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杨戏(三国蜀汉官员,四川彭山人,为人疏阔简略,忠诚宽厚,后来因酒后对姜维有傲弄之言而被罢免。著有《季汉辅臣赞》)
2017-12-30 | 阅:  转:  |  分享 
  
杨戏(三国蜀汉官员,四川彭山人,为人疏阔简略,忠诚宽厚,后来因酒后对姜维有傲弄之言而被罢免。著有《季汉辅臣赞》)杨戏(?-261年),字文
然,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早期担任督军从事、丞相府主簿。杨戏后来受到蒋琬的器重,并在蜀汉后期官至护军、监
军、建宁太守、梓潼太守、射声校尉。杨戏为人疏阔简略,忠诚宽厚,后来因酒后对姜维有傲弄之言而被罢免。著有《季汉辅臣赞》。本????
名杨戏别????称杨羲字????号字文然所处时代三国时期出生地益州犍为武阳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公元261
年主要作品《季汉辅臣赞》官????职护军监军、梓潼太守、射声校尉等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杨
戏年少时与巴西人程祁、巴郡人杨汰、蜀郡人张表一同知名于世。杨戏常常举荐程祁,并称程祁的才能为众人第一,因此杨戏得到了丞相诸葛亮赏
识。建兴初年,杨戏二十多岁,从州书佐升任为督军从事,负责管理刑罚,执法办案解决疑难,人称处办公平恰当。后来辅汉将军张裔向诸葛亮推
荐杨戏,杨戏被征召为丞相府主簿。小与巴西程祁公弘、巴郡杨汰季儒、蜀郡张表伯达并知名。戏每推祁以为冠首,丞相亮深识之。戏年二十余,
从州书佐为督军从事,职典刑狱,论法决疑,号为平当,府辟为属主簿。亮卒,为尚书右选部郎,刺史蒋琬请为治中从事史。琬以大将军开府,又辟
为东曹掾,迁南中郎参军,副贰庲降都督,领建宁太守。以疾征还成都,拜护军、监军,出领梓潼太守,入为射声校尉,所在清约不烦。延熙二十年
,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后景耀四年卒。
戏性虽简隋省略,未常以甘言加入、过情接物,书符指事,杀有盈纸;然笃于旧故,居诚存厚。与巴西韩俨、黎韬童幼相亲厚,后俨痼疾废顿,韬无
行见捐。戏经纪振恤,恩好如初。又时人谓谯周无当世才,少归敬者,唯戏重之,常称曰:"吾等后世,终自不如此长儿也。"有识以此贵戏。戏以
延熙四的著《季汉辅臣赞》。其所颂述,今多载于《蜀书》,是以记之于左。自此之后卒者,则不追谥,故或有应见称纪而不在乎篇者也。其戏之所
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可以觕知其仿佛云尔。素性简略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丞相诸葛亮去世,杨戏担任尚书右选部郎
。同年,益州刺史蒋琬请他担任治中从事史。公元238年(延熙元年),蒋琬以大将军之职开府治事,征召杨戏担任大将军东曹掾。杨戏一直以来
性格疏阔简略,从不无故赞美别人,对他人很少有名不副实的的赞美,也很少与人交往。他的书信、指令,很少有写满一张纸的时候。蒋琬和杨戏
交谈时,杨戏时常静默不答。有人想挑拨杨戏与蒋琬的关系,对蒋琬说:“您向杨戏问话,杨戏却默不作答。杨戏对您如此傲慢,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蒋琬却回答道:“人的思想各不相同,就好像人们的面孔不同一样。不要当面顺从,背后又说否定他人的话语,这是古人所提出的告诫。杨戏本
想要赞誉我,但这并非他本意,他的本意是要反对我所说的话,但又考虑到不应揭露我的不足之处,因此沉默不语,这是杨戏为人坦诚的表现。”
虽然杨戏性情简略,但他对待故友十分忠实、诚恳、宽厚。他与巴西人韩俨、黎韬自幼关系就十分友善,后来韩俨因疾病不被任用,黎韬因品行不
端而被免职,杨戏便经常照顾、救济体恤韩俨和黎韬,和他们的友情就像当初一样。当时人们认为谯周没有才华,所以很少有人敬重他,只有杨戏对
谯周十分重视,曾经赞赏谯周说:“我们这些年纪小的,终不如这位年长的人。”因此有见识的人都因为这件事而尊重杨戏。历职内外公元241
年(延熙四年),杨戏作《季汉辅臣赞》。延熙年间,杨戏由大将军东曹掾被提拔为南中郎参军。不久后担任副贰庲降都督,兼任建宁太守。后来因
病被召回成都,被任命为护军、监军。此后杨戏先以监军兼任梓潼太守,后来又被调回成都担任射声校尉。杨戏先后所在的职位,都能做到政事清
明约简而不烦苛。傲慢被免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杨戏跟随大将军姜维行军到芒水。杨戏心里一直不服姜维,并在酒后谈笑时常对姜维有
傲慢嘲弄的言语。姜维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恨,又难以忍受杨戏的所做所为。军队返回后,有关官员得到姜维的命令,向朝廷奏报杨戏的事
,于是杨戏被罢免官职,成为庶人。公元261年(景耀四年),杨戏去世。历史评价陈寿:①“然笃於旧故,居诚存厚。”;②“杨戏商略,意在
不群,然智度有短,殆罹世难云。”常璩:①“文然简略,言不诡随。”;②“猗猗众伟,芳烈名垂。方德绎勋,犍之琼瑰。”个人作品《季汉
辅臣赞》其内容是对241年(延熙四年)之前已逝的蜀汉君臣的评价和赞美。陈寿在撰写《三国志·蜀书》时,大量参考了这篇文章的描述和评价,并把这篇文章附在《蜀书》的最后。史籍记载《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华阳国志·卷十》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