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T波交替及T波变异性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7-11-21 | 阅:  转:  |  分享 
  
心电学杂志!""!年第!#卷第$期!%&

图’((()波交替与)波变异。+)波形态交替变化。,+)波形态逐搏变化,缺乏!-#的交替规律。

·无创性心电学诊断新技术·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

随着对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治疗0概念的

提出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电学检查已不单单

是一种诊断手段,而逐渐成为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

管病危险分层的预测工具。随之,心率变异性、心室

复极变异性、1波离散度及23)间期离散度等技术

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而)波交替及)波变异性分

析则是这一发展潮流中的又一新秀。早在#&$4年,

56789:和;<=>6:8?就发现)波交替与猝死有关,每

’"""份心电图中约有’份可以见到)波交替,有)

波交替者近期死亡率高达@!A。近年来人们开始利

用)波交替及)波变异性分析技术来预测恶性室

性心律失常、猝死发生的危险度。

一、)波交替

#+)波交替B)(>6C9(6789:D6DE0。这是一种电学交

替,指)波形态按照,,,…的顺序发生交替性

变化B图#0。

)波交替及)波变异性分析

在临床中的应用

王立群郭继鸿

电交替B979<8:F<67(6789:D6DE0是心电学者熟悉的概

念,’&"&年G9:FDH首先发表了相关报告。电交替最

初是指激动的起源点未发生改变,但心电图的全部

B心房与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各波段0或部分波B段0出现

周期性或交替性的振幅或形态的改变B图’、图!0。这

种电交替见于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也可见于

激动形成和传导过程。)波交替是其一种形式,多见

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波交替可以分为宏观电交替及微观电交替。宏

观)波交替是指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波交替,以往

的研究多是指这种交替。微观)波交替则是指经特

殊信号技术处理才能发现的微小电交替。部分宏观)

波交替见于心包积液患者。心包积液时,心脏如同一

只悬挂的梨在原位沿心脏长轴作一定幅度的转动,

心脏机械活动引起与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的相对位

置发生周期性改变,从而造成肉眼能够发现的心电

图电交替。本文的)波交替是指在自身心脏复极过

程中电活动的实际交替,应当注意两者概念的不同。

宏观)波交替在临床并不多见,一旦出现,病人

可能发生心室颤动和猝死。随着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

和高分辨率电极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微观)波交替

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预测价值。目前的检测技

术已经可以发现微伏级的)波交替BI)J0。

!+发生机制。

!"#$$$心电学杂志!##!年第!%卷第"期

(%)心肌复极的各向异性与&波交替。复极约

占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的’#(以上,是心

肌细胞最复杂而重要的心电现象。心室复极过程中

存在繁杂的离子流跨膜运动,容易出现异常情况而

成为心律失常发生的沃土。对于单个心肌细胞,最常

出现的异常是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早期后除极、晚

期后除极等现象。对于由众多心肌纤维构成的整个

心脏,邻近细胞群电活动的不一致能够导致心电活

动的异质性。

)+,-等认为复极过程与心率.心动周期/以及心

肌复极的各向异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是发

生&波交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舒张期静息电位持

续时间显著缩短时,容易出现&波交替。

0123等最早用计算机模拟显示出&波交替与

心肌复极的空间离散有关,这种离散是由短时间内

心肌的传导障碍引起,这种传导障碍又是波锋的碎

裂及折返的原因。他们还证实微伏级&波交替与室

性心律失常高度相关。

(!)细胞动作电位的缩短与&波交替。0-243等

记录到在&波交替发生之前的动作电位时程急骤缩

短。在复极过程中离子流的跨膜运动随着每次心搏

的变化影响到心动周期5复极的关系,这可能是&

波交替产生的条件。

!极慢离子通道学说。几年前6-789-提出了一

个假说:除存在着正常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外,还存

在一种与心动周期相关的极慢离子通道,引发相邻

顺序的动作电位长短交替,进而出现&波交替.图

:/。因此,心动周期缩短.如心动过速/及;或动作电

位时程延长,都会引起&波交替。通道的异常可能仅

局限于某一层心肌.如中层<细胞/,这增加跨壁复

极的各向异性,使折返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钾通

道和钙通道的异常都可促发复极的异常,增加复极

跨壁的各向异性。

"<细胞学说。正常情况下心外膜细胞最先复

极,中层心肌的<细胞复极最晚.图"/,当心率增快

图!=$$$>?05&波群电交替。

图:===&波交替的缓慢离子通道假说示意图。以特定周期.%@/开

放的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AB@/开放的时间曲线。虚线C=正

常离子流,实线C=缓慢离子流。

心电学杂志!""!年第!#卷第$期!$#

而%细胞对心动周期变化所作出的调整不适宜,其

动作电位缩短,结果%细胞最先复极而心外膜最后

复极,使心肌复极顺序逆转进而产生&波交替。与心

内膜及心外膜相比,%细胞动作电位的缩短决定了

&波交替的极性’图$(。)+,+-.及/01-2324+15进行

的细胞电生理学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对于在体的心脏

模型、以及对于666型长78&间期综合征9:7&

;

<的相

关研究都提示或印证了这种假说。

!钙负荷与&波交替。急性心肌缺血时,跨细胞

膜或细胞内部钙转运的变化在&波交替产生起到重

要作用。缺血引起的细胞内钙超负荷可以导致&波

交替。应用=>?0@A+02阻断心肌细胞内肌浆网释放

钙后,细胞内的钙浓度下降可以抑制&波交替发生。

实验证实维拉帕米、硫氮唑酮等钙拮抗剂都可减少

&波交替的发生。

;B微伏级&波交替的测定方法。微伏级&波交

替的检测有频谱分析法9CD251E?3F,21@A<,复合解调

分析法95@,D32GFA2,@A.3?1+@0F,21@A<,以及相关分析

法95@EE23?1+@0F,21@A<等。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

频谱分析法。H?,IE+AJ2FK2?E1公司的微伏级&波交

替频谱分析系统经美国LM/批准并已投入商业化

应用。

(#)频谱分析法。应用运动负荷试验或心房起

搏使患者心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对连续#!N个心动

周期的7=)8&波群的同一采样点9以=波为定位参

考点(采样并进行快速傅立叶转换9LL&(,用功率频谱

表示每次心搏&波振幅的改变,在"BO周期P跳的频

率所对应的数值代表&波波形交替的水平。将奇数

&波幅度或偶数&波幅度减去平均&波幅度及平均

噪声幅度,所得结果的平方根为&波交替值Q?31,休

息时!#BR"!,运动后!SBT"Q。交替率U值等于交

替值除以噪声的标准差,任何情况下!;BR均为阳性

的诊断标准。

(!)复合解调法。复合解调分析法是将&波幅

度的逐心搏波动转化为振幅和位相相应变化的正弦

波,但其频率固定,等于交替频率9图O(。该方法实质

是频谱分析的一种变型。但这种方法复杂,变异较

多,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实质是利用时域

分析法定量表示静息或K@312E记录的心电图中复极

幅度及形态的逐心搏变化。在对=8=间期的变异

性、基线波动以及呼吸调节等影响因素校正后,将每

个&波振幅与系列心搏的平均&波振幅进行比较。

图$FFF%细胞复极影响&波交替的极性。当&波正相时,心外

膜9VD+(心肌细胞最先复极,%细胞最后复极。在&波发

生交替的心搏9中间的7=)8&波群(,复极的顺序逆转,%

细胞最先复极,而心外膜心肌细胞最后复极。

图OFFF&波交替的复合解调分析法。阻断动脉时&波交替水平

增加,而开放动脉时&波交替水平下降。

!"!###心电学杂志!$$!年第!%卷第"期

图&###’波变异性成份波分析法。左(健康人,右(长)’间期综

合征患者+,-./0携带者1,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相连的

两次心搏。0(重叠描绘的两次心搏复极阶段。2(将0进行

分解转换后的各成份波。-(再同步化转换的各成份波;3(

显示整个复极阶段成份波的幅度差别。

将!个相关函数最大值的比值作为交替相关指数,

当相关指数不等于%时表明存在’波交替。

"(检测微伏级’波交替的适应证。’波交替与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怀疑

或已证实有先兆性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为

了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可能性,都适合作

’波交替检测。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尤其缺血性心脏

病4、明确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律失常伴发明显症

状、心肌梗死、不明原因晕厥患者都是’波交替检

查的适应证。检测结果阳性者,应加强随访,行心电

生理检查、治疗基础疾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

要时植入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56-37。

/(8微伏级’波交替的临床意义。’波交替分析

用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临床上通过对

高危而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左心室功能不

全、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的较大规模试验,均已证实’

波交替是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有效无创

性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与介入性电生理检查相当,

而特异性更优。

’波交替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有以下

几种:!组织学机制:相邻心肌组织复极化不一致,

部分心肌复极化后不应期相对延长,激动波分裂产

生折返。"细胞机制:在单个细胞水平复极化异常9#

导致折返。

%:::年0;<=>?@A8-BCCBCBDG报告了

一个多中心研究,随访HHI例’波交替阳性病人,

发现室性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倍。

二、’波变异性

%(概念及其可能机制。’波变异性J’8K@L<8L@=>

@M>C>NG1是指’波形态随每次心搏发生改变的心电现

象,可呈周期样变化,但缺少’波交替时!O%典型变

化规律J图%P24。

’波变异性的确切电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有人

认为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变化有关,也有认为

是离子通道动力学随心搏生理变化而导致跨壁复

极的各向异性所致。复极时间与心动周期Q)’间期

与RR间期7的关系曲线稍有抬高时说明存在’波

变异,而进一步抬高达到!O%时实际就是发生了’

波交替。因此,可以认为两者产生的生理学及病理

学基础相似,可能实质是同一种心电现象,只是程

度不同而已。

!(检测计算方法。

(%)依赖于)’间期的’波变异性的检测计

算。目前许多SBCN<=分析仪已经设置了)’间期或

)’峰间期+)R,波群起点到’波顶点7变异性分析

软件,将)’间期变异性与RR间期变异性+即心

率变异性7的比值定义为)’变异指数+)’T67,即反

映了’波变异性。该比率实质反映的是’波时间的

变异情况。)’T6!U(%的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

猝死的心脏事件比例增高。

(!)不依赖于)’间期的’波变异性检测计

算。

!成份波分析法+K@L
同步%!导联心电图(图&)比较两个连续心搏QM、

MX%4在不同频率带的子波变异性,检测分析两个参

数:一是时间变异性分析Q’T’4,二是幅度变异性分

析Q’T04。心搏M与心搏MX%的’T’和’T0有差异

时,则检测结果为阳性。

心电学杂志!""!年第!#卷第$期!$%

!相关性分析法&’())+,-.(/01,2304-5(36。实际

是一种心7波信号的时域分析方法。用一种无量纲

的参数———复极相关指数&)8(+,).9,-.(/0’())+,-.(/0

./3:,;<=6反映复极的变异性。;<=是将心率基本相

同的连续7波与一个7波模板分别进行比较&不考

虑7波的终点6。如果不存在7波变异,;<=等于>;

而;<=无论是大于#或小于#时,则都说明7波形

态存在变异。

%?临床应用。7波变异性分析是一种新近提出的

无创性心电检测技术,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危险

度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尚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

验证,本文仅作一般情况的介绍。

目前已经证实心肌复极异常是引起恶性室性心

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体表心电图上各种复极波的变

化,已成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新的预测指标,并为判

断其发生机制提供了线索。7波交替和7波变异性

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检测技术,可能有助于

判断患者预后的风险分层,其临床应用价值尚需进

一步探讨和验证。

(收稿:!""!@>>@AB)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岁。因阵发性心悸"年,加重#月

就诊。心悸突发突止,每次持续数$至数%不等。体

检:一般情况可,&’(#)+),,-.,心率+)次

,/0,心律齐,未闻杂音,两肺无殊。常规心电图检查

未见异常(图略)。食管电生理检查示用药前程控

扫描,房室传导曲线两次跳跃中断,分别相差(1)、

((),$2为房室结三径路传导现象,未诱出心动过速。

静注阿托品(,.后,房室传导曲线跳跃中断现象消

失。以3

(

(4)次,/0刺激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

约(+5次,/0,未见’波,676间期分别为)899、

)891、)89#、)8!)$交替出现,大致可分为)89#:)899$、

)891:)8!)$两组长短676间期,且交替出现。部分

;63波群较宽大畸形,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图

()。食管心房标测仍呈心动过速,但频率与676间

期交替现象与前图略异,逆行’波重叠于;63波群

终末部,心房逆行激动呈中心型。以3

(

#")次,/0

高频刺激能终止发作。临床诊断:房室结三径路致房

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单位:1")#9(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江岸分院、昆明医

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山路、刘蓉)

讨论本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致慢7快型房

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两条慢径路作为顺传支,其

中长676间期为一条慢径路顺传,短676间期为

中速径路顺传,而快径路作为逆传支。临床上室上

性心动过速以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

过速及旁道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为多见。房室结

三径路现象及三径路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少

见,该患者三条径路均参与折返,临床上比较少见。

应与心房颤动、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文氏型传导

阻滞等相鉴别2心电生理检查时房室传导曲线两次

跳跃中断是诊断的有力佐证。

(收稿:#))(7(#7(+)

房室结三径路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例

图(说明见正文。

刘崇素山路刘蓉

献花(0)
+1
(本文系御冬青文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