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做个聪明的患者(一)
2017-10-20 | 阅:  转:  |  分享 
  
如何做个聪明的患者(一)

手把手教你做个聪明患者

(本文需要逐字逐句细读)



徐风瑞原创



很多患者或许是对疾病原理以及治疗不了解,或许是对医生信任度低,使用错误的语句,导致沟通不通畅。这种现象常常见到。

比如,患者会问医生,糖尿病(高血压,癌症,或者其他某某病)可以根治吗?能不能保证治愈?

严谨的医生是没法回答的,这样的问话语句,天天都能看到,或者听到。



做个聪明的患者应该必须知道的事情:

1.不仅仅是糖尿病,高血压,癌症这些疑难病任何医学都不能保证个个治好,就算是日常普通感冒都有死亡案例,患者必须要知道这样的常识。

但是,不保证个个治好,不代表没有改善。也不代表治不好。



2.患者不理解根治这个词语的使用条件,容易引起误解。

比如,三岁孩子咽喉经常发炎,患者父母来询问“咽喉炎能根治吗?”

这样问话,医生根本无法回答。

如果今天咽喉炎治好了,结果在孩子九十岁的时候又得了咽喉炎,那么究竟是根治了还是没有根治呢?

如果九十岁咽喉炎复发了,是不是说当年的医生没有“根治”呢?

患者其实并不理解“根治”这个词语的使用范围,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很多疾病在一个人死亡之前,完全无法说是不是根治了。

比如,小孩子十岁有了哮喘,找了一个医生治好了,症状消除了,可是到了五十岁哮喘症状又出现了。

然后活到了八十五岁去世了。

请问,孩子十岁时候的哮喘根治了吗?

当然没有根治,因为五十岁复发了。

可是就算没有根治,效果也维持了四十年,不也很好吗?

你为什么要把一个你其实并不理解的词语“根治”挂在嘴上呢?

如果非要逼迫医生把实话直白说出来,“只有当人死了,才能知道究竟是不是根治了(这是真话)”,这样好吗?

患者期待的一劳永逸式思维,在临床中常常见到,可是人生充满了变数,今天咳嗽好了,不代表明天会好,但是也不代表明天一定会不好。

今天皮肤病好转了,不代表十年之后不复发,但是也不代表将来一定会复发。

身体是不断流动的河流,不断变化着它的内容。

有人说大量的中国人其实是巨婴而已,我觉得有点夸张,但是我常常亲眼看到大量的四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人都不理解疾病是不断变化的这个道理。

一张口就是“根治吗?”。

我希望聪明的患者能够理解人生的事实。



3.比如患者经常会问“医生,这个肿瘤(荨麻疹,银屑病,红斑狼疮,抑郁症等等)你能治好吗?”

你说让医生该怎么回答呢?

如果回答说:“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这是医学实情,是真话)”,病人往往就认为医生模棱两可,为了推卸责任;

如果回答“治不好”,病人家属直接不治了,或许又把病人耽误了;

如果回答“能治好”,这其实是夸口不负责任的,将来万一病人没有治好了,医生怎么交代呢?

所以,这样的问句都是死循环问句,没有医学意义。



在没有开展有规律的治疗之前,医生是并不能彻底知道某个个体的疾病难度的,比如一个医生治好了很多失眠患者,但是他无法知道或者无法确保下一个患者一定能成功。即使过去的有效率是百分之九十九。

甚至普通感冒也是如此。你治好了九万个感冒患者,不代表下一个就一定能成功。当然也不代表下一个就一定失败。



我在图书馆分享课程的时候,有的人就来问,老年人失眠能不能治好呢?

我直接反问,我说保证能治好你信吗?

如果你不信,那么这样的问句有什么意义呢?

聪明的患者,应该避免这样的无意义提问方式。

严谨的医生看待所有的疾病,都是一种概率,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医患认真配合,能够增加绝大部分疾病治好的可能。这是真话表达,而不是推卸责任。

怎么样增加治好的可能?这才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关键。



4.聪明的患者应该去询问什么呢?

如何增加治好的可能性?自己需要做什么,自己需要注意什么?这才是积极治病的正确心态。

经常询问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才能增加疾病治好的可能性呢?



5.关于复发问题

很多患者都会问,我的某某病在这里治好了以后会不会复发?多久会复发呢?

这也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

某个疾病究竟会不会复发,这也是死了以后才知道的事情,这是真话。

我说这个病有可能会复发,不代表这个病一定会复发。

有一个北京青年打电话过来问,我的母亲肺癌,腿部转移了,现在水肿了,请问你能治好吗?

我说有可能消肿。

这个青年又问,消肿以后你能保证不复发吗?

我说,保证不了。

于是挂电话。

这就是失败的沟通案例。





献花(0)
+1
(本文系如何学好中...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