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宁杭寻旧记事8
2017-10-20 | 阅:  转:  |  分享 
  
2014年,中国佛教界批准在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基础上复建建初寺,功能定位是弘法修行。寺庙建筑有大雄宝殿、舍利殿、禅堂、讲堂、念佛堂和图书馆等。同时也为客人提供学习书画、传统文化和传统歌舞场地。我进去时,寺院修建似乎还未完工,寺庙门口堆放了不少钢筋、水泥和沙子等,地面灰尘较大,里面也在粉刷,由于空气不好,我简单转了一下,便退了出来。

参观了雨花台景区后,我便从南大门走了出来。原准备到中华门,但听一位过路的老人讲,附近有建初寺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还有点名气。于是便决定先去看一下。建初寺,位于雨花台北边,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南侧,是三国孙吴时期江东修建的首座寺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南方最早建立的佛寺。

据载,吴赤乌十年(247),西天竺沙门康僧会至吴都建业(南京)弘扬佛教,吴帝信服其教法而创建该寺,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称佛陀里。后历经宋、齐、梁、陈等南朝诸国,此寺先后更名为长庆寺、奉先寺、天禧寺和大报恩寺等,直至明代皆为江南佛教中心道场之一。后毁于太平天国兵火。

建初寺的东边,便是大报恩寺遗址公园。2008年,从长干寺(大报恩寺前身)地宫出土了一批文物,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据说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寺庙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公园中展示了千年地宫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和金棺银椁等国宝,这些文物和陕西法门寺样式差不多。遗址公园中的琉璃宝塔并未按照

历史原样复建,而是以轻质钢架玻璃保护塔的形式重现,据说是在完整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赋予其象征意义与内涵。但我看了此塔后,总感觉有点轻漂,和积木模型相似,不伦不类,缺少古塔之庄重和厚重感。与其这样,不如不建!整个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

140000平方米,其中一期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核心区,包括遗址保护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大报恩塔等。二期工程在修建,尚未完工。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1412),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和民夫。据说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琉璃宝塔一座、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和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明代初年至清

代前期,该琉璃宝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可惜1854年大报恩寺塔被毁。关于被毁的原因,据载,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于是先下手为强,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

参观了建初寺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后,往北穿过护城河,我便来到了著名的中华门。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和历史上、还是在文化和城建发展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华门位于明代南京城正南。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接长干桥,北连镇淮桥,是南京城南部交通咽喉之所在。民国时期,为了适应南京市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国民政府在原聚宝门的东西两侧另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可以满足向南向北汽车的通行。同时将明代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古瓮城建筑得以保留。城门主楼牌匾上题刻有“中华门”三个字,据载是由蒋介石

亲自题写的。图为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中华东门。

中华门高大雄伟,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多个瓮城,由数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高于西安明城墙)。

中华门地处南京城南端,城外有宽阔的秦淮河作为护城河环绕,附近有高大的雨花台山丘拱卫,能互为犄角,相互策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我从雨花路长干桥进入了中华门瓮城,里面很大,结构确实复杂。城墙内主体建筑两侧隐设有不少藏兵洞,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可储藏士兵大量所需生活物资。

登上城墙顶上,可以俯瞰整个瓮城。中华门(聚宝门)为明洪武年间时修建的南京城正南门。城门设计奇巧,结构复杂,共跨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贯通。每道拱门皆设两重城门,外侧为双扇铁皮包裹木门,内侧是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现在还可以看到城门闸槽痕迹)。若是两军交战,将敌军放入城门截为三段,分而歼之,那无疑就是“瓮中捉鳖”,胜劵在握。“聚宝门左右皆巨石砌至顶,高数丈,吾行天下,未见有坚厚若此者也!”明人顾起元如此称赞它的宏伟壮观。南京明城墙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规模和气势,得益于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发展史的深厚基础,是中国冷兵器发展到巅峰状态下开始向火兵器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

城墙最本质的原生价值之一,在于具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古代城墙最初由土垒、土石混筑,发展到南京明城墙时,已大规模采用砖石构造,功能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这与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者们在无数次攻城略地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城墙十分牢固,防御体系非常完整。

中华门的兴建前后历时21年,采用巨型条石作为城门基础,上面用大块的城墙砖砌筑。砖与砖的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加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砌城墙所用的大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量15-20公斤不等。尽管经过数百年风雨的侵蚀,但拱门内的很多城墙砖却完好如初,有的磨损后还发出油亮的黑光,其硬度可想而知。

据载,明初建造聚宝门时,朝廷为保证城墙砖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一旦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因为有严密的质量追踪制度,所以中华门城墙砖的质地非常过硬,尽管经历了若干朝代更迭、太平天国动乱和抗战期间的浩劫,中华门城墙依然保存完好,巍然挺立。聚宝门城墙砖,其烧制技术的难度掌控是相当大的。专门修建南京都城的砖称为“皇砖”或“贡砖”,

合格者需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标准。城砖的制作由京师工部、京师驻军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和京师四地共125个县承担。京师应天府以外制作的城墙砖烧成后由长江水路专程运送到京师,用来保证京师城墙建筑材料的供给。

中华门主楼(第一道城门)十分雄伟壮观,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重檐箭楼,箭楼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的炮火,现仅存台基遗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设置有多个藏兵洞;下层结构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个藏兵洞。二至四道为辅助城门,二层结构。拱门上方原有木结构绞关闸楼,已毁。下层为砖石结构,城门主楼和辅助城门楼以及两边连接的四周城墙共同构成了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形制。内瓮城的形制,为明初南京城首创。因瓮城位于城墙内侧,便有条件设置瓮洞(藏兵洞),从而将城门这一城墙上的薄弱部位变成了防御作战中的重点,这是其它外瓮城不具备的功能。中华门第一道拱门一层设有瓮洞6个,二层7个,加上东西两侧下面14个瓮洞,共有瓮洞27个。这些瓮洞在战时可用来藏兵和储备军需物资。

中华门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马道,马道陡峻壮阔,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巡视四周。

由于中华门是进入南京的重要通道,因此数百年来战争期间一直是各方必争之地,历经战火洗劫。1853年太平军李开芳部用大炮轰击聚宝门,这是中华门首遇火炮攻击。1913年讨袁之役中,袁世凯派遣北洋军分别对南京城的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和聚宝门等地段发起攻击;1927年,北伐军在程潜指挥下,分三路向南京城发动攻击,聚宝门为其中一个突破口。1937年12月初,侵华日军进犯南京,对南京城墙大肆破坏,其破坏程度远远超过自明代以来南京城墙历次战火的损毁。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中华门,南京沦陷,中华门的城楼也毁于日军的炮火。中华门之战打得十分惨烈,据记载,南京保卫战在1937年12月1日打响。12月10日开始,南京南郊阵地相继失守,日军将炮兵阵地推进到雨花台,以炮火掩护坦克和步兵,向中华门城垣攻击,但遭到中国守军英勇回击,进攻严重受阻。在久攻不

破的情况下,日军火炮中队、速射炮中队以及联队全部火炮均对准中华门城垣集中开火。随之又运来500发炮弹。其速射炮因为连续猛射,竟熔化了炮管上的油漆。

明代时,火药已有较广泛的使用,因此中华门城门修建得异常坚固,具有较强的抵抗枪炮的能力,加之中国守军将士顽强作战,故日军伤亡较大,攻城十分困难。尽管日军随即使用了飞机、坦克、火炮等狂轰乱炸,但中国军队仍坚守在城墙上,给敌人以极大杀伤。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太大,12月12日,南京保卫战总指挥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由于战局混乱,电话线被炸断,不能及时传达,守城部队攻守无措,进退两难,中华门旋即失守。13日凌晨,日军攻入已无人防守的中华门,并随即占领了整个南京城。

这是瓮城内的一条马道,骑马由此可登上城墙,上面也有马道,可来回巡视。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唯有这巍峨的中华门依然挺立。城墙上的很多地方,如仔细观察,仍可以见到当年战火留下的累累弹孔,似乎空气中还弥散着炮火的硝烟。

图片近处是瓮城北门,站在此处往里走,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门瓮城内幽深的四道城门劵洞。

这是中华门主城门劵洞,由方块巨石和城墙砖构成,墙体厚重,坚固异常,尽管已有600余年历史,但劵洞内却保存完好。

中华门主城上面陈列了很多古代大型城防兵器,有抛石机、床弩、云梯、滚木、多发诸葛弩等。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城防兵器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我曾到过西安,西安也有明城墙,但规格上要比南京要差些。在明代,南京城墙属于京师城池规格,而西安明城墙属于二级王城。南京明城墙在砌筑中,对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质地墙体的处理方法。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岗岩作为城基,有的地段全部用城砖垒砌,还有的地段以条石、城砖砌筑墙面,中间填以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等。粘合墙体的材料十分坚固。

用于南京城墙最大的条石,每块重达千余斤,城砖每块一般重20余斤,层层叠叠垒砌成高达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的墙体,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负荷,城墙能够屹立迄今,与牢固的基础密不可分。站在瓮城内的二道城墙上回望主城,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下两层藏兵洞和城门劵洞。藏兵洞现辟为“古代城门相关知识展

览”。中华门主城门楼自抗战期间被击毁后,至今仍未修复,上面只留下一个很大的空旷平台,摆放着一些仿古城防兵器。据说有人主张修复门楼,说是可以增加城市美观。但我觉得还是保持原貌为好,这样更尊重历史,更具有教育意义。



站在城墙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外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和雨花台高地景象。几个景点相互辉映,凸现了金陵城南壮丽的山河景色。

献花(0)
+1
(本文系久有凌云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