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5章解读
2017-12-20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5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5第5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槖龠(tuoyue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并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像深渊一样把万物夹裹混
杂在一起,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之心,就好像把它们看成是草扎的狗。圣人也没有偏爱之心,对众生一视同仁,把它们同样看成是草扎的狗。烧
火做饭打铁冶炼要用到风箱,你不用力,风箱的气囊会塌瘪,用力过大,风箱的输气管又可能迸裂,动作越猛,泄漏的风可能就越多。天地之间的虚
空不正和这风箱的结构功用相似吗?所不同的是,天地之风箱看似空虚却永远不会收缩,阴阳二气相互冲撞也始终不会溢出。杂草本是卑贱之材,用
杂草扎成的狗更是低贱之物,但在祭祀时却被敬若神灵,仪式结束后又被视为草芥随手丢弃或烧掉。风箱也是不起眼的器具,只有当做饭打铁时才会
被人想起,干完活又被闲置一旁无人理睬。万物众生就像是刍狗和风箱,有的是卑贱之物,有的功能单一,但天地和圣人对它们并没有特别的偏爱和
鄙视。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地位卑贱作用单一,也不会被天地圣人忽视遗漏,都有发挥作用大显身手的机会。物尽其用是天地自然的法则,人尽其
才也应当是圣人治世的准则,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风箱鼓风烧火要不急不缓均匀用力,不拉火不旺,小火缓慢推,大火用力拉,但
用力过猛反而会坏事,或者吹灭火苗或者风箱损坏气囊跑气。治理天下也要像拉风箱那样不急不缓,用你的时候你出彩,不用你的时候你就靠边站,
需要讲话时你开口,需要闭嘴时你就收声。切记不要过多发号司令,政令繁多措施过猛会使人心迷乱,反而招数穷尽无计可施,不如守持中道酌情而
行,故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解读】5.1老子首先把万物比作是“刍狗”。“刍”读作(chu),喂养牲畜的草,“刍狗”就是用杂
草扎成的狗。古代官宦人家祭祀一般要用猪牛羊等大牲畜,猪牛羊齐全称作“太牢”,第20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普通老百姓
用不起便用狗替代,就像春夏之交贡品寒酸的“禴(yue)祭”。后来慢慢地也不用真狗了,而用草扎的狗。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下葬
出殡祭奠亡灵时,用草和纸扎成各种动物,扎成豪车别墅元宝纸钱等器物,有的还扎一个大美人,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杂草本是不值钱之物,用草扎
成的刍狗则更加卑贱,但在祭祀前和祭祀中,人们却对它们毕恭毕敬,小心翼翼轻拿轻放生怕损坏亵渎了神灵。等到祭祀完毕,却又把它们视为草芥
随手扔了烧了,由此可见刍狗出身之卑微,功用之特别,命运之多舛,角色之多变。5.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和圣人为何不仁,为什么把万物众生也比作刍狗。“仁”是仁爱仁慈之心,《道德经》中共有8个“仁”,是说万物众生都平等,不存在孰优
孰劣,天地和圣人对其一视同仁,既没有偏爱之心,也不存鄙视之见。孔子的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仁作为儒家五大学说的基石,是从入世角度
来说。而老子的不仁是从出世角度来讲,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可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为什么说天地不仁,因为上一章说道生天地,天地又生
万物,道和天地像一个看不见的深渊,将万物包裹在里面,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存在孰优孰劣孰亲孰疏的区别,也就没有了偏爱之心,所
以说“天地不仁”。为什么把万物百姓比作是刍狗,既然天地不仁,那么圣人处无为之事也不能有所偏私和偏爱,就连刍狗这样的卑贱之物都有大展
身手的机会。5.3“天地之间,其犹槖龠(tuoyue)乎”,老子接着把天地之间的密闭空间形象地比作是风箱。“槖”读作(tuo),
是古代的鼓风机。“龠”读作(yue),指输风管或气囊。“槖龠”就代表整体的风箱,风箱的作用是点火助燃,用以做饭打铁冶炼。上一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的对冲运动是道的动力,天地之间的大气层空间就像一个大风箱,所以老子说“天地之间,其
犹槖龠乎”。5.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将天地风箱和日常风箱进行比较。“虚”是指风箱气囊不用时的空虚状态,“动”是拉动风箱,“屈
”指输风管或气囊塌瘪收缩,“出”指风从风箱输风管或气囊泄漏出来。日常用的风箱,闲置时气囊会塌瘪,用力过大输风管又可能迸裂,动作越猛
漏出的风就越多。而天地的风箱与之不同,虽然虚空却永不塌瘪,阴阳二气冲撞再猛烈也不会溢出。5.5用刍狗和橐龠作比喻,揭示物尽其用的自
然法则,引申人尽其才的用人准则。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爱,圣人对众生也没有偏爱,对高贵之物不会重用,对卑贱之物也不会鄙视。天生我材必有用
,所以不要担心自己不被重视。圣人举了两种典型的器物做比喻,一个是地位最卑贱的刍狗,另一个是用途最单一的风箱。连它们都有大显身手的机
会,那么其它物件器具的用处就更大更广泛了,这是自然界物尽其用的法则。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人尽其才无所遗漏。在后面的
章节中还有相似的论述,第27章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49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
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5.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刍狗和风箱使用的特点,引申出谨慎说话的处世原则,也揭示少发政令的治世之
道,参考了《周易》中几个卦的哲理。“言”指说话发布政令。“数”是策略招数,中国人常说气数已尽,没了招数。“穷”是穷尽窘迫没招了。“
中”本指拉风箱时要均匀用力,引申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急不缓。人在天下的地位作用好比是刍狗和风箱,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也不会一直
高贵,也不可能永远低贱。就像刍狗,祭祀时你是神灵,祭祀完毕你就是草芥。还像是风箱,用你的时候你就出场,用完了你就靠边站。治理天下也
要像拉风箱那样不急不缓,需要讲话时就开口,需要闭嘴时就收声,切记不要过多发号司令,政令繁多措施过猛会使人心迷乱,反而招数穷尽无计可
施,不如守持中道酌情而行,故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在此用“多言数穷”告诉世人要谨言慎语,语多必失,还告诫君王少发政令,别扰
乱了民众的清净,参考了《周易》中好几个卦的哲理。《周易》第27卦是颐卦,孔圣人《颐卦大象传》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大意是,山下有雷,雷动于下,山止于上,君子由此领悟,言语谨慎以养德,节制饮食以养身。君王以此领悟,慎发政令以保民,不穷奢极侈以
安邦。《周易》第60卦是节卦,其中讲到如何节制自己的言行,初九爻辞曰“不出户庭,无咎”,孔圣人在《系辞传》中阐释说“乱之所生也,则
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大意是,祸乱的生起,是言语以为阶梯而造成的,国君不
保密则会失去臣子的信任,臣子不保密则可能会失去身命,机密的事情不保密则会遭遇失败,所以君子要谨慎守密而不能泄漏机密呀。《周易》第6
1卦是中孚卦,其中讲到诚心实意言而有信,周公九二爻辞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孔圣人在《系辞传》中发挥说“君
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大意是,君子从家里最隐秘的卧室发出善美的言论,则千
里之外的人也会闻风响应,更何况是接近他的人呢?如发出不善的言论,则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背他,更何况是接近他的人呢?言语虽发自自身,但
能影响于百姓,行为是从近处着手而显现于远处。言行是一个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小者关系到自身的荣辱,大者关乎到国家政治的成败,天地注目
,鬼神共鉴,万民以睹,难道可以不谨慎吗”?《道德经》中共有21个“言”字,有关少言谨言不言的有几处,第2章“行不言之教”,第8章“言善信”,第17章“悠兮其贵言”,第23章“希言自然”,第27章“善言无暇谪”,第43章“不言之教”,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73章“不言而善应”,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张武忠2017.8.5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