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2017-12-13 | 阅:  转:  |  分享 
  
<<冬阳童年骆驼队》1:

设计思路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从课题入手,营造情感氛围。整体感知,美文美读,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理清文章脉络,这个环节有学生合作讨论得出,教师只起主导作用;仿写“学骆驼咀嚼”片段和说自己童年趣事环节主要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第二课时以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主讨论学习,来感受作者童年的童真童趣,最后两个自然段在《送别》绵长的音乐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对比比较、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淡淡的感伤之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媒”、“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能结合重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4、品味鉴赏作者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摘抄、背诵喜欢的句段。

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以及淡淡的感伤。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音画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奠定基调

师:这个题目和我们平常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题目由三个互不相关的词语构成,中间有间隔符隔开)

初看这个题目,你脑子里能联想到什么?闭上眼睛(学生静静的想,轻音乐想起,老师独白: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一群骆驼在缓缓的前行,串串驼铃远了近了,近了远了,童年的我就站在远处看,就站在那听。。。。。。)

这个题目让我们充满了遐想,充满了诗意的朦胧,它就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女士自传小说《城南旧事》的序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看看这么美的题目下到底讲述了什么样的内容。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

1、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2、老师整理:打出幻灯片,以冬阳下的骆驼队为幻灯片背景,左边打出精装版的《城南旧事》,右边为林海音生平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1、各小组批注重点字词的音和意,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在学生汇报自学的基础上,老师重点强调:咀嚼(júe)慢慢的嚼(jiáo)卸的第9画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是“X”

2、个小组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推荐一个人用自己感受到得情感朗读出来并和其他组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几个句子,并做好朗读指导。

1、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起来。

2、老师教我们,要学骆驼,沉得住气……总会吃饱的。

3、……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寂寞的旅程……增加一些情趣。

4、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5、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6、我默默的想,慢慢的写……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这次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闭合式答案:是冬阳?童年?还是骆驼队?引导学生回答“骆驼”

2、围绕骆驼又写了那几个片段?

小组内讨论,可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比赛那个小组的答案最完美。

老师和学生综合各小组答案讨论出最佳答案:

A、看骆驼咀嚼

B、询问骆驼为什么系铃铛

C、冬阳下想给骆驼剪毛

D、夏日询问骆驼的去处

3、说一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画面?你有过和“小英子”类似的经历吗,说出来听听。

五、作业设计

抄写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仿写其中一两个句子。

第二课时

目标:鉴赏四个片段

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怀念及感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收集到了美文中的美句,理出了作者围绕骆驼描写了记忆中童年的四个片段,还记得吗?

打出幻灯片:歌曲《童年》欢快的音乐想起,一次打出四个片段的题目

这节课我们重点“咀嚼”一下这四个片段。

二、细细品味,欣赏借鉴

A、集体读“看骆驼吃草”自然段。

B、幻灯片:“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起来”

C、让喜欢这个片段的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请三四个学生说完以后老师整理总结:我观察的很仔细,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牙,看他们咀嚼的动作,看他们的大鼻孔和胡须。我看的很投入,自己的牙齿都跟着动了起来,好奇的心理跃然纸上,童真童趣表露无遗。

1、通过学习这个片段,大家总结一下写好片段的要领:仔细观察、用词准确、注意细节描写

2、课堂练笔:仿写这个句子

老师举例,打出幻灯片:我站在柳树跟前看她拂动的样子:那样嫩的叶、那样柔的枝、那样悠然的姿态。她们拂动的时候,像少女甩动丝丝长发,让微风这把大梳子轻轻在发丝间滑过。我看呆了,自己的头发也甩起来。

三、合作探究

每一小组可任选剩下三个片段的任意一个,提出几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来提问其他小组,互问互答。

这个环节稍有难度,老师做好巡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整理如下:

片段“询问骆驼为什么要带铃铛“

问题1、作者为什么称自己“幼稚”?(因为我天真烂漫的想法)

2、为什么爸爸说“我”的答案更美些?(爸爸看到女儿的纯真和无限的遐想)

3、“铃铛”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三次。第一次是让人知道骆驼队来了,第二次是我的问题印出来的,第三次是最后一段回忆中的驼铃声)

片段“想给骆驼剪羊毛”

问题1、我为什么想给骆驼剪羊毛?(太不整齐)

2、从这个想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可爱稚气,大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

片段“询问骆驼的去处”

问题1、总是问,她都问了什么?还会问什么?

2、她是怎么问的?表明了什么?(她问“夏天它们那里去了”愣愣一问,让妈妈不知所云。表明我思念骆驼,稚气可爱)

四、情感体验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女作家萧红《祖父的园子》,同是女作家,都是写童年,你们能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祖父的园子》始终都写快乐、美好和自由,而这篇文章还有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以及淡淡的悲伤。

从哪些地方最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老师出示幻灯片:(《送别》音乐响起)1、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

2、我默默的想、慢慢的写……

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复返”“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童年一去不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时间过的很快、我转眼间长大了,不再干童年的“傻事”;“童年重临我的心头”是指童年的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那段难忘的生活

从这几句话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也能淡淡的体会到童年美好生活只能成为回忆的感伤。

一、结课

学生再次带着淡淡的哀伤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在《送别》缓缓的音乐中结束课文。师:你们天真、活波、纯真,或许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也会像作者一样怀念记忆中深深浅浅的童年故事。把握好自己的美好童年,让每一天都色彩斑斓,因为它匆匆易逝,因为它是你们唯一的童年

五、作业设计

1、写一个童年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2、课文阅读《城南旧事》部分片段,和大家交流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以朴实纯真的笔调,诗意梦境般的语言,再现了童年那段即清晰又朦胧的生活,再现了以冬阳为主调以骆驼对为侧影的美好画面。这篇课文算的上是小学课文中经典的经典,在反复推敲备课的基础上,两节课上的还算成功。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美,能鉴赏了美,初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感性的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用自己体会到得情感朗读,然后课堂交流后摘抄背诵,完成了对美的感受和品味。这是第一个成功的目标。让学生仿写“学骆驼咀嚼”片段只有个别学生写的较好,而主要问题是词汇贫乏缺乏细节描写,因此今后的课堂中应经不失时机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说自己童年趣事,同学们能积极发言,而且都说的很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合作交流自,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设计思路下学生能总结出童年围绕骆驼所写的四个片段,并精彩命名。

第二课时的难点是对“童年围绕骆驼的四个片段”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学习了“看骆驼吃草”这一片段,通过反复朗读、逐字品味,让我生感受理解“我观察的很仔细,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牙,看他们咀嚼的动作,看他们的大鼻孔和胡须。我看的很投入,自己的牙齿都跟着动了起来,好奇的心理跃然纸上,童真童趣表露无遗。”而后学生总结方法,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也许这个环节稍有难度,学生习惯了思考问题,却很少自己设计问题,小组之间的配合也缺少默契,有个别小组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和意义。今后应该多做这样的设计,会设密了自然就会解密,能很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自然段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进而体会那若有若无的淡淡感伤,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远不及我想像中的好,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我事先先学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让学生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来感受就形象的多了,这个思路是突然想到的,也给我了更多的启发:课文之间不能独立,而要找出异同,这样才能读出更多的精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音画多媒体课件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开始《童年》欢快的旋律和《送别》低沉的旋律,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氛围。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帮我纠正了过来,还有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性还不够,课堂节奏过快等等。



献花(0)
+1
(本文系笃行书斋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