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书目答问管见
2017-11-29 | 阅:  转:  |  分享 
  
1.《书目答问》的由来与地位?《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为劝学而作的书目举要性质的书(或云为其幕僚缪荃孙捉刀),以作为“为学之门径”。这本书所解
决的问题是“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胡文辉有本《现代学林点将录》,以近现代学林一百单八名学者比拟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我曾与同学戏聊
,谁可点为放出这一百单八魔头的洪太尉?最后议论的结果,非香帅莫属。张之洞以学政起家,《輶轩语》《书目答问》的写作,尊经书院的创建,
正是在四川学政任上之举。他不仅直接影响了廖平等一批学人,更是以《书目答问》一书间接且广泛地影响了整整一代民国学人,洪太尉可谓名副其
实。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推荐《书目答问》:书目之“精要且详,莫如《书目答问》”,并建议学子们“可常置怀袖熟记,学问自进”。胡适在《一
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篇首,就开列《书目答问》。陈垣向启功传授读书心得:“现在看书先要看《书目答问》。”余嘉锡以《四库提要》与《
书目答问》起家,长期将册页较薄的《书目答问》作为教材使用。顾颉刚自称“《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梁启超十一岁时“得张南
皮师之《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另外,张舜徽、程千帆、罗继祖、叶德辉等等名家,无不在《书目答问》上下足功夫
。甚至于,当时的书肆老板招收学徒,都要求学徒把《书目答问》背得滚瓜烂熟。那么,《书目答问》究竟是怎样一本书?2.《书目答问》其书翻
开《书目答问》,读书的兴致可以打消一半;读上几行,可以打消另一半,从而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书目答问》中,触目
即是密密麻麻的书名,以及某种书有哪几个版本。一没有解题,二没有导读,三没有评论,简直味同嚼蜡。以常见的《十三经注疏》为例:◎十三经
注疏。共四百一十六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同治十年广州书局覆刻殿本,阮文达公元刻附校勘记本,明北监本,明毛晋汲古阁本。目列后
。阮本最于学者有益,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精妙全在于此。四川书坊翻刻阮本,讹谬太多,不可读,且削去其圈,尤谬。明监、汲
古本不善。范补:阮刻注疏有南昌局补印原刻本,湖南翻刻本,上海坊间石印本。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范补:
吴兴刘承干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周易正义十四卷,附校记二卷。?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范补: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影
印宋刻本二十卷。吴兴张钧衡择是居丛书覆宋刻本二十卷,附校记一卷,刘氏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尚书正义二十卷,附校记二卷。?毛诗正义七十卷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毛诗正义三十卷。蒙案:何绍基校刻毛诗正义注疏大字本,淮南书局印行注疏三
十卷,诗谱一卷。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范补: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宋刻巾箱本周礼注疏十二卷。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范补:刘氏嘉业堂覆张敦仁刻本。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礼记正义二十卷,附
校记一卷。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春秋正义十二卷,附校记二卷。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
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范补:刘氏嘉业堂刻单疏残本谷梁传七卷,附校记二卷。孝经注疏
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范补:刘氏玉海堂覆元元贞刻本论语注疏十卷,附札记一卷。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范补:刘
氏玉海堂覆元元贞刻本论语注疏十卷,附札记一卷。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毛诗、仪礼
,皆依疏本子卷计数,孝经亦依疏分卷。范补:归安陆心源十万卷楼覆宋刻单疏本,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咸平刻本。所谓“范补”是范希曾
的补正(也就是后来的《书目答问补正》),所谓“蒙按”是蒙文通所下按语。这就是《书目答问》的原文。这样一本书,如何可以嘉惠学林数十载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上个月,细读《书目答问》一过,有所心得,分享如下。3.《书目答问补正》的读法(上)要读《书目答问补正》,有以下
几点读法:理解其目录分类体系,从而进入传统文化内部。《书目答问》的分类法,集传统目录学之大成而又有创新。首先,《答问》将所有图书分
为经、史、子、集、丛书五大类,既沿用了四库分类法,又有所突破。其次,就细目而言,如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
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十四种,再如谱录类又细分为书目、姓名、年谱、名物等。不同的分类法,可以体现不同文
化对于世界的认识。比如王海龙在《地方性知识》中译本序言里提到:英语里没有“羊”这个词,他们只有绵羊sheep和山羊goat,而没有
包含两者在内的“羊类”。再比如,中国人有堂兄、堂弟、表兄、表弟,在英语里只有brother。简言之,每个文化的关注点不同,自然导致
他们的分类体系不同。以哲学来对应经、子,以历史学来对应史、以文学来对应集、以百科全书来对应丛书,恐怕都会有较大的问题。如何以“文化
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体认中华文化中外人难以理解的精深奥妙之处,这是理解《答问》分类体系的重要收获。4.《书目答问补正》的读法(中)
第二,要细细寻绎其字里行间,捕捉吉光片羽指点门径的信息。《答问》并非通篇书名和版本源流,偶有指点门径的一两句话或者臧否某书内容的评
语。以《答问》卷一《经部》为例,经部之下有“经学、小学书,以国朝人为极,于前代著作,撷长弃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于宋元明人从略”。此
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采经注,要么取汉魏古注,要么取清朝新疏。再如“明洪武定制,??沿称‘监本’”一段,插叙“监本”之由来;“列朝经
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下云:“空言臆说、学无家法者不录”,表明了采择标准。另如对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与王鸣盛《尚书后案》两书之优
劣,下“孙胜于王”的断语,寥寥数字间可以省却读者无数工夫。这样的细碎文字,在文中多为小字部分,以夹注形式贯穿于字里行间。细细寻绎,
可窥门径。要记诵书目,以打好文献学的底;要对读《四库提要》,以打好史料学的底。所谓“目录学”,目为书目清单,录为内容提要。《答问》
所提供的,基本是“目”而已。但是目并非无用。能够大量对目进行记诵,可以了解某方面有多少书,脑子里可以有个索引,将来一旦用到,可以按
图索骥,这是打下的一个文献学的底子。有了这个底子,则不至于感觉古籍浩如烟海、茫然无头绪,而是自有线索可循。另外,由于《答问》有目无
录,则需要与《四库提要》对读。某些自己所专精或感兴趣的领域,可以与《提要》的相应部分对照阅读。《提要》有该书的基本情况、内容提要、
优劣评价、史料价值等等。读这些,可以助长读《答问》的兴味,同时打好史料学的底子。制作索引。余嘉锡教来新夏读《书目答问》,让他去做三
套索引:书名索引、人名索引、国朝著述诸家索引。来新夏将三套索引做完,《答问》早已不知翻了多少遍,自然烂熟于胸。这种笨功夫,乃是读《
答问》所必须的。5.《书目答问补正》的读法(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读法:制作属于自己的《书目答问补正》。首先我们来领教一下范希曾
是怎样做《补正》的。范希曾的时代,已经是民国二三十年代。《书目答问》中的内容,已经部分过时:有些新出书目,该收而未收,有些清末所谓
常见的好版本,当时已经难以觅得。因此,给《答问》打补丁、进行更新,势在必行。范希曾手头购置了一部《答问》,每见有新见书目或新见善本
辄记录于天头地脚、字里行间。一部写满,换一部再记。如此两三部下来,范希曾把三部眉边页脚所记的笔记另加誊抄、整理,就成了后来的《书目
答问补正》。如今八十年又过去了,《补正》自然也早已经过时。不过时的,乃是范希曾的读书方法。因此,我们何妨也购置一部《答问》在案头,
有所见辄随手记录,长年累月,便可以做成属于自己的《书目答问补正》。来新夏即用此办法做了一部《书目答问汇补》。以《汉书》为例。《答问
》所记《汉书》有颜师古注,明监本、汲古本、扫叶本三个版本。今天我们有中华书局标点本(有颜师古注),和岳麓白文本。至于《汉书》之属的
书,《汉书》学最重要的几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如:王先谦《汉书补注》、杨树达《汉书窥管》、陈直《汉书新证》等,由于是后出之书,都未能入选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汉书》一目旁作如下增补:《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有颜注。岳麓白文本。《汉书补注》,王先谦。商务、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广陵书社有影印本。上海古籍有标点本。西泠印社有沈元批注本。王书总结清以前六十七家注书而成,最精善。《汉书窥管》,杨树达
。上海古籍、湖南教育。长于训诂校勘。《汉书新证》,陈直。天津人民、中华书局。以地下材料为《汉书》作新证,多所发明。(其实《汉书》方
面的后出之书还很多,这里只是作个示范)长此以往,则可以做成一部自己的《书目答问补正》,如此则为学之门径,可以窥矣。刚接触些旧学,很
想知道从哪本书读起,接着读哪本书,最后到哪本书圆满。也曾问过各位好学同窗,白发先生,侃侃而谈者往往叫我云里雾里,径开书单者才让我心
里觉得踏实。书单看过一遍,心里就踏实一遍——这还真是恋物癖似的情感啊。这些书单其实就是山寨版《书目答问》,都说以《书目答问》为门径
,用工下去,则学问大进有望。但这一段朱一新同志的话,也许于我们读《书目答问》的时候更有启示:学问门径,愈读则愈得门径。若以近时目录之学为门径,则甚误。古人治目录者,若向、歆父子辈,盖与今之治大异。读书当求心得,岂可徒示泛滥乎!近时目录各有秘本,手抄成帙,不出数月,皆可殚见洽闻,以此为藏书计,非为读书计也。短书碎记,览其序跋,烂熟胸中,究有何宜?至如宋元精椠,穷力搜罗,世间虽不可无此好事者流,要非我辈所亟。“学问门径,愈读则愈得门径。”这话可以找个注脚,好像是哪个德国人说,既然书海无涯,选择何妨任性一些。这大概是叔本华。
献花(0)
+1
(本文系恺悌200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