不能提供给元稹往上爬的这个阶梯,所以她被元稹始乱终弃、中途丢掉很自然,当时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知道白居易是一个很讲道德的一个诗人,人要怎么怎么讲,你看看白居易的诗歌,中学课本里选他也不少,《卖碳翁》多关心劳苦人民,但是他对元稹一点也不责备,为什么?当时士大夫通行的原则,负心是好的,你因为傻乎乎地守着崔莺莺那才是傻,是这样的一个社会风气。这样的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很久才有变化。

现在流传下来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比较早的一个是北宋末年,有一个皇族,但这个皇族离得支脉比较远,并不是很显贵,这个人家赵令畤,他在他的书里边,保存下了一段说唱鼓子词,《西厢记蝶恋花鼓子词》,在他这个鼓子词里面,还写这个张生和崔莺莺,但是多少情况起了一点变化。在《西厢记鼓子词》里面,没有对崔莺莺那些道德责备了,兴风作浪,依靠豪门对你的宠爱,你就害人,没有这些了。她和张生最后分手,是一种纯粹的爱情悲剧。到了赵令畤什么时代人?是和苏东坡——苏轼同时代人,他是苏轼的朋友,稍微年轻一点,他一直活到了南宋初,这是一个里程碑。张崔爱情没成,但是崔不是坏人了。到了金朝再晚一点,又出现了西厢记的诸宫调,就是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在《西厢记诸宫调》里,崔张故事第一次发生了质的变化,两个人不但都是好人,而且最后圆满地结成了姻缘,结婚了。但是总体来看这个金朝的《西厢记诸宫调》形式比较,它是一种说唱文学,不是戏剧,戏剧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看着跟真实的生活一样。说唱是一个说唱艺人,有时候就成了崔莺莺了,有时候就成张生了,是这样的一个形式。另外情节也不那么丰富,人物性格也不那么突出,就是一支曲子一支曲子这么唱下来。真正成为伟大的爱情作品的,是一直到了元朝的早期到中期之间的王实甫,王实甫的《西厢记》。那么《西厢记》的故事大家很清楚了,我就一点也不介绍了。

一直到了《西厢记》,张生在普救寺遇到了陪伴母亲,带着父亲灵柩回家乡安葬的崔莺莺,在普救寺要给父亲做佛事了,超度父亲了,两个人蹦出爱情火花,多灾多难,这个爱情起起伏伏,几次要不行几次又行,终于最后结成秦晋之好,这是不得了的发展。这个爱情故事情节我们完全不介绍了,因为时间关系,大家也非常熟悉这个故事,结成秦晋之好。

(二)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你翻一翻中国文学历史,以前的写的男女之情,大多数是以悲剧告终。比较有名的,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再读读唐朝宋朝那些小说,大多数以悲剧结束。

王实甫的《西厢记》,简称就叫“王西厢”,几乎是第一次成功地把男女之情、男女之爱描写成了一个美满的、美好的、成功的这样一个爱情故事。用他自己在给这本书写的题词上,所说的话就是“愿天下有情的都做了眷属”,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他强调男女要成眷属,成为一家子,要有情的,什么情?爱情。过去的女人、女性作为男子的附属,成为爱情的另一半,这大家比较熟知。这一点在宋元礼学出现以后,这个趋势越来越严重,古代人讲一点,什么叫“妻者齐也”,因为古代的训诂,声音相近的这个字有意义接近这个特点。这个“妻者齐也”,什么齐呀?她跟丈夫是齐的,还有这个说法。那么宋元礼学以后,到了元明清越来越厉害,女子地位越来越低下,就是男子的附属物。在元朝这个礼学已经很厉害的时候,有人唱出爱情要以,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不得了,那是不得了的。所以我们说,“王西厢”所达到的这个思想高度,可以这么说,是前无古人,我们不说后无来者,是后乏来者,少的意思,缺乏,少的意思。即使我们看一看,到了明代,这个写传奇的巨匠大师汤显祖的《牡丹亭》,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可生可死不得了了,他也就是和崔莺莺和张生比肩而立。一直到了再过几百年,到了清朝初年中,初期中期之交,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石破天惊,可以说是不朽的爱情故事。贾宝玉跟林黛玉,再搀杂进去一个薛宝钗,直到这个时候王实甫《西厢记》的独尊地位才算被打破,这是我们讲的《西厢记》的思想高度,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看这个“王西厢”塑造了崔莺莺和张珙张生,张生叫张珙。这两个人物栩栩如生,确实动人情怀。他们不是天外飞来的这种,今天我们叫纯情偶像,不是。他们两个人就是现实生活当中,和我们相从相伴的青年男女,他们内心里边充满着那种青春和爱情的渴求,真诚和炽热。但是他们又各有各的性格,你比如说崔莺莺,一心向往爱情,但是她的爸爸是宰相,宰相府的那种礼仪,和她的妈妈,老夫人严格的管教,造成她的有一种可望爱,但是又迟疑不决。你再比如张生,他一心追求真心所爱,见到了这个崔莺莺真的得到了,这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张生又没有社会经验,张生的父亲也是高官做过尚书的,没有社会经验,爱情总会有挫折,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张生是一遇挫折寻死觅活的,毫无办法。人物性格真是非常突出,就是让人感觉他热情有加,成熟不足,但是我们正可以通过崔张这种性格的缺陷方面、不足方面,来感到艺术人物的可亲可敬可信,这是我们生活里边的人物。同时他们这样艺术的性格的不足,又有待于第三个人物红娘出来给他们调停。要没有这个红娘来调停这个戏剧也不会这么热闹,这么好看。

第三点就是《西厢记》成功塑造了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红娘。红娘作为“西厢”里边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她的出现使老的《西厢记》,就是董解元《西厢记》成功性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可以说一大步。正是由于她的这个加入,使这个人物关系,不但是男女主角这个关系,甚至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同时这个红娘她对张生和崔莺莺,这个爱情的调停作用之大,正因为如此,“红娘”这个词到了今天已经成为咱们汉语文化语言环境当中一个多棱镜,为什么叫多棱镜呢?一个东西可以看成好多,比方说他的基本意义是说媒拉纤,给人做婚姻介绍人或调停人,同时她这个本意又可以衍生,是吧?衍生成为媒介媒体,两个体要做买卖做生意,中间缺一个牵线搭桥的,缺个什么呢?职业产业中介,这产业中介也可以叫红娘是不是?它有社会意义了,多棱镜,什么都可以叫红娘,工作的、找人的、事业方面的、婚姻都可以,它成了一个多棱镜。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在西方悲剧喜剧是不同层次的,悲剧是高级的艺术,喜剧是低层次的艺术。但是王实甫《西厢记》,它成功地创立了东方喜剧不同于西方喜剧的表演范例和理论模式,在西方戏剧的戏剧理论里面这种不同,在东方戏剧里面就没有。东方喜剧可以表演一种,表现一种普通的生活,表现一些娱乐性的东西,像《西厢记》的某些成份。插科打诨都可以,它东方喜剧同样可以表现比如家庭、婚姻、爱情这些严肃庄重的话题,而且这成为了一种传统,比如大家后来看到,刚才我们讲过的《牡丹亭》。好,这是第四点。

我们再看最后一点,《西厢记》的语言。《西厢记》的曲词温婉、秾艳、绮丽、婀娜,比如说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第四本,《西厢记》一共是五本,每本是四折,一共是二十折。它第四本的第一折,就是张生,受到老夫人的命令,老夫人代表崔家说,我们崔家是相府,古代不招白衣女婿,你张生要娶我的女儿可以,你去给我考个进士,考了进士我招你为婿,不考免谈。张生离开母女俩去长安应试,崔莺莺舍不得离开张生,新婚,但是又不能不让他走,因为她的妈妈不认这个女婿怎么办?所以就送别,送别的场面也是秋天,这个曲子写的非常漂亮,崔莺莺来主唱,就是这支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那么这样的曲子,在作品当中很多,不是一支曲子而已,可以说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不仅如此剧里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合,曲辞或者对白,是错落多变的,不只是一种风格,这种细腻温婉不只是一种风格,而是有时候很雅致,很清高。有时候很诙谐,很调笑,有时候又通俗又洒脱,所以《西厢记》是以文采派这一种风格为主导,多样性并存,这样一种创作风格。《西厢记》是非常成功的爱情喜剧,《西厢记》的成功,就奠定了王实甫文采派首席代表的这种很坚实的地位,也划出了中国古典戏曲创作,和演出的一个高峰时期。

(三)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和乔吉《两世姻缘》杂剧之意义

和王实甫的大概同时还有稍后著名的写爱情、婚姻、家庭题材的作家,还有郑光祖,以及他的重要作品《倩女离魂》——《迷青琐倩女离魂》。再有就是乔吉,他的《玉箫女两世姻缘》,或者简称《两世姻缘》。那这个郑光祖和乔吉的剧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们的作品,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一起,就证明了写爱情、写以真实的爱情为中心的婚姻家庭这样的题材,在元代不是一个人了,他已经形成了一种创作的潮流,这样的潮流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创作的实力,表演的实力,它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代的艺术创作。比如很多文学研究工作者就认为,乔吉的《玉箫女两世姻缘》里边有一个场景,就是韩玉箫为了和自己的心上人,其实唐朝的故事了,为了和自己的心上人取得联络,那时候她已经病的要死了,就把自己的遗容画下画像来,托人带给她的男朋友韦皋,有很多研究者就认为这样一个情节,也影响了明代汤显祖写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大家知道杜丽娘也是为了这么一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这么样一个故事,也是把自己的病中的身影,自己画了像,留给柳梦梅的,对后代的文学艺术是有影响。

八、元杂剧的其他题材作品

爱情题材的作品介绍完了,最后我们再简单的看一看元杂剧的其他题材作品,我们就简单,非常简单的说一说了,这么三类请大家注意。元杂剧有三类题材的戏剧作品,对后代影响非常大,一类叫做《三国》题材的剧作,一类叫做包公题材的剧作,一类叫做《水浒》题材的剧作,这大家不用解释,都可以知道。这三类剧作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仍然是重要题材领域。

(一)《三国》题材

比如说三国题材,像高文秀的《襄阳会》,写三顾茅庐。郑光祖的《三战吕布》,三人迎战吕布,刘关张。像这个无名氏的《博望烧屯》,这是大家知道曹操追刘备,他最后是火烧博望。像无名氏的《连环计》,杀董卓,用貂蝉行连环计,等等等等的。这些东西到今天为止还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三国题材作品,这是一部分。

(二)包公题材

再一部分像包公题材的剧作,比如像关汉卿的《鲁斋郎》,王仲文的《救孝子》,李潜夫《灰阑记》,无名氏的《盆儿鬼》和《陈州粜米》,都是很有名的包公题材的戏剧。比如说最有名的《灰阑记》,傅家的男主人死了,丈夫死了,女主人正妻,正式的妻子和别人通奸,这个妾很忠实于这个丈夫,生儿子,那么这个正妻为了夺走这个儿子,因为儿子可以继承家产,就说这儿子他生的,这妾当然维护自己的权益说这儿子明明就是她生的,两个人要争夺,打官司打到包公那去。包公他没有办法直接就看出来谁是谁的孩子,那时候也没有DNA鉴定,那怎么办?想来想去,包公用了一个心理学的办法解决,画了一个石灰,白灰,画了一个圈,这个儿子站中间,两个胳膊,一个妈拉一个,看谁把这个儿子抢回去算谁的。结果这个正妻,这个妻子呢,一拽就拽过去了,一使劲拽过去了,这个妾这个亲妈,真正的亲妈,反到失手了,按理就该把这个儿子判给这个通奸的正妻吗?不是,包公说明明就是这个妾的儿子。这怎么可能你说的是谁拉过去算谁的,那包公说,为什么我要这么判?说亲妈谁肯虐待自己的儿子,两个人撕扯会把儿子撕伤,抢伤,亲妈舍不得,自然就是输了。一看就是你是假的,是很有名的《灰阑记》,到现在还很有名,而且这个戏剧被德国的哲学家和戏曲学家,翻译过去,翻译成了《高加索灰阑记》,流传到国外去了。

(三)《水浒》题材

再比如《水浒》戏,像高文秀的《双献功》,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致远《还牢末》,等等等等,也很多。《水浒》戏到现在还是中国戏剧的重要题材。元代正好是《三国》、《水浒》这两部古典小说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从元代的《水浒》戏和《三国》戏可以看出来,元杂剧对于后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的重大影响。

我这里没有时间多讲,就把高文秀的《双献功》这个杂剧里边第一折,梁山好汉头领宋江,一出场他要说他自己是谁,咱们稍微看过一点戏剧都有这个常识,人物出来要自报家门,我们看看这宋江是怎么自报家门的。那么第一折宋江一出场说了,他说,“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及时雨者是也。幼时曾为郓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被告到官,脊杖六十,迭配江州牢城,因此打梁山经过。有我八拜交的哥哥晁盖知某有难,领喽罗下山,将解人打死,救某上山,就让我第二把交椅坐。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拜某为头领。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喽罗,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大家注意这是元代初期,高文秀的作品。我们看明代成书的《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元代末尾到明代初期成书的《水浒传》,我们看这个故事结构在元代初年都已经形成了。“三十六大伙”这不是“三十六天罡星”吗?“七十二小夥”这不是“七十二地煞星”吗?晁盖三打祝家庄身亡,宋江成了头号人物,都有了,故事都有了。























献花(0)
+1
(本文系汉源e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