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二陈汤应用心得2篇
2017-12-21 | 阅:  转:  |  分享 
  


二陈汤应用心得





二陈汤,方出《和剂局方》,由制半夏15g,陈皮、茯苓各12g,炙甘草6g组成。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故合之,为燥湿化痰,和中降气之良方。原方主治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证。

痰湿内停,既可阻滞气机,壅塞经络,寒化热化,生风致瘀,兼挟外感、内伤等,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出入,灵活化裁,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今,本方加减广泛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衰弱、甲状腺肿及小儿流涎等病。

痰湿滞胃,气机受阻,其证胃脘胀痛,嗳气稍舒,食少乏味,厌吃油腻,苔白腻,脉缓濡等。应除痰湿,消胀痛,和胃气。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木香、砂仁各9g治之,每收良效。嗳气食臭者,挟食滞也,宜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5g;自感脘部发凉者,痰湿寒化也,宜加干姜9g、厚朴15g;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宜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

痰湿中阻不解,又见胃脘胀闷发热,吞酸吐酸,苔色变黄,脉来滑数者,痰湿化热也。笔者遇此病,每用二陈汤加黄连9g、黄芩12g治之,数剂即效。若痰湿化热,伤及胃络而呕血色黑者,宜上方再加枳实15g,竹茹、侧柏叶炭、荷叶炭各9g,甚验;若呕吐不止,大便干结不下者,加大黄9g治之,得泻病减。

痰湿不解,阻滞经络,致阳气不得通畅者,其证尚见身麻或肢麻。应祛除痰湿,通经活络。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天麻、胆南星各12g,橘络、丹参各18g,并坚持守方,每获良效。

中焦痰湿不解,蒙被清阳而致眩晕者,其证除痰湿中阻外,尚有眩晕,如坐舟车,甚则恶心呕吐等,当涤除痰湿,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各12g,蔓荆子9g,大枣4枚治之,其效颇佳。苔白腻变黄,又心烦口若者,痰湿化热也。宜加柴胡15g,黄芩12g。恶寒发热,无汗,头身不适者,挟有外感风寒也。宜加荆芥、防风、紫苏各12g治之。

手足厥冷由痰湿内聚所致者,可急用二陈汤加苍术、藿香各9g,竹沥、生姜汁各30滴,以除湿逐痰,痰湿去则手足厥冷自除。若上证继而又见汗出不止,脉来沉弱者,为痰湿致少阴阳虚欲脱之候也。宜用二陈汤加附片(久煎)、黄芪、干姜以祛痰除湿,回阳救逆。

痰湿内聚,浊气上攻而头痛者,其治应以祛痰除湿为主,止痛为辅。用二陈汤加苍术9g、川芎12g、白芷5g治之,数剂即见著效。若只见偏头痛者,挟少阳风热也。宜于二陈汤加柴胡15g,黄芩、川芎、防风各12g治之。久病头风不愈,用此方治之,也有一定效果。

二陈汤应用心得—陈宇杰

二陈汤,方出《和剂局方》,由制半夏15g,陈皮、茯苓各12g,炙甘草6g组成。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故合之,为燥湿化痰,和中降气之良方。原方主治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证。

和剂局方

痰湿内停,既可阻滞气机,壅塞经络,寒化热化,生风致瘀,兼挟外感、内伤等,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出入,灵活化裁,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今,本方加减广泛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衰弱、甲状腺肿及小儿流涎等病。

痰湿滞胃,气机受阻,其证胃脘胀痛,嗳气稍舒,食少乏味,厌吃油腻,苔白腻,脉缓濡等。应除痰湿,消胀痛,和胃气。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木香、砂仁各9g治之,每收良效。嗳气食臭者,挟食滞也,宜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5g;自感脘部发凉者,痰湿寒化也,宜加干姜9g、厚朴15g;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宜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

痰湿中阻不解,又见胃脘胀闷发热,吞酸吐酸,苔色变黄,脉来滑数者,痰湿化热也。笔者遇此病,每用二陈汤加黄连9g、黄芩12g治之,数剂即效。若痰湿化热,伤及胃络而呕血色黑者,宜上方再加枳实15g,竹茹、侧柏叶炭、荷叶炭各9g,甚验;若呕吐不止,大便干结不下者,加大黄9g治之,得泻病减。

痰湿不解,阻滞经络,致阳气不得通畅者,其证尚见身麻或肢麻。应祛除痰湿,通经活络。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天麻、胆南星各12g,橘络、丹参各18g,并坚持守方,每获良效。

中焦痰湿不解,蒙被清阳而致眩晕者,其证除痰湿中阻外,尚有眩晕,如坐舟车,甚则恶心呕吐等,当涤除痰湿,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各12g,蔓荆子9g,大枣4枚治之,其效颇佳。苔白腻变黄,又心烦口若者,痰湿化热也。宜加柴胡15g,黄芩12g。恶寒发热,无汗,头身不适者,挟有外感风寒也。宜加荆芥、防风、紫苏各12g治之。

手足厥冷由痰湿内聚所致者,可急用二陈汤加苍术、藿香各9g,竹沥、生姜汁各30滴,以除湿逐痰,痰湿去则手足厥冷自除。若上证继而又见汗出不止,脉来沉弱者,为痰湿致少阴阳虚欲脱之候也。宜用二陈汤加附片(久煎)、黄芪、干姜以祛痰除湿,回阳救逆。

痰湿内聚,浊气上攻而头痛者,其治应以祛痰除湿为主,止痛为辅。用二陈汤加苍术9g、川芎12g、白芷5g治之,数剂即见著效。若只见偏头痛者,挟少阳风热也。宜于二陈汤加柴胡15g,黄芩、川芎、防风各12g治之。久病头风不愈,用此方治之,也有一定效果。

哈某,男,68岁,于2012年10月19日初诊。

主诉:慢性咳、痰、喘20余年,加重伴胸闷、气短1周。患者咳嗽、咯白痰20余年,以清晨起床后为主,多发于冬春季节,严重时一年四季均有症状。1周前,患者晨练受凉后,咳嗽加重、咯大量白痰,伴胸闷、气短,无发热,呼吸欠畅,舌质白腻,脉滑。

在当地查血常规,白细胞: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稍高于正常。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结合患者既往有吸烟史40年,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给予吸氧、抗炎、化痰止咳对症治疗1周后稍好转,但患者仍晨起咳嗽、咯白粘痰,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遂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症状同前,舌苔白腻,脉浮滑。

处方: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川贝母(打)15克,杏仁10克,桑白皮30克,冰糖10克,炙麻黄5克,白芥子10克。

水煎时加生姜3片,每日1剂,分早晚服,连服7剂。

2012年10月26日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7服,症状基本缓解。后又以上方巩固10剂而愈。

按: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早期症状轻微,冬季多发。我国50岁以上气管炎患病率高达13%,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河北中医学院张士舜主任医师,是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用二陈汤加味治疗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燥湿化痰,止咳平喘。主治:长期咳嗽、咯白痰,胸膈痞闷,不欲饮食,脘腹胀满,纳差,因伤宿食,呕逆不食,或吐后肢体困倦,头晕心悸,舌苔白滑,脉浮滑。

中医理论认为: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遂令咳嗽,故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呕逆不食。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能降逆和胃;陈皮理气燥湿祛痰,燥湿助半夏化痰,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茯苓降气渗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煎加生姜,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和胃止呕。

张士舜主张久病必有瘀,故用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有血瘀必有气滞,故用青皮理气。川贝母、杏仁、桑白皮止咳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冰糖味甘、性平,入肺、脾经,有生津润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功效。炙甘草调和诸药,兼润肺补脾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止咳平喘。

临证时,对风痰,可加胆南星、竹沥;热痰,可加黄芩、胆南星;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黄痰可重用鱼腥草;无痰加麦冬、天冬;喘较剧烈(肺功能不佳),加蛤蚧、灵芝、黄芪补气,亦可酌情加炙麻黄平喘,但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提示:本中药方系网络收集转载,仅供医者同仁参考交流,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未经医生许允,万勿擅用,要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



内容图片转自网络@海天神龙编辑制作



































献花(0)
+1
(本文系海天神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