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常识侯锦校何为篆刻?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代,复兴于明,中兴于 清。因其字体多为篆书所以称篆刻。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nǐ)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唐武后改“玺”为“宝”,而唐至清“玺”“宝” 并用。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分类朱文(阳文) 白文(阴文)秦印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大多秦印以热刻为主,在 印体没有完全冷却的时候直接入刀,有平刀,尖刀,圆刀等。所用文字,多是小篆,偶亦有秦以前六国篆法。昌武君印 连尹之玺汉印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 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 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魏晋南北朝方正取势、印画布满,转折角度非常分明。独孤信--天下第一岳父印章隋唐隋 唐官印的印文仍以标准小篆为宗,篆法圆劲朴茂,结体行刀自然流畅,体势较为自由,显得拙朴生动。整体上谐调统一,气势浑然.宋辽金元宋元以 后官印过于追求“九叠文”形式,宋米芾元赵孟頫明印文彭(1498--1573)文彭的篆刻雅正 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 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清印赵之谦(1829--18 84),他从邓石如使用各种篆文刻印受到启发,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的篆体广泛地入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 ,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餐经养年篆刻工 具一、刻刀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口是平的、两面开刃,开刃的斜度为二十至三十度角,在刀杆上都需要缠棉绳或藤条,以便于把持。篆 刻工具二、砂纸磨石章必须用水砂纸,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纸,磨时垫于小块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准备320号、800号与1500 号三种砂纸,粗磨用320号纸,磨细则用800,如果印身磨光,则用1500号纸。篆刻工具三、印泥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 。以北京的荣宝斋、杭州的西冷印社等为佳。好的印泥,色泽鲜明,永不晦变,且不走油,拓用之后,印泥上结一层光泽,用手拂之亦不脱落”篆 刻石材青田石青田石盛产于浙江青田,其颜色以青蓝为主调,石质软细清脆,初学刻印,便于掌握。篆刻石材寿山石田黄因出产于福州市郊寿山而得 名。寿山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篆刻石材昌化石鸡血石它产于浙江昌化而得名。石质多砂多孔且硬度变化较大。 昌化石以“昌华鸡血石”为代表。篆刻石材巴林石鸡血石巴林石因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而得名。巴林石的优点是色彩或油滑光亮、润泽晶莹,或白如玉,或澄如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