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國的思維範式 WORD
2018-01-02 | 阅:  转:  |  分享 
  
中国的思维范式







阴阳五行?????第一个轴心时代,古希腊的先贤和中国的诸子百家们都在建立一种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所不同的是,西方人采用了一种分类法,中国人采用了一种综合法。中国的先贤们所设定的一些基本概念为太极、阴阳、五行。?????先说太极。?????老子在解释天地的由来及变化规律时,用了一个“道”,这样,这个“道”就有两重意思:万物生成之根本、变化是根源。这样的根本和根源是什么呢?《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西周以前数千年人类形成的宇宙观。宇宙二字,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中国人所说的天地、世界、宇宙,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这一点,西方人不能比。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是时空一体、天人合一。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谈宇宙的起源与发展,大意是:宇宙形成之前,有个“混成”之物(即“混沌”,又称“浑沌”),怎么描述它呢?老子的描述是“寂兮寥兮”,现代科学在进行宇宙(指空间的宇宙)来源的假设时,说它是“黑洞”,质量无限大、空间无限小的东西。黑洞发生大爆炸,宇宙就不断膨胀;宇宙膨胀有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之后,宇宙又开始不断收缩,如此周而复始。老子的意思,正与此一致:这个“混成”之物,也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不断运动、变化。老子说,它是“天地之母”,即天地由来之根本、之根源。老子又说:我也不好给这玩意儿命名,就勉强给它一个字叫“道”,勉强给它一个名叫“大”,“大”不断发展,发展到极限,又返回,循环往复。?????《老子》里又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就是“道”的出发点,“有”是宇宙万物,即“一、二、三、万物”,如此之“道”的原点,就是“太极”。太,是无限;极,是原点。“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的《系辞》,孔子及其弟子们解释万物起源时所用。?????再说阴阳。?????阴阳的说法,也是由来已久的,它是指万物内部所包含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直变化,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估计最早人们是看到一天的变化,白天是阳、夜晚是阴,时间不断变化,实际就是阴阳交替,每时每刻,都有阴、有阳。后来,这种观点被引进到万事万物之中。到了老子时代,阴阳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一生二”中的“二”,就是阴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阳而抱阴。?????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三”,阴阳的表现点,即变化中的一个截点。?????伏羲做八卦图时,把事物用三条线表示:一条表示阴、一条表示阳,一条表示阴阳的变化,这个表示变化的,是两段,即表示是阴阳变化。?????到了《易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把阴阳称之为“两仪”,《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观点,推之于万物,确实非常实用。?????其一,凡物皆有两种:?????天地、雌雄、寒暑、刚柔、长短、上下、大小、轻重等。?????其二,凡事亦有两种:?????利弊、成败、正反、贫富、贵贱、好坏、真假、对错等。?????再说五行。?????“五”是数目。“行”有三种意思,一是事物的类型、方面;二是事物运行、变化及其状态;三是事物运行法则、变化规律。?????五行的说法,其由来也同样不可考,目前所见的典籍中,以《尚书?洪范》记述为最早。按《洪范》的说法,周武王夺取商朝的天下后,为了治理天下,就向商朝的元老箕子请教,箕子分九次向他讲述了治天下的要点,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其中,第一次就谈“五行”,并说,这是治理天下的常理,当年鲧治水时,就没按“五行”原理去做,所以失败了,禹则是遵守五行原理,结果就成功了。由此可见,五行是基本道理,后面说的“五事”、“八政”、“五纪”等,是具体方略。?????箕子所说的“五行”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五行观念是周朝以前就有的,至少在商朝是盛行的,箕子向周武王叙述其要点。?????第二,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它们代表的五个方面的“普遍真理”,即水是往下走的,而且可以润物;火是向上烧的;木是可以曲直的;金是能断取他物的;土是长粮食的。一切事物的特点、特征,都可以归纳为这五个方面,然后遵循这些规律去做。?????如《左传》中就说到,天下万物可分为五种,人民要能同时用好它们,少一样也不行:?????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由此可知,所谓“水、火、木、金、土”五行,并非指这五种实物,也不是指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五种性质。?????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观念已经相当流行,很多事物都被分为“五”,而凡是说“五什么”的,就表明该事物的全部,如“五音”,不仅指五种声音,亦指各种声音。?



全文按一年十二个月共分为十二个部分,我们就看看它的第一部分,即“孟春之月”的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麑,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仅此可见,《月令》所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从天文历法、物候气象到天子的起居饮食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民政、军事、宗教,再到百姓之婚丧嫁娶,将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背景及内容展示得一应俱全。?????总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篇根据天地变化而制定的天子月度计划和行为准则。?????但是,我们现在看这本书,倒不把这些“理想主义的月度计划”当一回事,我们感到有价值的是,《月令》里讲了很多阴阳五行的理论,能让我们大体上了解到战国时代此一学说发展的概貌。?????第一,它将四季、五方、五色、五音等都和五行结合起来,此外,还把五行与数字配起来,这样,十二个月、十天(一旬)就好用五行来表示了。原来照《洪范》所说五行的次序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月令》作者说,“一、二、三、四、五”,是水、火、木、金、土的“生数”,而“六、七、八、九、十”是水、火、木、金、土的“成数”,于是,就又有了“六曰水,七曰火,八曰木,九曰金,十曰土”。?????第二,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四时的变化和人的行动方向。?????第三,把阴阳理论和五行结合起来,即除了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四时的变化外,还用阴阳二气的“消息”(即衰退和生长)来说明季节变化。如每年五月夏至,《月令》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从春到夏,白天越来越长,气候越来越热。照《月令》所说,这就是阳气越来越盛的表现。夏至这一天,是一年白天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天就越来越短了,白天的长,至此达于极点。这就是说,夏至这一天是阳气开始由“息”而“消”、阴气由“消”而“息”的一个转折点。阳气盛的时候,生物生长;阴气盛的时候,生物死亡,所以夏至这一天,也是生物死生的分界点。十一月冬至,《月令》说:“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冬至是一年白天最短的一天。这是阴气由“息”而“消”、阳气由“消”而“息”的转折点。随着阳气的开始生长,万物也都开始活动起来。?????第四,《月令》特别强调,天子要按这些自然规律行事,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献花(0)
+1
(本文系健君文荟首藏)