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建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文档
2017-11-23 | 阅:  转:  |  分享 
  
一、小学数学老师可借助于课本中的一些插图展示思路,简洁明了地进行教学工作。我们在教学四则计算的法则时,往往借助这些插图来揭示算理。例如小学二年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就可以运用课本的插图进行理解,如下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棒,先让学生说出34和28分别可以用几捆小棒和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让学生说说图中是如何放置这些小棒的,最后再让学生思考一下图中用虚线圈住的和箭头表示的部分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种图式结合整体观察方式,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们在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数位对齐,而且先从个位数算起,当个位数满十后要向十位数进一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算法讲清楚了,还能让学生明白这一运算过程中的算理,对其后期数学计算的学习会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在联系生活实际中理解算理?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运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举例若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还能激发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其学习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如何对位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老师可以先从单位角度想,把小数钱数转化为元加(减)元、角加(减)角,再由元、角的加减计算回到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即转换为从数位角度思考,那就只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于是在老师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虽然没有记忆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但学生经历了对法则解释的过程,即对运算过程中算理的理解,这就更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括”,只有在真真切切的动手操作中慢慢感知、逐步体验才更能符合孩子们的这一认知规律。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使这些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和精彩。课堂教学中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而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计性有时会让老师措手不及。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有一双慧眼来瞄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抓住时机与学生的思维达成一致并及时与学生对话。当学生遇到思维瓶颈时老师及时疏通引导、帮助鼓励,让学生从模糊到清晰,逐渐内化算理形成算法。



献花(0)
+1
(本文系若即若离rj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