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之前你若能这样理财,绝对可以多赚百万
尽管说愈早开始理财越好,但是最有效的理财时间可能就是十年,刚开始的时候要学习难免效果不佳,到老了又因为要保本而失去很多机会,因此,在40岁的理财黄金十年到来前,要做对下面的9件事,即使不会成为巨富,也不至于离穷。
不在于限定你怎么做,而是这样想就离“靠谱”不远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理财要趁早,不过知易行难的原因就在于,太年轻展开往往无财可理,等手上有点资本了,年纪又一把了。
从生命周期的观点来说,25岁至40岁之间,有太多要花的钱:收入波动大,又得存钱买房、买车,还要养活儿女,能存下的钱相当有限。
40岁到55岁,正值人生巅峰,职位与收入往往是一生当中最辉煌的阶段。孩子也大概到了中学,开销反而降低。
55岁之后,要考虑开始退休养老,风险承受能力也低,很多钱要用在消费上而非投资上。
因此,尽管说愈早开始理财越好,但是最有效的理财时间可能就是十年,刚开始的时候要学习难免效果不佳,到老了又因为要保本而失去很多机会,因此,在40岁的理财黄金十年到来前,要做对下面的9件事,即使不会成为巨富,也不至于离穷。
方案1:养成记账习惯
不管赚多赚少,薪水高低,上班族都应该先养成“记账”的好习惯,除可清楚掌握金钱花费流向外,更可藉此了解各项生活消费的价格,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未来购物时只要货比三家,就不会太吃亏。
方案2: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预算
一般来说,家庭收支预算包括年度收支总预算和月度收支预算。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制定年度收支总预算,首先要先知道家庭在未来一年要存多少,有哪些年度支出,一方面达到家庭资产按计划增长的目的,同时还要防备未来的各种不时之需。
方案3:避免独居
独居虽然自由自在,却成本高。理财专家最常给年轻人的建议是:结婚前,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尽量与父母同住,因为省钱效果惊人。如果情况不允许与父母同住,也不妨和处得来、信任得过的朋友一起合租,不仅可以住较大的房子,还拥有各自独立的房间,同样可以达到省钱效果!
方案4:晚5年买车
投资理财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尽量及早买进会增值的东西,尽量延后买进会贬值的东西。因此,晚点买折旧速度快的汽车比较好,不仅车价是一大笔支出,每年的停车费用、牌照税、燃料费、第三人责任险、保养费、验车费用,加起来是一笔极可观的开销。同样要开车,年轻人不如选择在最需要的时候租车。
方案5:早10年展开投资
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Compoundinterestisthemostpowerfulforceintheuniverse)”,所以要累积第一桶金就不能忽略时间的力量,金钱躲在机会里,机会则躲在时间的洪流里。
方案6:逢低买进基础股
股市不好的时候、没人谈论股票的时候买进股票,选那些历史上经常粉红的股票或者是股指的权重股,不用太多钱,一月或几月买一点,到股市大涨时卖出。权重股未必会大涨,但一定会上涨,而“没人谈论”的时候往往是价格低点。
方案7:早5年买房
买房是种强迫储蓄的手段,因为资产价格持续升高的原因,买房子总不会太亏。早买房一方面是压力,也以适当增加工作动力,另一方面还贷款相当于存钱,不至在年轻时把钱白白用在各种消费上。而且,房产即使涨不过最好的投资品,也不至于一文不值。
方案8:自己存点退休金
养老保险有、商业保险有……存钱或理财计划里再加多一项吧,今天30岁的人到50岁之后,可能会发现养老账户里的钱没有想象中的多,因为那时的工作人口基数小但养老人口基础却变大了。原因嘛,就是人口基数的波动,看看这几年高考报名情况就知道了。
方案9:早10年实施退休规划
人们常常觉得退休距离自己还很久,特别是对许多30、40岁的人来说,现在开始规画退休生活,似乎还太早、不确定性还太多。的确,结婚、生子、买房、子女教育基金等,都需要花费大笔资金,但如果因此推迟执行退休计划的时间,可供准备退休金的时间很可能已经所剩不多。
小盒的总结:
1、俺觉得先买什么后买什么见仁见智,但是先买“能带来收益的”东西肯定没错。楼主的同学刚毕业就买了辆车,因为她是做销售的,每天要见大量的客,自己开车效率最高,所以汽车是她用来赚钱的而不是用来“感觉舒服”的。
2、记不记账不在于形式,记账更有用的在于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然后才能制定啥啥啥的那些规划目标。记性不好的妹子,可以用在线记账软件哦。
3、理财的最初几年其实就是存钱,除非你年薪几十万,否则很少有人二十多岁就能谈投资啊什么的,但是早一天迈入十万俱乐部可能就意味着早十年迈入百万俱乐部。
4、买房这事儿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但也别一点儿压力不担,也别太指望爸妈。别总想一步到位,买不起大的先买个单间,买不起北上广先买老家、郊区、经适房,倒腾倒腾就大了。(她理财网)
有关专家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根据100位25岁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跟踪他们20年后的生活,统计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80人生活紧张,只有20人经济独立,其中,只有5人富裕。反差如此之大,那么,富裕的5人做对了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只是老老实实地执行了如下的理财概念而已。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
例子1:10年前,甲和乙是大学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地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这30万元人民币。
甲去郊区购买了一套房,30万人民币。
乙去买了一辆好车,奥迪,30万人民币。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人民币。
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人民币。
同样的财富,最终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同样学历、同样社会经验,为何他们的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到了房子上面,以后都归自己的。
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汽车是消费品,二手车过10年后,一毛不值。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两番。
有些人收入高,但财富少,原因是他们花钱都是“消费”行为。而像客户甲那样,大部分花费都是“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钱没有落在别人手里,最后还归自己。
理财三句话理财离不开下面这三句话,每句话你都要吃透,完全执行,不能马马虎虎,这样的话,打工一族都可以变得富有。
第一句话又称为“哈佛”教条。大家都知道,哈佛教育出来的人,毕业后有很多都很富有,其实,他们每月的消费行为跟一般的普通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严格遵守哈佛教条:储蓄30%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有超额完成,才能使剩下的钱足够消费。
例子2:美国首富WarrenBuffet,6岁已开始储蓄,每月30元。13岁时,当他有了3000元,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了80年。现在他已经85岁,已是美国首富,比“微软”主席BillGates还有钱。
有些人会问,如何能每年回报率达到10%以上,其实,现在银行会提供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外币、QDII等等。这些银行产品略有一点风险,但假如能有效管理,10%的回报率其实也不难。
工资高并不一定富有很多人认为,甲收入每月1.5万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应该比乙富有,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但这是错误的观念,并且错得很离谱。究竟错在那里?看下面的例子。
例子3:一般人以为,台湾的工资收入比大陆高一倍,他们自然比咱们富有,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去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铁单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台湾午饭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在北京郊区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台湾人每月挣15000元,减去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级工程师,每月8000元,减去交税1000元,减去房租1500元,交通费3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请问,是台湾人每月工资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还是北京那位工程师,每月工资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就是富有。富有的定义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
例子4:美国人每月工资高于中国2、3倍,照一般的观念看,一般的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客户甲是在加拿大念书的,他见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一般美国人都有几张信用卡,他们喜欢消费,每月不单只是“月光一族”,更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债,一般美国人的银行储蓄都达不到几千元美金。
在中国没有这种情况,中国人善于储蓄,一般人在银行都有存款,超过十几万的人数还不少。
所以,不要以为美国人每月挣钱多出我们2、3倍,他们就比我们富有很多。事实上,一般的美国白领比中国白领穷得多。当然,我们日常在国内见到的,外派到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是美国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国白领,在我们国内的美国人层次比较高,大部分都是精英份子,理财有专人指导。
请记住,富有不是比较每月工资,而是比较“剩下的钱储蓄在银行的存款金额”,以这个定义来讲,中国白领在银行的存款,远比美国白领高。
内容图片转自网络@海天神龙编辑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