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宁杭寻旧记事4
2017-10-18 | 阅:  转:  |  分享 
  
走出内红门,跨过金水桥,便来到了方城明楼。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城墙式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

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站在明楼上面,可俯视明孝陵寝主体建筑布局。

方城明楼后面,便是直经为400米左右的崇丘(即宝顶),也称宝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周围砌有砖墙。宽阔的崇丘(宝顶)上面长满了各种树木,树高林深,浓荫蔽日,蝉鸣鸟叫,充满生机,犹如飘动的绿色的海洋。

从空中看,宝顶近似圆形,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围绕,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于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相关报道,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明孝陵居然保存完好,没被盗过,这使我感到很意外?中国的古墓多有配葬品,十有八九都被盗过,特别是皇家陵园,更是盗墓者追逐的目标。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孝陵是怎样躲过劫难的呢?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从1997年开始,南京等文物工作者便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地宫经探测被认定位于明孝陵圆形宝顶下面,其建筑面积根据探测结果竟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已发掘的北京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明孝陵地宫的具体形制还不能清楚知道,但从明孝陵和明故宫建筑遗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为建筑基座的现象,以及已经发掘的定陵地宫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实例可以推断,孝陵地宫应该也是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明孝陵地宫历史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应该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经过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

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横穴式设计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通过精密磁测,考古人员探测到,墓道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左图:游人从幽深的门洞隧道里进入方城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它们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人们背上来有意铺设的,不仅便于雨水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迅速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右图:明楼上面的一个门洞

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都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只得无功而返。

明楼为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制,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群的最高点,楼顶重檐九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三孔拱门,北、东、西各开一孔门,内景红柱白墙,方砖墁地。清咸丰年间,楼顶毁于兵火,2008年对楼顶实施了保护性重建工程。我慢步登上了方城明楼。明楼十分高大,里面却空无一物。尽管墙柱有重新装饰痕迹,但从凹凸不平且油黑发亮的地面方砖上,仍可感受到

它的历史岁月的苍老。

参观了方城明楼和宝顶后,我开始往回走,但心里一直在思索清初皇帝谒陵事件。明清易代在当时被称之为“天崩地坼”之大事,由于清初的“薙发令”以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暴政,曾激起了江南士民的强烈反抗。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帝在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之后,亲自到士风最为浓厚、遗民最为集中的江南拜谒孝陵,其谋求满汉认同、消弭民族矛盾的诉求就不言自明了,同时也反映出明孝陵在南方汉人心目中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份量。汉人有崇拜和祭祀祖先的习惯朱元璋一生很勤俭,但在给自己修建陵墓时,却毫不吝惜,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惊人的。

由于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同时又是推翻元朝蒙古异族统治的民族英雄,因此,明孝陵的建成不仅成为了大明王朝基业的象征,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也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

明孝陵建成后,其重要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朱棣继位后还特意为父亲在明孝陵竖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此后,每年年底皇帝都要到孝陵祭扫,皇族中有人犯事还被罚到孝陵守陵悔过。后来的明朝皇帝一直以南京的紫金山为明朝龙脉所在,对其甚为关注。嘉靖皇帝曾将紫金山改名为“神烈山”,崇祯皇帝还命人竖立禁止在紫金山采伐、动土的“禁约碑”。

上图:方城明楼下面的通道。

明朝灭亡后,明孝陵成为了不愿降清的明代遗民寄托哀思和发泄情感的场所,对孝陵的拜祭,其实就代表了对故国的追思。所以,在清初时期,有很多人前去“哭陵”。对于清初那批数量庞大的明代遗民来说,明孝陵确实有着异乎

寻常的象征意义。顺治八年,顾炎武初谒孝陵,从此寓居在钟山之下,自名“蒋山佣”(蒋山是钟山别称),表明了自己不愿附清,要做明太祖守陵人的心志。此后的十余年间,顾炎武一共七谒孝陵。“薄海哀思结,遗臣涕泪稠”,其谒陵时心境之悲凉是后人难以真

正体会的。“孤臣二十余年泪,忍到今秋洒孝陵”,他的这些做法实际上是那一整代明遗民心迹的真实反映。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来审视清帝的谒陵,就会发现其行为本身的针对性是相当强的,其所指向的正是那些谒陵的遗民们。清帝的谒陵,尤其是前期康熙帝的祭拜,据说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观者如堵,声势浩大;而其恭敬谦卑的做法,更被誉为“足超轶百代”。由此,不难想象清帝谒陵在江南社会起到的轰动效果。于是在热闹喧嚣的背后,一些事情开始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转变。那些明遗民会发现,他们那片最后的“精神家园”似乎也不复存在了,因为它已经成为

了新朝君主礼贤前代的场所。谒陵的主角也不再是他们这些“孤忠遗老”,而变成了前呼后拥、风光无限的新朝君主。不经意间,人们似乎已将自己的注意力由孝陵本身转移到了谒陵的人身上。而对孝陵的拜谒,似乎也没有了那种“长歌当哭”的悲情氛围。“涕泗遗民在,悲歌隔世同”,明遗民的心境,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在化解民族矛盾,笼络江南人心方面,康熙帝的做法确实很是高明!

参观了明孝陵宫后,我决定顺便看一下附近的东陵。陵宫区中侧往东有一条石砌小道,顺着这条小道出去是一片寂静的山林,平缓的坡地上,残存着月台、水道等,这里便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遗址------东陵。朱标(1355-1392)是朱元璋的长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他天性仁慈,温文儒雅,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洪武元年(1368年)便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他曾多次辅助朝政,对明太祖过于严厉的措施进行规劝,在诸王中威信颇高。1392年5月朱标病薨。太子去世后太祖痛哭不已,即命附葬孝陵东,谥“懿文””。朱允炆即位后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东陵总体布局与明孝陵相似,但规模较小,由陵垣、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及宝顶等建筑要素组成,主要建筑在一条

南北轴线上。现仅存明东陵前门基址、排水设施以及门殿月台基址等遗址。东陵几百年来竟长期被人遗忘,直到1999年才被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并予以保护。

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原顶部为重檐歇山式,覆盖黄色琉璃瓦,后被太平军摧毁,2013年6月重新修复。碑亭是陵区正门后的第一座主体建筑,雄伟高大,俨如城堡,是明清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座。“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明成祖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太祖一生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石碑高达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

望着空地一片的东陵废墟,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明孝陵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而近在身边的太子墓却残垣破败,几近灰灭!令人唏嘘,更叫人费解?按说,朱标曾为皇太子25年,深得太祖钟爱,加上其子朱允炆后又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朱标也被追尊为皇帝,其陵寝理应受到后人的重视保护啊?我查阅了一些明史书籍,资料显示,东陵的破败应与朱棣“靖难之役”篡位有关。建文四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攻打建文帝。夺取帝位后,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朱棣对朱标诸子及建文帝的后代实行了残酷的迫害,不仅朱标及朱允炆这一支皇裔被迫害杀戮殆尽,同时还废除了建文帝的帝号和朱标帝号,将朱标陵仍降为懿文太子陵,尽量抹去建文帝主政的所有历史痕迹。自此,东陵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大约从明代中期开始,东陵已日益破败,后期更是湮没无闻,成为废墟掩埋在一片丛林中。东陵的劫难遭遇,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除了东陵,明孝陵还有几处景点值得一看。碑亭位于明孝陵区东端,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原楼顶已毁,现为重盖。碑亭为砖石砌筑,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离四方城不远,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7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大金门仍保持原样,几百年的风霜侵袭,使城墙表面风化脱落,但更显古朴苍

凉,引人入胜。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229年称帝,在位三十一年。在位期间,以建业为中心,大规模开发江南,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孙权于神凤元年(252)病逝,葬于钟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孙陵岗,皇后与宣明太子亦葬于此山。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即钟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造孝陵时,保留了孙陵岗作为孝陵前案,仅将孙权墓前的一对石麒麟迁移,但迁往何处无考。孙权是第一位葬于钟山的帝王,其后东晋11位帝中,有康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和恭帝五位帝王长眠于钟山之阳。在钟山以后的历史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整座钟山划为皇陵禁区,山阳留给自己,山阴赐给功臣。中华民国开国大总统孙中山“愿向国民乞此一杯土,以安置躯壳尔。”钟山以孙权建陵开创先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建都南京的国君视钟山如归宿的情结。

明孝陵神道中段旁边有座平缓的土丘,原名孙陵岗,今为梅花山。据说这里是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帝王陵墓。但令人意外的是,陵墓的建造规模、范围以及地面殿宇、地下陵寝和神道石刻等却未见任何痕迹,史书上也无详细记载?我在梅花山树林中转了数圈,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是旁边立了一座“孙权墓遗址”石碑,供游人参观和凭吊而已!

为纪念孙权葬于梅花山这一史迹,1993年,中山陵园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吴帝孙权纪念馆和故事园。园中心塑立着一尊孙权石像,高5.1米。石像西南侧,有一座扇形孙权故事画廊,嵌有12幅孙权故事浮雕石刻,生动再现了东吴大帝纵横驰骋的辉煌经历。

孙权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人又称吴王坟或梅花山,但孙权是否真的就葬在梅花山,学术界尚无定论。作为南京地区的第一座帝陵,孙权的蒋陵由于没有任何地表遗迹可寻,如今成了一座带有传说性质的帝王陵寝,留下了不少令人废解的谜团?

为了破解这桩历史悬案,据说近年来有不少考古者从史料文献入手,经过调查勘测,已初步摸清了孙权陵墓的具体位置和大致规模。(磁测结果显示,梅花山西坡有地下通道,下面有“异常空间”),不过,此事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和论证。

孙权纪念馆距孙权墓遗址很近。纪念馆陈列了不少三国时期东吴文物,并通过影像和图片介绍了孙权戎马倥偬,叱吒风云的一生。

东吴时期,航海业相当发达。纪念馆制作了很精致的人物蜡像和大型木船模型,再现了东吴时期航运发展情况,场面很为壮观。

据史书记载,公元230年,孙权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等,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242年,又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等航行珠崖、儋耳(海南岛);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等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人们谈论三国时,多爱讲刘备和曹操,对孙权谈得相对较少。其实,孙权时期,东吴在开发江南、拓展海上事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应有较重要的地位。

献花(0)
+1
(本文系久有凌云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