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师版整理全面《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7-11-29 | 阅:  转:  |  分享 
  
-1-

教师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

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

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

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

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

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

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

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

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

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

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

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

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

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

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线性规划、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

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

棱锥、球、空间向量

-2-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

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

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必修1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

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

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

序性。

2、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

集合相等。

3、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或N,整数集合:

Z,有理数集合:Q,实数集合:R.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

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

集合B的子集。记作BA.

2、如果集合BA,但存在元素Bx,且Ax,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n2个子

集,21n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

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BA.

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

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BA.

3、全集、补集?{|,}UCAxxUxU且

§1.2.1、函数的概念

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

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

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f和它对应,那么就

称BAf: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

作:Axxfy,.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

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

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2121],,[xxbaxx、那么

],[)(0)()(21baxfxfxf在上是增函数;

],[)(0)()(21baxfxfxf在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baxx,,21且21xx,则:

21xfxf=,

(2)导数法:设函数)(xfy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若0)(xf,则)(xf为增函数;

若0)(xf,则)(xf为减函数.

§1.3.2、奇偶性

1、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f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都有xfxf,那么就称函数xf为

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2、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f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都有xfxf,那么就称函数xf为

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知识链接:函数与导数

1、函数)(xfy在点0x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fy在点0x处的导数是曲线)(xfy在

))(,(00xfxP处的切线的斜率)(0xf,相应的切线方

程是))((000xxxfyy.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C0;②1'')(nnnxx;

③xxcos)(sin'';④xxsin)(cos'';

⑤aaaxxln)('';⑥xxee'')(;



axxaln

1)(log'';⑧

xx

1)(ln''

3、导数的运算法则

(1)''''''()uvuv.

(2)''''''()uvuvuv.

-3-

(3)

''''

''

2()(0)

uuvuvv

vv.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复合函数(())yfgx的导数和函数

(),()yfuugx的导数间的关系为xuxyyu,

即y对x的导数等于y对u的导数与u对x的导数的

乘积.

解题步骤:分层—层层求导—作积还原.

5、函数的极值

(1)极值定义:

极值是在0x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f<)(0xf,

则)(0xf是函数)(xf的极大值;

极值是在0x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f>)(0xf,

则)(0xf是函数)(xf的极小值.

(2)判别方法:

①如果在0x附近的左侧)(''xf>0,右侧)(''xf<0,

那么)(0xf是极大值;

②如果在0x附近的左侧)(''xf<0,右侧)(''xf>0,

那么)(0xf是极小值.

6、求函数的最值

(1)求()yfx在(,)ab内的极值(极大或者极小值)

(2)将()yfx的各极值点与(),()fafb比较,其中

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注:极值是在局部对函数值进行比较(局部性质);

最值是在整体区间上对函数值进行比较(整体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一般地,如果axn,那么x叫做a的n次方根。

其中Nnn,1.

2、当n为奇数时,aann;

当n为偶数时,aann.

3、我们规定:

⑴mnm

n

aa

1,,,0mNnma;

⑵01n

aan

n;

4、运算性质:

⑴Qsraaaasrsr,,0;

⑵Qsraaarssr,,0;

⑶Qrbabaabrrr,0,0.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记住图象:1,0aaayx

2、性质: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1、指数与对数互化式:logxaaNxN;

2、对数恒等式:logaNaN.

3、基本性质:01loga,1logaa.

4、运算性质:当0,0,1,0NMaa时:

⑴NMMNaaalogloglog;

⑵NM

N

M

aaalogloglog;

⑶MnManaloglog.

1a10a





-1

-4-20

1

-1

-4-2

0

1





(1)定义域:R

(2)值域:(0,+∞)

(3)过定点(0,1),即x=0时,y=1

(4)在R上是增函数(4)在R上是减函数

(5)0,1xxa;

0,01xxa

(5)0,01xxa;

0,1xxa

01

1

y=ax

o

y

x

-4-

5、换底公式:abb

c

c

alog

loglog

0,1,0,1,0bccaa.

6、重要公式:loglogn

m

aa

mbb

n

7、倒数关系:ab

b

alog

1log1,0,1,0bbaa.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1、记住图象:1,0logaaxya

2、性质:

§2.3、幂函数

1、几种幂函数的图象: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方程0xf有实根

函数xfy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函数xfy有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xfy在区间ba,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

的一条曲线,并且有0bfaf,那么函数

xfy在区间ba,内有零点,即存在bac,,

使得0cf,这个c也就是方程0xf的根.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掌握二分法.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1、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先画散点图,再用适当的函

数拟合,最后检验.

必修2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

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

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

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

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

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

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rS2侧面

1a10a





2.5

1.5

0.5

-0.5

-1

-1.5

-2

-2.5

-10

1

1

2.5

1.5

0.5

-0.5

-1

-1.5

-2

-2.5

-10

1

1





(1)定义域:(0,+∞)

(2)值域:R

(3)过定点(1,0),即x=1时,y=0

(4)在(0,+∞)上是增函数(4)在(0,+∞)上是减函数

(5)0log,1xxa;

0log,10xxa

(5)0log,1xxa;

0log,10xxa

0
a>1

1

y=logax

o

y

x

-5-

⑵圆锥侧面积:lrS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lRlrS侧面

⑷体积公式:

hSV柱体;hSV31锥体;

hSSSSV下下上上台体31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2

3

44RVRS

球球,.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

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

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

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

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

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简称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

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

线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

它们的交线平行(简称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简称线线垂直,则线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12、面面垂直:

⑴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

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⑵判定: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

平面垂直(简称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

⑶性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

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简称面面垂直,则线面垂直)。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1、倾斜角与斜率:

12

12tan

xx

yyk

2、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00xxkyy

⑵斜截式:bkxy

⑶两点式:121

121

yyyy

xxxx

⑷截距式:1xy

ab

⑸一般式:0CByAx

3、对于直线:

222111:,:bxkylbxkyl有:



21

21

21//bb

kkll



⑵1l和2l相交12kk;

⑶1l和2l重合

21

21

bb

kk;

⑷12121kkll.

4、对于直线:

0:

,0:

2222

1111

CyBxAl

CyBxAl有:



1221

1221

21//CBCB

BABAll



-6-

⑵1l和2l相交1221BABA;

⑶1l和2l重合

1221

1221

CBCB

BABA



⑷0212121BBAAll.

5、两点间距离公式:

2

12

2

1221yyxxPP

6、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22

00

BA

CByAxd

7、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1l:01CByAx与2l:02CByAx平行,



22

21

BA

CCd

第四章:圆与方程

1、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222rbyax

其中圆心为(,)ab,半径为r.

⑵一般方程:022FEyDxyx.

其中圆心为(,)

22

DE,半径为2214

2

rDEF.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0CByAx与圆222)()(rbya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0相离rd;

0相切rd;

0相交rd.

弦长公式:222drl

22

12121()4kxxxx

3、两圆位置关系:21OOd

⑴外离:rRd;

⑵外切:rRd;

⑶相交:rRdrR;

⑷内切:rRd;

⑸内含:rRd.

3、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

2

12

2

12

2

1221zzyyxxPP

必修3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算法

1、算法三种语言:

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语言;

2、流程图中的图框:

起止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等

规范表示方法;

3、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

直到型循环结构

⑴顺序结构示意图:

(图1)

⑵条件结构示意图:

①IF-THEN-ELSE格式:

(图2)

②IF-THEN格式:

语句n+1

语句n

满足条件?

语句1语句2





满足条件?



-7-

(图3)

⑶循环结构示意图:

①当型(WHILE型)循环结构示意图:

(图4)

②直到型(UNTIL型)循环结构示意图:

(图5)

4、基本算法语句:

①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INPUT“提示内容”;变量

②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

③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变量=表达式

(“=”有时也用“←”).

④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

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⑤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是两种:

当型循环(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

直到型循环(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

⑹算法案例:

①辗转相除法—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而得到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ⅰ):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0S和

一个余数0R;

ⅱ):若0R=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0R

≠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0R得到一个商1S和一个余

数1R;

ⅲ):若1R=0,则1R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1R≠

0,则用除数0R除以余数1R得到一个商2S和一个余数

2R;,,

依次计算直至nR=0,此时所得到的1nR即为所求

的最大公约数。

②更相减损术—结果是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

利用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ⅰ):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ⅱ):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

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

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

最大公约数。

③进位制

十进制数化为k进制数—除k取余法

IF条件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IF

IF条件THEN

语句

ENDIF(图3)

(图2)

WHILE条件

循环体

WEND

(图4)

DO

循环体

LOOPUNTIL条件

(图5)

满足条件?

循环体





满足条件?

循环体





-8-

k进制数化为十进制数

第二章:统计

1、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数较少)

②系统抽样(总体个数较多)

③分层抽样(总体中差异明显)

注意:在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出n个个体组成样本,

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概率)均为

N

n。

2、总体分布的估计:

⑴一表二图:

①频率分布表——数据详实

②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布直观

③频率分布折线图——便于观察总体分布趋势

注: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为1。

⑵茎叶图:

①茎叶图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从中便于看出数据

的分布,以及中位数、众位数等。

②个位数为叶,十位数为茎,右侧数据按照从小到大

书写,相同的数据重复写。

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平均数:

n

xxxxxn321;

取值为nxxx,,,21的频率分别为nppp,,,21,则其

平均数为nnpxpxpx2211;

注意:频率分布表计算平均数要取组中值。

⑵方差与标准差:一组样本数据nxxx,,,21

方差:

2

1

2)(1

n

i

ixxns;

标准差:

2

1

)(1

n

i

ixxns

注:方差与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数据越稳定。

平均数反映数据总体水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数据的

稳定水平。

⑶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abxy(最小二乘法)

1

22

1

n

ii

i

n

i

i

xynxy

b

xnx

aybx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yx。

第三章:概率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⑴事件: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用大写英文字母

表示;

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⑶随机事件A的概率:1)(0,)(AP

n

mAP.

2、古典概型:

⑴基本事件: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基本结果;

⑵古典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⑶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一次试验的等可能基本事

件共有n个,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m个基本事件,则

事件A发生的概率

n

mAP)(.

3、几何概型:

⑴几何概型的特点:

①所有的基本事件是无限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

⑵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

的测度

的测度

D

dAP)(;

其中测度根据题目确定,一般为线段、角度、面积、

体积等。

4、互斥事件:

⑴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⑵如果事件nAAA,,,21任意两个都是互斥事件,则称

事件nAAA,,,21彼此互斥。

⑶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的概率,

等于事件A,B发生的概率的和,

即:)()()(BPAPBAP

⑷如果事件nAAA,,,21彼此互斥,则有:

)()()()(2121nnAPAPAPAAAP

⑸对立事件:两个互斥事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则称

这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

①事件A的对立事件记作A

)(1)(,1)()(APAPAPAP

-9-

②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

件。

必修4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1、任意角

1、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

2、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Zkk,2.

§1.1.2、弧度制

1、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

的角.

2、

r

l.

3、弧长公式:RRnl

180

.

4、扇形面积公式:lRRnS

2

1

360

2

.

§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设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

yxP,,那么:xyxytan,cos,sin

2、设点,Axy为角终边上任意一点,那么:(设

22rxy)

siny

r

,cosx

r

,tany

x

,cotx

y

3、sin,cos,tan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和三角

函数线的画法.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AT

5、特殊角0°,30°,45°,60°,

90°,180°,270等的三角函数值.

0

6432

2

3

3

4

3

2

2

sin

cos

tan

§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1cossin22.

2、商数关系:

cos

sintan.

3、倒数关系:tancot1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Zk)

1、诱导公式一:

.tan2tan

,cos2cos

,sin2sin

k

k

k

(其中:Zk)

2、诱导公式二:

.tantan

,coscos

,sinsin

3、诱导公式三:

.tantan

,coscos

,sinsin

4、诱导公式四:

.tantan

,coscos

,sinsin

5、诱导公式五:

.sin

2

cos

,cos2sin

6、诱导公式六:

.sin2cos

,cos2sin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记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

1

-1

y=sinx

-3

2

-5

2

-7

2

7

2

5

2

3

2

2

-2

-4-3-2432-o

y

x

T

MAO

P

x

y

-10-

2、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弦、余弦函数的相关性质:定

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对称轴、对称中心、

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3、会用五点法作图.

sinyx在[0,2]x上的五个关键点为:

30010-120

22(,)(,,)(,,)(,,)(,,).

§1.4.3、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记住正切函数的图象:

y=tanx

3

22-

3

2

--

2

o

y

x

2、记住余切函数的图象:

y=cotx

3

22

2--

2

o

y

x

3、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切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中心、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xf,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

xfTxf,那么函数xf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图表归纳: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xysinxycosxytan

图象

定义域RR},2|{Zkkxx

值域[-1,1][-1,1]R

最值

max

min

2,1

2

2,1

2

xkkZy

xkkZy

时,

时,

max

min

2,1

2,1

xkkZy

xkkZy

时,

时,



周期性2T2TT

奇偶性奇偶奇

1

-1

y=cosx

-3

2

-5

2

-7

2

7

2

5

2

3

2

2

-2

-4

-3

-24

3

2

-

o

y

x

-11-

单调性

Zk

在[2,2]

22kk

上单调递增

在3[2,2]

22kk

上单调递减

在[2,2]kk上单调递增

在[2,2]kk上单调递减

在(,)

22kk

上单调递增

对称性

Zk

对称轴方程:

2

xk

对称中心(,0)k

对称轴方程:xk

对称中心(,0)

2k

无对称轴

对称中心,0)(

2

k

§1.5、函数xAysin的图象

1、对于函数:

sin0,0yAxBA有:振幅A,周

期2T,初相,相位x,频率21Tf.

2、能够讲出函数xysin的图象与

sinyAxB的图象之间的平移伸缩变

换关系.

①先平移后伸缩:

sinyx平移||个单位sinyx

(左加右减)

横坐标不变sinyAx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

纵坐标不变sinyAx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1||倍

平移||B个单位sinyAxB

(上加下减)

②先伸缩后平移:

sinyx横坐标不变sinyAx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

纵坐标不变sinyAx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1||倍

平移个单位sinyAx

(左加右减)

平移||B个单位sinyAxB

(上加下减)

3、三角函数的周期,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函数sin()yx,x∈R及函数cos()yx,

x∈R(A,,为常数,且A≠0)的周期2

||T;函

数tan()yx,,

2xkkZ

(A,ω,为

常数,且A≠0)的周期

||T.

对于sin()yAx和cos()yAx来

说,对称中心与零点相联系,对称轴与最值点联系.

求函数sin()yAx图像的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只需令()

2

xkkZ与()xkkZ

解出x即可.余弦函数可与正弦函数类比可得.

4、由图像确定三角函数的解析式

利用图像特征:maxmin

2

yyA,maxmin

2

yyB.

要根据周期来求,要用图像的关键点来求.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1、要求熟悉课本例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记住15°的三角函数值:

sincostan

124

26

4

2632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sincoscossinsin

2、sincoscossinsin

-2-

3、sinsincoscoscos

4、sinsincoscoscos

5、tantan1tantantan.

6、tantan1tantantan.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cossin22sin,

变形:12sincossin2.

2、22sincos2cos

1cos22

2sin21.

变形如下:

升幂公式:

2

2

1cos22cos

1cos22sin

降幂公式:

2

2

1cos(1cos2)

2

1sin(1cos2)

2

3、2

tan1

tan22tan.

4、sin21cos2tan

1cos2sin2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1、注意正切化弦、平方降次.

2、辅助角公式

)sin(cossin22xbaxbxay

(其中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ab的象限决

定,tanb

a

).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1、向量的物理背景与概念

1、了解四种常见向量:力、位移、速度、加速度.

2、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1.2、向量的几何表示

1、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包含三

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2、向量AB的大小,也就是向量AB的长度(或称

模),记作AB;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长

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

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2.1.3、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

1、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2.2.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三角形加法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加法法则.

2、ba≤ba.

§2.2.2、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

2、三角形减法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减法法则.

§2.2.3、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规定:实数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

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a,它的长度和方向

规定如下:

⑴aa,

⑵当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

0时,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

2、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向量0aa与b共线,当

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使ab.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3-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21,ee是同一平面内的两

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21,,使2211eea.

§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1、yxjyixa,.

§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2211,,,yxbyxa,则:

⑴2121,yyxxba,

⑵2121,yyxxba,

⑶11,yxa,

⑷1221//yxyxba.

2、设2211,,,yxByxA,则:

1212,yyxxAB.

§2.3.4、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1、设332211,,,,,yxCyxByxA,则

⑴线段AB中点坐标为222121,yyxx,

⑵△ABC的重心坐标为33321321,yyyxxx.

§2.4.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1、cosbaba.

2、a在b方向上的投影为:cosa.

3、

22

aa.

4、

2

aa.

5、0baba.

§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

1、设2211,,,yxbyxa,则:

⑴2121yyxxba

⑵2121yxa

⑶121200ababxxyy

⑷1221//0ababxyxy

2、设2211,,,yxByxA,则:

2

12

2

12yyxxAB.

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1212

2222

1122

cosxxyyab

abxyxy

4、点的平移公式

平移前的点为(,)Pxy(原坐标),平移后的对应点

为(,)Pxy(新坐标),平移向量为(,)PPhk,

则.xxhyyk

函数()yfx的图像按向量(,)ahk平移后的

图像的解析式为().ykfxh

§2.5.1、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2.5.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知识链接:空间向量

空间向量的许多知识可由平面向量的知识类比而得.

下面对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证明,求值的应用进行

总结归纳.

1、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⑴.直线的方向向量:

若A、B是直线l上的任意两点,则AB为直线l的

一个方向向量;与AB平行的任意非零向量也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

⑵.平面的法向量:

若向量n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则称这个向量

垂直于平面,记作n,如果n,那么向量n

叫做平面的法向量.

-4-

⑶.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

①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平面的法向量为(,,)nxyz.

③求出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的坐标

123123(,,),(,,)aaaabbbb.

④根据法向量定义建立方程组0

0

na

nb

.

⑤解方程组,取其中一组解,即得平面的法向量.

(如图)

2、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⑴线线平行

设直线12,ll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则要证明1l∥

2l,只需证明a∥b,即()akbkR.

即:两直线平行或重合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

⑵线面平行

①(法一)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是a,平面的法向

量是u,则要证明l∥,只需证明au,即0au.

即: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的方向向量与该平面

的法向量垂直且直线在平面外

②(法二)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也可

以在平面内找一个向量与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

向量即可.

⑶面面平行

若平面的法向量为u,平面的法向量为v,要

证∥,只需证u∥v,即证uv.

即:两平面平行或重合两平面的法向量共线。

3、用向量方法判定空间的垂直关系

⑴线线垂直

设直线12,ll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则要证明

12ll,只需证明ab,即0ab.

即: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

⑵线面垂直

①(法一)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是a,平面的法向

量是u,则要证明l,只需证明a∥u,即au.

②(法二)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是a,平面内的两

个相交向量分别为mn、,若0,.

0

aml

an



即: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

法向量共线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两条不共线

直线的方向向量都垂直。

⑶面面垂直

若平面的法向量为u,平面的法向量为v,要

证,只需证uv,即证0uv.

即:两平面垂直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4、利用向量求空间角

⑴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已知,ab为两异面直线,A,C与B,D分别是,ab

上的任意两点,,ab所成的角为,

则cos.ACBD

ACBD

⑵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

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②求法: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的法向量

为u,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a与u的夹角为,

则为的余角或的补角

的余角.即有:

coss.in

au

au

⑶求二面角

①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

-5-

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

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

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指在二面角l的棱上

任取一点O,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射线

lBOlAO,,则AOB为二面角l的平

面角.

如图:

②求法:设二面角l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

分别为mn、,再设mn、的夹角为,二面角

l的平面角为,则二面角为mn、的夹角

或其补角.

根据具体图形确定是锐角或是钝角:

◆如果是锐角,则coscos

mn

mn



即arccos

mn

mn



◆如果是钝角,则coscos

mn

mn



即arccos

mn

mn

.

5、利用法向量求空间距离

⑴点Q到直线l距离

若Q为直线l外的一点,P在直线l上,a为直线l的

方向向量,b=PQ,则点Q到直线l距离为

221(||||)()

||hababa

⑵点A到平面的距离

若点P为平面外一点,点M为平面内任一点,

平面的法向量为n,则P到平面的距离就等于

MP在法向量n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即cos,dMPnMP

nMP

MP

nMP

nMP

n

⑶直线a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当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各点到平

面的距离相等。由此可知,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可转化

为求直线上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即转化为点面距离。

即.

nMP

d

n

⑷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利用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将两平行平

面间的距离转化为求点面距离。

即.

nMP

d

n

⑸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设向量n与两异面直线,ab都垂直,,,MaPb

则两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d就是MP在向量n方向

上投影的绝对值。

即.

nMP

d

n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⑴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

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



推理模式:

,

,

POO

PAAaPA

aaOA

OA

B

O

A

B

l

a

P

O

A

-6-

2

1A

B

D

C

概括为:垂直于射影就垂直于斜线.

⑵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

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

射影垂直

推理模式:

,

,

POO

PAAaAO

aaAP

概括为:垂直于斜线就垂直于射影.

7、三余弦定理

设AC是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AD是的一条

斜线AB在内的射影,且BD⊥AD,垂足为D.设AB与

(AD)所成的角为1,AD与AC所成的角为2,AB

与AC所成的角为.则12coscoscos.

8、面积射影定理

已知平面内一个多边形的面积为SS原,它在

平面内的射影图形的面积为SS射,平面与平

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锐二面角,则

''

cos=.SSSS射



9、一个结论

长度为l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

影长分别为123lll、、,夹角分别为123、、,则有

2222

123llll

222

123coscoscos1

222

123sinsinsin2.

(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

必修5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2

sinsinsin

.

(其中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

2sin,2sin,2sin;aRAbRBcRC

sin,sin,sin;

222

abcABC

RRR

::sin:sin:sin.abcABC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

元素。

2、余弦定理:

222

222

222

2cos,

2cos,

2cos.

abcbcA

bacacB

cababC

222

222

222

cos,2

cos,2

cos.2

bcaA

bc

acbB

ac

abcC

ab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做题中两个定理经常结合使用.

3、三角形面积公式:

BacAbcCabSABCsin21sin21sin21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中,有()ABCCAB

222

CAB222()CAB.

5、一个常用结论:

在ABC中,sinsin;abABAB

若sin2sin2,.

2ABABAB则或

特别注意,

在三角函数中,sinsinABAB不成立。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na与nS之间的关系:

1

1

,(1)

,(2).nnn

Sna

SSn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a-1na=d,(n≥

2,n∈N),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Ab、、成等差数列

-7-

2

abA

⑶通项公式:1(1)()nmaandanmd

或(napnqpq、是常数).

⑷前n项和公式:

1

1

1

22

n

n

nnnaaSnad

⑸常用性质:

①若Nqpnmqpnm,,,,则

qpnmaaaa;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2mkmkkaaa,仍组成

等差数列;

③数列ban(b,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

④若{}na、{}nb是等差数列,则{}nka、{}nnkapb

(k、p是非零常数)、{}(,)pnqapqN、,,也成等

差数列。

⑤单调性:na的公差为d,则:

ⅰ)0dna为递增数列;

ⅱ)0dna为递减数列;

ⅲ)0dna为常数列;

⑥数列{na}为等差数列napnq(p,q是常数)

⑦若等差数列na的前n项和nS,则kS、kkSS2、

kkSS23,是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

比数列。

⑵等比中项:若三数ab、G、成等比数列2,Gab

(ab同号)。反之不一定成立。

⑶通项公式:11nnmnmaaqaq

⑷前n项和公式:11

1

11

n

n

n

aqaaq

Sqq

⑸常用性质

①若Nqpnmqpnm,,,,则

mnpqaaaa;

②,,,2mkmkkaaa为等比数列,公比为kq(下标成

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成等比数列)

③数列na(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q的

等比数列;正项等比数列na;则lgna是公差为

lgq的等差数列;

④若na是等比数列,则2nncaa,,1

na



()rnarZ是等比数列,公比依次是21.rqqq

q

,,,

⑤单调性:

110,10,01aqaq或na为递增数列;

110,010,1naqaqa或为递减数列;

1nqa为常数列;

0nqa为摆动数列;

⑥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是常数列。

⑦若等比数列na的前n项和nS,则kS、kkSS2、

kkSS23,是等比数列.

4、非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类型Ⅰ观察法:已知数列前若干项,求该数列

的通项时,一般对所给的项观察分析,寻找规律,从

而根据规律写出此数列的一个通项。

类型Ⅱ公式法:若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nS与na

的关系,求数列na的通项na可用公式

1

1

,(1)

,(2)nnn

Sna

SSn

构造两式作差求解。

用此公式时要注意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

分为二”,即分段式;另一种是“合二为一”,即1a和na

合为一个表达,(要先分1n和2n两种情况分别进

行运算,然后验证能否统一)。

-8-

类型Ⅲ累加法:

形如)(1nfaann型的递推数列(其中)(nf是关

于n的函数)可构造:

1

12

21

(1)

(2)

..

(1

.

)

nn

nn

aafn

aafn

aaf

将上述1n个式子两边分别相加,可得:

1(1)(2)...(2)(1),(2)nafnfnffan

①若()f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

数列求和;

②若()fn是关于n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

比数列求和;

③若()f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

④若()fn是关于n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

类型Ⅳ累乘法:

形如1()nnaafn1()n

n

afn

a

型的递推数列(其

中)(nf是关于n的函数)可构造:

1

1

2

2

1

(1)

(

.

2)

(1

..

)

n

n

n

n

afn

a

afn

a

af

a

将上述1n个式子两边分别相乘,可得:

1(1)(2)...(2)(1),(2)nafnfnffan

有时若不能直接用,可变形成这种形式,然后用这

种方法求解。

类型Ⅴ构造数列法:

㈠形如qpaann1(其中,pq均为常数且0p)

型的递推式:

(1)若1p时,数列{na}为等差数列;

(2)若0q时,数列{na}为等比数列;

(3)若1p且0q时,数列{na}为线性递推数列,

其通项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构造等比数列来求.方法有

如下两种:

法一:设1()nnapa,展开移项整理得

1(1)nnapap,与题设1nnapaq比较系

数(待定系数法)得

1,(0)()111nn

qqqpapa

ppp

1()11nn

qqapa

pp

,即

1n

qa

p

构成

以1

1

qa

p

为首项,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再利用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

1n

qa

p

的通项整理可

得.na

法二:由qpaann1得1(2)nnapaqn两式

相减并整理得1

1

,nn

nn

aap

aa

即1nnaa构成以

21aa为首项,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求出

1nnaa的通项再转化为类型Ⅲ(累加法)便可求

出.na

㈡形如1()nnapafn(1)p型的递推式:

⑴当()fn为一次函数类型(即等差数列)时:

法一:设1(1)nnaAnBpaAnB,

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AB、的值,转化成以1aAB

为首项,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naAnB,再利

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naAnB的通项整

理可得.na

法二:当()fn的公差为d时,由递推式得:

-9-

1()nnapafn,1(1)nnapafn两式相减

得:11()nnnnaapaad,令1nnnbaa得:

1nnbpbd转化为类型Ⅴ㈠求出nb,再用类型Ⅲ

(累加法)便可求出.na

⑵当()fn为指数函数类型(即等比数列)时:

法一:设1()(1)nnafnpafn,通过

待定系数法确定的值,转化成以1(1)af为首项,

以p为公比的等比数列()nafn,再利用等比数

列的通项公式求出()nafn的通项整理可得.na

法二:当()fn的公比为q时,由递推式得:

1()nnapafn——①,1(1)nnapafn,两

边同时乘以q得1(1)nnaqpqaqfn——②,由

①②两式相减得11()nnnnaaqpaqa,即

1

1

nn

nn

aqap

aqa

,在转化为类型Ⅴ㈠便可求出.na

法三:递推公式为nnnqpaa1(其中p,q均

为常数)或1nnnaparq(其中p,q,r均为常数)

时,要先在原递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1nq,得:

qq

a

q

p

q

a

n

n

n

n1

1

1,引入辅助数列

nb(其中

n

n

nq

ab),得:

qbq

pb

nn

1

1再应用类型Ⅴ㈠的方

法解决。

⑶当()fn为任意数列时,可用通法:

在1()nnapafn两边同时除以1np可得到

1

11

()nn

nnn

aafn

ppp,令

n

nn

ab

p,则11

()

nnn

fnbb

p,

在转化为类型Ⅲ(累加法),求出nb之后得nnnapb.

类型Ⅵ对数变换法:

形如1(0,0)qnnapapa型的递推式:

在原递推式1qnapa两边取对数得

1lglglgnnaqap,令lgnnba得:

1lgnnbqbp,化归为qpaann1型,求出nb

之后得10.nbna(注意:底数不一定要取10,可根据

题意选择)。

类型Ⅶ倒数变换法:

形如11nnnnaapaa(p为常数且0p)的递推

式:两边同除于1nnaa,转化为

1

11

nn

paa形式,

化归为qpaann1型求出1

na

的表达式,再求na;

还有形如1nn

n

maa

paq

的递推式,也可采用取倒数方

法转化成

1

11

nn

mm

aqap

形式,化归为qpaann1

型求出1

na

的表达式,再求na.

类型Ⅷ形如nnnqapaa12型的递推式:

用待定系数法,化为特殊数列}{1nnaa的形式

求解。方法为:设)(112nnnnkaahkaa,比较

系数得qhkpkh,,可解得hk、,于是

1{}nnaka是公比为h的等比数列,这样就化归为

qpaann1型。

总之,求数列通项公式可根据数列特点采用以上

-10-

不同方法求解,对不能转化为以上方法求解的数列,

可用归纳、猜想、证明方法求出数列通项公式.na

5、非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⑴错位相减法

①若数列na为等差数列,数列nb为等比数列,

则数列nnab的求和就要采用此法.

②将数列nnab的每一项分别乘以nb的公比,

然后在错位相减,进而可得到数列nnab的前n项

和.

此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

法.

⑵裂项相消法

一般地,当数列的通项

12()()

n

ca

anbanb

12(,,,abbc为常数)时,往往可将na变成两项的差,

采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可用待定系数法进行裂项:



12

naanbanb,通分整理后与原式相

比较,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得

21

c

bb

,从而可得

122112

11=().

()()()

cc

anbanbbbanbanb

常见的拆项公式有:

①111

(1)1nnnn



②1111();

(21)(21)22121nnnn

③11();ab

abab

④11;mmmnnnCCC

⑤!(1)!!.nnnn

⑶分组法求和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

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一般分两

步:①找通向项公式②由通项公式确定如何分组.

⑷倒序相加法

如果一个数列na,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

首末两项之和,则可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

相加,就得到了一个常数列的和,这种求和方法称为

倒序相加法。特征:121...nnaaaa

⑸记住常见数列的前n项和:

①(1)123...;

2

nnn

②2135...(21);nn

③22221123...(1)(21).

6nnnn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abba

②(传递性),abbcac

③(可加性)abacbc

(同向可加性)dbcadcba,

(异向可减性)dbcadcba,

④(可积性)bcaccba0,

bcaccba0,

⑤(同向正数可乘性)0,0abcdacbd

(异向正数可除性)0,0ababcd

cd

⑥(平方法则)0(,1)nnababnNn且

⑦(开方法则)0(,1)nnababnNn且

⑧(倒数法则)

babababa

110;110

2、几个重要不等式

①222ab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

-11-

""号).变形公式:

22

.2abab

②(基本不等式)

2

abababR,,(当

且仅当ab时取到等号).

变形公式:2abab

2

.2abab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

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3

3

abcabc()abcR、、(当且仅当

abc时取到等号).

④222abcabbccaabR,

(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⑤3333(0,0,0)abcabcabc

(当且仅当abc时取到等号).

⑥0,2baab

ab若则(当仅当a=b时取等号)

0,2baabab若则(当仅当a=b时取等号)



b

a

nb

na

ma

mb

a

b1

其中(000)abmn,,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⑧220;axaxaxaxa当时,或

22.xaxaaxa

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ababab

3、几个著名不等式

①平均不等式:

22

11

2

22

ababab

ab

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即调和平均几何平均算术平均平方平均).

变形公式:

222

;22ababab

2

22().

2

abab

②幂平均不等式:

2222

1212

1...(...).

nnaaaaaan

③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

222222

11221212()()xyxyxxyy

1122(,,,).xyxyR

④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22222()()()(,,,).abcdacbdabcdR当且

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⑤三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2222222

123123112233()()().aaabbbababab

⑥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222222

1212(...)(...)nnaaabbb

2

1122(...).nnababab

⑦向量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设,是两个向量,则,当且仅当

是零向量,或存在实数k,使k时,等号成

立.

⑧排序不等式(排序原理):

设1212...,...nnaaabbb为两组实

数.12,,...,nccc是12,,...,nbbb的任一排列,则

12111122......nnnnnabababacacac

1122....nnababab(反序和乱序和顺序和)

当且仅当12...naaa或12...nbbb时,反序

和等于顺序和.

-12-

⑨琴生不等式:(特例:凸函数、凹函数)

若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fx,对于定义域中任

意两点1212,(),xxxx有

12121212()()()()()().

2222

xxfxfxxxfxfxff或

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

4、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有:比较法(作差,作商法)、综合法、

分析法;

其它方法有: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

函数单调性法,数学归纳法等.

常见不等式的放缩方法:

①舍去或加上一些项,如22131()();

242aa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缩小),如

2

11,

(1)kkk2

11,

(1)kkk

2212(),

21kkkkkk

12(,1)

1

kNk

kkk

等.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求一元二次不等式20(0)axbxc或

2(0,40)abac解集的步骤:

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规律:当二次项系数为正时,小于取中间,大于取两边.

6、高次不等式的解法:穿根法.

分解因式,把根标在数轴上,从右上方依次往下穿

(奇穿偶切),结合原式不等号的方向,写出不等式的

解集.

7、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0()()0

()

()()0()0

()0()

fxfxgx

gx

fxgxfx

gxgx

(“或”时同理)

规律:把分式不等式等价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

8、无理不等式的解法:转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

⑴2()0()(0)

()

fxfxaa

fxa

⑵2()0()(0)

()

fxfxaa

fxa



2

()0()0

()()()0()0

()[()]

fxfx

fxgxgxgx

fxgx





2

()0

()()()0

()[()]

fx

fxgxgx

fxgx



()0

()()()0

()()

fx

fxgxgx

fxgx

规律:把无理不等式等价转化为有理不等式,诀窍在

于从“小”的一边分析求解.

9、指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1a时,()()()()fxgxaafxgx

⑵当01a时,()()()()fxgxaafxgx

规律: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0、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⑴当1a时,

()0

log()log()()0

()()

aa

fx

fxgxgx

fxgx

⑵当01a时,

()0

log()log()()0.

()()

aa

fx

fxgxgx

fxgx

规律: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转化.

-13-

1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⑴定义法:(0).

(0)

aaa

aa

⑵平方法:22()()()().fxgxfxgx

⑶同解变形法,其同解定理有:

①(0);xaaxaa

②(0);xaxaxaa或

③()()()()()(()0)fxgxgxfxgxgx

④()()()()()()(()0)fxgxfxgxfxgxgx或

规律:关键是去掉绝对值的符号.

1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规律:找零点、划区间、分段讨论去绝对值、每段中

取交集,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13、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解形如20axbxc且含参数的不等式时,要

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论的标准有:

⑴讨论a与0的大小;

⑵讨论与0的大小;

⑶讨论两根的大小.

14、恒成立问题

⑴不等式20axbxc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

立)的条件是:

①当0a时0,0;bc

②当0a时0

0.

a

⑵不等式20axbxc的解集是全体实数(或恒成

立)的条件是:

①当0a时0,0;bc

②当0a时0

0.

a

⑶()fxa恒成立max();fxa

()fxa恒成立max();fxa

⑷()fxa恒成立min();fxa

()fxa恒成立min().fxa

15、线性规划问题

⑴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

法一:取点定域法:

由于直线0AxByC的同一侧的所有点的

坐标代入AxByC后所得的实数的符号相同.所

以,在实际判断时,往往只需在直线某一侧任取一特

殊点00(,)xy(如原点),由00AxByC的正负即可

判断出0AxByC(或0)表示直线哪一侧的

平面区域.

即:直线定边界,分清虚实;选点定区域,常选

原点.

法二:根据0AxByC(或0),观察B的

符号与不等式开口的符号,若同号,0AxByC(

或0)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若异号,则表示直线上

方的区域.即:同号上方,异号下方.

⑵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

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⑶利用线性规划求目标函数zAxBy(,AB为常

数)的最值:

法一:角点法:

如果目标函数zAxBy(xy、即为公共区域

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最值存在,则这些最值都

在该公共区域的边界角点处取得,将这些角点的坐标

代入目标函数,得到一组对应z值,最大的那个数为

目标函数z的最大值,最小的那个数为目标函数z的

最小值

法二:画——移——定——求: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可行域;第二步,

作直线0:0lAxBy,平移直线0l(据可行域,将

直线0l平行移动)确定最优解;第三步,求出最优解

-14-

(,)xy;第四步,将最优解(,)xy代入目标函数

zAxBy即可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第二步中最优解的确定方法:

利用z的几何意义:Azyx

BB,

z

B

为直线的

纵截距.

①若0,B则使目标函数zAxBy所表示直

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取得最大值,使直线的

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取得最小值;

②若0,B则使目标函数zAxBy所表示直

线的纵截距最大的角点处,z取得最小值,使直线的

纵截距最小的角点处,z取得最大值.

⑷常见的目标函数的类型:

①“截距”型:;zAxBy

②“斜率”型:yz

x或

;ybz

xa

③“距离”型:22zxy或22;zxy

22()()zxayb或22()().zxayb

在求该“三型”的目标函数的最值时,可结合线

性规划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求解,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选修数学知识点

专题一: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就叫做逻辑

联结词;

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q,r,s,,,表示命

题.

2、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⑴、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⑵、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

没有关系.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⑴、一般地,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是q的

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若pq,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⑵、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主要用来区分命

题的条件p与结论q之间的关系:

Ⅰ、从逻辑推理关系上看:

①若pq,则p是q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②若pq,但qp,则p是q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③若pq,但qp,则p是q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④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⑤若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条件.

Ⅱ、从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上看:

已知Axx满足条件p,Bxx满足条件q:

①若AB,则p是q充分条件;

②若BA,则p是q必要条件;

③若AB,则p是q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④若BA,则p是q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⑤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⑥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条件.

4、复合命题

⑴复合命题有三种形式:p或q(pq);p且q

(pq);非p(p).

-15-

⑵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p或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一真必真;

“p且q”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一假必假;

“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真假相对.

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

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

做全称命题.

⑵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

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

叫做特称命题.

⑶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符号表示及否定

①全称命题p:,()xpx,它的否定p:

00,().xpx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②特称命题p:00,(),xpx,它的否定p:

,().xpx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专题二:圆锥曲线与方程

1.椭圆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

xyab

ab

22

2210

yxab

ab

第一定义到两定点21FF、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即21||||2MFMFa(212||aFF)

第二定义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到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即(01)MFee

d

范围axa且bybbxb且aya

顶点

1,0a、2,0a

10,b、20,b

10,a、20,a

1,0b、2,0b

轴长长轴的长2a短轴的长2b

对称性关于x轴、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焦点1,0Fc、2,0Fc10,Fc、20,Fc

焦距222122()FFccab

离心率

2222

2221(01)

ccabbee

aaaa

准线方程

2a

x

c

2a

y

c

-2-

焦半径

0,0()Mxy

左焦半径:10MFaex

右焦半径:20MFaex

下焦半径:10MFaey

上焦半径:20MFaey

焦点三角形面积

12

2

12tan()2MFFSbFMF

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径:

2b

HHa

(焦点)弦长公式1,12,2(),()AxyBxy,22212121211()4ABkxxkxxxx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0

xyab

ab

22

2210,0

yxab

ab

第一定义到两定点21FF、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即21||||2MFMFa(2102||aFF)

第二定义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到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即(1)MFee

d

范围xa或xa,yRya或ya,xR

顶点1,0a、2,0a10,a、20,a

轴长实轴的长2a虚轴的长2b

对称性关于x轴、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焦点1,0Fc、2,0Fc10,Fc、20,Fc

焦距222122()FFccab

离心率

2222

2221(1)

ccabbee

aaaa

准线方程

2a

xc

2a

yc

渐近线方程byxaayxb

-3-

2.双曲线

3.抛物线

焦半径

0,0()Mxy

M在右支10

20

MFexa

MFexa

左焦:

右焦:

M在左支10

20

MFexa

MFexa

左焦:

右焦:

M在上支10

20

MFeya

MFeya

左焦:

右焦:

M在下支10

20

MFeya

MFeya

左焦:

右焦:

焦点三角形面积

12

2

12cot()2MFFSbFMF

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叫通径:

2b

HHa

图形

标准方程

22ypx

0p

22ypx

0p

22xpy

0p

22xpy

0p

定义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

顶点0,0

-4-

关于抛物线焦点弦的几个结论:

设AB为过抛物线22(0)ypxp焦点的弦,1122(,)(,)AxyBxy、,直线AB的倾斜角为,则



2

2

1212,;4

pxxyyp⑵

2

2;

sin

pAB

⑶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⑷焦点F对AB、在准线上射影的张角为

2



⑸112.

||||FAFBP

专题三:定积分

1、定积分的概念

如果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用分点

011iinaxxxxxb,,将区间[,]ab

等分成n个小区间,在每个小区间1[,]iixx上任取一点

(1,2,,)iin,,作和式

11

()(),

nn

nii

ii

baLfxf

n

,当n时,上

述和式无限接近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函数()fx在

区间[,]ab上的定积分.记作

b

adxxf)(

,即

1

()lim()

nb

ian

i

bafxdxf

n

,这里,a与b分别叫

做积分下限与积分上限,区间[,]ab叫做积分区间,函

离心率1e

对称轴x轴y轴

范围0x0x0y0y

焦点,02pF,02pF0,2pF0,2pF

准线方程

2

px

2

px

2

py

2

py

焦半径

0,0()Mxy

02

pMFx

02

pMFx

02

pMFy

02

pMFy

通径过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称为通径:2HHp

焦点弦长

公式12ABxxp

参数p的几

何意义参数p表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p越大,开口越阔

-2-

数()fx叫做被积函数,x叫做积分变量,()fxdx叫

做被积式.

说明:

(1)定积分的值是一个常数,可正、可负、可为零;

(2)用定义求定积分的四个基本步骤:①分割;②

近似代替;③求和;④取极限.

2、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如果()()Fxfx,且()fx在],[ba上可积,则

()()()()bba

a

fxdxFxFbFa,

【其中()Fx叫做()fx的一个原函数,因为

()()()FxCFxfx】

3、常用定积分公式

⑴0dxc(c为常数)

⑵1dxxc



1

(1)1xxdxc

⑷1lndxxc

x

⑸xxedxec

⑹(0,1)

ln

x

xaadxcaa

a

⑺sincosxdxxc

⑻cossinxdxxc

⑼1sincos(0)axdxaxca

a

⑽1cossin(0)axdxaxca

a

4、定积分的性质



b

a

b

adxxfkdxxkf)()((

k为常数);



b

a

b

a

b

adxxgdxxfdxxgxf)()()()(;

⑶()()()

bcb

aac

fxdxfxdxfxdx(其中)acb;

⑷利用函数的奇偶性求定积分:若()fx是[,]aa上

的奇函数,则0dx)x(fa

a

;若()fx是[,]aa上的偶

函数,则

a

0

a

adx)x(f2dx)x(f.

5、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定积分()

b

afxdx

表示在区间[,]ab上的曲线

()yfx与直线xa、xb以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

图形(曲边梯形)的面积的代数和,即

()

b

axxfxdxSS轴上方轴下方-

.(在x轴上方的面积取

正号,在x轴下方的面积取负号)

6、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与步骤

⑴画出草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曲线或直线的大致

图像;

⑵借助图形确定出被积函数,求出交点坐标,确定积

分的上、下限;

⑶写出定积分表达式;

⑷求出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即各积分的绝对值的和.

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⑴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

几种常见的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x型区域:

①由一条曲线)其中0)()((xfxfy与直线

)(,babxax以及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

积:()bSfxdxa=(如图(1));

图(1)

②由一条曲线)其中0)()((xfxfy与直线

)(,babxax以及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

积:

b

a

b

a

dxxfdxxfS)()(=-=(如图(2));

-3-

图(2)

③由一条曲线()yfx

【当axc时,()0()0;c

a

fxfxdx

当cxb时,()0()0.

b

cfxfxdx



与直线)(,babxax以及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

的面积:()()cb

acSfxdxfxdx



()().cb

acfxdxfxdx

=(如图(3));

图(3)

④由两条曲线()()yfxygx,(()())fxgx与

直线)(,babxax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

bbb

aaaSfxdxgxdxfxgxdx

(如

图(4))

图(4)

(2)y型区域:

①由一条曲线)其中0xxfy)((与直线

)(,babyay以及y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可由)(xfy得)(yhx,然后利用

b

adyyhS)(=求

出(如图(5));

图(5)

②由一条曲线)其中0xxfy)((与直线

)(,babyay以及y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

积,可由)(xfy先求出)(yhx,然后利用

b

a

b

a

dyyhdyyhS)()(=-=求出(如图(6));

图(6)

③由两条曲线)()(xgyxfy,与直线

)(,babyay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可由

)()(xgyxfy,先分别求出)(yhx1,

)(yhx2,然后利用

b

adyyhyhS|)()(|21

-=求出(如

图(7));

图(7)

⑵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

①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S,等于其速

度函数()(()0)vvtvt在时间区间,ab上的定积

分,即().

b

aSvtdt.

②变力作功

物体在变力()Fx的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并且物体沿

着与()Fx相同的方向从xa移动到()xbab,

那么变力()Fx所作的功()

b

aWFxdx.

专题四:推理与证明

-4-

1、归纳推理

把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称为归

纳推理(简称归纳).

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

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

(猜想);

证明(视题目要求,可有可无).

2、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

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

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

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检验猜想。

3、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

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

出猜想的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统称为合情推理,通俗地说,

合情推理是指“合乎情理”的推理.

4、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

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

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三段论”,包括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若集合M中的所有元素都

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

也都具有性质P.

从推理所得的结论来看,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

确,有待进一步证明;演绎推理在前提和推理形式都

正确的前提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5、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⑴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

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

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⑵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

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

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

等)为止.

框图表示:

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

⑶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

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

了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

反证法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导出矛盾为止;

(3)(归谬)断言假设不成立;

(4)(结论)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6、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00()nnN

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0(,)nkknkN时命

题成立,推证当1nk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0n开

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

命题,其中包括恒等式、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几

何中的计算问题等.

专题五: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1、复数的概念

⑴虚数单位i;











推理

证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直接证明

数学归纳法

间接证明

比较法

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

分析法

综合法

反证法

知识结构

M

·aS

-5-

⑵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abR;

⑶复数的实部、虚部,虚数与纯虚数.

2、复数的分类

复数,zabiabR

(0)

(0,0)(0)

(0,0)

b

abb

ab

实数

纯虚数虚数

非纯虚数

3、相关公式

⑴dcbadicbia且,

⑵00babia

⑶22babiaz

⑷zabi

zz,指两复数实部相同,虚部互为相反数(互为共

轭复数).

4、复数运算

⑴复数加减法:idbcadicbia;

⑵复数的乘法:

abicdiacbdbcadi;

⑶复数的除法:

abicdiabi

cdicdicdi

222222

acbdbcadiacbdbcadi

cdcdcd

(类似于无理数除法的分母有理化虚数除法的分

母实数化)

5、常见的运算规律

(1);(2)2,2;zzzzazzbi

2222(3);(4);(5)zzzzabzzzzzR

41424344(6),1,,1;nnnniiiiii

2

2111(7)1;(8),,

112

iiiiiiii

ii

)9(设231i是1的立方虚根,则

012,1,,332313nnn

6、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平面:用来表示复数的直角坐标系,其中x轴叫

做复平面的实轴,y轴叫做复平面的虚轴.

zabiZ一一对应复数复平面内的点(a,b)

zabiOZ一一对应复数平面向量

专题六: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1、基本计数原理

⑴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类相加)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

1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种不同的方

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nm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

这件事情共有nmmmN21种不同的方法.

⑵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步相乘)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n个步骤,做第一个步骤有

1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个步骤有2m种不同的方

法,,做第n个步骤有nm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

件事情共有nmmmN21种不同的方法.

2、排列与组合

⑴排列定义:一般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nm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

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⑵组合定义:一般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

nmm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

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⑶排列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nmm个元素

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mnA.

⑷组合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nmm个元素

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mnC.

⑸排列数公式:

①121mnnnnAmn

-6-

!mn

nAm

n

!;

②!nAnn,规定1!0.

⑹组合数公式:



!

121

m

mnnnnCm

n或

!!mnm

nCm

n

!;

②mnnmnCC,规定10nC.

⑺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有顺序,组合无顺序.

⑻排列与组合的联系:mmmnmnACA,即排列就是先

组合再全排列.

(1)(1)!()

(1)21!!

m

mn

nm

m

AnnnmnCmn

Ammmnm

⑼排列与组合的两个性质性质

排列11mnmnmnmAAA;组合11mnmnmnCCC.

⑽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

①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法(元素优先法:先考虑

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位置优

先法:先考虑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

位置).

②间接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

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去掉).

③相邻问题捆绑法(把相邻的若干个特殊元素“捆绑”

为一个大元素,然后再与其余“普通元素”全排列,

最后再“松绑”,将特殊元素在这些位置上全排列).

④不相邻(相间)问题插空法(某些元素不能相邻或某

些元素要在某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法,即先安排好

没有限制元条件的元素,然后再把有限制条件的元素

按要求插入排好的元素之间).

⑤有序问题组合法.

⑥选取问题先选后排法.

⑦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⑧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

⑨分组问题:要注意区分是平均分组还是非平均分组,

平均分成n组问题别忘除以n!.

3、二项式定理

⑴二项展开公式:

011222nnnnrnrr

nnnnabCaCabCabCab

nn

nCbnN.

⑵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NnNrnrbaCTrrnrnr,,01.主要用途

是求指定的项.

⑶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

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当

二项式的两个项的系数都为1时,系数就是二项式系

数.如

在()naxb的展开式中,第1r项的二项式系数

为rnC,第1r项的系数为rnrrnCab;而1()nx

x的

展开式中的系数等于二项式系数;二项式系数一定为

正,而项的系数不一定为正.

⑷nx1的展开式:

0221101xCxCxCxCxn

n

n

n

n

n

n

n

n,

若令1x,则有

n

nnnn

nnCCCC210211.

二项式奇数项系数的和等于二项式偶数项系数

的和.即131202nnnnnCCCC

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1)对称性: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

式系数相等,即mnnmnCC;

(2)增减性与最大值:当1

2

nr时,二项式系

数Crn的值逐渐增大,当1

2

nr时,Cr

n的值逐渐减小,

且在中间取得最大值。当n为偶数时,中间一项(第

2

n

+1项)的二项式系数2

n

nC取得最大值.当n为奇数时,

中间两项(第

2

1n和

2

1n+1项)的二项式系数

11

22

nn

nnCC相等并同时取最大值.

⑹系数最大项的求法

设第r项的系数rA最大,由不等式组1

1

rr

rr

AA

AA

可确定r.

⑺赋值法

若2012()...,nnnaxbaaxaxax

-7-

则设()().nfxaxb有:

①0(0);af

②012...(1);naaaaf

③0123...(1)(1);nnaaaaaf

④0246(1)(1)...;

2

ffaaaa

⑤1357(1)(1)....

2

ffaaaa

专题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基本概念

⑴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如果事件ABC、、,其中任何两个都是互斥事

件,则说事件ABC、、彼此互斥.

当AB、是互斥事件时,那么事件AB发生(即

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

生的概率的和,即

()()(PABPAPB.

⑵对立事件: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事件

A的对立事件通常记着A.

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1()PAPA.

特别提醒:“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都是就

两个事件而言的,互斥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

事件,而对立事件是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

因此,对立事件必然是互斥事件,但互斥事件不一定

是对立事件,也就是说“互斥”是“对立”的必要但

不充分的条件.

⑶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

(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其中一个事件是

否发生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

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当AB、是相互独立事件时,那么事件AB发生

(即A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

生的概率的积.即

()()()PABPAPB.

若A、B两事件相互独立,则A与B、A与B、A

与B也都是相互独立的.

⑷独立重复试验

①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次试验称为

n次独立重复试验.

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

如果在1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

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试验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1)0,12,.,kknknnPknkCpp

⑸条件概率:对任意事件A和事件B,在已知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

P(B|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

公式:()(),()0.

()

PABPBAPA

PA

2、离散型随机变量

⑴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

来表示,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常用

字母,,,XY等表示.

⑵离散型随机变量: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

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

随机变量.

⑶连续型随机变量: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

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

型随机变量.

⑷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

系: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变量表

示随机试验的结果;但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结果可以

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结果不可

以一一列出.

若X是随机变量,(,YaXbab是常数)则Y

也是随机变量并且不改变其属性(离散型、连续型).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知识结构

-8-

⑴概率分布(分布列)

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可能取的不同值为

12,xx,,,ix,,,nx,

X的每一个值ix(1,2,,in)的概率

()iiPXxp,则称表

X1x2x,ix,nx

P1p2p,ip,np

为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简称X的分布列.

性质:①0,1,2,...;ipin②

1

1.

n

i

i

p

⑵两点分布

如果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则称X服从两点分布,并称(1)pPX为成功概

率.

⑶二项分布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

()(1).kknknPXkCpp

其中0,1,2,...,,1knqp,于是得到随机

变量X的概率分布如下:

X01,k,n

P

00n

nCpq

111n

nCpq,

kknk

nCpq,

0nn

nCpq

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记作

pnBX,~,并称p为成功概率.

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有三点:

①对立性:即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与否二者必居其一;

②重复性:即试验是独立重复地进行了n次;

③等概率性:在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均相等.

注:⑴二项分布的模型是有放回抽样;

⑵二项分布中的参数是,,.pkn

⑷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在含有M件次品的N件产品中,任取

n件,其中恰有X件次品数,则事件Xk发生的

概率为()(0,1,2,,)

knk

MNM

n

N

CCPXkkm

C,于

是得到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如下:

其中min,mMn,,,,,nNMNnMNN≤≤.

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超几何分布列,

且称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

注:⑴超几何分布的模型是不放回抽样;

⑵超几何分布中的参数是,,.MNn其意义分别是

总体中的个体总数、N中一类的总数、样本容量.

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X1x2x,ix,nx

P1p2p,ip,np

则称

1122iinnEXxpxpxpxp为离散型

随机变量X的均值或数学期望(简称期望).它反映了

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性质:①()().EaXbaEXb

②若X服从两点分布,则().EXp

③若pnBX,~,则().EXnp

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X1x2x,ix,nx

P1p2p,ip,np

则称

X01

P1pp

X01,m

P

00n

MNM

n

N

CC

C

11n

MNM

n

N

CC

C

,

mnm

MNM

n

N

CC

C

-9-

2

1

()(())

n

ii

i

DXxEXp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

方差,并称其算术平方根()DX为随机变量X的标

准差.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

中与离散的程度.

()DX越小,X的稳定性越高,波动越小,取值

越集中;()DX越大,X的稳定性越差,波动越大,

取值越分散.

性质:①2()().DaXbaDX

②若X服从两点分布,则()(1).DXpP

③若pnBX,~,则()(1).DXnpP

5、正态分布

正态变量概率密度曲线函数表达式:

Rxexf

x

,

2

12

2

2,其中,是参数,

且,0.记作2(,).N如下图:

专题八:统计案例

1、回归分析

回归直线方程bxay?,

其中

11

222

11

nn

iiii

ii

nn

ii

ii

xxyyxynxy

b

xxxnx

aybx

相关系数:1

22

11

n

ii

i

nn

ii

ii

xxyy

r

xxyy

1

2222

11

n

ii

i

nn

ii

ii

xynxy

xnxyny

2、独立性检验

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和Y,它们的值域分另为{x1,

x2}和{y1,y2},其样本频数22列联表为:

y1y2总计

x1aba+b

x2cdc+d

总计a+cb+da+b+c+d

若要推断的论述为H1:“X与Y有关系”,可以利

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关系,并且能较

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

具体的做法是,由表中的数据算出随机变量2K的



2

2()

()()()()

nadbcK

abcdacbd

,其中

nabcd为样本容量,K2的值越大,说明“X

与Y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随机变量2K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

反之,越弱。

23.841K时,X与Y无关;23.841K时,X

与Y有95%可能性有关;26.635K时X与Y有99%

可能性有关.

专题九: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设点),(yxP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

变换).0(,yy

0),(x,x

:的作用下,点),(yxP对

应到点),(yxP,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

缩变换,简称伸缩变换。

2、极坐标系的概念

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做极点;自极点O引

一条射线Ox叫做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一个角

度单位(通常取弧度)及其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

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

xO

图1

M(,)

-10-

点M的极坐标:设M是平面内一点,极点O与

点M的距离||OM叫做点M的极径,记为;以极

轴Ox为始边,射线OM为终边的xOM叫做点M

的极角,记为。有序数对),(叫做点M的极坐标,

记为),(M.

注:

极坐标),(与)Z)(2,(kk表示同一个

点。极点O的坐标为)R)(,0(.

若0,则0,规定点),(与点),(

关于极点对称,即),(与),(表示同一点。

如果规定0,02,那么除极点外,平

面内的点可用唯一的极坐标),(表示(即一一对应

的关系);同时,极坐标),(表示的点也是唯一确定

的。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都是一对有序实数确定平面

上一个点,在极坐标系下,一对有序实数、对应

惟一点P(,),但平面内任一个点P的极坐标不

惟一.一个点可以有无数个坐标,这些坐标又有规律

可循的,P(,)(极点除外)的全部坐标为(,

+k2)或(,+)12(k),(kZ).极点的

极径为0,而极角任意取.若对、的取值范围加

以限制.则除极点外,平面上点的极坐标就惟一了,

如限定>0,0≤<2或<0,<≤等.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不同是,直角坐标系中,点

与坐标是一一对应的,而极坐标系中,点与坐标是一

多对应的.即一个点的极坐标是不惟一的.

3、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设M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它的直角坐标是(,)xy,

极坐标是(,),从图中可以得出:

222

cos,sin

,tn(0).

xy

yxyax

x

4、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⑴圆的极坐标方程

①以极点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方程是

a;(如图1)

②以(,0)a)0(a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方

程是cos2a;(如图2)

③以(,)

2a)0(a

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的极坐标方

程是sin2a;(如图4)

⑵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①过极点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是)0(和

(0).(如图1)

②过点)0)(0,(aaA,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l的极坐

标方程是acos.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a.

(如图2)

③过点(,)

2

Aa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

是sina.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ya.(如图

4)

cosx

siny

222yx

)0(tanx

x

y

y

y

x

O

M

H

N

cos2a

axO

M

图2

sin2a

a

xO

M

图4

sin2a

a

xO

M

图5

cos2a

axO

M

图3

a

a

xO

M

图1

),(a

)cos(2a

a

xO

M

图6

-11-

5、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

⑴柱坐标:空间点P的直角坐标(,,)xyz与柱坐标

(,,)z的变换关系为:

cos

sin

x

y

zz

.

⑵球坐标系

空间点P直角坐标),,(zyx与球坐标),,(r的变

换关系:

2222

sincos

sinsin

cos

xyzr

xr

yr

zr

.

6、参数方程的概念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yx,都是某个变数t的函数),(

),(

tgy

tfx并且对于t的

每一个允许值,由这个方程所确定的点),(yxM都在

这条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曲线的参数方

程,联系变数yx,的变数t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

相对于参数方程而言,直接给出点的坐标间关系的方

程叫做普通方程。

7、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

(1)圆222()()xaybr的参数方程为

cos

sin

xar

ybr(为参数);

(2)椭圆

22

221(0)

xyab

ab的参数方程为

cos

sin

xa

yb(为参数);

椭圆

22

221(0)

yxab

ab

的参数方程为

cos

sin

xb

ya(为参数);

(3)双曲线

22

221(0)

xyab

ab

的参数方程

sec

tan

xa

yb(为参数);

双曲线

22

221(0)

yxab

ab的参数方程

cot

csc

xb

ya(为参数);

(4)抛物线22ypx参数方程

22

2

xpt

ypt(t

为参

数,1

tant);

参数t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上除顶点外的任意一点

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倒数.

(6)过定点),(00yxP、倾斜角为()

2的直线

的参数方程

sin

cos

0

0

tyy

txx(t为参数).

8、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之间的互化

在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时,要注明参数及参数的取

值范围。在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中,必须使yx,

的取值范围保持一致.

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关键是消参数,并且要保

证等价性。若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同解变形,则一定要

通过)(),(tgytfx。根据t的取值范围导出yx,

的取值范围.

0

0

xO

M

图1

(,)

cos

a

aO

M

图2

cos

a

aO

M

图3

sin

a

O

M

图4

a

sin

a

O

M图5

a),(a

)cos(

a

O

M

p

N

图6

(,)

a

-1-

献花(0)
+1
(本文系生命中的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