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上海石库门
2017-12-05 | 阅:  转:  |  分享 
  
上海石库门上海石库门1843.11.17.清晨,一团血色的光从上海东城门上空掠过。在迷离的光影中,一群群金发碧眼的洋人穿越城门而入。一个标志
中国第一繁盛商埠的光晕殒落在黄浦江边那些破旧不堪的码头上。洋人不断的涌入,产生东西方文化相互间难以忍受的差异,于是带来华洋分居的局
面,租界应运而生。1860年后,太平军向上海推进,长三角地区大批难民进入租借避难。为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租界当局鼓励建筑商建造住宅
。石库门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契合的。当时设计建造了既保留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等中国江南传统民居
的空间格局,又采用了西方住宅联排布局样式的建筑,这就是早期的石库门建筑。作为时代建筑的印记,相对于外滩而言,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群更
多地体现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我们不仅能看到源自西方文化的山花、拱券,还能看到江南民居的空间组织。石库门空间结构的特点是以合为主,
分而不隔,相互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石库门不是盲目抄袭外来建筑,而是讲究使用实效,这说明了上海建筑性格的理性本质,也是当时城市
精神的一种体现。20世纪以后,老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在建筑风格上更加西化。西化的新式里弄它的“独特”既来自西方文明都会摩登
的氲氤,也来自各地移民带来不同风俗的交汇融合,住家也非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划分所能概括,因此石库门文化是不西不中、不南不北的
。石库门建筑颇有装饰性,山墙、过街楼有重点装饰,一般采用西式风格,门头采用中国式吉祥文字。上海城市转型初期,居所和家庭作坊常常混为
一体,直至20-30年代石库门里弄中,依然活跃着小型印刷厂、出版社、私人画室等等的身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氛围。石库门弄堂里有中
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所,中国济难会等。里弄工厂是上海工业文化的一大特色,更是现代多家大型企业的雏形,后来的《
上钢八厂》便是。弄堂里的烟纸杂货店也是一些大商场的雏形。诸多文化人士以石库门为栖身之所,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田汉、聂耳的《义勇军
进行曲》,鲁迅的《且介亭》文集等。石库门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如《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还有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音乐
作品。石库门居民的多样与复杂,形成了上海独特的生活风情,如语言、社交、节令文化、服饰、饮食等。石库门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上海的近代文明
,代表了近代上海的文化特色。当然石库门五方杂处,也包容了三教九流的黑色文化和灰色文化。旧上海有的是挑逗和诱惑,总会有人逃得了这种逃
不了那种,到底还是陷在温柔乡里,不醉不归。旧上海有点暧昧,有点面目不清,有点声音含混,有时候只一种姿态,就足以让人想入非非。旧上海
还有点故弄玄虚。总会有人窃窃私语,捕风捉影,飞短流长,再明亮的故事,也被传成了人约黄昏后……现在许多原来破败、陈旧的石库门经整修改
造后,变得怀旧、温馨、华丽,使不少摩登人士趋之若鹜。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讲究《时尚》的“根”是拔不掉的,即使过了许多年,还
是可以把《时尚》在不可能、不起眼的地方蕴酿出来。石库门弄堂里的酒吧、餐厅的音乐,缭绕在寂静的夜色中,当昏黄柔和的光影倾泻而下,石库
门再次低声细语,展示着它的风姿,诉说着它的故事……石库门里的住户大都迁居到更为宽敞的住房,但上海人仍怀有很深的石库门情节,这并非是
他们喜欢曾经非常拥挤的石库门老屋,而是反映了人们对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怀念与向往。谢谢观看
献花(0)
+1
(本文系Derek998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