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木犀——胜日寻芳(183)有图
2017-12-07 | 阅:  转:  |  分享 
  
木犀:三秋桂子映月香——胜日寻芳(183)木犀,木犀科木犀属植物。中国本土植物。《中国植物志》载:“原产我国西南部。现各地广泛栽培。花为名贵
香料,并作食品香料。”《中国植物志》提示“木犀”之名出自郭橐驼《种树书》。郭橐驼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主人公,不知是否真有其
人,如有,应为唐代人。查找《种树书》,只找到《景明刻本夷门广牍》收载的唐郭橐驰著,明周履靖校的《种树书》,虽然作者名字不完全一样,
但从书中确实找到了有关木犀的记载:“木犀叶有齿如锯,其纹亦粗澁者乃香。有一等,叶光泽者殊无香也。又有一等,花极白者亦无香。”不过有
人考证说署名郭橐驼的《种树书》是伪书,是明代人抄袭南宋相关著作凑成的书,署名假托了郭橐驼。此事本人未作考证,无法确认,但有一点儿可
以确认,“木犀”一词宋代肯定已经出现,因为宋代已出现不少吟咏木犀的诗词,如宋朝诗人虞俦的《和木犀》:“岩桂无人也自芳,月宫仙子道家
妆。露溥仙掌三秋色,风动枝头十里香。”古人认为木犀即桂花中的岩桂花,中国(据说也是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注释岩桂花时说
:“梫,木桂,树也,一名木樨。花淡白。其淡红者谓之丹桂。黄花者,能子,丛生岩岭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箘桂”条目下也提到此事:
“今人所栽岩桂,亦是箘桂之类而稍异……丛生岩岭间,谓之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中国最早的中药
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收载了“箘桂”:“味辛,温。主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生交趾、桂林山谷。”不过在现代植物学中“岩桂”为“少花桂”,而不是木犀。关于“木犀”名字的由来,《汉语大词典》解释道:“清顾张思《
土风录·木犀花》:‘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中国植物志》还提到,木犀的别名为“桂花”,并提示“桂花”是“通称”。
一般认为,“桂花”是木犀属中多种植物的习惯统称,而木犀是桂花的代表性植物。关于“桂”名的由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两种说法
:一是范成大的叶脉纵理如圭形的说法,二是陆佃(陆游祖父)的宣导百药如执圭之使的说法。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桂”的记载,《山海经》中就
提到:“http://iask.sina.com.cn/wanghong/nanshan南山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
上,多桂,多金玉。”《楚辞·九歌·大司命》提到:“结桂枝延伫,羌愈思兮愁人。”在中国古籍中,“桂”与“月”有不解之缘。宋代类书《太
平御览》中提到:“《淮南子》曰:‘月中有桂树。’”(但不知为什么,在《淮南子》中未能搜索到这句话)《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所以桂月结
缘不会晚于西汉。此后月亮就有了“桂月”、“桂宫”的别称。中国古代https://baike.baidu.com/item/%E4%
B9%90%E5%BA%9C%E6%AD%8C%E8%BE%9E乐府歌辞总集《乐府诗集》收载的南朝梁代诗歌《东飞伯劳歌》就有“南窗
北牖桂月光”之句(中华书局《乐府诗集》九七七页)。唐冯贽所著《南部烟花记·桂宫》提到:“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圆门
如月,障以水晶。后庭设素粉罘罳,庭中空洞无他物,惟植一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免……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帝每入宴乐,呼
丽华为张嫦娥。”“嫦娥奔月”的传说较之“月中有桂树”的传说要出现得早得多,《太平御览》九百八十四卷载:“《归藏经》曰:‘昔嫦娥盗不
死之药,奔月。’”1993年出土的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中也有相关记载,307号文为:“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201号文
为:“……(奔)月而攴(枚)占……”一般认为《归藏易》早于《周易》,所以“嫦娥奔月”的传说可能在商代就已出现。虽然嫦娥与桂树没有任
何关系,但人们让月亮上有了桂树,也就有了关系,所以嫦娥也被称为“桂娥”。到了唐代,月中桂树的故事又有进展,新人物吴刚登场。《酉阳
杂俎》中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另外
还出现了“月桂落子”的传说。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本)载:“月桂子:垂拱四年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临海县界,十余日乃止。
司马蓋诜、安抚史狄仁杰以闻,编之史策。”《本草纲目》在“月桂”条目中提到,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收载了月桂,还提到了陈藏器关于月
桂由来的介绍:“藏器曰:‘今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晦,多于衢路间得月桂子,大于狸豆,破之辛香,古者相传是月中下也。余杭灵隐寺僧种得
一株,近代诗人多所论述。’”在现代植物学中,也有“月桂”这种植物,但它是樟科月桂属植物。另外,木犀属中的厚边木犀也别称“月桂”。
还要提醒注意的是,“桂子”在某些语境中指的是桂花。如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中的“山寺月中寻桂子”,宋代https://baike
.baidu.com/item/%E6%9F%B3%E6%B0%B8柳永《https://baike.baidu.com/item
/%E6%9C%9B%E6%B5%B7%E6%BD%AE%C2%B7%E4%B8%9C%E5%8D%97%E5%BD%A2%E8%
83%9C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此插一句,柳永的这句词,影响颇大,曾引发一场战争。据南宋罗大经《鹤林
玉露》丙编卷一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金主完颜亮为言志还写了一首诗,中
有“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5%B1%B1吴山第一峰”
之句。虽然完颜亮的诗很有气魄,但他的命不太好,碰上了能挽危局于即倒的虞允文,最后兵败为部下所杀,南宋也转危为安。关于桂花的栽培历史
,2017年9月28日《北京晚报》文史版《老北京是何时开始种桂花的》一文有所涉及:“《中国花卉大观》则记载:‘桂花作为观赏性花木在
民间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广植于江南地区,元明时移植于北方。’”关于北京桂花的栽培历史,该文提到:“据考金代已从江浙一带移植到
中都城。《金都杂录》称:‘丰宜门外花舍间,仲秋时偶见金桂数十株,幽香而娇艳,乃为中都宫室所赏之卉。’明人所著《京师杂忆》中也说‘草
桥所植桂树,(农历)八月最为艳芳,幽香宜人。’”在北京的公园中,颐和园的桂花最多。据《颐和园志》载,该园现存百年以上的桂花70余株,大小盆载桂花达300余盆。因桂花不耐寒,难以在北方室外过冬,一般为盆栽。本人在颐和园所见桂花,就均为盆栽。桂花不仅适于观赏,还可加工美食,如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酒等。以上照片均于2017年10月1日摄于北京颐和园。2017年10月5日摄于颐和园。
献花(0)
+1
(本文系乌拉盖河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