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四节 脐部疾患
2017-10-23 | 阅:  转:  |  分享 
  
第四节脐部疾患第三章新生儿疾病一、概述1、定义:脐部疾患是指婴儿出生后,由于断脐结扎不善,或脐
部护理不当,被水湿浸渍、不洁之物污染,因而发生的各种脐部病证。“脐湿”:因脐部被水湿浸渍,导致脐中湿而不干者。(脐炎)
“脐疮”:因脐部被邪毒感染,导致红肿热痛,或有脓水溢出者。(脐炎或脐部感染);“脐血”:因断脐结扎不善,或胎毒内盛,导致血从脐
中溢出者。(脐带出血或全身血液疾病的脐部表现)“脐突”:因先天性脐环发育不完善或缺陷,复因哭闹,而使小肠脂膜突入脐中,脐部突起者
。(脐疝或脐膨出)“脐风”:因断脐不洁而发生的疾病,即(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新生儿破伤风)。2、
发病情况:解放后,由于广泛采用新法接生,严重的脐部疾患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在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还普遍存在。3、预后
:如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大多较好。脐部疾患--概述二、病因病机病因:脐湿——护理不当,洗浴不慎。
脐疮——脐部不洁,感染邪毒,湿浊浸脐。脐血——结扎过松,胎热内盛,禀赋不足。
脐突——先天不足,啼哭过多。病位:主要在脐部,涉及心肝。病机:脐湿——水湿浸脐,脐湿不干,湿浊外渗。
脐疮——邪毒损害脐部肌肉,湿浊腐而生疮。脐血——胎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
脐突——腹压增大,小肠脂膜突入脐中。脐部疾患--病因病机脐部疾患--诊断
三、诊断脐湿:脐中渗出脂水、湿而不干者。脐疮:脐部红肿热痛,或有脓水溢出者。脐血:
血从脐中溢出者脐突:小肠脂膜突入脐中,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向外突起者。脐部疾患--辨证论治四、辨证论
治1、治疗原则一般均采用外治法,或内外合治法。2、分证论治脐部疾患--辨证论治
(1)脐湿临床表现:脐带脱落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稍有红肿。治法:收敛固涩。
用药:外用龙骨散。(2)脐疮临床表现:脐部红肿热痛,甚或糜烂流脓。可伴有发热恶寒,哭闹烦躁,甚或神昏抽搐
等。治法:清热解毒。方药:用犀角消毒饮,或清热消毒散。配合金黄膏外敷。说明:症状严重,神昏抽搐者
,可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脐部疾患-辨证论治脐部疾患--辨证论治(3)脐血临床表现:断脐后,脐
部经常渗血、出血。治法与方药:结扎过松者,需重新结扎。说明:属于胎热内盛者,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茜根散;属
于气不摄血者,治宜益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脐血属于全身性疾病所致者,也可参照紫癜一节辨证治疗。(4)脐突临床表
现: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但哭闹时又重复突出。皮色正常,无其它症状表现。治
法:用压脐法外治。随着小儿腹壁肌肉的逐渐发育完善,一般均能痊愈。此外,还应设法减少患儿的哭闹。若脂膜突出过大,或2岁以后仍未痊愈,
可考虑手术治疗。脐部疾患--辨证论治五、其它疗法介绍几种中成药:六一散,外用于脐湿;云南白药,外用或内服于
脐血;金黄膏,外用于脐疮。六、预防与调摄1、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洗澡时要注意。2、尽
量避免新生儿哭闹太多。脐部疾患--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摄脐部疾患--思考题思考题:1、何谓脐湿、脐疮
、脐血、脐突?分别相当于那些西医疾病?其产生原因是什么?2、了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的处理。
献花(0)
+1
(本文系逝水流年hy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