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1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17第21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译文】失道者争名逐利汲 取于物,得道者淡名泊利汲取于道。婴儿贪婪地吮吸母亲甘甜的乳汁,对其它食物不理不睬,并且专心致志紧紧叼住,使出浑身力气累得满头大汗。 远古遵道修德的圣人就像婴儿吃奶那样执着,也只从道的母亲那里汲取营养,对身边来来往往的利益诱惑不屑一顾,故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天之道赋予万物成就其德,所以万物都带着道的遗传基因,万物的各自属性其实就是在体现大道。道无色无声无形无法细究,如果非要弄清楚道的基 因传承,与其从道体上打个孔洞往内窥探,还不如通过有德之人去观察,因为大德圣人的言行举止是惟道是从的,故也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既是精神的“无”,也是物质的“有”,虽然虚无缥缈,但有时却呈现出实物的形状,大之则弥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厘。道作为具体之物,时隐 时现或明或暗谓之“恍”,似有似无行踪飘忽谓之“惚”,故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虽然飘忽不定,但有时又有亮光,呈现出模模糊糊的形象 ,是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虽然时明时暗,但感觉好像有物体一闪而过,是为“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虽然深邃幽暗,但一直探究下去,就 能察觉到其中有一股精气存在,是为“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股精气其实是由极精细的物质微粒组成,是真实的存在,并且承载着可以反复验证 的遗传信息,是为“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体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既像万物之母,也好像是万物之父,所以能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 运百福而长今。而远古得道有德之人,他们的名字也会世代传承永不消失,众生才得以一阅众位先贤往圣之容,故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 甫”。我何以能得知远古诸位先贤往圣的尊容和行迹,也是基于此理此道。【解读】21.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用婴儿吮吸母乳的专注之情 ,比喻遵道修德圣人对道的执着之心。本句话解读的难点在于“孔”字,大多数学者把“孔”简单理解为“大”,解释成“大德之人,惟道是从”, 虽然勉强可以说得过去,但韵味却失去不少,首先上下章衔接不上,其次何以展现“惟道是从”。上一章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众人熙熙攘 攘争名逐利,而有德之人却淡名泊利,只从道母哪里汲取乳汁。《道德经》的每一章并不是互相割裂,而是上下承接严丝合缝,就像《周易》六十四 卦的卦序排列。“孔”与“乳”相近似,用“子”做偏旁描述婴儿吮吸母乳的动作情形,乳汁从乳头的孔眼流出来,所以“孔”的本义是窟窿洞眼通 道。因为婴儿吮吸母乳非常用力以致满头大汗,我们常说使出吃奶的劲,有用力过度之象,由此引申出了“大、甚、有力”等字义。老子在这里用婴 儿吮吸母乳的专注之情,来比喻有德圣人对大道的执着之心。“道”就像母亲的身体,乳汁从乳头的“孔”流出来养育孩子,婴儿非乳汁不吃,圣人 非道不从,故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后世有很多学者把“孔德”直接当成“大德”,其实是受前人解释“孔德”的误导,再加上“孔子”名字 的因素,误以为“孔”的本义就是“大”,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21.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接下来连续用“象、物、精、信”,从微观角度来描述“道”,并揭示出道和万物都是由极微细 的物质粒子所组成的,既有营养也不虚无缥缈。老子在之前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到了本章又从微观来细致地描述道,用母亲的乳汁来对比分析道的成 分和营养。首先说“道之为物”,道有时候像是具体的物。“恍惚”在第14章已经出现过,“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是说道既有 形状又有形象。“恍”字从“光”,光线时亮时暗模模糊糊。“惚”字从“忽”,行踪飘忽不定时隐时现。所以老子接下来把这两个字分别颠倒顺序 ,依次来描述道的“象”和“物”。“惚”在前“恍”在后,是说虽然飘忽不定但有光亮显露出来,是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在前“惚 ”在后,是说虽然模糊不清但还是有物一闪而过,是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字从“穴”,像狭长的山谷般幽深曲折幽静深远。“冥”字 从“冖”从“日”,“冖”读作(mi),指的是布,被一块布盖住蒙住,看不清里面的光亮,幽暗不明。“精”指的是人身生命的本源和精华物质 ,精血精子精华精气神,是一种极微细的粒子物质,万物是由粒子组成的,道也是由粒子组成。现代科学发现了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其实可以一直无穷无尽分下去,我们的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看出来了,佛教也持这样的观点,《大唐三藏圣教序》中说“大之则弥于宇 宙,细之则摄于毫厘”。“真”是真真切切真实存在,“信”是信息,万物的遗传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且能够得到重复验证。道也有遗传基 因,赋予万物将“道”代代传承。21.3“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用万物的遗传基因来比喻道德的传承 ,后人由此也得以一阅远古圣贤的容貌。“甫”本指田里茁壮的禾苗,引申出有为男子的美称,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也可以当做是万物之父,“众 甫”是指远古有德的先贤往圣,或者代表众位父老。前面章节提到了先贤往圣的很多言行事迹,第2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3 章“是以圣人之治”,第5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7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12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第15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道体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既像万物之母,也好像是万物之父,就像《大唐圣教序》中所说的“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百福而长今”。而远古得道有德之人,他们的名字也会世代传承永不消失,众生才得以一阅众位先贤往圣之容,故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我何以能得知远古诸位先贤往圣的尊容和行迹,也是基于此理,故称“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张武忠2017.8.17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