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动态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2
2017-12-06 | 阅:  转:  |  分享 
  
动态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长青小学刘月娟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相应的回答。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想法:

一、备课中充分预设,体现动态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同时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妨可以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由于有了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意外的问题。

例如: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出示例题:一辆汽车2/5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

列出算式:18÷2/5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18÷2/5=18÷0.4=45(千米)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时候不行,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很快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3:因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我把2/5看作一个数,它的倒数就是5/2,也就是18÷2/5=18×5/2=45(千米)。当生3说完,全部同学先是一愣,然后都叫了起来:“嘿,答案一样,可以的,可以的!”师:嘿,这方法倒真不错!不过,这种计算方法究竟是否正确呢?大家能验证一下吗?

于是同学们经过一番想、画、算,课堂上就掀起了出现多种验证的方法的高潮。

在一般设计的教案中,是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假设学生不知道怎样计算,教师即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逐步学习。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学生当即有办法解答,并且能直接说出“新公式”,这就出乎教师的预设。但由于上课教师事先有了充分的预设,此时,只是略作思考即改变教案,教学就转为动态生成。

二、鼓励学生对话,流露动态生成

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需要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例如:在一堂《比较数的大小》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后,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3215>2145,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比较的方法。“3215的最高位是千位,有3千,214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2千,3千比2千多,所以,3215>2145”。说得多好啊,相同位数的数的比较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正当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小男孩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你比较的两个数的千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了怎么办?”是啊,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不一样,如果遇到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一样了,还比较得了吗?这可是相同数位的数比较的重点和难点。那位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小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马上说道:“如果它们千位是一样的,我就比较它们的百位”。“百位也一样了,你怎么办?”小男孩有点不屈不饶地继续追问。“百位也一样的,我就比较十位,十位也一样,我再比较个位”。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小女孩一口气把男孩没有问的十位一样了怎么办的方法也说了。这时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的这种穷追不舍的追问鼓掌!

在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那位老师并没有被男孩的突如其来而感到无策,而恰恰把他当作了成为突破比较重难点的有利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也使全班学生受益。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生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抓住机遇,凸现动态生成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举例。师:我们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些例子吗?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大笑。)师:你们有意见吗?(多数学生感到疑惑。)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在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此时那位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想学生这一会心的笑来自于教师那幽默的两个假如,来自于教师的镇定自如和教学机智。面对教学中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那位教师并没有逃避却轻而易举地用了两个“假定”为孩子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的片面性,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

又如:我在新课程一年级上册《分类》这堂课中,学生在课堂小结时意外地提出了“我想:在场的听课老师可以按胖的和瘦的进行分类”。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发言,于是我利用了自己的“胖”来了个顺水推舟——师:“对呀,这个方法不错,那刘老师应该分到哪里呢?”学生用,俏皮的语气异口同声地说:“胖的那里!”这时我也跟学生大笑起来,课堂上充满了和谐、轻松的气氛!就在这无拘无束中再次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分类!谈到这里,我想“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这种教学机智和艺术吧!

四、在动态生成中“替换”学习方法

在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算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学习方法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都有效的统一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方法在在动态生成中“替换”。

如我在教学“角的分类”:

片段一:初步感知分类

师:每个人的信封中都有9个角,大家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A:将直角、平角、周角分一类,再将锐角分一类,钝角分一类。

B:将三个特殊角分三类,再将锐角分一类,钝角分一类。

C:个别学生将角从大到小排列,不知如何分类。

片段二:重点讨论锐角、钝角与直角、平角的关系

师:剩下的这些角你准备怎样分?放在表格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为什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在一节课上学习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的变化情况适时的替换使用。如“角的初步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在9个角中以各自的思维方式独立分类并说明理由,随后又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学习分类。在让学生独自给角分类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容量较大,而大部分学生对分类的思想方法缺乏必要的基础,要求他们一次分类到位可能有困难,于是我又马上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使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纠偏中逐步理解角的分类的本质。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使教学过程变得呆板枯燥。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在动态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献花(0)
+1
(本文系长青月娟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