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休闲农业
2017-11-21 | 阅:  转:  |  分享 
  
休闲农业?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

B?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和度假。

生态休闲农业起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关于其概念,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Agro.Tourism,是由农业(Agricul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

词条

百科

精彩信息一览无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休闲农业

外文名称

Agritourism/Agro.Tourism

来源

起于19世纪30年代

?

特点

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

目的

利用现代技术寻求人与自然平衡

目录 1来源2发展意义 3发展概况4客源市场 5发展模式6发展措施 折叠编辑本段来源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

定义和书籍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o世纪3O~4o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一租赁。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休闲农业(在大陆又称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为促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乡村景观与休闲产业研究会和中科地景规划设计机构牵头,组织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台湾暨南大学、台湾亚洲大学、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协会、台湾辅仁大学景观设计学系、台湾统茂休闲产业集团等单位专家,共同编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丛书》,相继出版相关理论著作和实践案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丛书》的作者是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和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其著作成果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本套丛书的特点是:

系统性:丛书系统的阐述和总结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过程、现状、类型与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态势。

综合性:丛书围绕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内容涉及地理、景观、旅游、农业、生态等多专业领域,具有综合性。

实用性:丛书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又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注重理论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休闲农业

创新性:丛书瞄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注重理论探索与应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丛书》是我国大陆和台湾学者合作研究的重要学术性成果系列,它的相继出版不仅将推动中国海峡两岸合作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对促进海峡两岸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意义

发展休闲农业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概况

折叠国际休闲农业发展

(1)起步阶段:19世纪50年代,代表:法国巴黎贵族返乡游;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2)发展阶段:二战后,特点是观光农园。

(3)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休闲项目加入农场、庄园的规划,观光休闲农业繁荣。

(4)成熟阶段:80年代以后,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兴起。

折叠国内休闲农业发展

2013年3月2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但报告分析认为在各地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我们的报告是国内第一份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系统阐述的报告,现具体介绍其中的三种:

一、个体农户经营模式

个体农民经营模式是最简单和初级的一种模式,它主要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农民自出经营,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景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常呈现规模小、功能单一、产品初级等特点。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的"农家乐"就是这一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阳赫山区的"花乡农家"和内蒙乌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过旅游个体户自身的发展带动了同村的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农户+农户模式

农户+农户模式是由农户带动农户,农户之间自由组合,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这也是一种初级的早期模式,只是通过农户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并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在湖南汉寿县的"鹿溪农家",从2001年7月起开发乡村旅游,最初只有两户村民参与,在不到一年的旅游接待中,"开拓户"获纯利8000元,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2003年全村30多户中有14户条件较好的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还有不少农户为旅游提供特种家禽、绿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态河鱼等农产品和参与民俗表演,逐渐形成了"家禽养殖户"、"绿色蔬菜户"、"水产养殖户"、"民俗表演队"等专业户和旅游服务组织,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了"一户一特色"的规模化产业,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顺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参与,公司直接与农户联系与合作。这种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买断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农户受益。它是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实践中,由高科技种养业推出的经营模式,因其充分地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它通过吸纳社区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了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丰富了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了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的利益。

(1)发展及产业规模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休闲农业开始发展,到2l世纪初,休闲农业己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己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至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1J。休闲农业产业几乎各县都有,在东部沿海城市郊区尤为多见。仅绍兴一县,休闲农园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从投资规划看,100元万以下的7家,占15.2%,101万~500万的23家,占50.0%,500万~1000万的8家,占17.4%,1000万以上8家,占17.4%。从经营面积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达280hrn2;从实际投入看,已经有资金投资的占总数的3.5%,其中投资100万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万~500万的l5家,占32.6%,500万~1000万的1家,占2.2%_2J。

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彰显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当前应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队伍短缺,规划滞后,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2)产业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国家旅游局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o%;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l0.86%;农家乐l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00个,占49.76%;中部地区65个,占32.1%;西部地区38个,占l8.7%。从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l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占4.74%,河北l5个,浙江、广东l4个,山西13个,河南l2个,广西l1个,内蒙古、新疆各l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折叠未来发展趋势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2)农业多产化: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

(3)农村景区化: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4)农民多业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5)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折叠指导意见

近日,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折叠编辑本段客源市场

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潜在客源市场有以下五类:

一、传统观光旅游市场

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仍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乡村野趣的农村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农业观光旅游集田园风光和高科技农业于一体,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可以采用农场的形式,引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以及养殖各种动物,使游客可以参观,也可以品尝或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这类市场目前处于主导地位,占28.8%.

二、城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

利用周末及假期去郊区度假,以放松紧绷的神经,对现代白领阶层极有吸引力,在本次调查中,有到休闲农业旅游区去度假需求的城市居民占23.6%.可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耕文化,满足他们贴近自然,体验农业的需求。通过建设一些体验农园,度假农场及旅游度假村,享受乡村生活的恬静与惬意。

三、游览、体验农家生活的学生市场

青少年修学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因此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潜力巨。

四、怀旧市场

中国很多城市居民都在乡村生活过,有的甚至在农村从事过劳动。迁居到城市后,面对着日益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他们常常回想起农村的朴素田园,并且渴望回到故地生活,重温昔日情景。在我国,这类旅游者的数量非常大,他们对乡村旅游地要求较为随便,喜欢体验地道的农村自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这类市场占14.8%;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多的已建成农业游览区就是针对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开发的。这些事业有成,具备很强消费能力的老知青很有旧地重游的愿望。

五、猎奇及取经的农民市场

把目标锁定城市居民市场的开发,而忽视农村客源市场是观光农园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园因其高科技性和展示性对广大的农民来说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调查的休闲农业旅游者中,农民占3.1%,表明农民这个市场还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模式

中国休闲农业[1]?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休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l3_3。

"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措施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加强自然资源条牛和农业特色优势,从市场需求入手,把休闲观光农业规划与观代农业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柜结合,把工业化,市场化和生态、绿色、高效理念融入到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中,注重挖掘亮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强化扶持,正确引导

积极依托政府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平台,进行重点立项项补助,予以适当倾斜。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性吸引外资和工商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引进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引进先进的休闲观光理念,加强自主创新,探索形成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远景设计研究院休闲农业规划专家提醒说:注重农业结构多元化,从农业产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出发,加快畜牧业,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提高休闲观光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和协调,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探索制订休闲观光农业管理办法,严格申批程序,强化前期论证,规范经营行为,形成发展合力。

广泛宣传,打造品牌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项新兴农业产业,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不断总结和挖掘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坚持点面结合,以典型示范带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调动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休闲观光农业品牌的打造,大力引进适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名、特、优、新、奇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高效种养模式,高新农业科技以及先进农业设施,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内涵。

参考资料:

1.2017"休闲农业"领域可申报这6大项目??..吾谷网.2017-05-16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