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千秋一寸心之22——杜甫《蜀相》
2017-12-13 | 阅:  转:  |  分享 
  
锦官城外柏森森(22)——说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
下计(付托之重),两朝开济老臣心(图报之诚)。出师未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頻煩pínfán屢次、頻頻。《晉
書·卷七十三·庾亮傳》:「弱冠濯纓,沐浴芳風,頻煩省闥tà,出總六軍,十餘年間,位超先達。」)?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
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千古:死的婉辞,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常用于挽联、花
圈等的上款),莫可亲承(奇妙汉语(一)·文言词之雅·亲承謦欬qǐngkài:謦欬,本是‘咳嗽’之谓,‘咳嗽’是现代词,‘謦欬’是
文言词。“亲承謦欬”意思是亲自听到您的谈笑,即是说,我亲自得到您的指示教诲。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是谦恭的说法。文言词真是文雅至极,连
咳嗽声都是优美动听的,有益于人的。亲承謦欬这个说法,定然不能用现代语代之,说成:亲承咳嗽。否则,必为他人笑耳!)(◎謦欬qǐn
gkài(1)咳嗽。利喉曰謦欬——《通俗文》;行路过者,稍顾视謦欬皆呵止也。——陆游《老学庵笔记》。(2)谈笑。昆弟亲戚之謦欬。
——《庄子·徐无鬼》;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清史稿》);庙貌(庙貌miàomào《诗·周颂·清庙序》郑玄笺:“庙之言貌也,死者
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因称庙宇及神像为‘庙貌’。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家
庙记》:“合通国之欢心,建百世不迁之庙貌。”)数楹(yíng量词。房屋计量单位。屋一列或一间为‘一楹’),临风结想(指念念不忘;反
复思念)。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祠’)实(‘人’)宾(‘祠’)主(‘人’)之间,诗笔文情之妙,
‘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zhuómò犹‘着笔’),于此玩索,宜有会心(huìxīn领悟、领会)。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
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
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迆邐yǐlǐ1.連接的樣子。「迆」文獻異文作「
迤」。唐·白居易《長恨歌》:「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2.一路行去,曲折連綿的樣子。亦指陸陸續續的行程。《朱子語類輯略
·卷五·論自注書》:「久阙官正,臣今迆邐前去之任,不知有何處分?」亦作「邐迤」。),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
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蜀相孔明)而不在‘祠’(武侯祠庙),那他为
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
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引申为‘偏差’),岂不是老杜的一处
败笔?(bàibǐ诗文或书画中有毛病的地方)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八股bāgǔ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
文体。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后用
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讲演等)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切合题旨)”,或是写成“不啻chì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
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一般来说,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
拗句。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为“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即“自”(所在位置)本应‘
平’声,今故作‘仄’;“空”(所在位置)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拗救之对句相救),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
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洚洞jiàngtóng大水無邊無際的樣子。《孟子·滕文公下·趙岐·注》:「水逆行,
洚洞無涯,故曰洚水也。」)(澒洞hòngtóng迷濛無間,瀰漫無際的樣子。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憂端齊終南,澒
洞不可掇。」),流落西南,在锦城(锦官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前往拜见)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上说,
是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出处:唐·刘得仁《青龙寺僧院》: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更不迂
曲(迂曲yūqū迂迴曲折。如:「山路迂曲,人車難行。」);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
,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
是什么情理?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
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上述所列种种讲法),已是活
句死参(“将活龙打做死蛇弄”);更何况他本(根本)未真写祠堂之景!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
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lìlì形容鸟类清脆的叫声)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在这里,
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tiào(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千字文》)于武侯祠庙之间。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
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颈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
kuāng纠正;辅助))(啟沃qǐwò1.語本《書經·說命上》:「啟乃心,沃朕心。」以善言勸諫君王。《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
:「凡爾在朝,咸思匡救,獻替可否,用相啟沃。」唐·白居易《策林三·三十八君不行臣事》:「君之心膂,待宰相而啟沃。」2.啟發灌注
。如:「同學經過導師的啟沃,思想漸漸的成熟了。」),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
才能,最合理地使用。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
,五曰知人善任使)、终始不渝(终始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出处:《旧唐书·姚璹shú传》: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
多;防边训兵,心力俱尽。岁寒无改,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
奋斗终身。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
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
”,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
祁山:在甘肃省礼县东。汉代在西汉水北岸山上筑城,极为严固,即今祁山堡,为军事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
亮曾多次出祁山而攻魏,即指此处。),五丈原头(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南岸。
相传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曾在此驻军。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秋风
瑟瑟,大星遽(jù猝)陨(星隕xīngyǔn1.星墜於地。《左傳·莊公七年》:「星隕如雨,與雨偕也。」唐·韓愈《晚秋郾yǎn城
夜會聯句》:「星隕聞雊gòu雉,師興隨唳鶴。」雊gòu雉鸡叫:“雉之朝~,尚求其雌”。2.比喻賢人和大將死亡。北周·庾信《周大將
軍聞嘉公柳遐墓誌銘》:「智士石折,賢人星隕。」),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泛澜(泛澜fànlán1
.亦作“泛澜”。漫溢横流。2.浮泛,不切实际。)被面,老泪纵横了。(老泪纵横: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庭草自春(荒),何关人事;新莺空啭zhuàn(寂),只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
(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一种错觉。有人问:长
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
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
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稷契jìxiè稷和契的并称。唐虞时代的贤臣。稷是后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因初欲弃之,故
取名弃,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是商族部落的祖先,传说是舜时佐禹治水,十三年后,禹总算治好水了,虞舜又下命契为司徒(主要掌管教育
的官,等于现今的教育部部长),也开始治理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
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杜甫《客居》诗:“稷契易为力,犬戎何足吞。”),志在匡(kuāng纠正;辅助)国
,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四牡騑騑〈音霏〉、六轡如琴。覯爾新昏、以慰我心。《表記》(《礼记》篇名)曰:“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郷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miǎn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诗?小雅?車舝xiá》)),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才。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1
献花(0)
+1
(本文系戒凡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