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临安工协2016年第16简报
2017-10-19 | 阅:  转:  |  分享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第16期(总第55期)

临安市工程师协会编2016年8月28日



本期要目

★我会常务会长带队与市农机总站对接市领导批示工作



★批示办理交办单



★2016年清明祭祖祭奠英烈



★道教圣地洞霄宫故里



★夏前黄河大洪水证据首被发现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市科技人员《调研论文集》出版



临安市老科协在临安市委、市政府和市科协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围绕

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和建言献策活动,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和参考。值此

市老科协换届之际,临安市老科协汇集了两年来部分调研报告、建议和论文,出版了《临安

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5-2016调研论文集》。以此肯定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该书的出版,既是一次汇报,又是一种交流,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推动市老科协把建言献策

工作做得更好,更有实效。

建言献策是老科协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也是发挥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两年来,市老科协会员上报的调研报告和论文共有27篇,

其中有7篇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批示。其中王安国等同志的调研报告《关于高度重视临安山核

桃干腐病防治研究和推广生态化栽培技术的建议》。首次荣获省老科协“建言献策组织奖”

和“优秀建言献策奖”两项奖。同时得到了市委书记张振丰的批示,市政府也为此专门召开

了专题办公会议,落实此项工作。尽管我们提出的这些报告论文不能算是政府重要项目、重

大课题,但它们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发展规划方面体现了不可缺少的拾遗补缺作用。

这些报告和论文充分展示了老科技工作者挖掘潜能的敬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

了老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报告论文问世,更多更好的调研建议被吸取采纳,被实践运用,

为建设三美临安作出新贡献。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我会常务会长带队



与市农机总站对接市领导批示工作



8月23日,我会常务会长陈钢山同志与电子线缆队长楼理敏同

志代表我会前去市农机总站对接市委书记张振丰对我会调研报告的批

示工作的对接协调工作,在市农机总站电子线缆队长楼理敏同志汇报

了砻糠覆盖与收集机械研制取得实际效果。市农机总站张站长、袁书记、

罗副站长很重视,表态配合我会做好各项工作。现在介绍一下砻糠覆

盖与收集机收集能力,目前,设备作业时将其固定在作业道上,吸管及输送管

由作业人员带入竹林,设计长度30米。试验数据显示,收集速度2.5m2/min,

每亩竹林4至5个小时可以完成收集和堆放。

1、覆盖能力

砻糠覆盖是收集的逆过程,吸管放在砻糠堆上,出料管由作业人员带

入竹林,象洒水一样喷洒砻糠。出料管设计长度30米。因覆盖砻糠时吸料管放

在砻糠堆中,可以连续进料,输送量较大,覆盖速度比收集块一倍以上。

2、全天候作业

试验样机可以收集潮湿的砻糠。2016年6月12日上午下过大雨,砻

糠全是湿的,下午邀请了临安市林业局、科技局、科协、总工会等单位相关人

员,观看指导砻糠收集试验,设备仍能正常工作,说明该设备适用于阴雨天,

这将使设备在作业期内可以连续使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早日收回投资成

本打下了基础。

3、扩展功能

对输送管道材料进行改进,有望用于退化雷竹林改造中覆盖黄土。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4、机动性

试验样机是将风机、电机、分离器、卸料器整体安装在底盘上。并在

底盘下安装车轮,可以拖动。攻关组已考虑履带式自行结构,便于在复杂的地

形中移动和使用。

5、运行成本

按照试验样机实际配备情况,总装机功率11.75kW,按满负荷,功率

因素0.8计算,每小时耗电9.4kWh,8小时耗电,76kWh,电费约100元。

如果使用柴油机,需要12kW(15马力),油耗按理论值277.4g/kWh计

算,每小时耗油3.329kg,8小时耗油22.63kg(约27升),油费约160元。

6、折旧费。设备既可以用于覆盖砻糠,又可以用于收集砻糠。每年可

以使用3个月左右。如果商业化生产设备每台价格为8万元。按5年折旧,每

个使用日折旧费178元。

7、与人工作业比较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目前样机处于试验阶段,暂无法与人工作业作全面比较,现从覆盖和收集作

业,按小范围试验数据比较部分项目,见表2。

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机械化作业,大大减少用工数量,覆盖作业每亩能

节约620元;收集作业每亩能节约640元。两项总计1260元。

8、应用前景

目前,我市每亩雷笋平均毛收入15000元左右,一些管理较好的合作

社能达到35000元左右。减去人工工资、肥料、砻糠等材料约12000元,平均

净收入3000元,效益好的合作社每亩净收入可以达到23000元。

a、节约支出







业面积

















源费

(

元)



保折



(元)



费用

(

元)











对竹林的影





工覆盖

6

67平方



(

1亩)

51000无无1000





次来回踩踏

竹园人工收集71400无无1400



械覆盖

6

67平方



(

1亩)

120080100380





少踩踏次数

少机械收集2400160200760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我市每年雷竹覆盖栽培面积6万亩左右,只要有50%的竹林采用机械

化覆盖和收集作业,每年可节约开支超过3780万元。

从单台设备经济效益分析,假设购买设备成本8万元,在下半年覆盖

作业期(30天)内使用,可以覆盖60亩竹园,比人工节约支出3.72万元;上

半年收集作业期(45天)内使用,保守估计可收集45亩,比人工节约支出

2.88万元;两项共计节支6.6万元(设备折旧已另外计入机械作业开支)。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批示办理交办单



市林业(农业)局:



现将张振丰同志(2016第220号:该调研课题对我市雷竹栽培机械化现状

分析翔实,对有关技术设备推广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困难等调研深

入,所提对策建议较为合理。请春法同志并林业局参阅。)转给你们,请按批

示要求做好落实工作。



联系电话:63731048



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8月16日





林业局书记翁涛批示:“请农机总站滨槐站长阅,并尽快进行对接与了

解,如可行实用,研究列入推广农机目录并强化推广力度”。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2016年清明祭祖祭奠英烈

暨山东钱王祠“支祖殿”奠基仪式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自各地的钱氏后裔、各位临沂的父老乡亲:

大家上午好!

我不姓钱,但是我来自钱王故里(以上是用山东话说的),还是用普通话说吧,我

刚才那几句话,其实已经亮明了我的另一个身份,我是山东人。我来自钱王故

里——临安,在座的各位钱氏后裔,你们都知道你们的根在临安,从天目山到

沂蒙山,从临安到临沂,从吴越大地——钱王故里到齐鲁大地——孔孟之乡,

今天这个场面足以见证了吴越钱氏不仅是两浙第一世家,也是千年的名门望

族。

作为一个临安人,尽管我不姓钱,但是我们临安52万人民,都把临安历史上有

个钱王作为临安人的骄傲。钱王文化作为钱王留给临安的宝贵遗产,作为历史

留给临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代表临安市钱镠

研究会和临安市钱氏联谊会,前来参加这次活动,也就是向各位钱氏后裔们进

一步重申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这是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一种文化认同。

这些年来,临安围绕着传承弘扬钱王文化做了一些事,我们营造了一些形式和

载体,也有一批钱王文化建设项目,在此欢迎全国各地、海内外乃至整个地球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村的钱氏后裔们回临安寻根问祖、共建故里。钱伟长说过:“寻根认同,共振中

华。”

今天,临沂的钱氏后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钱氏后裔代表齐聚山东钱王祠,我也

是第一次来,也感到很振奋,记得钱重和董事长(山东钱王祠文化研究会名誉会

长、山东新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我们《祖武是绳——吴越钱氏后裔临

安寻根录》那本书里有篇文章,总结了钱镇国老先生提到的山东钱王祠的五个

“第一”,尽管我背不出来,但是我今天来看了,我也觉得很震撼,今天的活

动场面对我们临安钱王文化的打造,有很多借鉴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在今天这样一个庄重肃穆的时刻,我来表达几层意思:第一个,我们临安祝贺这

次活动,并向山东钱镠文化研究会和山东钱氏联谊会带来了一些礼物。第一个

礼物是请我们临安的书法家书写的,大家都应该熟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

霜寒十四州”,这形容的是我们钱王当年的功绩和当年吴越国兴旺的景象,现

在何止是十四州啊,十四州是当年吴越国,现在钱王后裔已经遍天下了,我们

把这幅字送给山东钱镠文化研究会和山东钱氏联谊会。第二个礼物是我们临安

近年来关于钱王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这是最近我们刚出版的《祖武是绳——吴

越钱氏后裔临安寻根录》,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祭祖寻根,钱氏家训上有“祖宗

虽远,祭祀宜诚”,今天我们在这里祭祖、祭奠英烈和“支祖殿”奠基,也是

一种寻根文化,我们这本书《祖武是绳》里面收集了六十篇文章,讲述了寻根

的故事,讲述了全国各地的钱氏后裔们“寻根认同,共振中华”这种感情的历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程,这里面有很多作者就在今天参祭的人员里面;这是我们临安市钱镠研究会每

年出版一期的《钱镠研究》,里面也收集了全国各地的钱氏后裔和钱王文化研

究的学者、专家们的一些作品;这是《钱镠传》,是我们临安的一个作家、一个

退休老师编写的,他也不姓钱,但是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收集了大量资料,

历时数年花费大量心血,编写了这本《钱镠传》。这三本书我们今天带来送给

山东的钱氏后裔们。

我们正在着手编写《吴越钱王文化词典》,这在当前全国还没有,我们想开个

先例,因为现在到临安去的钱氏后裔已经越来越多了,作为一种文化普及,作

为一种文化宣传,作为一种挖掘和弘扬钱王文化的抓手,亟需有一本介绍有关

吴越国和钱王文化的小词典,它既是工具书,也是宣传册,我们已经开始做

了,即将做好了。我在这里介绍,也是希望各地的钱氏后裔们,能够把你们一

些好的意见、建议容纳到我们这本词典里去;临安现在吴越文化公园和博物馆已

经在建设了,博物馆是请了全球有名的、获得建筑普利策奖的、著名的设计大

师王澍设计的,临安的博物馆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必须有吴越国和钱王的展品,

我们功臣山下、婆留井旁就是临安吴越文化公园和博物馆的地址,希望各位今

后去临安的时候,又多了一个你们寻根、寻找祖先足迹的地方,临安在召唤你

们、欢迎你们。我今天带着我们临安钱氏后裔的代表和老陶一起来,既来参加

今天的祭祖、祭奠英烈和“支祖殿”奠基仪式,更是向山东的钱氏后裔们发出

邀请,回临安寻根、回临安看看,再把你们祖先的光荣传统、优秀品质、家训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家风、价值观等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你们现在的工作事业当中,进一步发

扬光大。我想全国各地的吴越钱氏后裔们,这种共同的精神需求,激励着你

们。全国有近300万吴越钱氏后裔的根都在临安,我们感到骄傲。

我借这个机会,代表我们临安来的人员谢谢各位钱氏后裔。这次来临沂之后,

感受到了齐鲁大地、山东汉子们的热情。我祖籍是山东,我父亲当年作为临沂

的南下干部到了临安,临安的南下干部大多是从临沂过去的,临安和临沂有这

一份割舍不断的情谊,所以我这次来,感到很亲切。

谢谢大家!

(张亚联:市钱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仪式上代表临安市钱镠研究会、钱氏联谊会

即兴致辞)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道教圣地洞霄宫故里

宫里村历史悠久,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向被人尊为道教圣地,史籍记载颇多,民间传说亦众。

早在汉代,境内就建有道教宫观,据文献记载,临安大涤山(今宫里村内)为道家洞霄福地,列为第

三十四“大涤元盖之天”。在大涤山附近有天柱山,道家称天有八柱,在中国有三,其一即临安天柱山。

汉元封三年(前1018)即建宫于大涤洞前。唐弘道元年(683)在大涤洞前建天柱观,始为南向,中宗赐观

庄一所,后改北向。乾宁二年(895)吴越国钱镠与闾邱方远相度山势,复改南向。闾邱方远,字大方,

原在庐山、天台学道,“景福中(892)居大涤洞,武肃王师事之,号元同先生”。南宋淳熙十一年

(1184)所建元同桥,保存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该桥为现临安县境内建筑最早、保存完好的古桥,属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漕臣尧佐奏称大涤洞有“三异”,即“地泉涌、祥光现、枯木荣”,真

宗遂赐额为洞霄宫,自此天柱观便改称洞霄宫。真宗赐田15顷,悉免租税,一时道教活动颇为壮观。天圣

四年(1026)定天下名山洞府,大涤山被列为第五。著名道者唐子霞,号铁冠道人,熙宁年间(1068~

1077)在天目山著《天目山真镜录》后,于政和间(1111~1118)主洞霄宫。其后,方腊起义,洞霄宫毁于战

火。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洞霄宫,并给币给书额,极为重视,盛极一时,成为南宋宫廷盛夏避

暑的行宫,显仁皇太后及高宗等曾多次到此。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洞霄宫再建宫宇,规模愈壮,元末

又毁于战乱。明洪武初年复建洞霄宫。清以后,道教开始衰落,洞霄宫也历经风雨,屡建屡毁。昔日洞霄

宫规模宏大,宫外21里即立通直门,共有五门、三大殿、三院、十八斋,内设南陵道观,并附开山祖师朱

法师闾邱先生祠及郭文举、钱锣、苏轼等祠,现均废,仅存少数遗址。进九锁山第一道山门原有一跨路石

坊,系宋宫都监陈宗器、徐道宏等12人募立,“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今只存题额“九峰拱秀”。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夏前黄河大洪水证据首被发现



杨一平摘录





见《参考消息》2016年8月6日“科技前沿”刊登了这篇文章。

由【法新社美国迈

阿密8月4日电】研究人员今天说,地理学家发现了四千年前中国黄

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相传这次大洪水后,夏朝建立,中华文明诞

生。

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的这一研究结果也许有助于改写历史,因

为它们不仅表明大规模洪水的确发生过,而且发生于公元前1920年,

比人们通常以为的时间晚了一个多世纪。这将意味着,大禹创建的夏朝,

或许也比中国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建立的时间要晚一些。大禹通过组织

人们疏浚河道,引导洪水重新流入河渠,从而控制住了洪水。他也因此

获得声誉。

该研究说,他在乱过后重建秩序,这让“他顺应天命,建立了夏

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该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

教授吴庆龙主持。大禹的故事为儒家统治制度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但

最近数十年,有一些学者提质疑,这些故事究竟是否曾发生过。他们表

示,这也许是个神话故事,为了证明皇权统治合法性而被创造出来。一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些地质学家在青海省黄河沿岸进行调度查,研究滑坡坝的残余坝体,以

及堰塞湖和溃决的洪水遗留下的沉积物。

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达里尔·格兰杰教授说,他们的发现结果表明,

这里曾发生过一场灾难性洪水,它是过去一万年来地球上发生过的已

知规模最大的洪水之一。格兰杰是美国珀杜大学教授。他说,洪水突然

上涨,比现代河流高出38米,这使得这场灾难“大致相当于有测量记

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亚马逊流域洪水”。

他还说,这次洪水“相当于大雨所导致的黄河洪灾规模的五百倍以

上,对于任何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而言,这次洪水真的具有毁灭性”。

由于这样的洪水会将废墟中发现了三名儿童的骸骨,人们认为这

次地震引发了滑坡。滑坡引成了大坝,水因大坝而蓄积,最终溃决,暴

发洪水。对儿童的骸骨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他们死于公

元前1920年,当时正好是中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戴维·科恩说:“这是首次发现这

种规模大到足以引起文化转型的洪水。”“溃决的洪水为我们提供了极

具诱惑力的线索,即夏朝也许真的存在过”他还说:“如果大洪水真的

发生过,那么夏朝也很有可能真的存在过。这两件事情是直接相关的。”

他们说,既然研究人员有证据支持古代传说,那么可以认为,夏朝

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公元前2070年。美国华

盛顿大学的戴维·汤姆森在《科学》周刊的评论中写道:“在大洪水在

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古老的故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大禹治水传说中

的洪水如今表明,其他此类故事可能来源于地质事件。”





欢迎投稿欢迎垂询电话0571-58688115、15356698678邮箱:1090574691@qq.com

主编:陈钢山编辑:韩艳微、俞薇报送:市科协抄送:各位会员

笔者认为:大禹治水的传说,笔者从小就从小学课本中读到过;当

时的理解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并非从历史的

观点,地质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也没有从这个角度来向我们

讲解;当时我们也没有这样的要求,今天阅读这篇文章才完全了解历史

真相。



献花(0)
+1
(本文系工程师协会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