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代君王
2017-12-25 | 阅:  转:  |  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代君王详细的地理分布1.齐:山东北部、东部河北东南部.2.楚: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
3.燕:河北北部辽宁南部4.韩:河南中部山西东南部5.赵:河北南部山西中部、北部6.魏: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7.秦:
陕西甘肃四川中部、北部各国君主赵国: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数在位年份赵简子赵鞅42(前517年
――前476年)赵襄子赵无恤51(前475年――前425年)赵桓子赵嘉1(前424年――前424年)
赵献侯赵浣15(前423年――前409年)赵烈侯赵籍9(前408年――前400年)赵武侯赵□1
3(前399年――前387年)赵敬侯赵章12(前386年――前375年)赵成侯赵种25(前374年
――前350年)赵肃侯赵语24(前349年――前326年)赵武灵王赵雍27(前325年――前299年)
赵惠文王赵何33(前298年――前266年)赵孝成王赵丹21(前265年――前245年)赵悼襄王
赵偃9(前244年――前236年)赵幽缪王赵迁8(前235年――前228年)代王嘉赵嘉6(前2
27年――前222年)韩国:?韩景侯前409年-前395年在位15年韩烈侯前394年-前372年在位23年韩哀侯前3
71年-前369年在位3年韩共侯前368年-前359年在位10年(懿侯)韩厘侯前358年-前333年在位25年(昭侯
)韩威侯前332年-前326年在位7年韩宣王前325年-前312年在位14年(宣惠王)韩襄王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襄哀王)韩厘王前295年-前273年在位23年韩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前34年韩废王前238年
-前230年在位9年齐国:?姜齐: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数齐太公姜尚,字子牙前年—前1000年在位年齐丁
公姜伋(一说姜及)前999年—前年在位年齐乙公姜得前年—前年在位年齐癸公姜慈母前年—前年在位年齐哀公姜
不辰(一说姜不臣)前年—前863年在位年齐胡公姜静前862年—前860年在位3年齐献公姜山前859年—前851
年在位9年齐武公姜寿前850年—前825年在位26年齐厉公姜无忌前824年—前816年在位9年齐文公姜赤前
815年—前804年在位12年齐成公姜脱(一说姜说)前803年—前795年在位9年齐前庄公姜购前794年—前7
31年在位64年齐厘公姜禄前730年—前698年在位33年齐襄公姜诸儿前697年—前686年在位12年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前686年在位2月齐桓公姜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43年齐中废公姜无诡前643年在位
3月齐孝公姜昭前642年—前633年在位10年齐昭公姜潘前632年—前613年在位20年齐后废公姜舍前613
年在位5月齐懿公姜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4年齐惠公姜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10年齐顷公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在位28年齐灵公姜环前581年—前554年在位6年齐后庄公姜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6
年齐景公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58年齐晏孺子姜荼前489年在位10月齐悼公姜阳生前488年—前48
5年在位4年齐简公姜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4年齐平公姜骜前480年—前456年在位25年齐宣公姜积前
455年—前405年在位51年齐康公姜贷前404年—前379年在位26年田齐: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数齐
太公田和前404年—前384年在位21年齐废公田剡前383年—前375年在位9年齐桓公田午前374年—前357
年在位18年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在位37年齐宣王田辟强前319年—前301年在位19年齐愍王田
地前300年—前284年在位17年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在位19年齐废王田建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楚国:?楚熊泽熊泽(前1043--前???)楚熊艾熊艾(前???--前???)楚熊瞻熊瞻(前???--前
???)楚熊胜熊胜(前???--前???)楚熊杨熊杨(前???--前???)楚熊渠熊渠(前???--前???)
楚熊挚熊挚(前???--前???)楚熊延熊延(前???--前848年)楚熊勇熊勇(前847年--前838年)10
年楚熊严熊严(前837年--前828年)10年楚熊霜熊霜(前827年--前822年)6年楚熊徇熊徇(前821
年--前800年)22年楚熊咢熊咢(前799年--前791年)9年楚若敖熊仪(前790年--前764年)27年
楚霄敖熊坎(前763年--前758年)6年楚蚡冒熊眴(前757年--前741年)17年楚武王熊通(前740年-
-前690年)51年楚文王熊赀(前689年--前675年)15年楚堵敖熊艰(前674年--前672年)3年楚成
王熊恽(前671年--前626年)46年楚穆王熊商臣(前625年--前614年)12年楚庄王熊侣(前613年-
-前591年)23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共王熊审(前590年--前560年)31年楚康王熊招(前559年--前545年
)15年楚郏敖熊员(前544年--前541年)4年楚灵王熊围(前540年--前529年)12年楚平王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13年楚昭王熊珍(前515年--前489年)27年楚惠王熊章(前488年--前432年)
57年楚简王熊中(前431年--前408年)24年楚声王熊当(前407年--前402年)6年楚悼王熊疑(前
401年--前381年)21年楚肃王熊臧(前380年--前370年)11年楚宣王熊良夫(前369年--前340年)
30年楚威王熊商(前339年--前329年)11年楚怀王熊槐(前328年--前296年)33年楚顷襄王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36年楚考烈王熊元(前262年--前238年)26年楚幽王熊悍(前237年--前229
年)9年楚哀王熊犹(前228年--前228年)2月楚王负刍熊负刍(前228年--前223年)6年公元前299年
,秦楚和平谈判失败,楚怀王被秦国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燕国:?燕惠侯前864年-前827年38燕厘侯前826年-前791年
36燕顷侯前790年-前767年24燕哀侯前766年-前765年2燕郑侯前764年-前729年36燕穆侯前7
28年-前711年18燕宣侯前710年-前698年13燕桓侯前697年-前691年7燕庄公前690年-前658年
33燕襄公前657年-前618年40燕前桓公前617年-前602年16燕宣公前601年-前587年15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13燕武公前573年-前555年19燕前文公前554年-前549年6燕懿公前548年-前
545年4燕惠公前544年-前536年9燕悼公前535年-前529年7燕共公前528年-前524年5燕平公
前523年-前493年31燕孝公前492年-前455年38燕成公前454年-前439年16燕闵公前438年-前4
15年24燕简公燕载前414年-前373年42燕后桓公前372年-前362年11燕后文公前361年-前333年
29燕易王前332年-前321年12燕王哙燕哙前320年-前312年9燕昭王燕职前311年-前279年33
燕惠王前278年-前272年7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14燕孝王前257年-前255年3燕王喜燕喜前
254年-前222年33楚国地理环境:东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
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楚国国都是郢。之后楚国攻灭了越
族的扬越,即南越,夺取了今广东、广西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带。在公元前447年,灭亡了蔡(今安徽省寿县)。公元前445年,灭亡
了杞(今山东安邱东北),并且后来还吞并了越国,宋国,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国。在楚国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长城,东半部建于春秋时期,从鲁
关(今河南鲁山西南鲁阳关)起,向东经过今鲁山东南,到亲水,在折向东南,到达沘阳,形成矩形,这是一道利用山脉高地连接亲水和沘水的堤防
筑成的。到战国楚顷襄王时期,又开始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南向到达穰县,又形成一个矩形,所以称为楚方城。另外,在楚
国北部边境设有冥阨、大隧、直辕三座要塞,东部设有昭关,西面设有扞关,东北部设有符离塞,南方设有无假关,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此外还在
郢都以南靠近长江地带设有木关。地方郡县:宛郡:楚悼王时期设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汉中郡:楚怀
王时期设置,丹阳之战被秦国夺取,因汉水得名,辖有今陕西东南、南到湖北西北。新城郡:原为韩国地区,后为楚国夺得,楚怀王时期设置,因
地名新城得名,辖有今河南伊川一带。江东郡:楚怀王灭越后设置,因地区名江东而得名,辖有今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浙江北部。黔中郡
:楚威王时期设置,因黔山得名,辖有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巫郡: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赵国地理环境: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
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
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的长城有南北两条:赵的南长城,于公元前333年所筑,是由漳水、滏水的堤防扩建的。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
今河北武安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南。赵北长城,建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从留存的遗
迹来看,北长城大体上有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乌拉山向东,沿着
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为了防御的完善,赵国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句注塞和鸿上塞,在西北设有高阙塞
和挺关,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地方郡县:上党郡:因地名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和顺、榆社等县以南,南面与韩的上党郡相接
。雁门郡:因雁门山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等县以北到内蒙古一带。云中郡:因地名而得名,管辖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
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代郡:因代国得名,管辖着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带。安平郡:因城邑安平为名,管辖着今河北安平周围。
齐国地理环境: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东边靠海,南和越、莒、杞、鲁等国相接,北和燕接界,西和卫、赵交接
。国都在临淄(今山东临博西临淄北)。齐较早的修建了自己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公元前350年,齐又曾“筑
防以为长城。”齐长城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在春秋时期就扩建为防御工程。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一直到小朱山
入海。秦国地理环境:自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沿渭河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到达黄河沿岸。有一小部分土地由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
入今河南省的灵宝。全境东和魏、韩以及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绵诸、乌氏等戎国相接,北和义渠、朐衍等戎国交界。国都原在雍(
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了公元前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
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秦长城建立于昭王破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修建的。西端起于临洮,沿洮水
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又北到今皋兰,沿黄河,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秦统一全国后,把秦、赵、燕的北边长城连
结起来。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北边有焉氏塞;后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东边设有函谷关,还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东南面设有武关
。函谷关和武关是秦防御东方六国重要的关口。在黄河沿岸还有临晋关,在函谷关西设有湖关。地方郡县:上郡,河东郡,汉中郡,巴郡,
蜀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南阳郡,陶郡(后被魏夺走,以后未设),上党郡,黔中郡,太原郡,三川郡,东郡,雁门郡,云中郡,颖川郡,邯
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砀郡,楚郡,泗水郡,薛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稽郡,代郡,辽东郡,齐郡,琅琊
郡,闽中郡,郯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内使区(京都地区)燕国地理环境: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
。全境东北和东胡相接,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燕
国的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称为“易水长城”。这条长城从长城门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沿着南易水和
滱水而走向东南。另有一条燕国北长城,建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在今内蒙古赤峰一带,全长约30里。燕国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设有令疵塞和
居庸塞。地方郡县: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辖有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延庆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渔阳郡:
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管辖着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以东及天津以北地区。辽东郡:因在辽水以东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
区。辽西郡:因在辽河以西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迁西以东地区。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辖着今河北承
德、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魏国地理环境:在今陕西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
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
县地。领土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及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
郑、齐、卫接界。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
大梁(今河南开封)。魏长城依靠洛水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于郑,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大荔、澄城、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在中
原一带,为了防备秦国,还建立了魏中原长城,从黄河边的卷开始,东向到阳武,折往西南行,到达密。这是公元前358年魏国建设的。
地方郡县:河西郡:因在黄河之西得名。管辖着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辖着今陕西洛河
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得名,管辖着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方与郡:因地方名方于
得名,管辖着今山东嘉祥以南金乡等地,还包括今江苏丰县一带。大宋郡:因宋国得名,管辖着今河南商丘和江苏砀山等地。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北),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
河南新郑)。地方郡县:上党郡:因在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三川郡: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
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辖今河南上蔡一带。越国地理环境:自今山东的
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北面
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越相接。在越王勾践灭吴后,国都曾迁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琊台),公
元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其余部分小国: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
部分土地。国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彭城。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
阜)。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5,莒[jǔ]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东莒县)。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之间,国都在邹(金山东莒县南)。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8,杞国:在今山东省安邱东北地。9,蔡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10,郯[tán]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12,滕国:约在今安徽省滕县西南地。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地。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17,缯[zēng]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18,邳[pī]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南部,宋国东面,郯国南面。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