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14章解读
2017-12-22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14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16第14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a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其下不昧,绳绳(mi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译文】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道无形以万物为自形,大道无身以众
生为自身,所以唯有大道能创生天下万物,并且永远不患得患失。大道无色,瞪大眼睛看却看不见,叫做“夷”。大道无声,竖起耳朵听却听不清,
叫做“希”。大道无形,用手试图去抓去握却摸不着,叫做“微”。道具有希夷微这三种特性,无色无声无形实在不好把握,也无法去刨根问底,因
为它原本就是混然一体的,所以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首先,道超越时空而存在。虽在九天之上,但它的上面并没有光亮透射出来。
虽在九地之下,但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那么昏暗漆黑,无上无下无亮无暗,没有上下左右的方位差别,也没有亮暗的界别,是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其次,道没有固定的形状。自然界某些生物从生到死要经过几次变形,道也像它们,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永无穷尽一直在变化。实在看不
清它到底是什么形状,所以既无法形容它,也无法用具体的事物来命名它,故称“绳绳不可名”。第三,道也没有具体的形象。一会似有,一会似无
,变幻莫测,最后好像又复归于完全空虚无物的状态,故称“复归于无物”。总而言之,道虽有形状却没有固定的形状,虽有形象却没有具体的形象
,忽隐忽现飘忽不定叫做“惚”,时有时无时亮时暗叫做“恍”,合起来称之为“惚恍”。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绵不绝不可分割
的整体,你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你追着它也找不到它的尾,故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既然道是这么的无法捉摸,那么如何才能去认
知把握大道?因为天地和万物都起源于道,道也从远古一路走来,那么我们唯有尽可能地从远古去找寻道的蛛丝马迹。考察远古得道圣人的所言所行
,观摩远古得道盛世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古之道”,执持“古之道”就可以此驾御当今世界纷杂的万有,故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远古
得道的圣人盛世和天地万物之始入手去认知大道,就会慢慢描绘出道的轮廓,逐步了解道的演变规律,这就是基于道的宇宙世界观,我们称之为道纪
。也可以当成是给道做传纪,故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解读】14.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an)之不得名曰微
”,描述道无色无声无形的特点。上一章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道无形以万物为自形,大道无身以众生为自身,所以唯有大道能创生天下万物,
并且永远不患得患失,接下来老子详细揭示道的无色无声无形。为什么把“视之不见”称之为“夷”?需要细细道来。首先,老子借用了《周易》明
夷卦的“夷”,明夷卦是周易的第36卦,第35卦是晋卦,晋卦象征太阳普照的白天,那么明夷卦对应太阳落山的黑夜,以此象征社会的清明和黑
暗交替。晚上太阳的光明并没有熄灭,而是转到了地球的背面,只是你暂时看不见罢了,第二天照样从东方升起。“道”也一样,你看不见不等于道
没有光明,老子接下来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其次,《周易》有明夷卦,说明早在老子几百年以前,“夷”就有“视而不见”之义,那么问题
来了,“夷”是根据什么天象来造的字?“夷”字由“大、弓”组成,远古时期建立诸侯巩固地盘要用弓箭武力征伐,分封土地也是以“一箭之程”
来丈量土地,这一点我在《周易.屯卦》解读中有详细阐述。《尚书》中也记载,大禹建立万国之时,将天下划为九州,也根据距离远近分成“九服
”,臣服于天子的意思,从天子往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第7服就叫做“夷服”之地,7服就是3500里,大弓利箭的武力威慑不到了,象征很
遥远的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虽然看不见,但它还属于天子的统辖范围,故称“夷服”,这就是“夷”字“视而不见”的造字本义。第三,
既然是偏远的落后民族,由此引申出了蛮夷的概念,华夏民族将四周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南蛮北狄西羌东夷”,南方潮湿虫多故从“虫”,北方匈
奴强盗豺狼故从“犭”,西边养牛放羊故从“羊”,东边是好战善射的山东民族故用“大弓”的夷字来称呼。第四,由此引申出遥远和平坦等义,《
道德经》中的很多“夷”字都有平坦之义。为什么把“听之不闻”叫做“希”?我们都知道“大音希声”这个成语,这也是观天象来造的字。“希”
从“爻”从“巾”,“爻”读作(yao),是《周易》中的专有名词,造字的本义是结绳记事,第80章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小事打小结,
大事打大结,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现象和趋势。每个卦有六爻,将纷繁的变化过程划分成六种和六个阶段,“爻”呈现出天地自然万物的现象,这种
种天象用“布、巾”挂起来展现在你的面前,这就组成了“卦”。天地用“爻”的天象告诉我们吉凶之事,但天地并没有讲话而是默默无语,这就是
“大音希声”的“希声希言”。为什么把“抟(tuan)之不得”叫做“微”?“抟”字从“手”从“专”,把东西揉弄成圆球,抟泥球抟纸团。
“微”是微妙细微微小,有形之物可以执持,但无形之物或者太微细之物如何能抓得住?大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分子原子和细菌如何能抓得住?
道也没有具体的形状,就像是水中的明月,你明明看得见,当你去抓时却水中捞月攥不住。14.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是一个混
合体。“诘”读作(jie),繁体字为“詰”,从“言”,打破砂锅寻根问底,非要弄个明白。道本来是无色无声无形的,没有办法穷极其理,它
本来就是一个混合体,故称“此三者不可致诘”。人类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自然界的很多东西都感触不到。比如不如鹰隼看得远,也没有猫头鹰
的夜视红外能力,狗能分辨千万种味道,很多动物能感触到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电视收音机接受的视频音频信号人也捕捉不到,还有细菌等微生物
人眼也看不见。现代科学也证明,宇宙由很多“维”组成,而人一般只能认知到三维空间,所以人对宇宙天地奥秘的认知还远远不够,所以对于道的
“希夷微”不要去刨根问底。“一”是说道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也可以称之为“太极”,《周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道德经》中共有15个“一”,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万物九九归一又回归于道的“一”,所以
老子说“故混而为一”。14.3“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详细解释“夷、希、
微”的状态。“皦”读作(jiao),从“白”从“敫(jiao)”,“白”是光亮,光芒四射。第1章说“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徼”从“彳(chi)”从“敫”,行走的轨迹和边界。“昧”从“日”从“未”,树枝树梢称“未”,女孩子未成人叫“妹”,那么光线暗弱
就是“昧”。首先,道超越时空而存在。虽在九天之上,但它的上面并没有光亮透射出来。虽在九地之下,但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那么昏暗漆黑,无上
无下无亮无暗,没有上下左右的方位差别,也没有亮暗的界别,是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其次,道没有固定的形状。“绳”是一个多音多义字
,在此读作(min),“绳”字从“黾(min)”,指的是黾科类动物,或者是蝇科类昆虫,这几类生物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一生要经过数次
变形。老子拿这些生物作比喻,说“道”也是这样,况且道的变形还无穷无尽,老子在第1章中已经说过“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既无法形容它,
也无法用具体的事物来命名它,是为“绳绳不可名”。第三,道也没有具体的形象。一会似有,一会似无,变幻莫测,最后好像又复归于完全空虚无
物的状态,故称“复归于无物”。“惚”从“忄(xin)”从“忽”,形状忽隐忽现行动迅速。“恍”从“忄(xin)”从“光”,光线时明时
暗似有似无。总而言之,道虽有形状却没有固定的形状,虽有形象却没有具体的形象,忽隐忽现飘忽不定叫做“惚”,时有时无时亮时暗叫做“恍”
,合起来称之为“惚恍”。第21章中也提到“恍”和“惚”,写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继续详
细解释什么是“恍”什么是“惚”。14.4“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描述道循环往复的整体性,参考了《周易》乾卦的哲理。道无始无
终是循环往复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无始无终无头无尾,你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你跟随它也看不见它的尾。《周易乾卦》用九爻辞曰“见群龙
无首,吉”,乾卦是讲天道循环往复,用六条龙的动态来模拟天道的运动。这六条龙分别是“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和亢龙”,六条龙相互
配合齐心协力,首尾衔接谁也不可能居于首位,整体看起来就是一条“无首无尾”之龙。老子换了一个角度来描述这条龙,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
不见其后”。14.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如何去全面悟道和体道,既通过古之盛世和古之圣贤去了解,又要回到天
地万物之始去认知。“执”是手持掌握,“御”是驾驭应对,“有”指的是世间万有,“古”字一字双关,既指远古的得道圣人,还代表远古的太平
盛世。“始”是天地之始,“纪”是规律轨迹传记。既然道是那么的不可捉摸,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把握大道?天地和万物都起源于道,第1章说“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还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要认知“道”,就要从道的“无、有”两方面入手,道从远
古一路走来,那么我们唯有尽可能地从远古去找寻道的蛛丝马迹。考察远古得道圣人的所言所行,观摩远古得道盛世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古之道”
,执持“古之道”就可以此驾御当今世界纷杂的万有,故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既从远古得道的圣人盛世入手,又要回到天地万物之始,就
会慢慢描绘出道的轮廓,逐步了解道的演变规律,这就是基于道的宇宙世界观,我们称之为道纪。也可以当成是给道做传纪,故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接下来的第15章就描述“古”之圣人盛世的状况,第16章老子带领我们如何回到天地万物之“始”。后面第52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老子继续阐释道的“古、今、始、有”,“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对应本章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对应本章的“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张武忠2017.8.16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