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宁杭寻旧记事2
2017-10-18 | 阅:  转:  |  分享 
  
明故宫遗址公园坐落在中山东路北侧,与午朝门公园隔路相望,占地约55474平方米。南京故宫是明朝洪武、建文和永乐时期的皇宫。始建于1366年,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经过历次战争和动乱后,明故宫逐渐荒废、颓败,至民国后期,明故宫已成为一处小型机场,仅存午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的遗迹。我从北门进入了明故宫遗址公园,尽管烈日当空,但我仍长久地伫立在空旷的地面上,感受着

昔日皇宫的辉煌。当年的明皇宫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周长9公里(比今天的北京故宫还大),设三朝五门,气势恢宏,殿宇重重,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壮观和威严啊?

今天的遗址公园只是故宫的很小一部分,处于明皇宫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和后宫位置。地面宫殿建筑早已无存,不过从已修复的大殿台基上,仍可见到散落四周的殿堂巨石柱础。

遗址公园绿化很好,尽管地处闹市区,但里面却树木参天,草坪遍地,环境十分清幽。这些散落在草坪中的石柱础已有600多年历史,系明皇宫宫殿的基本建筑构件;是安放在柱子下面的、承受屋柱压力的柱顶石。用以

承重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蹋陷有着不可替带的作用。

上图:除石柱础外,遗址公园内文物遗存很少,园林四周显得很空旷,不过,这到给游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右图:遗留的柱础多是花岗岩石结构,不少柱础还未加工,重达十多吨。要把这些巨石搬运到京师,需要很多人力啊!营建这座宏伟

宫殿,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此台基处是明皇宫谨身殿位置。谨身殿系明皇宫三大殿之一,是皇帝上朝前更换朝服之处。“谨身”意味应加强自身修养。

明故宫遗址公园南边紧临着午朝门公园。午朝门公园其实也是明故宫遗址的组成部分。午朝门(午门),是明南京皇宫的正南门,因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太平天国时期,明故宫悉毁于兵火,仅剩午门、内外五龙桥等残迹。该城门现仍伫立在午朝门公园内,供游人参观和凭吊。

我信步登上了午门城墙,但见上面的门楼早已不存,只剩门楼下边的石础柱有规则地排列在城墙平台上,仿佛还在等待着帝国君王的检阅和巡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它们竟一无所知?平台上空无一人,显得十分寂静,眼前此景,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午朝门公园文物遗存较多,除午门外,现公园内尚存玉带河、内金水桥、九龙壁以及500多块石柱础、石水缸、石圆拱和石刻雕件等,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望着这散落在草坪丛中的残柱颓础,我不尽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昔日的金陵皇宫,王气早已不存,到是遗留下来的大片空地,如今却长满了绿草和树林,充满着昂然生机!哎!这真是历史如烟云,世道经沧桑,万物皆变,哪有永恒啊!午门是宫城的正大门,是一座三孔门卷两边有双阕的雄伟建筑。楼顶原有漂亮奢华的仪凤楼,整个

午门平面呈一个倒写的“凹”字型,两边是伸长出去的双阕,双阕源自秦汉时期的建筑形式,到了明朝时期,午门双阕已经是这种建筑形式的最后残余了。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午门双阕因建明故宫机场而被拆除,只留下了一座三孔门洞,午门之上的凤仪楼也早已毁圮。从午门下面精美的缠枝如意纹须弥座可看到,这种简约但唯美的装饰代表了明初最高规格的建筑风格,也永久的影响了后来的风格(北京故宫午门建筑形制几乎和南京午门完全相同),楼顶残留的百余座宽大的柱础,还能管窥到原来立于上面的仪凤门楼雄姿。

右图中的石头采自南京大连山,称“金陵红”或“南京红”,为明皇宫内的建筑材料。方孝孺系明建文帝重臣,对建文帝很忠心。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攻入南京,曾迫使方孝孺草诏,孝孺拒不从命,遂被杀,并灭九族。百姓感念他忠贞不二。遂命此石为“血迹石”。

老南京民间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是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据说雨后看此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看到木牌上的这些介绍,我的心里一时沉重起来,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残酷!

皇宫风水不佳似乎确实带来严重后果。首次灾难降临于明初建文年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向南京进兵,于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文帝也不知去向。这离朱元璋之死仅4年多时间。风水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在古代却很迷信这个东西,特别是帝王------真龙天子对此更是深信不疑。

1421年,明成祖朱棣竟放弃父亲多年苦心经营的南京,一举迁都北京。一般人认为,朱棣迁都原因,主要是.靖难之役使朱棣失去南方民心,而北京是他的老巢,容易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威慑蒙古。这些观点当然是对的。不过我认为,除上述原因外,南京皇宫地基下沉,风水不佳且无法弥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明故宫给人留下很多思索。我与那位热心的当地老者摆谈很久,知道了不少有关明故宫的有趣故事。见时间不早了,便告别了老者,走出了午朝门公园,来到中山东路继续游览。

南京山水环绕,地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险,钟山龙蟠之雄”,但明故宫风水却不怎么好。一位在公园转悠的当地老者告诉我,说这一带原先有一个湖叫燕雀湖,建造皇宫需要将湖填平。明帝朱元璋于是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来填湖,用了大量的土石填筑新城。可是由于整个宫城都是建在湖基上的,宫城的地基于是出现下沉,以致“宫城前昂后洼”。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这是很不利于后代的,甚至会“绝后”。尽管朱元璋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在城墙下部铺垫巨石,以及在宫殿下面打进密集的木桩,并铺砌砖石结构的大型下水道等。但不管怎么做,毕竟硬是把一片湖面改造成了陆地,牢固程度的确很差,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宫殿地基的下沉现象已很严重,整个皇宫地势显出南高而北低情况,据说朱元璋后曾想另迁新都,但当时他已年老力衰,没有精力了,于是只得听天由命。古人十分讲究风水,按理说朱元璋选择皇宫地址必然会深思熟虑,精心考查,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令军师刘伯温等人占卜新宫,刘受命后四处勘测,向朱元璋推荐了这块具有帝王气象,但却一片低洼、湖水遍布的风水宝地。尽管花了数十年时间精心打造,宫城却“前昂后洼,形势不称”,给朱氏皇帝留下长久心病,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看来,再英明的圣主也会犯重大错误!

这是国民政府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位于中山东路明故宫遗址公园西,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这里是集中典藏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府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总量为225万余卷,约4500万件。建筑主楼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于1936年建成,外观为重檐歇山宫殿式建筑,庄重宏伟,建筑内部饰以菱花门窗,天花藻井和沥粉彩画。1991年,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南路还有不少至今保存相当完整的民国优秀建筑,如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中央通讯社旧址、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国民党励志社旧址、中央医院旧址和中央饭店旧址等。

南京民国建筑,其建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很多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参观了中山东路景区后,时间已是下午5点。见天色尚佳,我便决定再游览一个景点。于是便骑车来到了长江边上,参观了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西北方向,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大桥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之一。由于大桥常年超负荷运转,加上风雨侵蚀和材料老化,目前正在进行维修(据说维修已近一年)。下层铁路桥还在运行,但上层公路桥完全封闭,禁止所有行人通过。

因此,我到了现场后,只好偷偷地溜入到建筑工地内,到大桥下面桥头堡附近进行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确实相当壮观,正桥共有9墩10孔,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高达85米,每墩底部面积400多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墩与墩之

间的距离均为160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在各桥头堡侧面写有“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万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和“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等红色大幅标语,这些红色标语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铲除,1999年为迎接建国50周年,相关部门恢复了南堡标语。大桥南北两岸的桥下,有面积约20公顷的大桥公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并有电梯直抵大桥桥面的桥头堡。还设有展览馆介绍长江大桥的历史。

桥的南北各有一对复合式大小桥头堡。大堡塔楼高70米、宽11米,米黄色,分立于大桥两侧,顶端为高5米、长8米的钢制“三面红旗”,呈飞跃前进状,象征着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时称“三面红旗”。

小堡的结构、外型、颜色与大堡类似,仅体量略小。上面塑立有高达10余米的灰色“工农兵”混凝土人群雕像,代表当时中国社会的5大组成部分,即工、农、兵、学、商,人物形象刚健有力,充满革命战斗热情,具有典型的文革文艺风格。

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小时就有很深的印象。记得1968年大桥建成通车时,全国上下一片沸腾。小小的新繁镇也不例外,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大桥胜利通车,所有的广播、报纸等连篇报道,庆祝标语和宣传画四处张贴,电影专题片天天上演,说大桥通车是为“九大”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好礼。学校召开大会,老师班上讲课,无一例外要对大桥赞美一番,甚至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也将《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一文编入课文,供学生认真学习体会,以增强革命斗志和民族自豪感。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符号和象征,它曾鼓舞和激励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为了革命的理想去奋斗和抗争。

图为维修前的南京长江大桥(资料)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在当时确实具有极大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大桥建成后,对于长期沟通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东部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南京长江大桥已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省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曾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2016年9月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我在桥头堡附近来回转了几圈,欣赏曾经很熟悉的大桥雄姿,寻找当年记忆中的大桥风采。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南京长江大桥已失去耀眼的神圣光环,渐渐地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它肩负的交通大动脉职能却一直未变。几十年来,大桥默默无闻地接待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每天来往车辆络绎不绝。由于风雨不断侵袭、车辆日夜碾压,使大桥长期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如从宏观上看,大桥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但如认真仔细观察,眼前的画面就会让人大吃一惊:不少桥墩地基下沉明显,通往电梯的水泥走廊倾斜变形,混凝土基座四处开裂,许多墙体表面开始脱落......。看来大桥确实老了!需要维修,需要加固。南京长江大桥还能恢复往日的青春吗?

我在祈祷,也在盼望......。图为桥头堡下边的一灯座,其水泥基座开裂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功过是非问题,社会上似乎争论很大。但如果洗去左的色彩,还原历史真相,我们就必须承认,尽管大桥设计确有缺陷(如桥身过低,阻碍了大船通过,束缚长江中上游开发等),但

它确实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建筑桥梁史上的划时代杰作。

献花(0)
+1
(本文系久有凌云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