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诗歌发展史
2017-12-29 | 阅:  转:  |  分享 
  
中国诗歌发展史



什么是诗?在诗学界而言,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当海德格尔不满足于“把诗归入文学”时,诗就有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那么简单地说,诗,就是艺术,是自然的美、人文的美、人生的美。。。。是人类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诗词是一种书写心灵的文学艺术,诗人、词人多借其书写心灵。凭借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向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现实生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二、诗歌写作的几点感悟

诗歌的写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素质和审美关、表述关的不断提升,诗歌的写作方式、方法等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派的出现,使诗歌的表达方式出现了更大的变化。无论是意境、思维、格式等都为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当然,还有其他学派的诗歌形式,相互交叉、借鉴,诗歌世界出现了万紫千红百家争艳的大好局面。

本人认为,诗歌既然是人内心世界对自然、对思维、对风花雪月、对爱情等诸多方面的文字表述,就不应该拘于固定的格式。所谓文无定法,既然是现代诗,就应该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和进步性。现代诗不是格律诗,要求对仗、押韵严谨、文字的精炼和辞藻的华丽,应当有其潇洒、跳跃、奔放、无拘的特点。

一、文无定法,要以表述意境为宗旨,要言之有物。诗歌是人内心世界对于情感、事物等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既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暗喻、代指,在朦胧和虚幻的文字间,表述作者内心的情感。美好的语言就是诗,美好的心态,美好的理念也是诗,对于美的追求,对于内心的感悟;对于雕镂玉砌的伤感,对于落花的凄婉、光阴的瞬逝、流水的无情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离骚》是诗,《史记》又何尝不是无韵的《离骚》?无论书写什么格式的诗,都要做到言之有物,而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作无病的呻吟。诗表达的是内心世界的感悟,是寄托于文字的内心,是温情脉脉的旖旎,不是东施效颦的做作。

言之有物,是说因感而发的内心表述,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是通过借喻的手法,由此及彼的把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奇特的自然物事、现象,付诸于文字,而不是直白的像小说一样表述情感,比如郑板桥的《竹石》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物喻人,做到了人性的物化表达。

二、文不以华丽辞藻堆砌为高雅。文章写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一种平常心态下的心灵感应,可以借鉴古人诗词的精华,也可以引古鉴今,甚至于用个别的很少通用的词汇和称谓,但绝不可以过多的使用晦涩的难懂的字词。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失去对你文章的阅读兴趣,也就是你本来想与之表达和交流的内心世界,无人去领会和品位。《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段古代的歌词:“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短短八个字,精炼中把狩猎的场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平淡无奇的文字,就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十八个简单明了的字,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冷清寂寥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简单明快的文字,清新有活力,通俗易懂,便于人们读阅,也便于流传。古代的诗词所以有千古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此。离离原上草的清新,床前明月光的通俗,足见通俗文字的魅力。当然,为了提升文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少量的偏词、怪字,也未尝不可。

三、不可苛求于为文而文。文字的表述和积累是文章形成的基础,它需要有一定的意境和思维的结合,鄙视单纯的无病呻吟,空感怀,空伤感。在有意境的同时,用文字去表达心声。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一种文学的悲哀,更是人性的悲哀。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临空壑而感悟鸟绝境的孤寒,望近水而知月可攀。

没有思想的文字是干涸的,没有思维的文字是孤白的。文字在意境中得到升华,只有升华了的文字才有意境。文字是表达的艺术,它的精美就在于表述的情感和事物的内在联系。相对于小说而言,诗的文字是含蓄的,是含蓄的美,是魂牵作者心灵的美,要想达到作者和读者心心相认,思想共鸣,就需要一个隐形的事物去链接——那就是需要表达的物——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字是枯燥的没有生命力的。

四、不去追求风潮,更不要追时髦。诗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景、物等的表达。时下,各种风格的诗、怪诗、垃圾诗、白话诗乃至于残疾诗风行一时,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轮番上演;口水诗、垃圾诗、下半身诗一波又一波的争相博弈,对诗坛的影响极大,干扰了很多人的视野和思维。白话诗、顺口溜,甚至庸俗的诗受到推崇,恰恰是中国诗歌放低审美要求的表现;晦涩诗、高深莫测诗,人们争相跟风,正是这样的诗歌破坏了诗歌的诗意、意境和韵律美。有的诗像流水账,语言直白,充满废话;有的诗把一段话分成多行,不伦不类;有的故弄玄虚、不知所云;有的堆砌意象、罗列事例等等。诗歌的式微,诗人把诗作为消遣、娱乐和游戏的对象、与诗人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不无干系。

很多新人盲目的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结果误入歧途,使自己在诗歌的发展上失去了方向,总认为这是创新,是时代的脚步。其实不然,虽然文无定法,我们也不主张墨守成规,但必要的创新不是无边际的无厘头的随意瞎写,而是在符合发展规律下的创新。北岛的《生活》就一个字:“网”。那是生活的繁复复杂以及艰辛和无奈的写照,“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带有寓言般的深沉和精确。而我们则不可以把所有的诗都用一个字概括的,因为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现代诗的写作虽然要求一定的格式和文字组合的韵律,但它不同于散文诗,可以跨时间和环境,以表述内心情感的波澜,大跨越式的描述作者想要表达思想。相对而然,散文诗的写作和格式比较松散,不像有些诗歌要求得那么严谨,写作方式和表述方式自由,活泼,但表达的意境和文字的选择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按照自己的喜好,形成某种自己的风格,并非坏事,但一定要符合读者的感官视觉需求。

五、诗歌的立意和意境的涵盖。意境是文章的灵魂,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紧扣心弦是灵魂,也是诗歌的骨骼和经络。诗歌是讲求意境和含蓄的,是朦胧中的显现,是显现中的朦胧,可以说看得见高山流水的动和静,也能从中看到人的思想变化和质的变化的一种高雅。是一种升华,更是一种积淀。

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一首诗歌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创作一首诗歌,首先考虑的不是它的语言、节奏、韵律等,而是必须先确定立意。意境的形成,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生命律动的特点,是心与物、情与境、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做到立意与意境的有机结合,才使诗具有悠远、回肠的意味。

诗歌的高雅意境和思想变化的涵盖,体现在作者对文字的把握和思想的延伸和提炼上。因此,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看似平铺直叙,却饱含深意。所谓立意高远,意境深邃就是这个道理。魏文帝在提及立意和意境时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可见,意之于诗,如帅之将兵也,诗之高下率皆由意而观。

诗歌的写作方式和方法,千变万化,表达的情感也是各有千秋,但诗作为文学体裁中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探究者、发展者无不殚精竭虑,站在文化的山巅,在翘盼追寻那一美丽的风景。

风光在险峰,文化在心中,但得穷其智,悲扇画秋风。

此上文乃自己学习的感悟和浅薄的理解,如有不妥处,挚肯请赐。
献花(0)
+1
(本文系天下文学文...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