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3章解读
2017-12-20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3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4第3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既然万物没有美恶善丑之别,也就没有了所
谓的贤能,因此要既“无为”也“不言”。不崇尚贤能之辈,就能使民众不去争名逐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物标上高价,就能使民众不去偷盗抢劫。
不诱发邪情私欲,就能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净化民众的心灵,使其复归淳朴。还要保障民
众吃饱穿暖衣食无忧,让其生活充实。既要减弱其逞强好胜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志向,得以淡泊明志。还要增强民众的体质,使民众恪守人格和骨气
。引导众生不尚贤不贵货不乱心,久而久之,民众就没有必要去追求那么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了那么多过分的欲望。民风复归淳朴,使那些想通
过卖弄智巧谋利之人无机可乘,他们也就不敢恣意妄为了,故称“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圣人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去做事,天下则没有什么治理不了
的,故称“为无为,则无不治”。【解读】3.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主张不尚贤不
贵货不见欲,从名利心三方面净化民众。上一章说万物没有美恶善丑之别,也就没有了贤能之分,因此治理天下要既无为也不言,那么具体如何来做
?首先,要“不尚贤”。“尚”是崇尚鼓动,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知识是生产力,贤能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老子为什么却不赞成崇尚贤能?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诸侯们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到处笼络贤能之辈。其结果是互相之间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使得淳朴的民风一去不复返了。
老子怀念上古时期的自然而为,认为大道偏失的一个原因就是崇尚贤能。老子在后面的章节继续发挥,第18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
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38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谓的贤能或者仁义之士,
或者循礼之人,这些只不过都是失道失德之后的弥补措施,所以从弘道的角度来看不值得提倡,故称“不尚贤,使民不争”。其次,要“不贵货”。
“贵”是标上高价,一件货物之所以珍贵,并不是它有多大的功用,而是物以稀为贵,或者人为抬高了它的价值。比如说梵高的画,他在世时一文不
值无人理睬,死后一路飙升趋之若鹜。中国人有买涨不买落的习惯,很容易跟风被人蛊惑受人利用,前些年紫檀红木比金子都贵,一只藏獒数十万,
一对把玩的核桃能卖几万元,就连不值钱的大蒜绿豆都能炒到天价。总而言之,人们故意炒作抬高某些物品的价值,能不勾引贼寇强盗跃跃欲试吗?
故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要“不见欲”。“见”一字双关,既读(jian)也读(xian),宣传显现引导诱惑,现在有很
多电视节目或其它公众媒体大力宣扬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或者君王和上层社会穷奢极侈,耳闻目染久了也会引起世人的欲望,能不搅乱民众的心吗
?故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中国人常说要淡化“名利心”,不尚贤指的是“名”,不贵货指的是“利”,不见欲指的是“心”。3.2“是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提出了扭转社会风气的具体举措。如果尚贤,民众就会去争。如果贵货,民众就会去盗。如果见
欲,民众的心就乱了。那么如何去扭转社会风气,看看老子怎么说,圣人们又是如何做的。何为圣人,就是得道有德之人,《周易》共38次,《道
德经》共32次提到“圣人”,其他的人则称之为善人不善人俗人愚人众人。世间有没有圣人?有!伏羲燧人神农还有炎黄尧舜,他们都算得上圣人
。文王孔子老子都怀念远古的民风淳朴,向往当年圣人之治的盛世,所以文王在《周易》中记载了很多圣人的言行事迹,孔子要克己复礼,老子也主
张要返璞归真。“虚其心”是要净化民众的心灵,而不是说让民众没有思想。“实其腹”是要保障民众的基本需求,虽粗衣淡饭但衣食无忧生活充实
。“弱其志”是减弱不合正道常理的欲望志向。“强其骨”是既增强体质,又恪守人格国格和骨气尊严。第80章也描绘了这样的太平盛世,老子写
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3.3“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分辨“知”和“智”的不同,提出
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纲领。《道德经》中有57个“知”,只有8个“智”,其余7处分别是,第18章“智慧出,有大伪”,第19章“绝圣弃
智,民利百倍”,第27章“虽智大迷”,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知”有知识认知认识知道明白诸义,而“智”则明显带有贬义,主要指人的智慧技巧心机。由此可见,“知”指合乎天道自然的大智
慧,而“智”特指人类的小聪明。引导众生不尚贤不贵货不乱心,久而久之,民众就没有必要去追求那么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了那么多的邪欲妄
想,故称“常使民无知无欲”。民风复归淳朴,使那些想依靠卖弄智巧谋利之人无机可乘,他们也就不敢恣意妄为了,故称“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圣人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去做事,天下则没有什么治理不了的,故称“为无为,则无不治”。3.4老子本章的思想来源于《周易》,综合了《周
易》蒙卦需卦和讼卦的哲理。《周易》第4卦叫蒙卦,第5卦叫需卦,第6卦叫讼卦。前两卦是乾卦坤卦的开天辟地,在第3卦屯(zhun)卦中
万物始生国家初建。到了第4卦蒙卦,首先要进行品德教育和启蒙,中国人遵循“德智体”的教育顺序,学会做人后,才在第5卦需卦中养育身体和
学习知识技能。但食物缺乏物资有限,不能满足按需所取,必然会引起纷争打官司,所以就会进入打官司的第6卦讼卦。在本章中,老子将这三个卦
的哲理综合在一起,描述了如何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如何公正地获取和分配食物财物,如何不引起或解决诉讼纷争。既要培养其良好的品德,还要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是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既要抑制其贪得无厌的邪欲,又要让民众守住人格和骨气。张武忠2017.8.4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