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与实例
2017-12-06 | 阅:  转:  |  分享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法及报告编制

一、基本概念

1、地质灾害

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2、地质灾害易发区

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是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险程度、危害程度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特征、灾害性降雨特征等自然因素,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的分区。

北京地区一般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四级

3、地质灾害危险区

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是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和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评价与估量。是地质灾害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和危害程度的综合反映。其实质是对建设项目在地质环境现状条件和未来工程活动条件下地质灾害的空间预测和成灾可能性的预测。

二、工作方法

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工程勘查相结合。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评估报告。

1、资料收集

搜集评估区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等基础背景资料,如地形图、交通图、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区域构造(断裂、地震)等,尽可能的收集遥感和航测资料。

收集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灾害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灾害资料(特别注意收集建设用地及周边的地质灾害资料。

收集拟建工程的规划资料。

2、实地调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工作之一,根据已确定的评估种类进行详细的调查,调查范围及调查方法依据灾种特点而定,主要采用追索法、穿越法及访问调查,根据需要可测制实测剖面、采用钻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查手段。

为了保证评估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确保野外调查成果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各省市均对本地区的不同级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定了明确的要求。综合如下:

分析方法

一级评估:需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性进行定量分析和全面的评估。

二级评估:需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性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或专项分析。

三级评估: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性仅需进行定性分析即可。

试验及探测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区:一、二级评估需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可能出现滑坡、崩塌、塌陷、砂土液化、地裂缝等灾害的地段,需进行物探、钻探、槽探、触探及浅井等探测。

地质环境中等复杂地区(较复杂区):一级评估需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可能出现滑坡、崩塌、塌陷、砂土液化、地裂缝等灾害的地段,需进行物探、钻探、槽探、触探及浅井等探测。

地质环境简单地区:以野外综合调查和收集资料为主,可适当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报告编制

是整个评估工作的重点,要求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

报告内容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要点是对野外调查成果、试验、探测结果及各类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

结论是整个评估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估报告中各项结论性内容的总结。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

(一)评估报告提纲

自1999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及《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以全部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北京、浙江、河南、湖北、广东、重庆等省(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及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北京市

1.概述

1.1工作目的及任务1.2建设工程概况1.3评估范围与评估内容

1.4工作部署及投入的工作量

2.评估级别的确定

2.1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类别划分2.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判别

2.3确定评估级别

3.区域环境地质特征

3.1所处环境地质构造位置

3.2地质环境特征

3.2.1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

3.2.2区域地质背景

3.2.2.1区域地质构造位置

3.2.2.2区内主要断裂及褶皱构造

3.2.2.3地层分布及特征

3.2.2.4岩浆岩

3.2.3水文地质特征

3.2.4工程地质特征

3.2.5地震地质概况

4.危险性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4.1地质灾害类型的确定

4.2现状评估

4.2.1活动断裂

4.2.2地面沉降

4.2.3砂土液化

4.2.4地裂缝

4.2.5泥石流

4.2.6塌陷

4.2.7斜坡变形(崩塌\坍塌\滑移)

4.2.8滑坡

4.3预测评估

4.4综合评估

5.结论与建议

广东省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自然地理及征地范围

第三节建设工程概况

第四节研究程度及任务完成情况

第五节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水文

第二节地形地貌

第三节地层与岩石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地震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第六节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依据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综合各省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提纲,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项目工程概况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三、地质环境特征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评估种类确定

2、现状评估

3、预测评估

4、综合评估

五、防治措施建议

六、结论

(二)评估报告编写技术要求

以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暂行)为例

1.概述部分

应包括:

项目接受委托情况、任务要求、项目评估工作时间等;

建设工程概况,包括位置、规模、用地范围、项目类型、建筑物结构与布局等(一般应附建设工程规划图)。

线性工程需付工程分布图及相关技术要求;

工作部署及投入的工作量,包括依据、原则、工作方法、手段及相应的工作量(附工作部署图)。

2、评估级别的确定

主要根据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进行确定。

建设项目重要性一般划分为三种:

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复杂、中等复杂、简单三类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定。

建设项目评估级别划分为三级。

复杂程度

评估分级

项目重要性 复杂 中等复杂 简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二级 较重要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3、区域环境地质特征

应包括:

评估区所处的环境地质构造位置;

地质环境特征----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区域地质背景特征(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断裂及褶皱、地层及岩浆岩;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及地震地质特征等。在报告编写中,此部分内容多从收集到的资料中获得,应善于归纳、提炼,多采用图、表等直观形式表达并加以简单说明,切忌长篇大论、一概照搬。

4、危险性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此部分为评估报告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否的主要依据。

包括的主要内容:

需进行危险性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确定;

应根据评估区所处的地貌单元内可能产生的潜在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判定。

北京地区地质灾害评估种类划分表

地貌分区 危险性地质灾害评估种类 冲洪积平原区 地面沉降,砂土液化,活动断裂,地裂缝等 山区(含山前地带) 泥石流,活动断裂,斜坡变形(坍塌,崩塌,滑移),塌陷,滑坡等 山间盆地 活动断裂,砂土液化,泥石流,斜坡变形等.

现状评估

是指对现有潜伏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主要任务是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等进行危险性评价对决定各类地质灾害稳定性或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及变化趋势作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质、变化、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

对地面沉降、砂土液化等可进行定量分析的灾种,属一、二级评估的应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并列出相应的参数或计算公式。

对采用物探、钻探、槽探等手段进行测量的,应附相应的图件及测量结果。

预测评估

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任务是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及采用的施工方法,预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估是否会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预测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危害程度。

综合评估

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确定要素

危险性分级 稳定状态 危害对象 损失情况 危险性大 差 城镇及主体建筑物 大 危险性中等 中等 有居民及主体建筑物 中 危险性小 好 无居民及主体建筑物 小

5、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对前四部分报告内容中结论性意见的归纳和总结。

结论涵盖了建设用地评估级别确定、危险性地质灾害类型的确定、建设工程可能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综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的确定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重要内容。

建议是根据结论涉及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在建设用地适宜的条件下,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在建设用地不适宜的情况下,提出变更场地的建议。

(三)评估报告编写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评估级别的确定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二个指标进行分级,凡是重要建设项目,无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哪类,均应进行一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较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则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级别。

在实际应用中,除对建设项目重要性较难把握外,评估级别的确定还受到项目性质、评估周期等非技术性因素影响。如军事设施的保密性、评估周期一般较短等。

在不影响评估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评估级别。

2、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关系

在报告编写中,综合评估和最终的结论主要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论而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混淆二者性质的现象,从而造成评估内容重复、评估结论不明确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

现状评估-----对已有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易发性和稳定性、危险性分区等。其评估主体是已有地质灾害。

预测评估-----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因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改变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和稳定性、危险性分区等。其评估主体是工程建设本身。

3、结论编写

一些初次参与地灾评估报告编写的技术人员,往往忽视结论部分的编写,使之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评估报告的结论性内容。

实际工作中,报告结论部分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是整个评估报告内容的浓缩和提炼,报告中所有结论性的内容都应该反映到结论中。因此,在报告编写过程中应非常注意结论部分的编写。



(四)评估实例

北京市昌平区仙人洞住宅小区建设用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概况

规划建设的北京市仙人洞住宅小区位于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场地三面环山,西北方与南新村相邻。

根据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项目建设内容为低密度住宅区及配套设施,建筑类型为四层以下低层建筑。拟规划新征建设用地面积约251342.21㎡。另需代征城市公共用地面积约93795.88㎡,其中,代征道路用地面积约19277.38㎡,代征绿化面积约74518.5㎡。容积率为0.3,绿化率60%,建筑密度20%,建筑控制规模约75000㎡,建筑控制高度9米。

调查范围主要根据该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及地质环境条件来确定。此次工作中,确定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面积约20km2,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面积20km2,地质灾害现状调查面积20km2。

评估工作量统计表



内容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资料收集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份 2 1:"5万 其它生产科研报告 份 16 野外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 km2 20 1:100000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km2 20 1:100000 地质灾害现状调查 km2 20 1:10000 试验测试 探地雷达探测 m 1085

2、评估级别的确定

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

北京昌平区仙人洞住宅小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51342.21㎡,建筑面积75000㎡,包括低密度低层住宅及配套设施,建筑规模为小型民用建筑,依据《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规定,确定该项目为较重要建设项目。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判定

地貌特征为山前平原丘陵地貌。建设用地三面环山,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属地形地貌较简单区。

建设用地及周围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泥石流、滑坡、崩滑塌等地质灾害。仅在与建设用地相邻的南新村,于1976-1980年间出现过地裂缝,部分房屋受损,1980年以后至今未再出现。评估区属地质灾害中-低等发育区。

评估区周围构造较发育,北西有南口山前断裂、庆陵-龙虎台断裂,南西有南口-百善断裂、虎峪-昌平断裂等,其中,南口-百善断裂为区域性南口-孙河断裂的西北段,距离建设用地约5km,是北京平原区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之一。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属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地区。

建设用地位于第四系地层之上,第四系厚度小于25m,岩性以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为主,属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区。

建设用地现为村庄及果园,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综上所述,依据《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规定,确定该场地为中等复杂地质环境条件。

建设项目评估级别的划分和确定

本次评估是在地质环境中等复杂地区进行的较重要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392号《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通知》”中附件《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暂行)规定,确定本次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

3、评估区区域环境地质特征

评估区地处北京平原区西北部东沙河阶地上,地貌单元属于上更新统以洪积为主的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堆积的山前平原丘陵。建设用地地势平坦,平均地面标高106m,北、东、南三面群山环绕,北部山地最高海拔为180.02m、东部山地最高海拔为167m、南部山地最高海拔为219m。

评估区属于温榆河流域东沙河中上游,气候属暖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清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608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0~80%,

按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构造单元)燕山台褶带(Ⅱ级构造单元)密(云)怀(来)中隆断(Ⅲ级构造单元)昌(平)怀(柔)中穹断(Ⅳ级构造单元)之虎峪-小汤山抬升区(Ⅴ级构造单元)。

评估区周边有多条断裂通过。较重要的有北东向的南口山前断裂和北西向的南口~孙河断裂。

场区及周围地层包括上元古界青白口系(Qn)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含海绿石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及含砾石英砂岩;古生界寒武系(?)昌平组豹斑状泥、粉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中生界侏罗系(J)九龙山组硅化凝灰质角砾岩、含砾混屑凝灰岩、玻屑岩屑凝灰岩夹砂质粘土岩;髫髻山组凝灰质角砾岩、安山岩、凝灰质复成分砾岩;新生界第四系(Q)上更新统以洪积为主的黄褐色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

评估区属虎峪-昌平-小汤山抬升区,下伏基岩较为平坦,原始地貌为低山丘陵,没有大的沟谷分布。场区第四系沉积物厚度不到25m,而且厚度变化幅度较小,岩性主要为粘土、砂质粘土、粘质砂土、砂砾石。因此这一地区属于工程地质较稳定地区。

自1966年刑台地震后,北京地区建立了较密集、完善的地震观测台网,30余年来的观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在活动断裂交汇地区沿北东方向现代微震活动较为强烈。评估区所在昌怀中穹断地区现代微震较少。历史地震震中以北西、北东为主要展布方向,与该区主要构造线展布方向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说明本区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存在一定联系。按《北京地区地震烈度区划图》(1/100万)划分,评估区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区内。

4、危险性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4.1地质灾害类型的确定

建设用地位于十三陵水库西南低山丘陵区,第四系沉积厚度小于25m,地基土主要为砂质粘土及粘质砂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且不存在可引起液化的砂土、粉土层,因此不具备产生液化及地面沉降的基本条件;

建设用地位于低山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岩石风化程度轻微,沟浅坡缓,汇水条件差,地形相对高差小,不足120m。不具备产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场地三面环山,故应对山体斜坡变形进行评估。

建设用地西南及西北方向约4.5km和7km处存在有北西向的南口~孙河断裂和北东向的南口山前断裂,两条断裂均属于活动断裂,其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应予评估。

位于建设场地西北约300m的南新村,历史上曾出现过地裂缝灾害,由于距离建设用地较近,可能对本评估区的工程活动产生影响,是本评估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

综上所述,活动断裂、地裂缝及斜坡变形将是本次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4.2现状评估

4.2.1活动断裂

南口山前断裂总体产状130°-140°∠45°-60°,断裂宽度多在100米以上,形成破碎带最宽可达300米,长度达20余公里,据地震地质会战资料,断层向深部延伸深度达18km。该断裂具有长期多次活动特点,燕山运动早期主要显示逆断性质,上盘上升形成拖曳褶曲和破裂岩带,后期在居庸关断裂强烈隆起时,受深断裂控制发生强烈正断活动,已形成的破碎岩再次破碎形成角砾岩带,并且沿断裂有燕山晚期花岗岩的侵入。到新生代时期,该断裂持续活动,与北西向断裂(如南口-孙河断裂)联合控制了虎峪、南口到白羊城山前平原凹陷区的形成,沿断裂侵入的花岗岩体也被断裂切割破坏。

该断裂虽然在新生代仍有活动,但其活动性较弱,且距建设场地较远达7km,建设用地所在范围受其影响微弱。

南口~孙河断裂西起昌平南口镇,沿龙虎台、七间房、白浮、半壁街、东三旗至孙河达通县附近,呈西北方向延伸,均被第四系所覆盖。断层走向NW40°,倾向SW,倾角较大,全长约60km。根据该断裂对第四纪沉积物的控制作用、构造性质、断层的产状等因素,可以东三旗为界将其划分为东西两段,评估区靠近其西段中部。此处断裂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初之间曾有过一次突发性断错地表的活动,相当于一次7级地震的断层位错,自早全新世以后就不再发生地表或近地表的断错活动。

依据《岩土工程勘查规范》中规定:“全新世(一万年)以来有过地震活动的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即工程活动断裂。”据此可以看出,南口~孙河断裂属于工程活动断裂,但现代活动较弱,且距建设用4.5km,影响很小。

4.2.2地裂缝

建设用地历史上均未出现过地裂缝,场地范围亦没有发现房屋等建筑物开裂等现象。故建设场地内没有地裂缝。但在场地西北侧300m处的南新村曾于1975、1980年出现过地裂缝,为查明该处地裂缝的规模、性质、发育状况,评价其对建设用地的影响,我们对南新村历史上地裂缝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同时进行了场地雷达探测。

北京昌平县南新村,唐山地震前15年中地裂缝4次,1975年尤重。所建17幢二层楼房,因1976年唐山地震时地面开裂,其中13幢裂毁。1980年8月18日该村又出现地裂缝,村民心慌怕是震兆速报地震部门。昌平县地震办调查后认为其是天旱所致,与地质构造及地震无直接关系。

通过实地调查及物理探测结果,评估区西北300m处南新村的Q4中存在着局部不均匀土层节理,由此形成局部地段的地裂缝沿北西向展布,据村民介绍由南新村西北老村委会址到村小学操场历史上地裂缝延伸至地表,裂缝宽数十公分,根据已有资料及村民介绍地裂缝的大概位置及延伸方向,布设了东西向实地探地雷达的试验探测位置线3条,证实地下有雷达波异常。为进一步查明地裂缝的延伸长度,地下裂缝深度,进一步沿NW290°~300°布设实测剖面位置,共布设东西向探地雷达剖面线5条,天线距1.0米,测点距0.5米;全测区共布测点2170个,测线总长度1085米。在NX05测线、NX04测线、NX02测线上发现异常,推测共为11处地裂缝。

探测结果显示,地裂缝由老村委会址断续延伸至场地西南山前,在学校操场至山前一段表现为不连续的隐伏出现,物探成果证实,本区地裂缝多是在土层构造节理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们是土层构造节理在地表的再破裂效应。

1966年邢台地震前,由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急剧增强,隐伏闭合的土层构造节理在强应力作用下开启,为地裂缝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构造条件。随着邢台地震能量的大释放,河北平原的区域应力一则以6.8万次余震、另则以土层构造节理开启成缝的形式释放能量,进行震后调整,故本区1968年出现一次地裂活动高潮。平息几年后,华北区域应力再次加强,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该区的应力亦以余震和土层构造

节理开启成缝的形式释放能量,再次进行调整,因而又一次出现地裂缝活动高潮。

南新村地裂缝出现范围宽度不超过50m,通过雷达探测,深度均未超过25m,属于第四系松散层内局部裂缝。在1975年和1980年均出现在南新村西南部局部地段,未涉及到村的东半部分和仙人洞村(拟建场地)。且二十多年来未再出现过地表裂缝。实际调查表明地裂缝距拟建场地最近90m,最远为420m,根据建筑物安全避让距离推算,该地裂缝不会对本拟建场区建筑物产生影响。

4.2.3斜坡变形

场区周围的基岩残丘地层岩性为石英砂岩、泥灰岩,白云岩及砂质粘土岩、含砾凝灰岩和硅化凝灰质角砾岩。倾向南东,倾角平均45°~55°左右。场地边缘的山体坡度约20°~25°左右,虽然北侧山体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但由于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度,也未发现岩层有断面临空,因此不会产生沿岩石层面的岩石自然滑移。场区周边山体植被发育,无强烈切割冲蚀地貌,构造活动较弱,环境地质条件较为稳定,历史上亦未发生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在自然条件下,不会产生影响工程建设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4.3预测评估

北京市仙人洞住宅小区建设用地位于北京西北部十三陵水库以西南,场地地形平坦,三面被基岩残丘环绕,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不足25m,评估场地内无断裂构造分布,距离周边活动性断裂较远,总体区域稳定性较好。

拟建的北京仙人洞住宅小区为一般民用建筑,建筑物高度不超过9m,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明显破坏,生活用水及污水均通过统一管网供给和排放,对现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影响较小,不会加剧原有地质灾害或诱发新地质灾害。

4.4综合评估

建设用地周围的南口~孙河断裂及南口山前断裂虽属于工程活动断裂,但现代活动性较弱,且距建设用地较远,分别达到4.5km和7km,对场区建设影响很小。

建设用地西北300m处的南新村虽曾出现过地裂缝,但均属第四系浅土层地裂缝,未延伸到拟建场区,对建设用地基本无影响。

厂区周围的基岩残山工程地质环境较稳定,在自然条件下,不会产生斜坡变形灾害。

建设用地内拟建工程以低层、低密度建筑为主,设计容积率较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在建成后,不会加剧原有地质灾害或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产生。

经综合评估确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属于小级(区),从地质灾害评估的角度分析,该场地作为仙人洞住宅小区的建设用地是适宜的。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据《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本建设项目为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地区建设的较重要建设项目,评估级别为二级。

2、经对评估区历史及现状地质灾害综合分析,确定活动断裂、地裂缝和斜坡变形为需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3、距本建设用地西南约4.5km处的南口~孙河断裂、西北约7km处的南口山前断裂,虽属工程活动断裂,但活动性较弱且距建设用地较远,。对建设用地不会产生影响。

4、距离建设场地西北300m左右的南新村地裂缝属于第四系不均匀土层构造解理地裂缝,距离建设用地最小距离90m,不会对拟建场区的建筑物产生影响。

5、厂区周围的基岩残山工程地质环境较稳定,在自然条件下,不会产生斜坡变形灾害。

6、拟建工程为低层、低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较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后,不会加剧原有地质灾害或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7、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属于小级(区)。从地质灾害评估的角度出发,该场地作为北京仙人洞住宅小区建设用地是适宜的。

5.2建议

⑴评估区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区内,建设用地西部和南部均有活动断裂存在,虽然距离场区较远,直接影响很小,但考虑到地震效应可能会使场区烈度有所增加,建议在进行工程建设或地基抗震设计时,南口山前断裂,特别是南口-孙河断裂对场区地震烈度的影响应予以重视。

⑵应尽量保持山形水系原貌,如开挖山体坡脚,需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斜坡变形产生灾害。

⑶建设用地北侧仙人洞上方因前人开采石板遗留较大面积裸岩及废石,建议在建设过程中加以整治。













































第6页



第1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川上曰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